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0635|回复: 32

祖传系列故事十——肾结石、胆结石的“气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9 23: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祖传系列故事十——肾结石、胆结石的“气化”



书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祖曰:“肾、胆生石,脏腑之里病,乃其气一时虚极而邪乘之也。法治之,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在“气化”也,须固气平气。

祖曰:“脏腑之法治,心须清,肝须平(或和),脾须调,肺须降,肾须补。”

然则治肾与胆生石,何固气平气乎?

肾有补无泻。肾中有先天之水火。水亏则火越。又谓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阳有余正显阴之不足也。水火不平衡,则肾与膀胱之水道(表里)阻塞矣(有谓膀胱之开合赖肾气也),久则石生。故治肾之病,补水为先。水足火自降,未可轻用寒凉。此固肾气也。何药为上?熟地、山萸也。或曰:熟地性腻,肾且已虚,何能受乎?况山萸之性酸收,入肝多于入肾,宜乎?对曰:此大补肾水之味,如人食肥腻之味致腹胀饱闷,而少食酸之果品之类,则解矣,易于消化。或曰:桂附参芪可投乎?对曰:明肾阴阳之道,则可知矣。前二味补阴之药,火足以调也。然或阴大亏而火亦损之人(尝见用寒凉药泻肾火过者及年龄偏大者)则须投补阳之药也,阴阳平衡而水火既济,故肾气足,气固矣。肾气旺,何能容一石乎?必化之也,石自化也。后用利水之味引之导之,溶石尽随下流。比起用寒凉泻火之味强下之,更胜一筹也。

然胆腑之治,则虽与肾同是“气”化而有别也。肝胆表里关系,肝病胆亦病,胆病责之于肝也。惟须平之和之,而其郁结可除也。郁结一除,则胆之渗可生矣。以人常理推之,如二人因生气之事而怒,火正遮眼,必不听任何人言劝也。今有一得力和事者介入,平息怒气,则二人重归于好。此和事者,正取白芍、柴胡二味也。治肝胆,先须平,后才言补,补者不从肝补而言从肾补也,从肝补者,惟用当归活血而不言补也。今气平,自无石之“摩擦”“阻塞”,何有发寒热及腹背胀痛诸症也?气一平,则肝输胆之气自旺,结石可化也,又何用内金“磨”石之多事哉?

固气平气,又止言治肾胆之生石乎?余症皆可从此治也。

[ 本帖最后由 排石专家 于 2007/8/23 12:18 编辑 ]
发表于 2007/8/23 10: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排石专家应是陈士铎的弟子吧
发表于 2007/9/17 08: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是真理

确是真理。曾用大剂量六味地黄汤加大剂量沙参、麦冬(此两味有专家认为是补水之上源,用量各为30克),治疗几位肾结石患者,效果颇好。又曾经在惠州遇一个患者,忘了是胆结石还是肾结石了,告诉我他曾服用乡下一个听说治疗结石有能耐的老中医之方,当时请他带所服用处方给我看,发现里面有黄芪,劳力之人往往气伤,而气若伤则不知道要有多少疾病发生了,思索之下,给此老者处方也使用大剂量生黄芪,配合其它药物,五六帖药后便有显效。------曾读过大剂量生黄芪利水消水肿的医案,当时怀疑乡下的老中医治疗结石所用之药之诀窍就在于添加黄芪一味。
发表于 2008/4/16 16: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高论

西医小术与公相比乃鸡犬之属,何言中医是伪科学。汝能出山患者之幸也。
发表于 2011/7/24 12: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其它的故事在哪能拜读?
发表于 2011/7/27 07: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气应该是最好的气化方法,金为水之源,肾虚不受补,当补金气。金喜清润,肾喜温。补金生水泄土,乙癸同源可以制土。石不能生也。不一定要用大量的消石的中药。
发表于 2011/8/12 19: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当为源头之治也!
发表于 2011/8/15 19: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好帖,要是能更直白一些就更容易理解了
发表于 2011/11/28 22: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化石汤应是由此而来吧
发表于 2011/12/24 16: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重用黄芪量40g,熟地黄60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