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医存药”是中医药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至今仍然存在于中医药的许多领域,如临床医师多辨病使用中成药,而不进行辨证论治;中药生产企业中搞药品研发的技术人员多出身于药物化学或中药专业,很少有中医专业人员参与研究,更没有懂医的人进行售后服务;医院的中药师只懂药,医学理论不够扎实等等。“废医存药”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最终可能导致的就是医与药两败俱伤。记者就这一问题对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
“废医存药”引发中药信誉危机
中医中药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运筹帷幄的主帅和冲锋陷阵的将军一样,“废医存药”首先折损的不是中医,而是中药这员大将。可以这样说,其导致的中药信誉危机给那些与我国争夺草药市场的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带来了借口。
20世纪90年代初,由香港出口到西欧国家的中药丸剂“苗条丸”引起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成为了“马兜铃酸事件”的导火索。
2000年6月9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命令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之后,西班牙、奥地利、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国纷纷效仿,宣布禁止使用或除去以上成分,酿成了世界大范围的马兜铃酸事件。
2003年初,国内爆出了龙胆泻肝丸不良反应事件,这一事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中药的信誉危机。一时间,中药少有毒副作用的观念被打破,服用中药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苗条丸主要成分有安菲拉酮、波希鼠李皮、颠茄浸膏、乙酰唑胺、防己、厚朴等,从其配方来看,根本不符合中医的理、法、方、药指导原则,且服用者用药一般都在一年以上,有的更长达三年之久。依据中医理论“中病即止”、“效必更方”的原则,不应该让患者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可见苗条丸的应用并没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废医存药引发的信誉危机首先损害的就是中药产业,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一例”,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说。1990年,日本厚生省宣布首先对小柴胡汤应用现代医学、药学的再评价方法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经过大量研究,厚生省于1994年对小柴胡汤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障碍之功效予以认可,于是该方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国家药典》,小柴胡汤成了肝病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且其使用贯穿全疗程。日本曾出现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的盛况。1996年3月,媒体披露,自厚生省认可小柴胡汤治疗肝病功效以来的两年内,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而致间质性肺炎,更有10例死亡。厚生省立即发出紧急通知,停用小柴胡汤,民众对此反应强烈。在该事件发生前的1995年,小柴胡汤制剂的年销售额超过日本医疗保险范围内147种汉方制剂总销售额的25%;而在小柴胡汤事件后,日本汉方制剂生产出现低潮,且有逐年萎缩之势。陆广莘说:“我们应充分认识废医存药的危害,以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新药研发重药理、轻方解并非长久之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王智民介绍,我国中药新药审批原本是药理与方解并重,即新药生产厂家既要提供科学严谨的药理实验结果,又要提供理、法、方、药俱细,药物配伍、使用禁忌正确合理的方解,以供临床辨证时使用。但由于我国中医学派众多,中医理论有时又过于简约,对同一问题各家之间往往又有不同的看法,药物研发单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做好了药理实验,仅因为方解存在争议便不能获得通过。这种局面并不利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中医药走向世界,故现在中药新药审批时重药理、轻方解。
王智民说,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审批办法是为了实现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的进行,新药研发重药理、轻方解的确符合现阶段中医药发展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中医药现代化还应以医学理论的现代化为主。
近年来,在返朴归真潮流的推动下,世界植物药发展很快,欧美国家植物药产值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我国虽为中药的发源地,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我国的中药材基本只出口到周边国家。1995年,我国中药出口创汇6.7亿美元,达历史最高水平,但也仅占国际市场(不含中国大陆市场)的4.4%,这与我国中医药大国的地位颇不相符。
王智民说:“我国的制药企业与国外制药企业相比,资金没有人家雄厚,技术不如人家先进,但中药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这是因为我们拥有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结晶的中医药理论宝库,这些理论资源正是外国企业抢不走的法宝。一方面,临床用药应进行辨证论治,才能药症相得,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有一套较为完备的药物配伍理论,在新药开发时如能加以注意,将会事半功倍。但如果中药生产研究单位只看到眼前经济效益,以药理研究为重,轻视方解的开发,结果将适得其反。中药之所以不同于植物药,就是因为中医药学是一门整体科学。中药之所以疗效稳定、鲜有毒副作用,也是因为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开发如不重视医理的研究,势必将中药降低为植物药,那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很可能导致我国中药在世界市场上一蹶不振。”
王智民指出,要改变目前这种轻方解、重药理的情况,中药生产企业及中医界应积极投入到中医理论的研究中来,使中医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更加严谨。
中医中药应相辅相成
《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以上这句话对医药之间的关系做了言简意赅的概括。它的意思是说医师要能在识别药害的基础上,化害为利、化毒为药,从而实现医疗目的。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中医药学是一门医理与方药相辅相成的整体科学。一方面,中药学是中医整体理论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中药的使用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礼记》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可见一个医师理论水平高低与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息息相关。
天津中医研究院院长张大宁认为,由于现代科学分科细致,中医、中药各成为两个独立学科,现行的教育模式又将医与药剥离开来,也是“废医存药”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过去的中医既通晓医理又熟悉中药,医师、药师本是一体。现在临床医师不认药、不识药者甚多;而中药师不搞临床,不了解临床需要,所知医理较为浅薄,也是临床上按照药品说明书辨病使用中药而不进行辨证诊治的成因之一。
张大宁说:“中医中药是一门整体科学,中药学是整个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脱离了理论的指导,中药必将成为无源之水,不能长久。医为本,药为使,医之不存,药将焉附?因此,我国中医界是否可以展开一些大胆的探索,如适当增加中医院校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的招生数量,教学与临床实习都将围绕中医药这个专业进行。另外,可以加强临床医师药理培训、药师加强医学理论培训等等。”
来源: 中国医药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