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调研组辗转几千公里,深入甘肃、青海、宁夏3省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了解中医药发展情况,10天来,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不光是戈壁滩的荒凉、辽阔和西北人的热情与坦诚,西部农村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也久久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中医药人员存在学历偏低等不合理现象
一路颠簸,调研组从甘肃了解到,目前在该省县级医疗机构中,本专科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仅占21.85%,在乡镇卫生院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1.5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乡村一级的中医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人员中45岁以下人员占50.05%。在青海得知,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大专以上学历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1.6%,县级藏蒙医院为33.1%。2003年,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区17所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46人,其中中医药人员508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2.8%。由此看来,三个省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学历结构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的规定目标相差甚远。
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年培养能力有限。如甘肃仅有两所中医药高等医学院校,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为主,对专科层次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较少。宁夏还没有高等中医药院校,仅仅依靠宁夏医学院的中医系培养中医药人才,每年毕业学生180人,造成医疗卫生结构,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中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断层,技术骨干缺乏。二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基层要求不符,刚毕业的普通本、专科生还停留在学科型人才上,而研究型、学科型的人才只有城市才能用得上。实践证明,本科和专科生很难到地县工作。三是三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人才结构更加失衡。
中医药高级技术骨干流失严重
目前三省农村中医药高级医疗人才断层,技术骨干向国外以及国内发达城市严重流失也是造成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
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李存文介绍,该省的中高级卫生人才,包括中医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该省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博士、硕士有几十人,去北京、上海的有200人左右,大本以上学历去广州、海南、深圳的约有2000人左右。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李金田说,学院为引进人才实行优惠条件,对来院的博士、硕士提供一套住房,发放安家及办公补助费15万元或4万元,但来人很少,而调出人员却在增多。
1990年以后,宁夏区卫生厅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培养7名硕士研究生,每年每人拨付5000元培训费,结果6人去了新西兰、北京及沿海城市,仅1人回来。流失的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有关人士认为,西部高层次、高学历技术骨干严重缺乏,并且需求量大,后继乏人乏术已迫在眉睫,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优惠政策,为西部留住人才;确定一些学术领先、技术力量雄厚的医院、中医药大学,每年免费为西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临床研究生,以提高西部中医药整体学术和技术水平。
实施人才战略依然任重道远
为扭转农村中医药人才匮乏现状,三省有关部门使出浑身解数。2002年,甘肃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医医院人才培训项目”,两年内投资84万元,为贫困地区县级中医医院培养中医专科和急诊业务技术骨干。同时,各县中医单位也都不惜重金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村中医药人员积极参加自考、函授、夜大、成教、电大、进修学习、师承学习等不同形式的在职教育,培养了一批专科业务骨干。
近年来,青海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中藏蒙医药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青海医学院、青海藏医学院培养中藏医药本科生1200余名,硕士17名。此外,还开展学科带头人、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和研究生以及师承培养工作,培养专科专病人才180名,中医临床研究生15名,师承人员57人。
宁夏结合各级农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工作实际和业务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了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在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实施了中医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训计划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通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培训班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全区共组织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学习班16个,举办学术讲座36次,中医药专业人员有1500多人次参加了学习。2003年,200余人报名参加了宁夏医学院中医系开设的中药学专业本、专科的自学考试;目前,60多名学员在宁夏医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成为该区中医药工作的骨干。
尽管三省区有关部门做了最大努力,农村中医药人才匮乏仍是不争的事实。大力培养骨干人才,提升西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技术和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牧民对中医药的需求,依然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