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923|回复: 5

请教知止老师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2 21: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桂林古本伤寒论》辨湿篇有两张方子
其一: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湿气在上)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其二: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湿气在下)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问题
        1.它们的煎煮法的区别,为何一个服三次,一个服两次?(还有平时我们煎煮药时有煎煮一次,有煎煮两次,若一次取其气,两次取其味,那仲景的方子为何都只煎一次?)
        2.第一个方子用黄芪可以理解,为何湿气在下加了白术?在《本经》中白术的功用有“主风寒湿痹”,是否取这个功用?
        3.细辛的用量,在小青龙中我曾用过15g ,曾经见一位老师直接用45g效果也很好,并未出现麻的中毒反应?这是否说明我们用时,取其气,量的多少就不是很重要了?
发表于 2007/8/13 13: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1、方一是五取三,煮的时间短。如此应该是有利于药气上行,化在上之湿。方二是六取二,煮时长,应是有利于药气下趋。这样看,欲令药上行,可以多服一次,使药力持续。欲令药下行,但久煎,服用量少,可以是让病人少喝些水的意思吧。

我对桂本没有研究过,这也是看您发上来的问题临时想到的。
括号里的问题我也答不上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彭老先生有解释,他也主张守仲圣之法,只煎一次。我这样坚持一阵,后来病家反馈,有时还是煮两次效果好,比如有一小女孩便秘甚,与养血药加生白术之类服之有效,同一个方,煮两次则便畅,煮一次则差很多。可见中医之事,似不可一概而论。我开苓桂剂的时候也是让病人只煮一次。开补气血的方时让煮两次。


2,黄芪之用兄能理解,不妨说说,我倒是有点似懂非懂的。白术治湿,应该就是取本经的这个意思。

3、用中药一定是要取其气的,但量也很重要。这个在我理解是很难说清的,经验很重要,我的经验也不多。只能说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我用过45克,也没有中毒反应,但这个药很贵的,又难喝。能小量有效最好了。给一个老头用麻附辛合真武加味时出现过药后上吐下泻,胃中极难受一天。但明显是排病反应,再吃则不难受。吃了三付后,多年的阴囊凉汗明显减轻。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知止老师的解答

“湿气在上,中于雾露”——桂本,而黄芪《本经》是这样写的“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浓止痛,大风赖疾。。。。。”
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今雾露在上首伤皮毛,次伤肌肉,故用黄芪,另一方面,痈疽之成莫不由湿,所以此处也用黄芪!只是个人愚见,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发表于 2007/8/28 11: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新手杏林凡人张,欲通过伤寒杂病版请教学习< 伤寒杂病论>中遇到的问题,但首先是不知道提问题时的操作步骤,请热心人指点。
发表于 2007/8/29 10: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只要把问题比较细致地写出来,一般都会有一些热心的师兄来回答。

提出问题时最好能把您的思考,目前的理解等都说一下,这样有利于别人知道您的问题根源于何处。有时有的朋友上来只打出一句话的问题,而往往这样的问题都提示出很大的基础不足或思维/概念混淆,所以很难回答。当然有时自己有这样的问题自己不清楚。所以如果有发出问题好久也没有人回答,那就自己坚持研究下去。也许会由此发现自己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总之,有问题就是好的。但不要希望一有问题,就马上会得到答案。也不用一得到答案,就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对于学习伤寒论而言,一定要熟悉原文,对每一条的理解都不和全文的其它内容有冲突,或自己渐渐能把全文的一些内容贯通起来。这样才算是学习伤寒论了。不可以只是用一些其他的理论或思想,分割地理解原文。
发表于 2007/8/29 19: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溏泻腹中寒,服用里中丸后,不良反应,请教各位老师帮我解答

各位老师您们好,本人经常溏泄,自感肚子里老是凉凉的,吃辛辣的东西后,大便是肛门灼热,凉的就泻,然后自己就私自吃了些里中丸<自己按书上比例做的>,吃了以后,嘴唇都很干的,但是肚子外边觉得热里边还是凉的,大便也有一点点热,还是溏泄,请各位老师帮忙分析一下,后学不胜感激,先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7: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