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02|回复: 2

楼宇烈:联系传统文化看待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0 17: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年,部分科学家提出废除中医的建议,提议把它从中国现有的医疗体制中排除出去。此举引发了网上的热闹争论。据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调查统计显示:民国初,中国有中医80万,1949年为50万,而现在只剩下27万。然而,更具体的县级中医院调查表明,这27万中也仅有10%的医生开中医汤药处方。

4月9日晚,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来到北大治贝子园,应邀参加哲学系文化节系列活动,并从现实出发,作了题为“中医与传统文化”的精彩讲演——

解决之道:文化自觉、求异存同

“虽然60%的人主张不能废除中医,但看病首选中医的却只有20%。”针对中医的堪忧现状,楼老开篇就指出中医是同传统文化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可谓“同病相怜”,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地方。

问题的根源或许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中西医结合”,而应是执行中的偏差,导致出现了“用西医的理论瓦解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手段代替中医手段” 的情况。楼老叹道,本来中国最有希望出成就的领域的就是医学,我们有几千年传承,也有几百年对西医的学习。

他说,日本的例子或许值得借鉴: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下令废除汉方医。但后来又开始意识到汉方医的地位,慢慢恢复它的行医权利,医科大学中汉方医成了必修课。70年代,开始和西医结合,搞“废医存药”、药材提炼精华的路子,后来发现不行。90年代他们开始反思:中医之所以有用,是综合起作用的结果,非常微妙,故不能一味搞药,这和西医是非常不同的。于是停止了这种做法。可我们今天恰恰在重复日本70年代的老路。

这条老路,本意是打通中医和西医,但归根到底却成了用西医来解构中医。这正是因为打通前提和方法出了问题——缺乏真正的自我认识和一味求同。

楼老激动地说,关键还是文化自觉。“有了文化主体意识,才有资格对话,才能真正取长补短。问题就在于我们抛弃了主体意识。科学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发展的,有些原来不是科学的现在也成了科学,所以不能把你不认识的东西,当作愚昧排除。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被西方文明改造了,反而导致无法理解自己的文化。”

的确,只有重新找回文化主体意识,才能纠正认知的方向、正确认清自己的文化,并且从一味求同转向求异存同。

楼老说,我们不要把西方的东西直接说成是我们的东西,或是把我们的东西改变成了西方的东西。要认识到“异” 的方面,求异存同,互相尊重。这样才能互相吸收合理的可用的东西,补足我们真正不足的东西!

从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医

——不过要达到文化自觉,还是需有基本的了解。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两者本就相通。

从文字经典上看是这样:汉代是中国经典形成的时期,其中的五经中有很多内容和中医分不开,尤其是礼经和乐经,《吕氏春秋》《淮南子》也是。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更可以看作一部养生的书”。“其实读一点《黄帝内经》就是在读中国哲学”,楼老接着说,要学习传统文化,先通过中医的桥梁,再追朔达到它的核心、根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从精神层面看,亦是如此。楼老密切联系中国古代哲学,讲述了中医的几个基本理念——整体关联、自然合理、动态平衡和体悟实践。而这些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医关注有机关联的生命体而不是机械拼凑的整体。同时注重天人的整体性和天人感应,不主张对立,强调无为而治,因势利导,“不得以私志入公道”。

自然合理是说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合理的。对于一些事物必须尊重它的自然本性、尊重个性,按照事物的本性去推动它。这不同于西方“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落脚点成了“掌握本性,为我所用。” 强调普世性。其实道是随着每个事物变化而变化,一个感冒就千差万别。现代科学向模糊性、非线性、随机性的回归,很好的说明了问题。

中医主张人达到了阴阳平衡就是健康。养生,治病无不贯穿着平衡的思想。同时,平衡也是最好的管理治国哲学。

而中医的体悟实践,讲求有所受用,比如号脉,正是医者和被医者的心灵沟通。这就不同于西医的理论推理,空洞抽象而没有生命。而中医的经验积累,亦不是纯粹外在的东西。

“中医治人”

楼老进一步说明了中医的根本特征。“唯独中医是把四时环境、寒热冷暖、心胸涵养和兴趣爱好等集中在一起,来探讨生命疾病的问题。”它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而是集养生、治病、恢复于一体的自然医学。也是融合了哲学、宗教、艺术的文化医学。

古代中国的理念中,治病治国都是相通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提出“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国语》“上医医国,其次救人,固医职也。”)两者都是如《素问》中倡导的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以中医更强调的不是治病,而是改善人的生命状态。这里可以借助关于中道之医的诠释:“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得了病,不光治病,药只是辅助手段,关键是自己的努力,改善精神和调整饮食起居。人是活的生命体,物质生命的人精神生命的人结合在一起,精神占了主导地位。七情六欲都会损伤有机体,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病也不能一下治好,消除病根方可。否则一不注意,又会来犯。“西医立即见效很吸引人,但病因却埋得更深,五脏六腑都掏空了,你还沾沾自喜……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三分治,七分养,要等恢复元气。”

平时,只要注意,也就不会得病。概括来说即中国很早提出的生理、心理、哲理三方养生。黄帝内经中的养身之道很简单,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饮食者,生命之本也。食疗的核心不是药膳进补,而是合理的饮食结构——博食,配食,熟食,热食,节食和时食。另外,也要身心同修,提升素质。正是意识到这点,很多西方人士从健美瘦身转而修炼瑜伽禅定。楼老说自己是每周六义务教唱昆曲,练丹田之气。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楼老留给我们参悟的话。同时他赠给大家关于身体健康的六字箴言:明理、节欲、养情。

最后楼老回到传统文化,向大家热烈地倡议:

共同维护文化传统、文化创新。不是斩断传统,走向现代,而是要在根子上学习。要学习西方更应学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尊自信,不要再做传统文化的掘墓人了!
发表于 2007/8/14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赞成

[ 本帖最后由 诛仙草c 于 2007/8/14 11:43 编辑 ]
发表于 2007/8/14 11: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乐经,这个怕是没人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吧,秦火之后就失传了。礼经,现在也只能抱残守缺。把春秋繁露和吕氏春秋当养生书来看,赞同。汉书的那些个志,值得读一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0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