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9 13: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湿相搏,寒伤形,热伤气
燥结
指病邪化热后,邪热结于胃肠,胃肠津液受伤的病理。主要症状有身热或午后潮热、腹胀痛、便闭、尿赤、舌红苔黄干燥,脉数等。
化风
指热病过程或阴血耗损所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风,指肝风,是一种眩晕、抽搐、震颤的神经症状。临床上可因热盛、阴伤、血虚或肝阳上亢等原因而出现,称为“化风”。参见“热盛动风”、“肝风内动”、“内风” 等有关各条。
虚风内动
病变过程中,由于津液亏损,液少血枯、失血、血不养筋,或肝肾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阳上亢等,均可引动肝风,出现眩晕,缓弱的抽搐、震颤整症,称为“虚风内动”。本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大 出血或久病伤阴,肝肾亏损者。其中,因于贫血、失血引起的,叫“ 血虚生风”,因于阴液亏损引起的,叫“液燥生风”。
湿阻气分
指气分受湿邪阻滞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 重体酸、骨节疼痛,胸闷纳呆、腹满泄泻,苔滑腻、脉濡缓等。
风湿相搏
语出《伤寒论》。指风邪与湿邪侵入人体肌表筋骨后,互相搏击所出 现的病变。临床表现如风湿留于肌表,则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风湿滞留关节,则四肢关节有牵引性疼痛,不能活动自如。
湿郁热伏
又叫“湿遏热伏”。指湿阻于卅,邪热不易外透的病臭。主要症状为 “身热不扬”,午后热高、汗出而热不退,胸闷腹胀、厌食、头部重痛、苔白腻、脉濡数等。
湿热下注(下焦湿热)
指湿热注于下焦的病理。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湿热 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带下等。
水逆
指胃有停水,水气不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病变。
寒化
指病邪传入阴经,或热证后期因阳气虚弱而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有 神倦、肢冷、畏寒、腹满、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微弱等。
寒伤形,热伤气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外感寒邪多先伤及外部的形 体,如头痛、恶寒、肢节酸痛等,是形体受病的症状。外感热邪,最易损耗人体的阳气,因为“热则气泄”,如暑热证的大 汗、脉濡数,就是热伤气的表现。
寒包火
指人体平素内有积热,再受寒冷,寒包于外,热郁于内的病理。可见于哮喘、久咳、失音、咽痛、龈肿等病证。
寒热错杂
指寒证和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表热卅寒”、“表寒里热”等等,都是寒热错杂的病理现象。
伤寒格热
“阴盛格阳”的别称。体内阴阳失调,出现下寒格拒上热的证侯。例如虚寒久痢,误用寒凉,出现食入即吐的症状等。
寒凝气滞
指身体某一部位因寒邪凝聚,出现气滞疼痛的病变。寒是阴邪,它的 性质是凝滞而收缩,易伤阳气,人体的血气是喜温而畏寒,寒则气的 流通受阻,血脉凝滞,而产生痉挛疼痛的症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