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之生于脊背部位的,统称「发背」,属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系火毒 内蕴所致。分阴证和阳证两类,阳证又叫「发背痈」或叫「背痈」。阴证又叫「发背疽」。 阳证多因感受六淫所引发,起初有一、二个疮头,数天后迅速高肿,大如 手掌,甚如碗口,红肿剧痛,伴有高热,烦渴,脉洪数等。阴证多因七情内伤,膏粱厚昧,醇酒炙博,火毒郁积而成。初起疮头如粟,根盘散漫, 不甚高肿,色不红活,疼痛稍轻,伴有烦闷,口渴,便秘,尿赤,脉细无力等。数天后疮头甚多,上有脓点,形如莲蓬,故又称「莲蓬发」,或称 「蜂窝疽」。
疮头脓稠难溃,按之流血,至八、九日,溃头成片,脓腐渐出,很久才能收口。本病由于所发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发于上部 的名「上发背」,又叫「脾肚发」;发于中部的名「中发背」,又叫「对心发」;发于下部的名「下发背」,又呻「对脐发」。
颈痈
指发于颈的两侧,包括颔下,耳下,颏下等部位的痈证。多由风热,流毒 或风湿挟痰等壅结少阳、阳明经络,或因乳蛾,口疳,龋牙,头面疮结而诱发,多见于小儿。其症初起发热恶寒,颈项强痛,逐渐红肿高起,四、 五天后皮色渐红,肿痛加剧,即欲成脓,溃后脓尽而愈。
腋痈
指痈之发于腋窝内者,又称「夹肢痈」,属阳证。多因肝脾血热或心与心 包两经风热所致。其症初起突然红肿疼痛,肿处坚硬难消,伴有寒热,如已变软则已成脓。如初起皮色不变,漫肿坚硬,肿势缓慢,疼痛较轻,仅 有微红,很久才化脓溃破的,称为「腋疽」,又叫「米疽」,属阴症。多因肝脾二经气滞血郁所致。
乳痈
发于乳房部的痈,统称「乳痈」,即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妇女产后,其病 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毒;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多发于 乳房外上方,其症初起硬结胀痛,焮热,伴有恶寒壮热,一周成形,十日左右成脓,若不切开能向外自溃,脓尽收口,少数会形成化脓性瘘管,称 为「乳漏」。古代医家把产后哺乳期患乳痈的称「外吹乳痈」,怀孕期患乳痈的称「内吹乳痈」。内吹乳痈比外次乳痈难消,成脓亦慢,溃后常至 产后才能收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