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针
针法操作时的异常情况。指毫针刺人体内的部分在皮下折断。多因用针有损伤、剥蚀等缺损,和患者体位的较大移动有关。处理方法要沉着细心, 让病人保持原来体位,尽量用镊子夹出折针断端。必要时以手术取出。
滞针
针法操作时出现的异常反应。部将毫针刺人体内后,出现不能捻转、提插或手法操作困难等现象。多因病人精神紧张引起肌肉痉挛或捻转手法幅度 太大,肌纤维缠绕针尖所致。处理方法首先要解除病人顾虑,然后在滞针 部位的周围轻度按摩,并将针轻轻提插,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使局部肌肉 松弛,再将针拔出。
弯针
针法操作时的异常情况。即针入体内后;针体产生弯曲的现象。多由于外界刺激使病人肌肉突然收缩或移动体位,或手法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引起。 处理方法应先轻轻地挪动、恢复原来体位,根据针的弯曲角度和方向,顺 势将针徐徐拔出,切勿用力猛拔或捻转,以防折针。
调气
针法名词,见《灵枢.官能篇》。应用针刺的补泻方法,可以调节人体阴 阳,改善人体的机能。也就是通过针刺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纠正体内 各种组织和内脏的病理状态。针刺的这种治疗作用,称为调气。如《灵枢 .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调气治病的道理和经络系统有关 ,也是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完成的。
得气
针法名词,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称“气至”,义同),即针感(或针响)。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 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 ;称为得气。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 切的关系。特别是与镇痛效果的好坏有关。得气与否也是针刺麻醉成功的 一个关键性问题。
导气
针法名词,语出《灵枢.邪客篇》。是促使针刺“得气”的一种手段。得气所出现的感觉之有无(也就是气至与否),一般多通过各种针刺的手法 操作(控制一定的刺激强度等因素)而产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候气
针法名词,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就是在针入穴位后用较长时间的留针来促使“气至”的一种方法,属于针法中补法的一种。此法多用于身 体虚弱,不适宜接受较强刺激手法的病人。
补泻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 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