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苦寒清热(苦寒泄热)

苦寒清气       

是用苦寒药清气分之热。如春温初起,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 骨节疼痛,口渴汗少,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用黄芩汤(黄 芩、芍药、甘草、大枣)。

轻宣肺气       

用轻剂宣通肺气,清气分热邪,叫做“轻宣肺气”。例如:感受秋季 的温燥之气,身微发热,口干而渴,干咳无痰,用桑杏汤(桑叶、豆 豉、杏仁、沙参、象贝、栀子皮、梨皮)。

生津(养津液)       

热性病发热多日,损耗津液,病人有发热,口干渴、舌红、唇 燥等症,应用滋养津液的药物退热而生津液,如玄参、麦冬、 生地、石斛等药。

甘寒生津       

是用甘寒药治疗胃的津液损伤的方法。热性病里热盛,损耗胃的津液,口中燥渴,吐粘滞白沫,选用麦冬汁、藕汁、鲜苇根汁、荸荠汁、 梨汁或甘蔗汁等药,取适量炖温内服。或用石斛、天花粉、芦根等煎 服。

辛寒生津       

是用辛寒药清胃热生津液的方法。例如口疮发作数日,口中有秽气,舌苔焦黄,脉大而虚,这是胃火盛而胃阴虚,宜用生石膏,知母、竹 叶、元参等药。

益气生津       

是治疗气津两虚的方法。气津两虚,表现为汗出过多,津液耗伤,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舌干无津,脉象虚散。用生 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苦寒清热(苦寒泄热)       

是用苦寒药清里热的方法,例如病人里热严重,因而烦躁,甚则发狂、干呕、小便红、说胡话,夜间睡眠不安,或吐血,出鼻血、发斑,舌苔黄或干黑起刺,脉沉数,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清泄少阳       

是用清泄以治疗热性病病邪部位在半表半里(少阳)的方法。春温初起,一阵冷一阵热,口苦胁痛,胸闷欲呕,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滑而数,用嵩芩清胆汤(青蒿梢、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黄芩、生枳壳、橘皮、碧玉散。注:碧玉散即由滑石、甘草、青黛 组成)。

清热解毒       

这里所说的毒,是火热极盛所致,称为“热毒”或“火毒”。使用能清热邪、解热毒的药物,治疗热性病的里热盛及痈疮、疖肿疔毒、斑 疹等,即是清热解毒法。常用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紫花地丁、蒲公英、半枝莲等。

清热解暑       

是用清热药以解除感受暑热而不挟湿的方法。病人头痛、身热、有汗、口渴、小便黄赤,苔薄而黄、麻数,用青蓄、金银花、连翘、芦根 等药。

清营(清营泄热)       

是清除热性病的营分热邪的方法。热邪入于营分,症状以高 热烦躁为主,夜里睡眠不安、舌绛而干,脉细数,口渴不厉 害,用清营汤(犀角、生地、元参、竹叶、麦冬、丹参、黄 连、金银花、连翘)。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气营两清(清气凉营)

清心(清心涤热、清宫)       

是治疗热性病热邪入心包的方法。热邪入心包的症状以神昏,说胡话为主。高热顶躁不安,舌质绛,脉细 数,用清宫汤(元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连心麦冬、犀角尖)。“宫”指心包。

气营两清(清气凉营)       

是同时使用清气分和营分的药物,以治疗热性病热邪侵 入气分和营分的方法。症状以高热、心烦为主,并有口 渴汗出、不能睡着,舌质绛、苔黄而干,脉洪数等症, 用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元参、连翘等药。

透营转气       

是治热性病时,使营分热邪向外透达,引出气分而从外解的方法。热 邪初入营分,脉细数,舌质绛,身热较高,心烦,晚上睡卧不安,口 不甚渴,用犀角、元参、生地等清营分热,用竹叶、金银花、连翘等 透热外出。

清营透疹       

是清营分之热,并使疹外出的方法。病人高热烦躁,夜间睡眠不安, 口不甚渴,舌绛而干,脉细数。用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等清营分热 邪,用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牛蒡子等透疹。

凉血(凉血散血)       

是清血分热邪的方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 吐血,衄血、便血、舌色紫绛或发斑色紫黑等症。用犀角地 黄汤(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散血是凉散血中之热。

凉血解毒       

是治疗瘟疫、温毒等热毒炽盛的方法。适用于高热口渴,烦躁、口气 臭秽,或斑疹色紫,或咽喉溃烂,或头面肿大等症。用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泻心       

泻心,实际是泻胃火。因胃火盛而牙龈肿痛,口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数,可用泻心汤(大黄、黄苓、黄连)。但心火盛而迫血向 上妄行,出现流鼻血,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苔 黄,脉数,也可用本方治疗,这就是用泻胃火的方法以泻心火,即“实则 泻其子”。

下法(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是运用有泻下或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 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一类治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等。泻下药中 除润下药较和缓之外,其余各类都较峻烈,年老及体弱者恨用,孕妇和月经期勿用。没 有实结症状的勿轻用。肠伤塞不用玫下法,以免引起肠出血和穿孔。

寒下       

使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以治疗属里实热证的燥屎,饮食积滞,积水等的方法,叫做“寒下”。对于孕妇、新产妇及久病虚弱人忌用。但正 气虚弱的病人如果有用寒下的必要时,应配合补气药同用。大便燥结, 同时有火眼、头痛、苔黄腻、脉数的,用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芒硝)。此法一名“釜底抽薪”,饮食积滞或痢疾的湿热积滞,病人脘 腹胀闷,下痢或泄泻,腹痛,肛门有重坠感,或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 苔腻,脉沉实,用木香、枳壳、黄连、大黄、香附、槟榔等药。水肿自 眼睑肿胀开始的,或腹中有症块而有腹水,或胸协有积水,脉沉实,用十 枣汤(大枣、芫花、甘遂、大戟)泻水。此法一称“逐水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攻补兼施

温下       

使用温性的泻下药或温热性药和寒性泻下药同用,以治寒性积滞里实证。 大便不通属于寒结的,其症状为腹满而实,手足凉,苔白腻,脉沉弦, 用巴杏丸(巴豆 45 枚,杳仁 30 枚,都去皮心,炙黄捣碎糊丸,如赤小 豆大,成人每服一分五厘)。腹痛,大便秘结,手足凉,舌苔白,脉沉 弦而紧,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润下       

分为两种,使用有润滑作用的药物,治疗热性病过程中津液损耗的便秘,或老年肠燥便秘或习惯性便秘,以及孕妇或产后便秘。常用药有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近年来用生油、葱汁混和内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也属于润下法。是使用滋润津液的药物,治疗大肠热结而津液枯燥的大 便秘结,用增液汤(元参、连心麦冬、生地),这称为“增液润下”,适 用于热性病津液亏损的便秘。

增液泻下       

把增补津液药与寒下药同用,治疗热结津液亏的大便秘结,如病人正气不太虚,可以经得起攻下的,用增液承气汤(元参、连心麦冬、生 地、大黄、芒硝)。

咸寒增液       

使用埔寒而有润下作用的药物,治疗大肠燥结的便秘,例如用雪羹汤 (荸荠、海蜇皮切碎同炖)内服,治阴虚痰热,大便燥结。

攻补兼施       

邪气实而正气虚的病,需要攻邪,但单用攻下就会使正气不支,单用 补益又能使邪气更为壅滞,所以须用攻中有补,补中有攻的攻补兼施 法,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方法分为两种:补气泻下:把泻下药与 补气药同用,治疗热结肠胃,正气衰竭,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腹部 胀痛拒按,高热口渴,神昏说胡话,舌苔焦黄起刺,脉滑数无力,用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党参、当归、甘草、生姜、大枣 )。滋阴泻下:把泻下药与滋阴药同用,治疗唇燥口裂,咽干,口 渴要喝水,身热不退,腹硬满而痛,大便不通的,用承气养营汤(知 母、当归、芍药、生地黄、大黄、枳实、厚朴)。前述“增液泻下” 也属于“滋阴泻下”。

先攻后补       

具有可用攻下法的症状,用攻下法后,大便已通,热退,但呼吸气短,手足稍凉,脉弱,这是气虚,用适量党参煎服补气。或热性病具有 可用攻下法的症状,用攻下法后,大便通,热退,但病人汗出较多,脉细,这是阴虚,用滋胃阴药,如沙参、麦冬、细生地、玉竹等。又 如胸胁有积水,用甘遂、芫花、大戟等攻下,泻下稀水后,病人喝适量稀粥,卧床休息,也是一种补法。这种先用攻下后用补益之法,称 为“先攻后补”。

先补后攻       

需要使用攻下法的疾病,但病人体质虚弱,一时不能接受攻下法,须先用补法,使体质增强,然后攻下。例加肝硬化腹水需要泻水,但病 人身体较虚,食欲较差,须先培补脾胃,增加营养,待病人身体比较强健,然后用甘遂一类逐水药泻水。这种先用培补后用攻下之法,称 为“先攻后补”。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釜底抽薪

通泄(通腑泻热)       

即用通大便以清除里热的方法。例如“寒下”之法之,“润下”、“增液泻下”、“咸寒增液”等法。腑指大肠。

逐水       

指“寒下”之法。是治疗水肿实证的方法。使用泻水作用峻烈的药物(如牵牛、甘遂、芫花、大戟、商陆等),泻出大量水份。

去宛陈莝(音“错”)       

语出《素问.汤液醪(音“劳”)醴论》。宛,通郁, 即郁结。陈莝是陈旧铡碎的草。“去宛陈莝”,就是去 掉堆积的陈草,在人体是指去除郁结已久的水液废物, 即使用甘遂、牵牛等的逐水法。

导滞通腑       

即以疏导积滞为目标的泻下法。参见“寒下”法之。

急下存阴(急下存津)       

在热性病过程中,高热持续,口干而渴,大便秘结,舌苔黄燥或干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由于津液日益耗损, 急须用泻下药通大便,泻去实热,以保存津液。本法对于肠伤寒不适用,以免引起肠出血或穿孔。

釜底抽薪       

通大便以泻去实热,这种方法,好比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的办法一样。指“寒下”法之及“急下存阴”法。

软坚除满       

“坚”在这里指干燥的大便。因大便燥结而腹部胀满,用“咸寒增液”法润燥,稀释大便,大便通而腹部胀满消除。

峻下       

使用大黄、巴豆、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芒硝等有强烈泻下作用的药物导泻,称为“峻下”。

缓下       

指使用性质和缓而滋润的药物以润下通大便的方法,属于缓下,药物如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竹沥、蜂蜜等。治老人虚寒便秘的半硫丸(半夏、硫黄),则在温下中也属于缓下一类。

误下       

本非下证而误用下法的叫“误下”。热性病表证还没有解除,本来应当解表,如果误用下法,能引起变证,如泄泻、结胸、痞证等。其它内科、妇 产科、儿科等凡不应下而误用下法都能发生变证,须按具体倩况处理。

和法       

是利用药物的疏通调和作用,以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肝胃等方法。凡热性病邪在表,或已入里而有燥渴,说胡话 等实证的,都不能使用本法。

和解少阳       

邪在少阳,指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证指一阵冷、一阵热及胸协苦满;半里证指口苦、咽干、目眩。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和解,一面袪病邪,一面扶正气。

调和肝脾       

使用和法治疗肝气犯脾,叫做“调和肝脾”。肝脾不和的表现,是胁 胀或痛,肠鸣,大便稀薄,性情急躁,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细 等症,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白朮、陈皮、防风等药。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调和肝胃

使用和法治疗肝气犯胃,叫做“调和肝胃”。肝胃不和的表现,是胁肋胀痛。脘部胀闷疼痛,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吐出酸苦水, 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茱萸、黄连、半夏、香附、锻瓦楞 子等药。

开达膜原       

就是用消除秽浊药以攻遂闭塞于“膜原”间的病邪。瘟疫初起,邪在膜原,出现一阵冷、一阵热,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没有定时, 胸闷发呕,头痛烦躁,舌苔垢腻,脉弦数,用达原饮(槟榔、厚朴、 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治疗。

袪湿       

是使用药物以去除湿邪的治法。湿是重浊粘腻的邪气,可以与风、寒、暑、热等邪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化热、化寒。湿在上焦须化,在中焦须燥, 在下焦须利。脾主运化水湿,也能被湿所困,所以治湿也须注意治脾。

化湿       

“疏表化湿”:湿邪在上焦或在表,出现头重而胀,肢仁酸重疼痛,口中粘腻,不口渴,苔白腻,脉濡。用防风、秦充、苍朮、藿香、陈皮、砂 仁壳、生甘草等。“清热化湿”:湿温时疫初起,邪在气分,身热肢酸、无汗心烦;或有汗而热不退,胸闷腹胀,小便赤,大便不通;或泄泻不 伤,大便热臭,舌苔垢腻或干黄。用甘露消毒丹(渭属、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养香、为散剂。)

燥湿       

“苦温燥湿“:因中焦为寒湿所阻,胸闷呕吐、恶心、腹胀、大便清稀、苔白腻,用厚朴、半夏、白蔻仁、茯苓等。“苦寒燥湿”:因中焦为 湿热所阻,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用黄连、黄芩、枳壳、猪苓等。

利湿       

是通利小便,使湿邪从下焦渗利而去的方法。凡阴虚津液亏损遗精、滑精的慎用,如必须使用,应加滋阴药。利湿药中滑利降泄性较大的,如生薏 苡仁、瞿麦、冬葵子等,孕妇慎用。

清热利湿       

湿热下注,小腹胀急,小便浑赤,排尿时涩痛,淋沥不畅,舌苔黄腻,用八正散(车前子、木通、瞿麦、扁蓄、渭属、甘草梢、栀子仁、 大黄)。

清暑利湿       

是治疗夏季暑湿证的方法。由暑湿之邪引起的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用六一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共研细末。每次用三 至四钱。水煎服)。

温阳利湿(化气利水)       

是治疗阳气为水寒困遏的方法。病人内停水湿,外有表寒,阳气受水寒困遏,小便不利,头痛,微发热,心烦 口渴,喝了水就吐,舌苔白腻或白厚,脉浮,用五苓散(茯苓、泽泻、猪苓、白朮、桂枝、共研细末)。茯苓、猪苓、泽泻、白朮健脾利水、桂枝内通阳气,外解肌表,化气利水,使小便通畅,水从下出。

滋阴利湿       

是治疗邪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患者口渴要喝水,小便不利,或有咳嗽呕恶,心烦不能安眠,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滑属)。心烦不能安眠是阴伤的现象,阿胶能补血养阴,与其它药同 用,既能利水,又不伤阴。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渗利湿

使用淡味利湿药为主,使湿从下焦排出。例如泄泻清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濡,用茯苓、猪苓、泽泻、冬瓜子、薏苡仁等药。

温肾利水       

是治疗肾阳虚形成水肿的方法。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腰部酸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浮肿自头面延及下身,长期不退,按之凹 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用济生肾气丸(肉桂、制附子、 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牛膝、车前子)。

渗湿于热下

见清.叶桂《温热论》。热性病湿重于热,热邪为水湿抑遏,不能外透,应使用利湿药分利水湿,热邪才能外透。例如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较高。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其中滑石、白通草、生薏仁都是淡渗利湿,配合 其它芳香袪湿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利小便,实大便       

是治疗湿泻的方法。湿泻患者大便多水,小便短少,肠鸣漉漉,腹不痛,苔白,脉濡细。常用胃苓汤(苍朮、厚朴、陈皮、 甘草、桂枝、白朮、猪苓、茯苓、泽泻。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健脾去湿,使小便清利,大便正常。

洁净俯       

语出《素问.汤液醪(音劳)醴论》。“净俯”指膀恍。“洁净俯“即利小便。

芳香化浊       

使用芳香化湿浊的药物,治内有湿浊,出现脘腹胀闷,恶心吞酸,大便稀薄,体倦乏力,口腻有甜味等症。用藿香、佩兰、砂仁,厚朴等 ;如兼有头晕而胀,呕吐,舌苔白腻,可加石菖蒲,鲜荷叶,陈皮、 半夏、大腹皮等。

健脾(补脾、益脾)       

是治疗脾虚而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患者面色萎黄,疲倦 无力,饮食减少,胃痛喜按,进食后痛减,大便稀薄,舌 淡苔白,脉濡弱,用党参、白朮、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药。

运脾       

是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湿重的表现为胃部饱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中淡而粘,头昏身倦,大便泄泻,或腹胀,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 腻,脉濡。用苍朮,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泽泻等药 芳香袪湿以运脾。

醒脾       

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脾气虚寒,表现为食欲不振,食物不消化,有时嗳气,大便溏,有时腹隐痛喜热按,舌贸淡,脉弱等。用醒脾散(党参、白朮、茯苓、炙甘草、草果、木香、陈皮、厚木、苏梗各等分,为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以健脾温中,促进运 化,而增强食欲。

培土       

指培补脾土,促使脾的运化机能恢复正常。凡脾虚而有饮食减少,大便泄泻等症,即须培土,也即“健脾”、“补脾”、“益脾”的总称。

健脾疏肝(培土抑木)       

是治疗肝气郁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肝旺脾虚,即木克土证)的方法。肝旺脾虚,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培土用白朮、茯苓、薏苡仁、山药等;抑木用柴胡、青皮、木香、 佛手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脾益肺(培土生金)

补脾益肺(培土生金)       

用培补脾土的方法,使脾的功能强健,恢复正常,以治疗肺脏亏虚的病症。例如肺虚久咳,痰多清稀,兼见食 欲减退,肚腹作胀,大便稀溏,四肢无力,甚至浮肿, 舌质淡苔白,脉濡细。用党参、茯苓、白朮、山药、木 香、陈皮、半夏等。

温补命门(补火生土)       

是温补命门之火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的方法。黎明前腹泻,泻前腹痛肠鸣,泻出物中或有不消化的食物,泻后 感到安适,腹部怕冷,四肢发凉,舌质淡,苔白,脉沉 细。这种病俗称“五更泻”或“鸡鸣泻”,这是命门火 衰,脾的运化无力,所以要温补命门之火,加强脾的运 化。可用四神丸(肉豆蔻、破故纸、五味子、吴茱萸、 生姜、红枣)治疗。

疏肝(舒肝、疏肝理气,泄肝)       

是疏散肝气郁结的方法。肝气郁结,表现为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呕吐酸水,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周身窜痛,舌苔薄,脉弦。可用柴胡、当归、白芍、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厚朴等药。

柔肝(养肝、养血柔肝)       

是治疗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方法。肝阴虚,表现为视力减退,两眼干涩,夜盲,有时头晕耳鸣。爪甲色 淡,或夜间睡眠不好,多梦,口干缺少津液,脉细弱。可用当归、白芍、地黄、首乌、枸杞子、女贞子、 旱莲草、桑椹子等药。“肝为刚脏”,赖血以养,所 以须用养血之品,使肝得所养。

伐肝(抑肝)       

是抑制肝气过旺的方法。肝气太旺而犯脾,须用抑制肝气过旺的治法,称为“伐肝”。伐肝一般用柴胡、青皮、广木香、佛手等,实际属于疏肝一类。伐肝药一般与益脾药同用,参见“培土抑木”条。

滋养肝肾       

是滋肾阴以润养肝阴。此法多用于肾阴亏肝木旺的证候,如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额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 妇女月经不调,苔少而舌质红,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 杞子、玄参、龟板、女贞子、何首乌等药。此法一称“滋水涵木”。 是治疗肝肾阴虚兼有轻度浮肿。患者头晕,面红升火,眼花耳鸣, 腰部酸痛,咽干,夜间睡眠较差,或有盗汗,尿少色黄,舌红苔少, 脉弦细。用杞菊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


和肝(滋阴疏肝)       

是滋阴药与疏肝药合用,使肝气和畅的方法。肝肾阴虚,气滞不行,症见胁肋窜痛,胸腹胀,舌上无津液,咽喉干燥, 脉反细弱或虚弦,可用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 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口苦燥的加酒炒黄连少量)治疗。

滋阴平肝潜阳       

是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都能发生肝阳上亢。出现头痛,头昏晕,耳鸣耳聋,情绪容易激动,面部烘热,口燥咽干,睡眠不足,舌质红,脉细弦数。滋肝肾之阴,用熟 地、枸杞、山茱萸、旱莲草;平肝用钩藤、菊花、天麻、僵蚕等 ;潜阳用生牡蛎、生龙骨、生石决明、磁石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

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       

是用苦寒泻肝火的药物以治疗肝火上炎的方法。肝的实火上升,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口干苦,胁部疼痛,呕吐黄苦水,甚则吐血,急 躁易怒,大便多便秘,苔黄、脉弦数。可用龙胆草、山栀、丹皮、夏枯草、黄芩、黄莲等药。

佐金平木       

是肃肺以抑肝的方法。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出现两胁窜痛、气喘不平、脉弦等症。须用肃肺法使肺气下降,肝气也得疏畅。用 桑白皮(吴茱萸汁炒)、苏梗、杳仁、批把叶等药。

滋阴       

又称“育阴”,“养阴”,“补阴”或“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 阴虚证,表现为干咳咳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酸遗精、头晕目眩, 手足心烦热等症。可选用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沙参、玉竹、百合,旱 莲草、女贞子、龟板、鳖甲等药。参见“补阴”条。

酸甘化阴       

是酸味、甘味药同用以益阴的治法。患者夜间失眠、多梦、健忘、口舌糜烂,舌质红,脉细数。用酸枣仁、五味子、白芍、生地、麦冬、 百合等。因为患者心阴虚则心阳亢,心阳亢则心阴愈虚,所以本法以 酸味药酸枣仁、五味子、白芍敛阴,甘寒药生地、麦冬、百合滋阴, 一敛一滋,阴日长而阳亢日消,归于阴阳协调。化阴,即敛阴滋阴并 进而使阴日长之意。

清络保阴       

是清肺络热而保肺阴的方法。暑温经治疗后,诸症皆退,但咳而无痰,咳声清高的,是肺络中仍有热,肺阴必然受内热的消耗,可用清络 饮(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心) 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治疗。

坚阴       

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例如梦中遗精,但相火妄动,肾气不固。用封髓丹(黄柏、砂仁、炙甘草、研末蜜丸)治疗。黄柏平相火妄动,固肾精,便是坚阴。

强阴       

指药物具有加强阴精的功能。如熟地黄、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沙苑蒺藜等。这些药适用于肾阴虚之证,如腰酸、遗精、小便多等。

敛阴       

即收敛阴气的方法。适用于阴津耗散而病邪已衰退的证候。这类药物的味多酸涩。例如热性病热退身凉,余邪已清,饮食增进,但夜间还有虚汗, 可用山茱萸、五味子加入止汗剂中。

潜阳       

是治疗阴虚而肝阳上升(上亢)的方法。肝阳上升,出现头痛眩晕,耳鸣 耳聋,肢体麻木或震颤等症。可用生牡蛎、生龙骨、生石决明、真珠母、 磁石、代赭石等质重镇坠的药物,以收敛虚阳,称为“潜阳”。潜阳法常 与平肝滋阴等法同用。参见“滋阴平肝潜阳”条。

潜镇(镇潜)       

指质重下坠的镇静安神药与潜阳药同用的治疗方法。质重下坠的镇静安神药如朱砂,滋石、生铁落、龙齿、牡蛎等。质重下坠的 潜阳药如牡蛎、龙骨、石决明、真珠母、磁石、代赭石等。其中 有的药物兼有镇静安神和潜阳两种作用。潜镇法常用以治疗心神 不宁,心悸失眠和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等症。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肝熄风(镇肝熄风)

熄风       

指平熄内风的方法。内风表现为眩晕、震颤、高热、抽搐、小儿惊风和癫 痫等症。用羚羊角、全蝎、娱蚣、僵蚕、蚯蚓等药。分为“滋阴熄风”、 “平肝熄风”、“泻火熄风”、“和血熄风”等。

滋阴熄风       

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方法。在热性病晚期,热伤真阴,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 口燥、心慌神倦,甚或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干绛少苔、脉虚数。可用生地、白芍、麦冬、鸡子黄、龟板、鳖甲、牡蛎、钩藤等药。

平肝熄风(镇肝熄风)       

是治疗由于肝阳上亢而引动内风的方法。病人头部掣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发麻或震颤,舌头发硬, 舌体偏斜抖动,语言不清楚,甚至突然昏倒,手足拘急 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可用钩藤,天麻、白蒺藜、菊花、蚯蚓、真珠母、牡蛎、石决明等药。

泻火熄风(清热熄风)       

是治疗热极生风(实热证)的方法。凡热性病由于高热 而手足抽搐、两眼上翻、项强,甚至背反张如弓状,神 志昏迷的,就叫“热极生风”。患者苔黄舌质红,脉弦 数。可用钩藤、蚯蚓、全蝎、蜈蚣、生石决明、生牡蛎、石膏、黄连、大青叶等药。

和血熄风       

是治疗肝风内动偏于血虚的方法。热性病晚期热邪损耗阴血,出现唇焦舌燥,筋脉拘急,手足蠕动,或头目眩晕,脉细数等症。可用陈阿 胶、生地、生白芍、鸡子黄、生牡蛎、炙甘草、茯神、络石藤等药。

解痉(镇痉)

解除震颤、手足痉挛(抽搐)及角弓反张(项背强硬向后反张如 弓状)等症,叫做“解痉”,即熄风法。

袪风       

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方法。风有外风、内风的区别。内风应平熄,外风应袪散。袪风法适宜于外 风。分为“袪风除湿”、“疏风泄热”、“袪风养血”、“搜风逐寒”等法。

袪风除湿       

是风湿之邪留滞于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出现游走性疼痛症状时的治法。可用羌活、防风、秦艽、威灵仙、桑枝、五加皮、甘草等药。

疏风泄热       

是治疗外有风邪兼有里热的方法。风邪侵袭,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里热有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等症。有以上诸证而身热 微恶寒,脉浮数的,用鲜葱白、淡豆豉、蔓荆子、焦山栀、苦桔梗、 连翘、淡竹叶、杏仁、牛蒡子等药;有以上诸证而身热恶寒、脉浮数 的,用荆芥、防风、白芷、焦山栀、苦桔梗、连翘、淡竹叶、杏仁、 牛蒡子等药。

袪风养血       

是治疗血脉不和,风湿流窜经络的方法。其症状是:肌肤和手足麻木,忽然口眼歪斜,说话困难,甚至半身不遂,或兼有怕冷身热、肢体 拘急,舌苔白腻,脉象浮滑。应袪风通络,行血养血。用大秦艽汤( 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川芎、当归、芍药、生地、熟地、 白朮、茯苓、细辛、石膏、黄芩、甘草)。其中川芎、当归、芍药、 地黄行血养血,能治疗血脉不和,使血脉流通,滞留的风邪也随之消 除,所以叫做“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21: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润燥(清燥、凉燥)

搜风逐寒       

是治疗风邪兼寒邪湿痰、瘀血留滞经络的方法。中风手足麻木,日久 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腿臂间局部作痛;或风寒湿气留滞经络, 肢体筋骨酸痛的。用小活络丹(川乌、蚯蚓、草乌、天南星、乳香、 没药、研末,酒面糊丸。)

润燥(清燥、凉燥)       

是使用滋润药以治疗燥热证的方法。燥证分内燥、外燥二种。外燥是外感燥气致病,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证。润 燥分为“轻宣润燥”、“甘寒滋润”、“清肠润燥”、“ 养阴润燥”、“养血润燥”等。

轻宣润燥       

是治疗外感燥热伤肺的方法。病人发热,头痛,干咳少痰或气逆喘急、舌干无苔或薄白而燥、舌边舌尖俱红。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沙 参、象贝母、豆豉、栀皮、梨皮)。

甘寒滋润       

是治疗肺肾津液不足的方法。例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喉燥痛、咳嗽干喘、痰中带血、手足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用生地、熟 地、麦冬、川贝母、百合、当归、白芍、生甘草、玄参、桔梗等药。

清肠润燥       

是治疗大肠燥热而便秘的方法。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实。用麻仁丸(麻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 杏仁)。

养阴润燥       

是治疗燥热之邪伤肺胃津液的方法。病人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饮(沙参、玉竹、麦冬、甘草、冬桑叶、生扁豆、天花粉)。

养血润燥       

是治疗血虚便秘的方法。面色苍白,盾爪不红润,时觉头眩,心悸,大便干结难下,舌质嫩而色淡,脉细数。用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药。

苦温平燥       

是治疗外感凉燥表证的方法。患者头微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清稀,唇燥咽干,苔薄白而干,脉弦。用杏苏散(杏 仁、陈皮、苏叶、半夏、前胡、桔梗、茯苓、枳壳、甘草、生姜、大 枣)。

理气       

是运用药物有行气解郁、补中益气的作用,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归入补气门。通常所说的理气,多对气滞,气逆而 言,分为“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理气药多属香 燥,津液亏损的须慎用。

疏郁理气(宽胸、宽中、解郁、开郁)

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出现胸膈痞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症,用香附、延胡索、乌药、广木香等药。

和胃理气       

是治疗气与痰湿阻滞中脘的方法。出现脘腹胀闷,吞酸或吐酸水,嗳气等症,用枳实、陈皮、姜半夏、竹茹、锻瓦楞子等药。

降逆下气(顺气)       

是治疗肺胃之气上逆的方法。例如肺气上逆,咳嗽哮喘,痰多气急,用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 仁、桑白皮、黄苓、法半夏)。又如胃虚寒而气上逆,呃逆不止,胸中不舒,脉迟,用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党参、生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5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