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
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举行的9月14日,纽约“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揭幕仪式也同时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刘碧伟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为海外的孔子学院揭幕,对于中国的驻外大使来说,并不是今年新增加的一项外事活动。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以来,全球已经建成了26所孔子学院。
孔子“应运重生”
9月,由复旦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合作创办的北欧孔子学院在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和酝酿之后,已经正式招生。复旦大学副教授李茂被派往这座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任教,对此他十分自豪。
李茂说,由于师资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原本只计划招生20人,而实际上报名的有300多人。在报到当天,还有50多名后补人员来排队。“后来学校只好将招生人数增加到25名。”
李茂印象最深的是一位1945年出生在重庆的女性,她两岁就离开了出生地到国外,后来辗转到瑞典生活了半辈子。她十分想念自己的出生地,想了解祖国的语言,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没有报名进来。怀着非常迫切的心情,她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进来学习的要求。
复旦大学的姚老师刚从韩国回来。他在那里教了整整一学期的中文,连自己儿子的出生都错过了。他非常遗憾,但韩国学生对中文的渴求却让他很感动。
据他介绍,韩国有100多所大学设有中国学或者中国语系,有40多所大专院校设有汉语课程,各类在校生学汉语的总计16万多人。
不但是与中国文化渊源颇深的韩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也掀起一波波的中文热。据悉,全球大约100多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约有2500万至3000万名外国人学习汉语。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外国人也急剧增加,2004年达到八万人。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
推广孔子之“和”
“中国早就派汉语教师出国讲课,但建立孔子学院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外交学院教授曲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他看来,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是因为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也是没有政治争议的,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都认可。儒教的英文单词(Confucianism)直译就是“孔子主义”,是用孔子的英文名称命名的。“用孔子这个名字非常明智,非常合适。”
“我认为孔子这个名字比其他中文名字更好,我们都知道孔子,他在韩国的知名度很高,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学者,一提到他的名字,就会联想到中国几千年精彩的文化。”在中国学了两年中医的韩国留学生朴美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而且,这对于推广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也有好处。孔子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他主张“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合之境”、“和而不合”。“其实,这就是我国外交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曲星说。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卢明华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在国际事务总的地位也在上升,导致了各类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出笼。在疑惑、猜忌的眼光中,中国以“孔子”之名来介绍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推广中国“和平外交”的思想很有好处。
孔子不只是中文
北欧孔子学院理事长、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朱永生教授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孔子学院不仅是研究孔学和儒学的学术机构,它更主要是推广汉语教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它不仅是一所语言教学机构,而且是一座加深中国与外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文化驿站和桥梁。
由于北欧孔子学院招收进来的学生没有汉语基础,因此,他们第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汉语基本功训练,即听说读写部分。“随着学生汉语程度的提高,将会逐渐开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民族风俗等方面的课程,还会聘请国内的专家前往瑞典开办讲座等。”朱永生说。
“尽管孔子学院挂靠在斯德哥尔摩中文系,与中文系的课程有合有分,但绝不是中文系。”李茂说。两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中文系是全日制,而孔子学院开设的是半日制课程。这是因为孔子学院面向的主要是社会上的一些希望更多了解中国的人群,如记者、主持人、医生、教授、商界人士等等。
除了举办汉语强化培训班、正式招收长期班,孔子学院所做的工作还包括为当地的社会办学力量提供支持,比如为中文学校提供推荐词典、教材、HSK考试等教学上的支援。
“今年11月份,孔子学院将和当地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一次题为‘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角色’的高层论坛。” 李茂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实习记者田晓宸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