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6840|回复: 2

御心老师续谈读书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3 22: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御心老师7月22日的讲堂录音整理)

    朋友们,大家好!上周日我们谈了一些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我觉得这些方法应该引起大家重视,我们今天还聊这个吧。我对传统文化里的这些经典都非常感兴趣,比方说《论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孟子》、《易经》、《弟子规》等,好多经典都是必修课,多少年来也一直没有丢掉这些课程,把别人看足球看小说的时间,我也都用在了学习传统经典文化上面,不能说很用功,但总觉得它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方法论,我们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我们学中医了嘛,平常我也学习书法,这些都需要有我们经典文化做支撑,做养料,做土壤,经典的教诲是文人墨客的必修课。

    《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其实这个“弟子”就是学生,《弟子规》就是在讲做学生的规矩。“弟”就是晚辈,“子”就是做儿女的,《弟子规》就是我们这些做儿女做晚辈的应该要遵守的规矩。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按照这个规矩去做,这个很重要。在古时候,如果你不懂这个规矩,不懂这个《弟子规》,你就不能做人,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人家都瞧不起你,你不懂礼、不懂规矩、不懂做事、不懂接人待物的常识和规矩,谁敢用你呀,谁敢接近你呀!所以我觉得在讲堂,我们这些朋友来学习这一门经典或功课,这是最基本的,我们都是做学生做子女的,对我们很有帮助,而且对于我们教育下一代也很有指导意义。

    学习、读书,我建议大家要做“专家”,就是专注一门儿,上一周我也谈到了。不要做“通家”,不要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什么都会一点儿、什么懂一点儿,结果什么都不专、不精通。学习中医也是一样,我们一生要致力于专攻一部经典,专门学习一经,就是说“一经通则所有的经典都会通”。如果你一生当中把这一经钻研得很透彻,那么你就是这方面的第一,你就是这一方面的专家。如果你学的很多,学的很杂,你的精神、时间和精力都分散了,你就不能够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学习,要一门深入下去,不管你是学习《内经》也好,学习《伤寒论》也好,学习《本草经》也好,还是学习《金匮要略》,《难经》等,都要把这一门深入下去。如果在座的各位再过十年,二十年,你这一门功课专门地学下去,把这一门学透了,你是这一方面的专家,我们在座的各位假如有十位朋友每人学了一门,我们讲堂就会出来十个这方面的专家,这是很了不得的事情,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学的太多太杂,我以前没有谈到过这个,现在学到了《弟子规》顺便就把这个谈一下。

    上周我们谈到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今天我和大家接着往下聊,下面还有两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就是说在制定学习和读书计划的时候,要宽松一些、实际一些,在实际执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愉懒,日积月累工夫深了,原来不懂的地方就会通,往往前面有不懂的,往后面学的深了,前面不懂的方面就可以通透了,疑惑之处自然而然就会迎刃而解。

    这个“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也就是说在求学的过程当中,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心里有疑问,应该随时随地把它记下来,手不要懒,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啊,一旦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来请教,务必要求确切地明白它的本义和真正的意思。有些时候呢,我们不明白它的真正的意思。就像我上一周谈到的那个“学而实习之”的“习”,好多人就在这个表面的文字上去理解,“学而实习之”就是反复的复习。我问这些朋友:这个“学而实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啊?他们说就是复习。其实求确义,那个“习”不只是复习的意思,这个问题上我们上周谈了,今天就不说这个了。

    接着我再给大家聊一聊今天要谈到的话题,“宽为限,紧用功”,就是做的计划要宽松,不能把计划做的很紧张。还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们要知道“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不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所以一定要“今日事,今日毕”。但是每天的这个目标你不能定的太多。比方说《伤寒论》的条文,我学医时候老师要求我每天背一条,他说你不要记得太多,也先不要说理解,你就每天背一条。这不是很简单吗?就从太阳病开始,你每天背一条就行,不要多。我说像我这个记忆力每天背三五条没问题。老师说不行,只背一条,就从“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从这儿开始,你每天背一条就行,一天一条。我说这不是太简单了嘛。其实真正下来它不简单,他要求你第一天这一条背过以后,第二天要把第二条背过,但你还不能忘记第一条。第二天就要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你背过就可以,还不能把第一条给忘却。我发现我在一个月以内要背这三十条,我做不到了。它不容易呀,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一天一条,你背完这一个月的第三十条以后,那个第三十条很难背“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这些以前我都背过的,你把这条背过以后,你还必须把前面的二十九条全部要背过,因为老师是一个月检查你一次,还得把那个二十九条的“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也背过,还得把前面的这些全部都要背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个月下来我发现我不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计划,你不用功是完不成的。所以我们订计划的时候要宽松,实现这个计划的时候要加紧用功。那个时候我不管它简单还是难,我都要背到五十到一百遍。“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这样,五十到一百遍这样去背。简单的可能容易背过,就少背几遍,复杂的就要多背几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其实很难那!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用我这个方法试一试,你看看你一个月下来能不能把这三十条背过,所以每天只学一小部分,不可贪多,就从一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嘛!就从一条开始我们背这些经文。你背其它的东西也一样,就是一句话一句话的背,其它的先不要管。所以要背过《伤寒论》的398条文,把这些条文都背过,基本上你一年背不过来,往往是记住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呵呵,大家可以试一试。把这些条文都背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如数家珍,随手拈来的话,这个没有两年踏踏实实的功夫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是一个宽为限,紧用功。计划一定要宽松,从一开始,不能说不宽松吧,如果你不抓紧用功,还是不行。平时我也经常学习书法,不要求多,每天就学一个字,楷书、行书、草书都可以,每天就学一个字。那么一月下来这三十个字真正都要写得像模像样,不失法度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这一句话给我们指出了多好的学习方法啊!“宽为限,紧用功”。这个“宽为限”就是说我们每天要有一个小目标,一个小小的目标,不可大,只可小,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贪多嚼不烂。我和大家学习,给大家提示,每天的目标必须要小,越小越好,不可大。一个月有一个月的目标,每年也要有一个目标,大家试验一下,先不要多,先一个月,看看你这个目标能不能达到。养成这种好的习惯,那么一年你可以看看你的收获有多大,你就按照《第子规》里所说的学习方法,一年下来你发现你变了一个人,你在学习专业方面,在读书方面你就变了一个人,你就会痛恨过去浪费了好多时间,把青春、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你会发现你按照《弟子规》指出的方法进行一年的读书学习,这一年当中学的很深刻、很透彻,比学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要有心得的多。我们现在检点一下自己是不是方法不对头呢?我们定下来一个小小的目标,就要不折不扣的按照计划来学习和读书,这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非常关键,习惯成自然。

    “工夫到,滞塞通”,读书的时候,学习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的,谁也不是那么天才,无师自通的,不是这样的,都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下功夫,下功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克服困难,就是为了解决难题,这个时候需要下功夫。学了东西不能似懂非懂。在读书学习的过程当中,面对困难要想办法去解决,要想方设法,不要找借口,要找方法,我常常勉励自己“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就养成了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和困难的习惯。找方法的这种信心和决心都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要你有心去做,你就有能力去解决和突破困难。如果你无心去做,你就不会去下功夫了,你就没有办法把它弄通弄懂。你功夫到了才会通达嘛,无心去做你还能有心去克服困难吗?没有办法嘛。就像前两天那个“亚洲杯”国足踢球一样,人家进一个球你就无心去做了,乌兹别克斯坦队进了一两个球,国足就毫无信心了,最后零比三惨败,国足的功夫还差得很远呢。做什么事都是这样,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下功夫,功夫做到家以后,那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心有疑,随扎记”。当我们心有疑惑的时候,就要随时把它记下来,要相信我们的手,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比如说你的记忆力很强,不要相信这个,要相信勤快,要相信这个烂笔头,经常做几个小本本儿,有一本备忘录或者是问题本,有什么问题随时都记上面。我们现在的衣服,衣兜儿比较少,以前我们穿的衣服四个兜,我四个兜儿里边都是装着很薄的小本儿,就把《伤寒论》的条文一条一条记在上面,随时拿出来就可以看,就可以读,闲暇的时候要就翻开看看,时间不要浪费,不要相信记忆力,开卷有益嘛,打开这个就可以背上两句。所以说抓紧一切时间,这就是学习的一种挤劲儿和钻劲儿,雷锋的钉子精神嘛——挤和钻,就这样来学习。有了问题还要随时请教别人,有时候求师不访友啊。求师访友都要去做,这样的学习你会觉得很有趣味。

    “就人问,求确义”。这就说明一个学习的态度问题,什么态度呢?要读书学习就必须要不耻下问,就要虚心地求教于别人,这就是学习的态度。当然还要借助于工具书、参考资料,来弄通弄明白你所疑惑的问题,不管你向别人求教也好,还是借助工具书也好,借助参考资料也好,主要的还是靠自己。所以学习呢,是自己的事情,别人帮忙,帮上忙帮不上忙是另一码事,它和我们搬一个桌子不一样,这一个桌子我搬不动,请人帮一下忙,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学习不行,它完全靠自己,只有自学,才是真正的学习。但是自学不等于闭门造车,里边儿就包括了要不耻下问,要虚心的求师访友,所以学习就要靠自己去深入地研究,探讨。

    可是我们有一个坏毛病,这个坏毛病是什么呢?学习读书不是主动的去学习,而是很被动。什么叫被动呢?就是希望有现成的答案,就是我看这本书,书上必须哪儿都给我说得头头是道,都要给我说明白。有时候听老师讲课也是一样,他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你要给我讲明白讲清楚,我的疑问老师必须给我讲清楚,老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完这一课,讲完这方面内容了,学生在这方面有疑问,他就说老师讲的不清楚,不去主动学习,却一味地埋怨老师。无奈这些做学生的总是要求所有的答案都必须让老师教给自己,让书本教给自己,结果弄得我们中国的老师很累,要替学生包办一切。中国的老师也很爱面子,特别害怕学生问倒自己,好像自己是这一方面的百科全书,学生问我,我这个必须就得会,不会就没面子,结果就是老师很勤快,学生很懒惰。如果学生问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这个学生就觉得这个老师水平不行,这样的一种学习态度,就不端正。我很欣赏个别老师的做法和国外那些老师的做法,他是让学生去自主地去学习,他把自己今天讲的这一课,应该教的教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就围绕这一方面的问题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学习解决。如果再问这个老师多余的,这个老师就回答三个字“不知道”。你看这些说“不知道”的老师,正印证了我们经典的一句话:叫什么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有意思吧。所以我们培养了好多特别懒惰的学生。也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在这种教学的体制下养成了懒惰的毛病,不会自主研发、自主开发、自主学习、自主读书,没有这个能耐,只会用现成的。为什么现在好多毕业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没有单位用呢?这就是与教学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缺口很大,需要很多很多的人才。一方面是拿着研究生,本科生本子的找不到工作,这是为什么呢?毛病就在这里,根本不会自主地去学习,不会自主地去做事情。都是老师的一些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所以我们学习,关键就要有一种自主的学习态度。

    虽然不能绝对地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是这个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学个两天三天,就带着一种批评的态度去学习,这是最要命的。纵然老师讲的,我们的经典,一些书上说的,它都有糟粕的地方,但是我们学古人的东西,学先贤的东西,学习别人的东西,要有一个虔诚的态度。要首先把它学到手,真正到手了以后你再去批评也不迟。可是现在我们好多情况是还没有学到什么就带着一种批评的态度,你能学到古人的真东西吗?你能学到老师的真东西吗?你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去学老师的东西,你能学到什么呢?学不到。所以我说学习的态度很关键,包括我们读经典的东西,包括我们读《弟子规》,读《大学》《中庸》,读《孟子》《老子》《庄子》……,包括我们中医的经典也是如此,你若首先就觉得里面有糟粕,带着否定的态度,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学习,恐怕你只学会了一些夸夸其谈的东西。记得我刚学医的时候,邻居家的三岁男孩,得了一种怪病,腹大如鼓,呕吐不止,滴水不进,经过西医的全面检查找不出原因,中西药治疗也不见效果,眼见孩子奄奄一息,家长四处打听,找到一位深山里的老中医。老中医看罢,翻开破旧发黄的小本子,用了一个偏方,让家长给孩子口服和在肚脐眼儿用一样儿东西。你猜是什么?是羊粪球儿。把羊粪球儿弄碎放在孩子嘴里,吐出来还放,每次一点点,直到能服下。同时把羊粪球儿和盐炒热后,敷在孩子的肚脐眼儿,就这样连用三天,孩子奇迹般的好了。类似的病案你也能找到很多,你能说这是糟粕?往往我们认为的糟粕却并不是糟粕,而是我们太狂妄了。一旦你真正的读懂读通古人的那些东西,真正的读懂读通,你就会感觉到“哎呀,我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们那些古圣贤是何等的伟大!”比方说,我们谈到孔孟之道,谈到《弟子规》,你说这个是糟粕也好,你批评批判打倒它也好,谩骂它也好,这个都没关系,但是你若不按照孔孟之道办事,就会有人骂你。比方说仁、义、礼、智、信,你可以随便批判,没关系,但你若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时,你不懂事理,不懂规矩,不懂孝道,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时,就会有人骂你。这些仁、义、礼、智、信,这些规矩,准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你批判它没关系,你爱怎么批判怎么批判,但是你一旦在生活当中不按照它这个去做,你做的不是这样,大家都会骂你,就这么简单。就像我们学习的《内经》理论和《伤寒论》一样。你不按照经方的法则去运用,你批判它是糟粕也好,不先进也好,不科学也好,你爱怎么说怎么说,但是不按他这个要求去做你就没有临床效果。你不按《内经》的基础理论去指导你的临床,你这个中医就很失败,你还有什么可批评可批判的呢?所以浮躁就会目空一切,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敢批,什么都敢说,结果老大徒伤悲。一旦真正学懂学透了就会自己去否定自己。所以我们学知识,不仅要不耻下问,更要精益求精。做学问一定要通达明了,向古人学习也是一样,要和古人交心,要和古人消息相通。学到自己有所感悟,有所体悟,这才算真正的明了,真正的把经典、古人的东西学到手了。

    我这么短短几十分钟,也给大家说不明白什么,因为没准备,只是有感而发,说到哪里就在哪里结束,我的理解也很肤浅,我总是想办法以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一些事情,但水平真的有限,说不明白,自己的茶壶里也没几个饺子,却也倒不出来,跟大家说不明白,只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还是那句话“只许我说不明白,不许你听不清楚”,大家能够深刻地理解,我愿足矣。因为每个人的悟性和理解不一样。每次来讲堂就想和大家聊一聊,就把一些心得的东西,心直口快地、毫无保留地和大家来分享,希望我们共同进步。最后再重温《弟子规》的这条经文: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谢谢大家,谢谢!

[ 本帖最后由 猗猗绿竹 于 2007/7/23 22:04 编辑 ]
发表于 2007/9/28 13: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宽为限,紧用功。此未终,彼勿起。
发表于 2009/12/23 15: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学醫有成,須先学做人!弟子規是 ‘学做人’ 的基礎。
感謝老師的提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