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学中医,经典的东西一定要看!但看完后又一定要走出来,形成自己的东西!本坛浓厚的经典味侧重于引导初学者正确地“入门”,下文是侧重于引导已入门者怎样“出门”,诚望新学们早有成绩!
矛盾的中医——之旧人“圣明”与新人“愚鲁”
四川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邮政码:629000
如果有人问中医何时产生的人才最多,何时成就最伟大,我估摸着许多人要这样回答:新时期没有旧时代的人才多,清朝的中医成就顶多不过是把唐朝的中医成果稍稍发展了一下。如果有人问,中医的哪些著作最有水平,回答肯定是几千年前的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书籍。
那些经典以上的年代我搞不清楚。以下的几千年里,不知有几百几千万人想成为超过那些经典的卓越人才,结果最多也只能用点经典上的只言片语来说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了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超过了经典的水平,也有不知“天高地厚”者声称超过了,立马就招来了同行的唾沫和喝骂,成为一闪而过的短命学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答案,那些编著经典的旧人们到底是何方圣贤,他们的著述究竟有多么深奥?他们所讲的东西我们究竟学不学得到?几千年来,那么多人去钻研它,挖掘它,至少也应该有一、两个人学到手吧?如果弄不懂,学不到,我们何苦还要用那么多博士、硕士日夜相继地去研究它?还要全国所有的中医师隔三差五地去温习它?如果至今都还没有搞透彻,我们为什么还要用这种不完备的中医理论基础来指导我们的学术思想,而不去创建一种更完善、更谨严的中医理论呢?
以前我以为旧人们也有犯“傻”的时候,比如象《内经》的作者,他如果当时把自己的大名署上,“医圣”的桂冠肯定就不会戴在张仲景脑袋上了。后来我在书海中游览时才发现,编著经典的旧人们实在不至于傻到那种程度,在他们那个时代,一般的人要推行一种学说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人微言轻,无人信奉,要让其行诸社会,按现在的说法是要找个有威望、有权势的“圣明”之人作靠山的。而编著那些经典的旧人们,自知与常人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要凭自己的本事来把这些经典推行出去是很难实现的。怎么办呢?中国人心目中最有威望的莫过于老祖宗,最有权势的莫过于三皇五帝。那好吧,就把炎黄神农等更旧的人借用一下吧,这些人的牌子真大,他们可是咱们所有中国人的老祖宗,帝王将相的祖师爷啊!他们的话谁敢不信?谁敢不听?这就是古时候著书人贯用的“托古借名”的伎俩。越是远古,这种伎俩越是盛行,而越是陈旧的人,越容易使越新的人陷入盲目崇拜的愚昧境地。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书籍就这样被捧上了圣明的神坛,中医的那些经典便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不管是什么,一旦被推了神坛,它就一定会变得“圣明”起来。关帝庙的关公爷尽管是泥巴捏的,它却可以让思维健全,智力聪慧的后人在它的足下长跪不起。这堆泥巴真比我们这些新人圣明吗?我想答案百分之百是否定的。那我们为什么偏偏要对这堆泥巴顶礼膜拜呢?就把这个答案留给盲目崇拜旧人和经典的新人们去解答吧。
旧人既然圣明了,新学之人必然就是处于愚鲁的位子。旧人没有说过的话,新人一定不能说;旧人倡导的法则,新人一定不能更改。而且是愈旧的人就愈“圣明”,其作品就愈“经典”,新人就愈是不能去招惹他。真正是“中医旧人胜新人,上代更比下代行”。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要把《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拿来作门面;苏敬等人在编撰世界第一部药典《唐本草》时也声明 “上本神规”(以《神农本草经》的说法为准则);吴鞠通发明了三焦辨证,但问世时,其书中只得把《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作为开路先锋。最为可悲的是陈修园,他编了一本叫《医学三字经》的中医启蒙书,这本书非常实用,但自知是学术界的新人,难以流传于世,书成之初,不得不托名于当时的医界泰斗,比他老旧一点的叶天士,待到其书流传开了,又才改归己名。
我们不能投鼠忌器。旧人肯定还是有不少实用的好东西,也正是“托古借名”这一方法,使这些东西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受惠不少。但也正是这一方法,把原本普普通通的旧人推崇到了圣明的神坛上,使中医的发展受到空前的制约。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托古借名”的阴魂至今还未消散,许多新人出本书要找个专家作个序,写个跋,推广某个技术要找权威捧个场,开个学术会要找个老前辈讲句话……。
我不敢说旧人的学术不高,理论不好。但我想,除了旧人的经典,也还应有学术、有思想。很多人指责我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到处去诽谤经典,但在我背颂过的仅有的十几部被人们公认的经典中,我还没有发现哪一本旧人的经典压制过我们,禁止过我们去“异想天开”。相反,有的地方甚至比我们还想得开通。无可奈何的是,一些后来人偏要抬出这些旧人之作来压倒一切,使新人的想法不敢迈出旧人的“圣明”而逐渐愚鲁不堪。
旧人之著作在神坛上居住得太久了,我们这些新人一定要把它请下来,只有让旧人和新人平起平坐,“圣明”和“愚鲁”的真象才能大白于天下,中医也才能在平心静气的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
邮箱:zy0525@vip.sina.com写得不错。中医这方面毛病很大。总以为前人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就吃的方面来讲现在有很多反季节蔬菜。住的方面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行的方面基本上不用怎么走路。作息方面晚睡晚起。这是前人根本无法预见到的。人生病的机理及表现方式会有很大不同。好的中医的诊断虽然参考了这些东西但是没有一部系统的相关著作。中医教育只是简单的把古代的东西翻译过来而没有什么创新的东西。这是中医不发展的原因。 |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面也没有系统的提高也是这方面的原因。有时候明明是脾胃引起的西医认为的其他系统的病可以归类。但是他就只是按中医的诊疗方法把人治了也不作归纳。导致病人也不明白其他人看了还以为中医只会看寒热。其实虚实寒热只是一个表格。中医认为到这里就不用往下走了。除不知知情权要病人死也死个明白。 | [转自 新华网论坛]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45403462
[ 本帖最后由 yrylss 于 2007/7/23 18:3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