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732|回复: 2

中医师承纵横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1 20: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医传承,既要遵循知识传承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
  传承模式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形式
  中医师承教育是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形成流派的重要因素。如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其弟子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脏腑的寒热虚实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他的弟子继承其说,逐步向一、二个脏腑进行深入研究,加以发挥。如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强调肝、脾、肾三脏阴虚、阳虚在病变中的作用,尤重脾胃,创“阴证论”;张元素的再传弟子、李东垣的门人罗天益,除了继承其师遗旨,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易水学派的理论为明代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见师承授受,不仅培养了名医,而且形成了流派,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师承名医是中医成才的捷径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以经验医学著称,没有广泛的临床、没有名师指点,很难体会到个中深奥微妙。师承名师,学习老一辈中医学家独特的经验和诊疗技巧,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耳提面命”,“衣钵相传”,弟子才可以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少走弯路,缩短成才的周期。
  我们曾对上海地区3届(2届全国,1届上海)名老中医师承班学术继承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他们的师承前后及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对比显示:在临床能力方面,师承后比师承前有明显提高。师承班结业生明显优于未经师承的本科生、研究生。结业出师的继承人,大多已成为各中医部门的业务骨干,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明显提高,这说明师承教育对临床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师承与学位相结合是培养名医的最佳模式
  我们对全国117位著名中医药专家进行的调查显示:有师承经历的有78人,占66.7%。其中22人经历了家传、师承、学校教育三种形式,占总数的18.8%。上海名医颜德馨、蔡小荪、朱南孙均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得家传,后又经学校培养,师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上海的名医大家。施杞、陆德铭、严世芸、刘嘉湘等上海的当代名医,曾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又继续跟师学习,接受师承教育,为之后的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培养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是造就现代名医的最佳途径。正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2006年9月,上海市卫生局连同市教委,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办老中医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招收具有硕士学历的,具有主治医资格2年以上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经过层层筛选、考核,从113位申请人中选拔出20名继承人跟名师,同时完成博士学位课程,三年后经考核合格再授予博士学位,开创性地将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相结合,改革和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并立项对此进行跟踪研究,以探讨中医传承的最佳模式。
  如何传承
  师承名医,必须要有较高的悟性
  悟性多指医家的感悟、意会与灵感。
  习医者应培养自己感觉事物的敏锐性、观察力。“医者意也”是对名医悟性的高度概括,智莫大于心悟。
  医德 被采访的老中医均认为:要有悟性,这里存在“我要学”和“要我学”,是否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是否迫切想解决病人痛苦的问题。在117位名医中,有89人认为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成名的关键,占76.1%,说明了医术与医德之间的辨证关系。
  文化底蕴 所谓文化底蕴是指具有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易学、天文历法、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增加了他们的悟性。
  如上海妇科名医蔡小荪,出身儒医世家,自幼便习读诗文。家人常聘请清末的秀才、举人为其讲授国文、诗书。稍长,又聘中医名家讲习医学。平时喜武术、旅行,兴趣颇为广泛。因为人文功底扎实,又熟读经典,对中医理论理解深刻,年甫弱冠即独立应诊,疗效显著。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裘沛然教授精通文史,年逾九旬,仍手不释卷,文思敏捷,笔耕不辍,新作迭出,是医文兼备的大家。
  师承名师,必须主动学习,捕捉灵感
  “对话”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跟师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可以和名老中医近距离接触、交谈。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就是一个研究课题、一篇好的文章。如我在跟师初期,蔡小荪教授谈到“脏躁证”就是“歇斯底里”,而“歇斯底里”在英语中是指“子宫”。这引起了我一系列思考,我查阅了《英汉医学词典》hysteria,即歇斯底里。歇斯底里(hysteria)原是希腊语,本意是子宫。那么《金匮要略》中脏躁,其脏是指什么脏?躁是指什么躁?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考证,撰写了“论脏躁之本义”的考证论文发表。
  跟师学习要善于总结老师的诊疗规律、用药规律。要善于学习老师的辨证思路,要做到有闻必录,有录必思,有疑必问,将老师的用药技巧加以分析体悟,领悟和总结其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师承名医,必须持之以恒,开拓创新
  要继承好老师的经验,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追求,即把老师的经验运用于临床,开设具有老师特色的专科专病门诊,不断撰写总结研究老师经验的论文与著作,开展科研,开拓创新。我体会到,撰写论文、著作,搞科研,是进一步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有些平时理解不深、一知半解的地方,通过写作和思考,把这些问题理清楚,搞明白,便使自己基础更扎实,领悟更深了。
发表于 2007/7/22 0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师承现在实施起来还是很难啊。
发表于 2007/7/23 18: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愿意当我老师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