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辨别与诊脉的方面,除了熟悉和掌握三部九候诊法和二:十八脉的不同脉形所反映的不同病机症候外还分清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以统率其它各脉,我认为这些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识别脉之“有神无神,有力无力”。
识得神之有无,才能辨人之生死;识得力之有无,才可辨病之虚实。而后方能拟定治疗法则,或补、或泻,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母泻子等等。但有时脏腑虚实传变,脉气相互影响,致脉形交叉出现,那就需要根据脉诊所得,辨明脏腑,经络、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经络穴位上运用调剂补泻的方法。例如缓为脾之本脉,如右关出现沉细脉,此为水反侮土,乃从所胜来的微邪,治疗上就要用泻木补金的方法,以水生木,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泻木所以夺母气,使水不能反侮土;土生金,土为金之母,金为土之子,补金令子不食母气,使土有休养生息之机而无不足之患,是健脾制水之法也。在诊脉诊疗中,五行生克之理,反复推敲,一般都要结合临床经验,才能精益求精,为了避免错误。如在 临床上可出现一些肝的患者;肝木克土的病理变化,脾胃受克,脾不健运可致水湿内停,蕴蒸肝胆,引起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而产生病变或病情加重,脾虚不健运,则为慢性肝病迁延难愈之根本。
如《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慢性肝病,病位虽然在肝脾两脏,然因脾虚为本,临证之时,证见肮闷纳呆,乏力怠倦,大便搪薄.暖气反酸,恶心欲呕,乃是肝木克土,脾虚所致,治当实脾,扶助中土,恢复脾胃功能.尤其久病难愈体质虚弱者,更应从治本着手。肝木克土,实脾可以抑制木克,截其传变,此乃慢肝之治的关键。我觉得在针灸治疗,应从脾胃论治.选取脾胃之背俞穴,足太阳、足阳明、足原阴经穴位组方医治,常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公孙,以健旺脾胃,培补元气,恢复脾胃运化及生血功能,配取太冲、期门、血海,理气活血,行滞止痛,标本并治.方能恢复肝主琉泄的功能。脾俞、足三里是足阳明经合穴,对久病体虚者常选用上述穴位,用黄茂注射液穴位注射,穴药合用更能发挥益气健脾之效力,使脾实不受邪,则有祛邪外出之效。
慢性肝之治,调理脾胃功能颇为重要,因“脾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针灸和穴位注射是立法处方应以培土为本,培土可以健脾胃;培土可以抑木,制约肝木克土,以治脾胃末病之先;培土可以复元,促使病情迅速好转。
有时在临床遇到久病难愈者一般对足三里施灸,起到强壮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临证运用颇有疗效。未确定症状的同时我很注意舌诊。《临证验舌法》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不一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姑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舌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临床上的确可以根据舌苔、舌质和舌形,来辨别病变的性质,病邪的浅深和病情的虚实。故有“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的说法。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7/26 19:0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