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我在实践体会到: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
低热在临床显得不少见,而且大部分发生症状是非感染性的,现在医学好像对此症状缺乏良策。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在《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祖国医学对低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人认为低热本病是因余邪未尽、血虚、气虚、血瘀,阳虚、阴虚、食积等所致。我在临一般用疏肝解郁治法都有明显效果。
至于气郁发热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如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热邪的郁结,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内燥的临床表现多为一系列津液枯涸失润现象,诸如形体消瘦,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落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不通,小便短赤不利,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症。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皆能入里郁滞,并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湿、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主要机理是以上这些因素,易于导致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因而形成实热内结。
古代先贤早有“五志皆能化火”和“气有余便是火”之说。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导致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而火热内生。如临床常见的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则化火,发为“肝火”病证。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内寄相火。阴虚火旺,此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则阳亢,因而虚热、虚火内生。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机能虚性亢奋的虚热征象。而阴虚火旺,其火热征象则往往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故情志不舒,肝气郁达,最易代热生火。肝体阴而阳,郁火日久最易伤阴,阴虚生内热,造成了恶性循环,发热往往缠绵不解。
《内经》曰:“欲伏其主,必先其所因”。如七情致病伤人和外感六淫伤人不同﹐六淫事先伤人的形,然后伤人的神,而情志致病,则先伤人的神气,所以《内经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又《内经灵枢的寿夭刚柔篇》说“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形”是形体而言﹐而“气”是指功能而言。《内经灵枢的百病始生篇》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由此可知此处所指之气,是脏腑的气,也就是脏腑的功能。所以我在临床内因低热之治当以疏肝解胡,佐以养阴柔肝为主。三个有前曾治过一病例女性。主证;体温38ºC,低热八个月久有余,症状伴有呃逆频繁,纳谷不欲,失眠易惊,心烦易怒,胸闷不舒,舌尖微红,舌苔薄白,脉弦细。经某医院西医多项检验未发现异常,经某医院曾试用抗生素,其它西药治疗罔效。该医院用中药养阴清热法治之亦不见功效。转于余诊治在详问病使,方得知患者有情志不舒原因,再参前医之治之因。只有另寻新路,方可至于柳暗花明。改用疏肝解郁法,方用逍遥散合越鞠丸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香附,白术、川芎、炒栀子,生麦芽,淡竹茹,青蒿、甘草,白蒺藜。服五剂后病情大减。上方去当归,栀子,加伏神,酸枣仁,再服六剂。体温正常,症状亦随之而愈。随访至今患者正常。
按:神与情志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故情志是先伤人的神气,然后相继的引起其它多种病理变化﹐所以《内经灵枢的本神篇》中说“是故怵惕思虑者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明确的指出过度的恐惧、惊慌、思虑能损伤神气,神伤则会出现惊恐不安的情绪和精液自行流出。又进一步的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困脱肉,毛悴色夭……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色夭……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串者发病八个月之低热等症霍然而愈,简单的说情志所造成的疾病不是单纯的,而是一连串的身体变化。 其因在肝郁应得疏,肝、脾、胃调合之故也。可见,治病必详问病吏,应吸取前车之鉴,审之求因,辨证求本,才能提高疗效,切不可用见热便清,应辨证才是求本。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7/10 17:4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