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996|回复: 41

生气通天论三-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3 2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来欲分段发的,现响应QQ群里一些师兄的号召,将之后的一部分,分割发上来。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7/7/4 10:14 编辑 ]
发表于 2007/7/4 10: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是生之本
风为百病之始

这两句放到一起还是很难理解的。
盼望有人能说说这风与阴阳的关系
发表于 2007/7/4 11: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先作基础功课吧。
认识一下
风, 中医病因学概念,又称风邪。风邪致病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风本指自然界中因空气流动而形成的一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为春季的主气,属六气之一(见气)。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能使正气虚弱或体质易感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风便成为致病因素,属六淫之一。内风则指由多种原因引致的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所形成的病理状态,与肝的病变密切相关。外风与内风虽有区别,但在临床上都有发病迅速、变化多端的特点。
       虽属春季之主气,但
四季皆有,故外风致病无季节性;又因寒、湿、燥、热(火)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或风与体内痰、湿相结合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痹等。所以,外风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是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故有“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长也”之说。外风属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外风还具有善行数变的特性,故致病后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风痹(行痹)呈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风疹来势急剧,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消退后常不留痕迹。外风所致病证较多,应依据其症状和体征来确定所侵犯的人体部位,以及兼挟的其他邪气(或性质)。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外风兼挟寒或热邪,侵犯人体肺卫,产生发热、头项疼痛、恶风、畏寒、咳嗽等症状,俗称伤风、感冒。对外风所致病证的治疗总以祛风为主,同时兼治其他邪气,如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的方法,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的方法。
       内风大多由
肝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又称肝风内动。与外风所致病证不同,内风致病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可出现眩晕、抽搐、痉挛、颤抖、蠕动、口眼?斜,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肢体异常运动的症状,古人因此而类比为风。内风证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引致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致肝气不能疏泄,郁而化火,或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亢盛而化风,上升巅顶或横窜脉络,从而导致卒倒昏不知人,又称为“中风”(与西医的脑血管病大体相同)。热极生风多在急性热病的极期,由于热邪炽盛,燔灼肝经,阳热亢盛而化为内风,出现神昏、抽搐等症。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或严重的汗、吐、泻之后,此时阴液枯竭,肝所主的筋脉无以濡养,临床可见筋挛肉?、手足蠕动等症。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肝藏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至手足拘挛不伸等症。诊断内风证候,应依据其各自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治疗应针对各自的病因,如肝阳化风者宜平肝熄风,热极生风者宜清热熄风,阴虚风动者宜育阴熄风,血虚生风者宜养血熄风。
发表于 2007/7/4 11: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其实就是“春捂”的养生之道。春季防病,宜避寒邪、避风邪、避疫邪。由于春天处于寒温交替之际,阳气渐生而阴寒尚未退尽,昼夜温差较大,且气候变化无常,忽寒忽暖,或阳光明媚,或阴雨连绵,寒气袭人,应当心“春寒伤人”。避外邪,以风邪为例说明:春季气候既非大寒,又非大热,“风”为春季的主气。“风为百病之首”,“风性善行而数变”,所以春风看似温暖拂面,却不知其中暗藏杀机。风不仅使人毛孔开启,护卫体表的功能减退,还可携寒带热裹湿,由外入内。
  此外,春天气候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要防风温、春温、温毒、瘟疫等,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猩红热等传染病十分重要。
发表于 2007/7/4 11: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7/7/4 12:18 编辑 ]
发表于 2007/7/4 12: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发表于 2007/7/4 19: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无动于中及中医博士先生

无动于中先生真好,真想认你作个弟弟,这样整理下来,和子哥哥可真捡了学习的大便谊了。

比如,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6字便可写一篇大文了.......何为阳,何为阴,何为气,何为阳气,何为阴气。若天与日,真是这天与日的表面意思吗,有天与日的引深意思吗,所字最重要,一部中医就在这所字上了..............至于以下经文,若要联系到临证,只怕和子又是一部中医传奇了.......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7/7/4 19:30 编辑 ]
发表于 2007/7/4 19: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学术无关帖



[ 本帖最后由 阅素灵 于 2007/7/5 03:36 编辑 ]
发表于 2007/7/4 20: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大家好,为甚么又清空和子。谢谢
发表于 2007/7/4 20: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自己最清楚啊,

不过啊,我倒是明白了个道理,保证再也不清你的帖子了。顺之则阳气故啊,呵呵

想说什么您就说吧。相信学友们会有分辨能力

[ 本帖最后由 阅素灵 于 2007/7/5 03:3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