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088|回复: 3

《2007年春拜祭张山雷先生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 23: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春拜祭张山雷先生墓》

今天,和吴恨非老师祭扫张山雷先生墓。

第一次知道张山雷先生约在17年前,在中医学院的《中国中医学史》课上。 课中提及兰溪中医学校以及其创始人张山雷先生,将兰溪中医学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北京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并提齐名,并重点说明先生在中风理论中的杰出贡献。

当时,年幼无知,学习又囫囵吞枣,只是为自己故乡的学校能和北京上海广州齐名而感到骄傲。没有细想为什么兰溪弹丸之地,能出如此重要的一位中医人物,也没有想到先生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更没想到17年后会站在先生的墓前拜祭先生。

数年以后,有幸跟随吴恨非老师,慢慢知道老师的老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吴士元先生,再后来知道吴士元先生是兰溪中医学校的四期毕业生,也就是张山雷先生的学生。此时方知自己和张山雷先生有一种联系。

数年前,吴恨非老师屡次提及,要在退休前将张先生的墓重修。去年年底,吴老师电话中高兴的告诉,已将张先生的墓重修,并有百余名中医界人士公祭。我既表示如回兰溪,希望吴老师能带我去拜祭先生墓。

于是今天,我站在先生墓前。

先生的墓在兰溪东郊的一个小山坳中,背靠一座小山,前面是几亩的菜园。时值春夏之交,田野到处郁郁葱葱,四周一片宁静而生机勃勃。

墓不大,也没有别的建筑,显得简介朴素。 但江南少见的圆墓顶、大气的墓碑以及旁边一块黑色大理石的<重修先生墓记>,让先生的墓透出历史的分量。

墓碑中间用宋体写了“张山雷先生之墓”,两边是数十个字的挽联。吴老师说,这幅挽联是先生临终病危自己所做。

一伎半生,精诚所结,神鬼可通,果然奇悟别闻,尽助前贤,补苴罅漏
孤灯廿载,意气徒豪,心肝呕尽,从此虚灵未泯,惟冀后起,完续残篇

读上联,尚无特别感觉,读下联,特别读到“孤灯廿载”,“惟冀后起”,八字。突然如醍醐灌顶,想放声大哭。之前由书中,从吴老师口中获得的先生种种故典故,历史,霎那间连成一体。对先生生平的理解,也在霎那间,从这八个字得到升华。

很多人,很多书,对先生办学校美誉有加,认为先生是近代中医的教育家。亦有很多人,很多书,对先生中医理论评价甚高,认为先生是近代中医的汇通派代表,所谓“三张”之一。(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

但有谁想过,为什么当时先生舍大城市上海, 而以毕生之力,来区区浙中的小县城,投身中医教育?有谁想过,为什么先生在几乎无教材可用,无先例可鉴的情况下,白天教书坐诊,晚上自编教材讲义,呕心沥血,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先生的临终自做挽联告诉我们一切!

对联的上联,讲其学习中医的收获。

史书载,先生姓张,字山雷(1873~1934),名寿颐。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先生系前清诸生,精于朴学训诂,因母亲多病留意医学,至光绪中乃弃儒习医,向当地老中医俞德琈、侯春霖及吴门黄醴泉等学习。不数年,医术大进,求医者日多。为求深造,乃从师黄墙名医朱阆仙。朱氏悉以生平经验,—一传授指点,张学识益臻精湛。三载后,于城内张马弄悬壶行医。

所以,“一技半生”简要概括先生从中年由儒而医到仙逝约30年的学医、行医经历。“精诚所结,神鬼可通,果然奇悟别闻,尽助前贤,补苴罅漏”言简意赅的描述了先生在理论和临床的感悟和收获。

先生的下联,则是整个对联的精华,是讲述办学的艰辛,亦是讲述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先生对中医后人的期待,对中医的发展的期待。

在理解的下联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中医环境。

先生的中青年时,正是中医2000年来,走入最低潮的时候。 当时中国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革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帝制被推翻,政治结构做思考和调整,传统文化被反思和抛弃。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成了被革命的对象。 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等都曾反对中医。直至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达到反对中医的高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中医有识之士奋起抗争,一面通过成立中医协会,集会抗议,一面办学教育,加强中医的传承和影响,在上海、绍兴、北京、广东等地办起了中医学校。在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爆发(1911~1937)期间,有过80多所大大小小的中医学校。

先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投身中医教育。

1914年.先生协助其师朱阆仙办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学,担任教务主任。而后,一说由于战乱,一说由于朱阆仙先生病逝,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关闭。1920年,适逢兰溪天一堂创始人诸葛少卿创办中医学校,赴沪求访名师,经上海神州医药总会推荐,聘请先生到该校负责教务,先生欣然应聘前往。自此,先生在兰溪中医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任职15年,直至病逝,为我国近代中医教育奋斗一生。

先生到校后,提出了“发扬国粹,造就真才”的办校宗旨,引进了规范的现代教育模式与先进的教学方法。兰溪中医学校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临床实践。二是结合临床授课老师自己编撰教材。兰溪中医学校根据中医的特点,强调“笃行”,即临床实践。学校每两年招生一次,学制5年,分预科和正科。预科2年,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课为主;正科3年,以临床课为主。且每天上午临证,下午上课,学生医疗实践课时甚多。设有门诊部作为实习基地,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毕业前则开卷考试,且须完成论文数篇。学校使用的教材,除部分采用黄墙医校原稿加以补正外,均由先生自己主持编写。为编写教材,先生援引书籍108种,其中主用书37种,“皆医家必需知识”,并参考了不少西医著作。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著有《病理学读本》、《中风斠诠》《疡科纲要》、《药物学纲要》、《脉学正义》、《难经汇注笺正》、《古今医案平议》等25种65卷。先生严谨治学且身体力行,为赶编教材常常通宵达旦。在病危时,对其未完成的部分手稿,仍殷切关注。

先生的中医教育理念与实践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仰慕其学识而前往求学者的不仅有浙江各地学生,而且许多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上海等地的学生。该校办学十五年间,招收12期学生,毕业556人。其中正科生159人,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省,大部分成为中医骨干,代表人物如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针灸分会理事长,《针灸学》主编邱茂良,浙江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吴士元。浙江中医院瘟病伤寒教研组主任邵宝仁等。 1937,即先生仙逝后三年,日机轰炸兰城,兰溪中医学校停办。

再回来看先生下联:“孤灯廿载,意气徒豪,”从1914年先生入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教学到先生在兰溪中医学校仙逝,刚好20年。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文字资料可以考证张先生办学的动机和目的,但分析当时的环境和先生对联中的“意气徒豪”,我们可以推断先生和当时中医先辈如丁甘仁、谢观、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一样,绝非为谋生而办学校。20年里先生的目标就是改变中医的衰落和不公平待遇,先生为了拯救中医,延续中医事业才开始投入中医教育事业的。而“心肝呕尽”是其工作辛苦程度的写照,“从此虚灵未泯,惟冀后起,完续残篇”是先生在病危之时,对未尽事业的遗憾,对中医后人的遗托,对中医复兴的期待。。。。

先生一生的生平,理想,遗愿,期望,在这幅先生临终前自作的挽联中被准确的描述,而挽联又被刻了先生的墓碑上,默默的告诉后来者。

和吴狠非老师在先生的墓前烧了纸,放了鞭炮,告知先生在天之灵,我们来过了,我们读了他的挽联。

离开先生墓的时候,发现先生墓前的一片翠绿,毕竟,冬天已经过去了!

谨以此文祭张山雷先生!
                                                上海应象中医学堂,2007-07-01
发表于 2007/7/2 03: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山雷简介

张山雷(1872~1934年),字寿颐,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清末民初医学家,尝协助黄墙疡科名医朱阆仙举办黄墙中医学校。后该校中辍,即去沪行医,并在神州中医专门学校任教。1920年应聘任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日间诊病授课,夜则编纂著述,为发扬祖国医学,培养中医人才,颇多贡献。

    张氏治学严谨,对历代医家学术均有研究,擅治内、儿、妇科疾病,著述较多。在针灸学方面著有《藏府药式补正》及《经络穴俞新考正》等,对于阐发经络学说和考正俞穴,有所贡献。
发表于 2007/7/2 15: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山雷先生倡用潜降药治疗中风,可谓今人治高血压等病之先驱,但亦种下了一等恶果,从此不再辩证,只知用潜降养阴。可叹,不知是先生之过还是后人之过。

张先生平生所服膺者陆九芝之不谢方而已,而又能不受其制约,亦是后人学习之模范。

[ 本帖最后由 llb1979 于 2007/7/3 21:12 编辑 ]
发表于 2007/7/3 13: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张老的书,感觉张老有徐灵胎老的风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9 1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