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8 17: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无智亦无得
时间: 2007/6/28 13:13
标题: 肺心一次方
========================================
在古代中草药治疗中,有寒症、热症、虚症、实症之分。我在通过百万人的临床施治中,体会到仍然是湿症、寒症、湿热、湿寒为重。虚与实在我的治疗中不太重要。湿热、湿寒这个词在古中药治疗中没有,可是在我们治疗中特别重要。
许多病症因湿热上潮、湿寒下注、两气不合而形成病变,多少头痛、胸闷、体重、腿凉、抽缩、气短等症都因湿热上潮、湿寒下注造成。所以我治疗各种头痛、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坐骨神经痛等病效果又快又好,一直深得医学界人士和直接受益者的好评。
古中草药治病,特别注重通经和络,活血化瘀。我在治疗中一般用气推血行,气通经络,气通瘀化。气化瘀结是其根本。在散结化瘀上,首先是造气,用气为主、药为辅的手法,比单用药的效果好十倍。因为瘀为气枯血结,恶寒则因寒湿毒至,气可以散寒,祛风,去湿,正温,化结,活血。
古中草药医疗,唯独以阴阳为八纲总概,其实也只是为代表。阴代表什么?阳代表什么?表、实、热代阳症,虚、里、寒代表阴症。表指大气、季节变幻给人造成的病,但是没有说因人不服从气候产生的矛盾而导致的病症,更没有谈到里、虚、寒因人生活起居造成者。治本应是人自身的生活起居,治象、治症属药医之局限性的辅救。
古中医谈人生病原因是体内阴阳对立而产生。人体什么是阴阳?阴阳是个什么东西?像什么?它对大自然、对人体直接间接起什么作用?没谈过,没有明确的论见。
阴应是大自然中的气素,为人体内在的内气,它是不易看见的力量和因素;阳应是成型的万物与人的行动举止。这是两种力量与人体生命力的关系。阴阳二气作为病因,即大气变幻与人体对自然的抵抗力的差异,或不适应而导致疾病。古人把这些人病之故,称为“六淫”,归之于外界之病,即风、寒、暑、湿、燥、火。
古人认为内伤之病因属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致。古人这一见解是完全正确的。我认为阴阳不调则五脏六腑功能紊乱,五气不顺不和、相克过甚,这些也是因生活起居、内外不调所致。
人体内部正气受损,外气邪温而致,或喜怒不常,大怒、大悲、心急过节,致使肾脏生燥,燥往上行患五脏,湿往下行体温沉,从而导致肚气上逆、心闷、胃湿、肠热。五气不和至于头;肾气不和患于肝;肺气不清生于痰;肺气弱稀招于寒;肾脏气虚心气表;脾脏湿热伤其胃;肠上炎火碍于肾;肾脏病生五气乱。
古人认为,生痰清液所致,脾之故。我认为痰为气虚、火旺、寒凝之故。气虚寒致,虚寒火生,火生湿患,湿温风至。所以多少肺心病、气管炎、双肺扩张,医生很难攻克,药物很难治疗。古人采取先除寒再清肺的办法,一般用清补除寒的药,如麻黄、桂枝、紫苏、防风、麦冬、桔梗、良姜、知母、贝母、百合、瓜萎、天冬、玉竹、乳石、熟地、昆布、茯苓、沙参、冬花、枇杷、桑白皮等。 :
但是古人又谈到顽痰二字,这样的病怎样去攻克呢?怎样挖除它的根呢?支气管扩张、顽痰、肺心病,绝不是上述药物和治疗之法能彻底攻克的。因为这类药缺少主要攻克上述病的成份。
此症就是先除温热,再消寒痰,除湿热以利水、渗湿为主,也带除寒药物,得用上述两种方法,此病五天之内可痊愈。我所用的是一天一副药,五天五副药,一天一次,跟古人一副药煎三次、服两三天不同。煎药材时要把药性调好,各种药物的煎法与长短时间调好,一气呵成,一次性完成。
治疗支气管扩张,我用的第一次药:(肺心一次方)
《麻黄20g,桂枝14g,鸭胆子4g,辛乙8g,柴胡20g,葛根30g,苡仁16g,茯苓皮14g,贝母10g,马勃6g,射干18g,冰片4g(如你能用气调冰片可加到60g,没有这个能力不超过4g),关木通26g,车前草40g》
方歌:肺心一次柴麻七,五钱桂枝茯苓皮,九钱木通六射干,四克冰片与鸭蛋,一两三钱车前草,
三钱贝母二马勃,葛根十钱苡仁五,辛荑八克肺心无。
第二剂:(肺心二次方)
《蒿草20g,花粉20g,茯苓20g,细辛12g,穿心莲50g,连翘26g,黄七36g,玄参24g,冰片4g,射于30g,血藤30g,碎补16g,麻黄30g,乌药26g,红花10g,土鳖6g。》
方歌:肺心二次元参八,二钱土元三红花,七钱蒿草苓花粉,十二黄芪四细辛,一两七钱穿心莲,
一两血藤麻射干,连翘乌药各九钱,五钱碎补四(克)冰片。
但是,这个方只是大概,不属定式,灵活用药皆良医也。这样的开药,打破了古人的常规,疗效特别显著。有的人喝两次药就好了,有的最多吃五次药好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除寒容易补气难,化痰容易化瘀难。像这样的病,一般在年老体弱者身上出现,瘀积太重,必须以除代破,’推陈才能出新。一个人多年的寒湿、瘀气、瘀结、湿温痰、虚热、凝结,才有上述病症。如果我们用清除补的方法,显然达不到治愈病根的目的。所以我在除湿、除寒、清渴.、清心、清肺的基础上,接着就紧跟上破瘀、化结、解困、疗顽的手法,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地挖根刨底地扫除病源,也要胆大心细,敢于突破,细心用药。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前怕狼后怕虎,怎么能进步呢?在胆大的基础上要精心细致,用药要恰到好处。要认清气候,识准病症,掌握好年龄大小,身体强弱,在熟习药性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大胆突破,更主要的是深人大自然修炼,发现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