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7 04: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即神经功能的结果,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不喜欢傍证博引,读过的材料还要回过头来东翻西找,很累!下文是经文中几段比较难解的地方,故引而述之。
《内经》中早有对神经的类似描述,比如“气街”,《内经》关于气街的论述,主要见于《灵枢•卫气》和《灵枢•动输》篇。
(文一)
《灵枢 卫气第五十二》:“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冲脉乃)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穴)与承山踝上以下,……。”
1. 首先,卫气不在血管,也就是说这个“街”不是血管。
2. 文中描述的“气街”路径与周围神经的分布相一致。“气街”是中医经络概念中的名词。
(文二)
《灵枢 卫气第五十二》:“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而)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六腑)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六腑的)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六腑的)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卫之体液与营之血液)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灌),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能)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1. 六腑的产物有二-卫气&营气。这里的“气”指的是提供经气活动的能量物质。
2. “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结合临床,控制六腑活动的是神经,控制六腑活动的神经干才能达到“门户”这种效应。“气街”是中医经络概念中的名词。
(文三)
《灵枢 动输第六十二》:“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人)其卒然遇邪风,及(到)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的地方),此(这里的)气之尤络也。(而)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虽然)络绝(断裂)则径通(反而可以直接通),(虽然)四末解(切断)则气从合(反而可以从那里重新接起来),(恢复)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只知道经络)如环无端,莫知(而不知)其纪(经络的开关、关要),终(断)而(能)复始(续)(的原因),(原来是)此之谓也。”
1. 首先,《动输》这里的内容主要讲经气活动所运输的对象-血液,津液。故谓之营卫“之行也”。说明营气、卫气中的“气”指的是功能活动,而气“之行也”行的是血液、体液。
2. “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四末“及逢大寒,手足懈惰”是因该处的十二正经已经“络绝”,此时需要从四末之街(“四街”)这条另外的“径路”使该处十二正经的经气得以恢复,结合临床,只有视“气街”为神经干才能最终实现再生的目的,故又有下文:“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把四肢切掉了气也能从切掉的部位经络继续相输如环)”。“气街”是中医经络概念中的名词。
以上也说明了神经“功能”等同于经络之“气”,而且神经干是“街”-大的经络通道。
[ 本帖最后由 yrylss 于 2007/7/8 01:3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