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92|回复: 0

中医,一座文化的老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0 14: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本文原载于《市民》杂志2007年5月刊  作者:执笔/王一方


医学关涉民生,大家都有理由来关注。

  如何关注?出现了分歧——视角不同,姿态各异。道理很简单,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动物,是“东西”(具有物质性,由蛋白质、脂肪、水等物质构成),又不是“东西”(超物质性,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有情感),于是,研究人的医学也就必然陷入多元的认知徘徊之中,不像其他的自然科学那样纯粹,依着一条栈道往上爬。

  医学是“杂种”。

  按照国际医学界通识,它是科学、技术、艺术的杂合。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元关怀的医学模式,诺贝尔奖项中“生理学与医学奖”的表述都可初步证明这点。因此,所谓“伪科学的医学”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医学的知识与价值相当一部分不在自然科学的领地,而是延伸到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的疆域之中,属于“非科学”,甚至“反(思)科学”的知识阵营。这让那些秉持科学意识形态化,权力化的狂人十分恼火,急于绞杀,便假借“伪科学”之名,呼吁“告别”、“取缔”中医,无非是期望偏激的言辞制造一些媒介波澜,为自己经营的网站赚一些点击率而已。对这些人的表演不必太在意,但被他们搅乱的思想则必须厘清。倘若真如他们所愿,将医学中的“非科学”、“反(思)科学”知识与慧根割断,那将是医学的大不幸。

  医学的杂合价值与知识向度是由人的多重属性决定的。而且各向度互有优劣——

  “人是动物”:便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全面、系统的还原论研究,人被剥洋葱一样,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疾病的细节与因果链条被发现。但它的误区是“局部视野”与“科学(实验)至上”。

  “人是机器”:便有了“理化科学与技术的医学”,声光电磁的各种新技术都被应用于诊疗活动之中,医疗的客观性、目的性、干预性大大提高,医学的发展部分导向机械论定势,误区是“技术崇拜”(技术主义)。

  “人是社会性动物”:便有了“社会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社会化、群体化、和谐化,疾病与健康控制的版图大大扩充,误区是医学研究过度外在化。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便有了“人文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思想化、艺术化,精神化、智慧化。误区是将医学思考引入了过度理想化。

  中医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是座文化的老宅——它既有技术的前厅,又有哲学的后楼梯,还有人文的后花园,惟有穿行其中、浸淫其内才可登堂入室。它既是博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是艺术意义上的应用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意义上的人文家园。
  

  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差异性的类型医学,功能上有用有效,学理上有根有灵,风范上有情有趣。在全球化语境下,尤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和神韵,值得人们深入发掘、欣赏、研究。

  中医不应排斥建设性的反思、诘难,但是我们质疑那种没有抵达的“告别”,更反对无理无畏的“取缔”。有感于此,《市民》杂志、立品图书一同策划、组织了这个“中医有道”的专题,向一切傲慢与偏见回击。


本文原载于《市民》杂志2007年5月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9 1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