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酒大黄

黄帝老子之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21: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老之学源于秦楚

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它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学者首先建立的,因此,在我们提及黄老之学时,首先考虑到的是稷下黄老学派。

据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慎到、田骈、接予、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这四篇文章,揭示了黄老之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即道与气、道与法、道与术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有人认为,黄老之学就是"道德形名之学",它的核心是"形名之术",即君主用以审核臣下言行、整饬吏治的权谋策略。(知水:《黄老之学源于秦楚说质疑》,载《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

稷下黄老之学是齐国适合田齐政权统治的需要土生土长的学说,是管仲学派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齐,兴盛于齐,影响至汉初。

它在战国中期一产生,就成为稷下学宫中的一个议论话题,并广泛传播开来。到了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的研究中心由稷下学宫转移到了齐国的高密、胶西地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师承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记述。司马迁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东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乐毅列传》)可见汉初黄老之学很兴盛,以至于汉惠帝时齐丞相曹参特意用厚礼将精通、传播黄老之学的盖公请到相府。

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是这样记述的:曹参“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21: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老之学是从道家转来的法家,这个提法不确切。某一种事物转化为另一种事物,转化的结果是,某一种事物被扬弃而代之以另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代替了某一种事物。黄老之学不是这样。它并不是用法家代替道家。黄老之学是道家向法家的转化,这个提法也不确切,因为转化是一个过程,黄老之学并不是一个过程。大概可以说,黄老之学是道家和法家的统一。怎么个统一法呢?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十大经》,有人认为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外经》,我赞成这个说法。《艺文志》方技略著录黄帝外经和内经。“外经”是对“内经”而言。《庄子•天下》篇说,宋钘、尹文,“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内”是指“治身”,“外”是指“治国”。汉朝的淮南王刘安著书有《淮南内》、《淮南外》也是这种意思。道家讲保全身体、性命的道理。这是道家的一个主题。黄老之学以此为“内”,又把保全身体、性命的道理推广到“治国”,以此为“外”。它所讲的“治国”的道理,也就是法家的道理。这样,就改造了道家思想,使之向法家转化。
《艺文志》还著录有扁鹊的内经和外经,白氏内经和外经,这个内外是怎么分的?就无可考了。
《黄帝内经》,很注重预防。它有两句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四气调神大论》)头一句讲的是“养生”,第二句讲的是“治国”,它认为“养生”和“治国”是一个道理,这就是黄老之学的要点。
不过慎到并没有明确地把这个要点讲出来,也许他讲了我们不知道。他可能是黄老之学的一个创始人。黄老之学的发展有待于他的后学。这个发展在《管子》的其它篇中可以看出来。
以上说明了关于慎到的矛盾。经过说明以后,这个矛盾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就在司马迁所说的“黄老道德之术”这个名词中。
司马迁的《史记》用两篇列传基本上概括了先秦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壮阔复杂的局面。一个是《老子•韩非列传》,一个是《孟子•荀卿列传》。前一个列传说明道家和法家的由分而合;后一个列传说明儒家的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由合而分,这是两条线索。司马迁抓住了这两条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也就是事物发展中有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好的历史家,必须抓住这些联系,才能把历史中错综复杂的现象贯穿起来,写出好的历史。这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历史家的“史识”。
司马迁的“史才”(文学的修养)和“史学”(史料的掌握)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他的“史识”还有待于发挥。
发表于 2007/6/22 21: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bang 于 2007/6/18 22:45 发表


。。。遠非如此簡單,參看郭店楚簡及馬王堆帛書即知。請參下圖

确实如此。
Dabang 先生所说有据。
大家可以参看《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侯才著,大连出版社)。
出土文献的研究可能带来不同与以往的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1: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请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更有诸多证明,说明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融摄沟通。

[ 本帖最后由 酒大黄 于 2007/6/24 12: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1: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此言天地之道,以无心而成物。圣人之道,以忘言而体玄也。仁,好生爱物之心。刍狗,乃缚刍为狗,以用祭祀者。且天地圣人,皆有好生爱物之仁。而今言不仁者,谓天地虽是生育万物,不是有心要生。盖由一气当生,不得不生。故虽生而不有。譬如刍狗,本无用之物。而祭者当用,不得不用。虽用而本非有也。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虽是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盖由同体当爱,不得不爱。虽爱而无心。譬如刍狗,虽虚假之物。而尸之者当重,不得不重。虽重而知终无用也。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犹,似也。橐,即皮韝。乃鼓风铸物之器。籥,即管籥。乃承气出音之器。屈,枉己从人之意。动,犹感触也。谓橐籥二物,其体至虚而有用,未尝恃巧而好为。故用不为伸,不用则虚以自处,置之而亦不自以为屈,故曰虚而不屈。且人不用则已。若用之,则触动其机,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动而愈出。然道在天地,则生生而不已。道在圣人,则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大道之妙如此。惜乎谈道者,不知虚无自然之妙。方且众口之辩说,说而不休,去道转远,故曰多言数穷。不若忘言以体玄,故曰不若守中。盖守中,即进道之功夫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2: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到经典的意义,我感到还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经典与智慧很有关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如果大家以为研习经典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那经典的意义当然就不大了。知识多了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识多了,也不一定学问就高,这个关系我想应该搞清楚。而读经典却确实能够提高智慧和学问。所以,我感受到,学问是从读经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有共识。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的左脑是逻辑脑,主管语言文字、逻辑思维,人类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左脑。而右脑是直觉脑,这右脑大部分时间是在闲置,当然,这与科学讲求逻辑是有关联的。
发表于 2007/6/24 15: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刚看到你的贴子
我刚才发个了问脑的贴子,还真是巧合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21: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并刀 的帖子

为什么中医对脑的研究这么少


中国古人真的不知人是用脑思考,而是用心思考的吗?我想不会不知道吧
小时候想,古人连自己用什么思考都不知道,所以对古代的东西产生怀疑。

对于脑这么得要的部位,中医为何研究甚少?脑为髓海。

精神病在现在看来是脑有病,为什么能通过对五脏调理来治疗?

中医作为古医学与其它国家的古医学,比如印度医学等有着同性或联系吗?
对比之下还算是巧合吧,呵

讲到经典的意义,我感到还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经典与智慧很有关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如果大家以为研习经典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那经典的意义当然就不大了。知识多了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识多了,也不一定学问就高,这个关系我想应该搞清楚。而读经典却确实能够提高智慧和学问。所以,我感受到,学问是从读经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有共识。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的左脑是逻辑脑,主管语言文字、逻辑思维,人类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左脑。而右脑是直觉脑,这右脑大部分时间是在闲置,当然,这与科学讲求逻辑是有关联的。
发表于 2007/6/25 11: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黄老为一体, 我同意,因为两者联系太大。
说两者不同的,我也同意。

[ 本帖最后由 并刀 于 2007/7/12 13:54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5 17: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之道,和子不谈,请先生谈谈文外之道。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