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7 21: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下血如豚肝
下血如豚肝者,饮冷太极,脾胃过寒,肺气又寒,心包凝泣,其毒浸渗入于胃中,亦注肠下,所以便血如豚肝,非若热极妄行下血而为鲜色也。此中气分而下行,故令人便血。若中气逆而上行,故令人呕血吐血也。亦非若阳证上行而溢出鲜血也。大抵阴阳二证,上行者为呕为吐为溢,顺行者为下为便为泻,其名虽异,其实则同。
论阴阳二络
《甲乙经》云︰经者所不可见者也,络者所可见者也,外之沟渠是已。然络亦有不可见者乎,何以知之?黄帝曰︰邪热入于阳络,则为鼻血;邪热入于阴络,则为后血。以是知阴络病也。鼻血者在上,溺与后血者在下也,若吐呕者,是知在中也。至于伤寒上厥下竭之证,或从耳目,或从口鼻,血俱出于上窍,然各随其脏与经也。
扁鹊云︰病若谵言妄语,身常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又云︰假令心病,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唾咳。其脉浮大而涩。
仲景云︰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又云︰谵言妄语,脉涩者死。以上皆阳证得阴脉也。又云︰发汗多,重发汗者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
上此重发汗亡阳者,变阴也,又得阴脉死也。
论自汗分阴阳
成无己云︰伤风自汗,汗出恶风寒者,有表也。汗出不恶风寒者,表解里未和也。有阳明发热汗出,此为热越。有阳明发热汗多者,下之。
海藏云︰内感伤冷,自汗,大恶风寒,汗出身凉不热者,阴证也;汗出身热得阴脉者,亦阴证也。
论手足自汗
手少阳之脉,三焦之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云云。手背遍多者,三焦之气脱也。经云︰手足 然汗出,大便硬而谵语,下之则愈。以其热聚胃,津液旁达,故手足 汗出也。成无己云︰寒聚于胃,有手足汗出者乎?经云︰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欲作痼瘕,即是中寒也。
海藏云︰故内感阴证,有手足逆冷而自汗者,手足自温而自汗者,厥阴、太阴之异也。
上此一条,虽是三焦四逆温和,关他二经,不可不知。
论四肢振摇
成氏责其为虚寒,欲汗之,其人必虚蒸而振,下后复汗而振者,表里俱虚也,亡血发汗则寒栗而振,气血俱虚也。有振振欲擗地者,有振振动摇,二者皆汗多亡阳,经虚不能自主持,故振也,非振栗之可比也。
经曰︰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二药皆温经益血助气之剂。
海藏云︰惟好饮房室之人,真元耗散,血气俱虚,或因劳而振,或不因劳而振,或因内感阴盛阳脱而振者,皆阴证也。
若因房室而得,便有阴阳易条中形状,头重不欲举,目暗生花,热上冲胸,少气,声不出,少腹小腹痛引阴中,或阴入于里,胫寒而痛。此等阴证,四肢故多振摇。始得此病时,脉虽举按有力,不可作阳证治之,若与阴药,变寒必矣﹗亦不可用太热之药,作阴极治之,热过则转生他证。当以补气温血之药调之,元气渐生,可得而愈。若脉已微,面色眉间变黑,唇吻不收,爪甲微青,当用热药攻之。若经汗下,热药不可热服,当令似温,则阴气不拒。经云热因寒用,此之谓也。
上此一论,自为颇有理,可以发明古人所不言处。
论阴证始终形状杂举例
若病患面赤者,下虚也。手足振摇者,为元气无主持也。腰腿沉重者,三阴经受寒湿也。或恐或悸者,知阴寒之邪在手足少阴也。喜笑则为痴,悲怡则为惨,手少阴、太阴也。头项不甚痛,行步只如旧,知寒邪之气不在经而在里也。若头项痛者,内之外逆上行而至于经矣﹗或已有冬伏寒邪,始得内感便发,头项痛亦无定也。或时太息者,《灵枢》云︰心不足则心系急,心系急故太息以舒之,是知手少阴心火不足也。前人云去声是已。
以上初病时,多有形状如此等类。
身如被杖者,阳气尽而血脉凝涩,不能荣于身也。色青黑,肾肝子母二色,真脏见也。
手足倦而卧者,四肢之阳气尽,而阴气贵收也,卧而面壁者,阴欲静也。恶闻人与语者,阴欲默也。昏昏欲寐者,元气杂绝,邪热攻肺也︰或欲寐以自养,及目白睛而赤者,肺受火邪也。
三四日之间,或可行步,不甚觉重者,阳犹在外也。五六日阴盛,热药不能回者,阴主杀而暴绝,非若阳气徘徊不已,而欲其生生也。
初病面赤胀者,下虚故也。至于死,先青而后赤者,阳气不生,温令不行而就北方寒也,其逆行如此 。经云︰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若阴阳二毒相匿,或只伏阳,此等阴证,或身半以上经汗死,即不青黑者亦有之。
厥阴有遍身青黑如花厥状,何也?答曰︰阳气不能营运于四肢,身表经络遏绝,气欲行而不得行,及其得行而遽止之,故行处微紫色,不得行而止处不青则黑也。所以身如被杖,有有处,有无处也。遍身俱黑,阳气全无也。故经络论云︰寒多则疑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之谓也。
伤寒发厥有阴阳
夫厥者,有阴有阳。初得病身热,三四日后,热气渐深,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语言谵妄而反发热者,阳厥也。初得病,身不热,三四日后,阳气渐消,大便软利,小便清白,或语言低微而不发热者,阴厥也。二证人多凝之,以脉皆沉故也。然阳厥而沉者,脉当有力;阴厥而沉者,脉当无力也。若阳厥,爪指有时而温;若阴厥,爪指时时常冷也。仲景云︰伤寒三二日、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当下之,宜承气汤。又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仲景云︰伤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而脉微微者。里有寒也,汗出而厥者同。又云︰阴病下利而脉微者,里有寒也,白通汤主之。
一法无脉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以其咽干而烦也。以上病急,或尤急,多有此形状等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