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7585|回复: 33

《阴证绪• 略例》文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16: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编内容有些欠缺)部分内容本人添加谬误之处请指正!

【作品与作者】元• 王好古(约公元1200-1264年),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为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氏学验俱丰,著述较多。本书收集了王氏现存著述凡5种,依次为《汤液本草》(3卷)、《阴证•略例》(不分卷,并附海藏治验录)、《此事难知》(2卷)、《海藏癍论萃英》(1卷)、《医垒元戎》(12卷)。王氏自小聪明好学,成年后博通经史,究心医道。他少时曾经与李杲一同受业于张元素(年辈较李氏为晚),后来又从师兄李杲学医。王好古以儒者而习医,特别喜好经方。其造诣很深,后来又尽得张、李二家之传,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他的学术思想,尤以阴证学说为独到之处,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有较大的影响。人生天地间,而阴阳命之气,其受病亦不外乎此。

医家言视证察脉,则必本诸阴与阳,岐以来,诸书可考也。至汉长沙张仲景着《伤寒》一书,其言备矣。其法皆出伊芳尹《汤液》,如《易》之于数,《春秋》之于法,盖万世不可易者。其论气脉形声,以测人之脏腑经络之微,亦不过曰︰如是为阳,如是为阴,如是为寒,如是为热,如是为有余,如是为不足,以决人之死生之变于朕兆之前,使夫学人可以按而知之,苟能详辨而勿失,则思过半矣﹗然混茫乎疑似之中,葛乎毫厘之间,自非精思入神冥合造化,则不能也。是以古者之言医也,皆聪明有道之士,如孙思邈、陶隐居、葛稚川之徒,何如人也。迨夫叔世末流,多出于粗工庸人间,裒衣峨冠,挟方寸之囊,自命为医工,然试读其书,音读(音豆)且不知,况能索理于精微之地哉﹗如赵括之用兵,徒能诵其父之书,旋取覆败之祸。如又不能诵其书,则其为败,宜如何哉﹗夫阴阳二证也,寒与温之味,从而用之,亦二也。

其主治嗜好,又有大不同者,甚者各主一偏,互相诋訾。殊不知桂枝、承气之一倒置,则毙之患立见。异时承平贵为人之为病皆然,热黜阴候不论,岂理也哉﹗且四方风土既殊,而人之禀受亦异,而一律按之,其可乎?盖亦求其至当而已矣。呜呼﹗中古以降,老寿少而天阏多,岂真不幸与﹗盖医者心术之偏,其蔽必至于杀人,儒者心术之偏,其蔽必至于误天下,如宋之王安石是也。偏之为害之烈如此。夫窃尝谓受天地中和之性,得圣人公恕之学,不以利欲一毫入于其心,而后可以为儒为医矣,天地万物一理也,圣人之道一中而已《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况医乎﹗海藏先生王君进之,家世赵人,早以通经举进士,晚独喜言医,始从东垣李明之,尽传其所学,后乃精研极思轩岐以来诸家书,驰骋上下数千载间,如指诸掌。予在大梁时,闻其名诸公间籍甚,独以未识为恨,今年秋来晋州,始得候先生于馆舍,观其气和而凝,志一而定,有道者也。与之游,甚间暇,日出一编书授予,且谓予曰︰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若夫阳证,热深而厥,不为难辨。阴候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至于脉鼓击有力,加阳脉数倍,内伏太阴,发烦躁欲坐井中,此世之所未喻也。予恐其误,积思十余年,盖考自岐伯,迄今洁古老人摄其精要,附以己说,厘为三十余条,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名之曰《阴证略例》,将锓以传,以诏后学,且与天下卫生之君子共之,子盍为我题其端?予退而伏读之,善之曰︰异乎哉﹗

未有是书也。其于救物利生之念深矣﹗至其论阳证见阴脉者死,谓有外伤内阴,若与阳药犹可生。若及阴阳易分寒热,阴阳易随仲景三经用药,皆出古人言意之表,学人又不深思而熟味之。噫﹗世之著书立言者多矣,其甚高难行,泛言无实者亦有之。然则是书之出,其知者必以为精思妙用所,传证以古今,不可诬也;其不知者则茫然无考,诋以为悠悠谈甚高难行也。予以为获一人贤者之知,不犹愈千百愚人之不知者,则是书可以传信行世无疑矣﹗故内翰王君从之,尝题曰“世所未闻”,真知言哉﹗比先生过上党,主吾故人文之,疗数阴疾尤奇中,皆书中所可概见者。文之始亦骇,不敢用,反己试,欢曰︰误人多矣﹗昔太仓公所上治验,太史氏列之传末,近代钱仲阳尝所治病,阎孝忠记于论证后。今从先生得所书主治次第,谨编如下方,亦足以证愚者之不知者。文之姓宋氏,讳廷圭,长平人,世亦号善医云。

岁癸卯冬十一月中浣日王官麻革信之谨题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6/7 17: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6: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神应王文-------

窃以济世须医,去疾先药,论江方海,眩目骇心。人皆于此泥小技作当涂,视大经为何物,,已有云渊之失。故有者甚而无者生,轻者危而重者毙,夭横盈郊,冤枉举世。每怜孑孑之幽魂,谁听嗷嗷之夜泣,痛矣如斯,心乎不已,耽嗜数年,裒成此集。总前圣之嘉言,为后学之法则,虽治伤寒,独专阴例,列古于前,评今于后,区别余三十条,收拾过二万字,不必泛天风、彻海波,尽在乎耳目矣﹗优而柔之,使自得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深有望于好生之君子,于戏欲广当世,敬以先神,伏冀鉴辉,庶几绵历。王好古惶恐顿首谨言。

圣贤所言阴证,如岐伯、阿衡、仲景 、叔和,故已备矣;《活人》、许学士、韩祗和、成无己,又甚详矣。后人尚有采择未精,览读有阙,子所以从而次第之。然今之病者,得之有内外之异,或不与经符,合之有色脉之殊,或不与方契,形候相若,似是而非,众所共疑,莫之能辨,取其如此者,又从而比类之。非帘视壁听,仿佛未真也,阴阳寒热,如辨黑白矣。使医者不动声色,蠲去疾,免横夭以无辜,皆康宁而得寿。予所愿也。每虑浅识,或有所遗,敬俟来贤,幸为改正。

壬辰岁夏四月初十日海藏老人古赵王好古序


岐伯阴阳脉例


《内经》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启玄子,在手少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三盛而躁,在手阳明。手少阳,三焦脉;手太阳,小肠脉;手阳明,大肠脉。一盛者,谓人迎之脉,大于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论》曰︰格则吐逆。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启玄子云︰阴脉法二盛而躁,在手少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手厥阴,心包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手太阴,肺脉也。盛法同阳。四倍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论》曰︰关则不得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枢》曰︰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非止吐逆、不得溺而已也。


海藏云︰岐伯阴阳二脉,王注为足经,却举《灵枢》手经,何也?答曰︰正经既言五脏之本,云仓廪。)乃知手足经俱有,故言足经,而次举《灵枢》手经也。若躁为手经,不躁为足经。此王注虽举格阳为吐逆,关阴为不得溺,皆引正理为证以比之。大抵格阳关阴,亦岂止吐逆不得溺而已哉﹗至于上而不欲食,下而不得便,亦关格之病也,故易老有内伤之阴证,大意亦出于此。云岐子别有关格一转。


本编:引用古人语言之意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6/7 16: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洁古老人内伤三阴--例

论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气所化,五味之备,故能生形。经曰︰味归形。若伤于味,亦能损形。今饮食反过其节,肠胃不能胜,气不及化,故伤为脾。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失四时之调养,故能为人之病也。经曰︰气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脾胃伤。气口紧盛而伤者,有多少,有轻重焉。如气口一盛,脉得六至,则伤于厥阴,乃得之轻也,槟榔丸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煮黄丸主之;气口三盛,脉得八九至,则伤于太阴,乃伤之尤重也,故填塞闷乱,心胸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则已,俗呼为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则无治也。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如伤之太甚,仲景三物备急丸下之。

海藏云︰洁古所论内伤三经,盖出于《内经》,《灵枢》岐伯脉法。
槟榔丸治饮食过多,心腹膨闷。
槟榔(一分) 木香(一分) 枳实(半两,炒) 牵牛头(末,半两) 陈皮(去白,秤半两)

上为极细末,醋糊丸,桐子大,米饮生姜汤下二十丸。

煮黄丸治前症,甚则两胁虚胀。
雄黄(一两,研) 巴豆(半两,去皮心膜,研如泥,入雄黄再研匀)

上二味,入白面二两,同和研匀,滴水丸桐子大,滚浆内十二丸煮熟,漉入冷浆令沉,每一时辰,浸冷浆下一丸,凡尽十二时也。不必尽剂,以利为度,否则再服。又治胁下 癖痛,

瓜蒂散治大实大满,气上冲,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填塞闷乱者,当吐之。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为极细末,温水少许,调一钱匕,以吐为度。如伤之太重,备急丸下之,此急剂也。


经云︰其下者引而竭之。此之谓也。 备急丸干姜(一两,) 生大黄(一两,) 生巴豆(半两,去心膜,研泥,滩新瓦去油,取霜) 上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温水下三二丸,无时,以利为度,以意消息渐加。 金露丸治时疾内伤,心下痞气不降,米不化。
大黄(一两) 枳实(半两,炒) 桔梗(二两) 牵牛头(末,一分)
上细末,姜糊丸,蒸饼亦得,桐子大。温水下二三十丸,常服减半。内伤戊火已衰,不能制物,寒药太多,固非所宜,故以温剂主之。
枳朮丸本仲景汤也,易老改丸。治老幼虚弱,食不消,脏腑软。
枳实(三分,麸炒黄色) 白朮(一两)

上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或姜浸蒸饼丸亦得,桐子大。米饮下三二十丸,食后。

小儿丸小。
海藏云︰洁古既有三阴可下之法也,必有三阴可补之法,予欲举此内伤三阴可补之剂。
未见仲未读,而未之知,而不能言耳﹗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6/7 17: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阴证论--例

仲景紧脉,俱见许学士条下。
又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若冲气前通者,小便赤大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遏,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腹湫痛,命将难痊。
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治上焦。一少阴吐利,手厥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涎沫者,头痛极甚,吴茱萸汤主之。
四逆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宜服四逆汤辈。太阴手足自温,脉浮者,桂枝汤。
脉浮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胃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主之。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大汗若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宜四逆汤主之。属厥阴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吐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病发热头痛,身体不疼痛,当救里,宜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属厥阴。
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少阴病,下利脉微者,白通汤主之。
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真武汤太阳病发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为有水气,其人,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小建中汤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服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理中汤胸脾心下痞留,气结胸满,胁下逆气抢心,理中汤主之。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 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瘦,温中逐水,止汗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及伤寒时气,及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脾心痛逆气,并皆治之。有寒者,加附子。胸痹胁下妨闷者,加枳实半两,茯苓半两。此方自晋宋以后至唐,名医治心腹病者,无有不用此汤,或作丸随证加减,各有其法。
理中丸霍乱,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睡,久不了了,胸中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桂枝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朮附汤主之。
朮附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枝桂附子汤。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朮附汤主之。
姜附汤若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姜附汤主之。
海藏云︰若自汗者朮附汤;若无汗,姜附汤。
茯苓四逆汤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老法霍乱吐泻足阳明总摄六经

大抵仲景药为主,理中汤、理中丸、五苓散、建中汤、平胃散、四君子汤类。
假令胃与太阳经并,脉浮者,于前所用药内加︰自汗者加桂枝,无汗者加麻黄,以其有头项肢节痛故也。
假令胃与少阳经并,脉弦者,于前所用药内加柴胡、干木瓜,以其胁下痛故也。
假令胃与阳明本并,脉实者,于前所用药内加大黄,以其吐泻后大小便不通故也。
假令胃与太阴经并,脉沉细者,于前所用药内加芍药、干姜,以其腹痛体重故也。
假令胃与少阴本并,脉沉迟者,于前所用药内加姜、附,以其四肢拘挛身寒故也。
假令胃与厥阴本并,脉微缓者,于前所用药内加姜、附、当归、吴茱萸,以其四肢厥逆冷故也。厥阴本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皆是。
霍乱与少阴寒热同候海藏云︰霍乱头痛发热,其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阴分,则为寒,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以温之。所以同少阴入里,与手经接为热,大承气汤下之;与足经接为寒,四逆汤温之。
叔和阴脉例海藏云︰仲景阴脉,皆叔和次之,药俱见仲景本经条下。
按之似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气不调三部壅,通肠建胃始能除。右沉脉。
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散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右涩脉。
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右弱脉。
寸口脉紧一条弦,胸中急痛状绳牵,关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满丹田。右弦脉。
微脉关前气上侵,当关郁结气排心,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右微脉。
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痛急口青黑,毒瓦斯冲心转不禁,四肢逆冷唯思吐,咽喉不利脉细沉,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看过见喜深。
脐下五穴,并见宜灸条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活人阴脉---例

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太阴者,脾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
何谓太阴证?太阴脾之经,主胸膈 胀。《甲乙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中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何谓少阴证?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国中病时,腠理寒,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
伤寒虽是三阴三阳,大抵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罢者,但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去声)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巨阳次传而至。
盖寒气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塞;入阴经,只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汤。
手足指头微冷盖谓之清(音去声,)此未消吃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类。
大假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也。
何谓厥阴?厥阴肝之经,主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其证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吐利,当急救,可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则用辛甘,甚则用辛苦热。阴极发躁,阴证似阳也。学人当以脉别之。
问︰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者,何也?此名阴毒也。阴毒之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强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痛,短气,四肢厥逆,呕吐下利,体如被杖,宜服阴毒甘草汤、白朮散、附子散、正阳散、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阴散之类,可选用之。大抵阴毒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伤风寒,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
阳证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大抵阳毒伤寒,其脉多弦而洪数;阴毒伤寒,其脉沉细而弦疾,不可不知也。
若误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病证者,更须急服辛热之药,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阴毒渐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
上此一条服凉药躁渴转甚,当服热药可也。
阳盛则身热而无汗,阴盛则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躁而寒,寒则厥。(清即冷也。)上此岐伯说阴躁之原。
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一息七至已来。有此证者,速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以手足温和为效,仍兼服正阳散、回阳丹、天雄散、白朮散,内外通,遂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
阴毒盛而阳气暴绝,则为阴毒;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则为阳毒。大凡阴阳离绝,非大汗不能复正气也。
阴阳则夫妇也,各得中则和,若偏胜则各专以权,至于极,继之以离矣﹗药石以攻邪,邪去正复,是犹鞭挞以教而欲并生也。
若阴毒已深,疾势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既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攻矣﹗但于脐中用葱慰法,或灼艾三五百壮已来,手足不温者,不可治也。如手足得温,更服热药以助之。若阴气阳气来,即渐减热药而调治之。
若阳气乍复,往往却见烦躁,慎不可投凉药,烦躁甚者,再与返阴丹即定。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问胸膈不快, 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者,何也?此名太阴也。近人多不识阴证,才见胸膈不快,便投食药,非其治也。大抵阴证者,由冷物伤脾胃,阴经受之也,主胸膈 满,满面色及唇皆无色泽,手足逆冷,脉沉细,少情绪,亦不因嗜欲,但内伤冷物,或损动胃气,遂成阴证。复投巴豆之类,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经一二日遂致不救,盖不知寒中太阴脾之经也。
右膈不快,不可用食药,下之则成痞。
海藏云︰阴证胸膈不快,此无病形也,若投巴豆之药,即取有形也病,故轻则转痞,重则成劳,尤重则一二日遂成不救也。故《活人》本经云︰丸子巴豆,乃攻食积耳﹗问︰万一饮食不节,胸膈不快,寒中阴经,何法以治?答曰︰急则理中东加青陈皮,锉如麻豆小,服一二剂,胸膈即快。枳实理中丸、五积散尤良。
五积散一句,是兼表也,或无有表证,或自内而之外,传至极高之分,则宜是药。若无表则不宜用此也,用理中法足矣﹗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何也?此名少阴也。少阴之为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虚也,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矣。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四逆汤主之。
举阳证 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者,须急下之,不可缓也,宜大承气汤主之。若脉沉而迟者,须温之,四逆汤主之。盖以口燥舌干而渴者知其热,脉沉而迟者别其寒也。
少阴病属肾,古人谓之肾伤寒也。肾伤寒口燥舌干而渴,固当急下,大抵肾伤寒亦多表里无热,但若烦愦默而极,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旧用四逆汤。古人恐其热不敢遽用,云肾病而体犹有热者,可服黄连龙骨汤。若已十余日,下利水止,手足微冷,乃无热候,可服增损四顺散。
上此一条,虽有肾病,而体犹有热一句,亦当以久暂察之,不可乍见便以为身热也。
不用四逆用黄连,及手足冷却用四顺,亦不甚的当。
举阳证 少阴病,若恶寒而倦,时时自烦,不欲浓衣者,大柴胡下之。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常见少阴无阳证者,亦须微发汗,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此学人不可不知也。
问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者,何也?此名阴证似阳也。阴发躁,热发厥,物极则反也。大率以脉别之为准,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最为验也。
上此一句,可以为世法。
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盛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也。治者不看脉,以虚阳烦躁,误以为实热,反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证,面赤者,四逆加葱白主之。
上外热内寒,烦躁,不可用凉热。
问︰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者,何也?此名阴盛格阳也。伤寒阴盛格阳者,病患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者是也。若欲引饮者,非也。不欲饮水者,宜服霹雳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药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
问身体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者,何也?此名阴阳易也。伤寒病新瘥,阴阳气未和,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入腹绞痛,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痛,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其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甚,毒疫着人,如换易然。其病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则皆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若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翕翕气力转小,着床而不若摇动,起止仰人。或引岁月不死,烧 散、 鼠粪汤、竹皮汤、干姜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朮汤,可选用之《孙兆口诀》,治阴盛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不欲饮水者,宜服霹雳散。
附子一枚,烧灰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阴毒甘草汤

治伤寒时气,初得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后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气短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疾。仲景云︰阴毒三候,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二分) 雄黄(一分) 蜀椒(一分,去目) 龟甲(一两,醋炙) 桂枝(二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服如人行地五里,须臾进一服,温覆取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即愈。若未,作再服。
上此一条,举仲景言,至七日不可治,有别说。
问︰活人阴毒甘草汤举仲景云︰阴毒三候,六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者,何也?答曰︰假令内伤冷物,中焦不和,或显少阴,或显厥阴,二脉无定,内阴之极,阳气逆而上行,至阳明则多错语,至太阳头复微痛,至少阳寒热间作,即非少阳外感正病也。然此经虽有寒热,其实脾先受之,卯酉之间,土居其中,是通胆肺,故如是也。内阳之外,至此欲竭,所以至七日不可治也。阴证舌缩者,知心火绝也,则神去矣。又云︰失神者亡。发阳证舌缩者,知少阴无水也。外感传六经,当先表而后下,内感传三阳,则止治三阴,药内增损加减,不复再用凉药也。内阳之外,不必次第传遍三阳,但至一经,却便至极高之分,所以七日不可治也。总六经俱尽之意,所以不必次第传遍三阳也。
海藏云︰惟附子散明注阴毒唇青面黑,正阳散明注阴毒面青舌黑,二证别无伏阳,故药味皆温热辛甘而无苦寒也。
附子散
治阴毒寒伤,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 桂心(半两) 当归(半两,锉,炒) 半夏(一分,姜制)干姜(一分,炮) 白朮(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中盏,生姜半钱,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地十里。未汗,再服。
正阳散
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气出,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烦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皂荚(一挺,醋炙,去皮弦子) 干姜(一分) 甘草(一分,炙) 麝香(一钱,另研)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霹雳散
治阴盛隔阳,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半两者,炮热取出,用冷灰焙之,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和匀分作二服,水一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或冷服之。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火焰散
治伤寒恶候。
舶上硫黄 附子(去皮,生用) 新腊茶(各一两)
上为细末,先将好酒一升,调药分大新碗口中,于火上摊荡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烧艾熟一拳大,以瓦起,无令火着,直至烟尽,冷即刮取,却细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钱,酒一盏,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讶。伤寒阴毒者,四肢冷,脉沉细,或吐或泻,五心躁烦,胸中结硬,或转作伏阳在内,汤水不下,或无脉,先吃一服,如吐,却更进一服。服后心中热,其病已瘥,下至脏腑中。表未解者,浑身壮热,脉气洪大,宜用发表药。或表解者,更不发热,便得眠睡,浑身有汗,方可用下胸膈行脏腑药,渐用调和脾胃,补治元气汤散。如服此药,三二服不应者,不可治也。
海藏云︰表后既解,不发热,得睡,身有汗,方可用下脏腑药,此一句利害非轻。若稍少有痞应,犹不可治,可以妄下行脏腑乎?用者宜详。
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寒,脚挛急。与桂枝汤,欲攻表,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上此一条,先温后下,不可轻用,内别有消息。
丹砂丸
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证。
舶上硫黄 水银 太阴石 太阳石 元精石(各一两) 硝石(半两)
上件药末,先用无油铫子,以文武火炒,下诸药末,令匀如灰色,研细如粉面,生姜自然汁浸,桂汤下。慎不得于屋底炒。
海藏云︰此丸为阴阳二毒相伏匿,故用脑子、牛黄、蜜水调下。若明见只是阴证,别无伏阳,不宜用此下之。若有伏阳,当以仲景翕奄沉脉法责之。在许学士破阴丹条下。叔和云︰短脉阴中有伏阳。
肉桂散
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
肉桂(三分) 赤芍药(一两) 陈皮(一两) 前胡(一两) 附子(一两,炮) 当归(一两)白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中盏,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
上此一条,以其先是阳证,为服凉药过多,变为阴毒,故内有前胡一味。知少阳不止,乃用药之过也,与泻心东加附子相似。
回阳丹
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沉细。
硫黄(半两,研) 木香(半两) 荜澄茄(半两) 附子(半两,制) 干姜(一分) 干蝎(半两,炒) 吴茱萸(半两,汤洗,炒)
上细末,酒煮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频服,复以热酒一盏投之,以衣盖取汗。
返阴丹
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
硫黄(三两) 太阴玄精石 硝石(各二两) 附子(半两,炮) 干姜(半两) 桂心(半两)
上件药,用生铁铫铺玄精石末一半,次铺硝石一半,中间下硫黄末,着硝石盖硫黄,都以玄精盖上,讫用小盏合着,以三斤炭末,烧令得所,勿令烟出,直俟冷取出,细研如面,后三味捣罗为末,与前药同研令匀,软饭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艾汤下,频服,汗出为度。
重则加三十丸。此方甚验,喘促吐逆者,入口便止。
上此一条,与丹砂丸中药味相似,当从阴阳二毒相伏匿法用之。
天雄散
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脉沉细而疾。
天雄(一两,炮,去皮脐) 麻黄(半两,去根节) 当归(半两)白朮(半两)半夏(半两,洗) 肉桂(一两) 川椒(一分,去目,炒) 生姜(二钱) 浓朴(一两,去皮,姜制) 陈皮(一钱,去白)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姜半钱,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无时,稍热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白朮散
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
川乌头(一两,炮,去皮脐) 桔梗(一两) 附子(一两,炮) 白朮(一两) 细辛(一两,去苗) 干姜(半两,炮)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稍热服,和滓,无时。
海藏云︰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用猪胆汁苦寒,人溺咸寒。成无己云︰所以去格拒之寒也。孙兆霹雳散用蜜水,《活人》霹雳散、火焰散用腊茶,返阴丹用硝石,许学士正元散用大黄,此数法与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用猪胆汁、人溺同意,皆所以去格拒之寒也。以上诸热药等,或用麻黄,或用升麻,或用前胡,皆所以随经而用之也。明汤液善加减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学士阴证---例

始得阴毒候 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冷物,而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伤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眼睛疼,身体倦怠而甚热,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病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
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发汗无妨。
阴毒渐深候 或寸口小而尺脉微大,亦同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复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之类,随证选用之。
阴毒沉困候 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攻矣﹗但于脐中灼艾半枣大,三二百壮以来,手足不和暖不可治也。偶复和暖,则以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渐减热药而和治之以取瘥也。
正元散治伤寒始觉始吹冻着四肢头目,百节疼痛,急煎此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或连三服,汗出立瘥。若患阴毒伤寒,入退阴散半钱同煎。或伤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服之无有不效。
麻黄 陈皮 大黄 甘草 干姜 肉桂 白芍药 附子 半夏 吴茱萸(以上皆可制者制之,各等分。)上麻黄加一半,茱萸减一半,同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热呷出汗,以衣被覆盖,汗出候干,解去衣。如是阴毒,不可用麻黄出汗。
元阳丹乌头 干姜(等分)并生用,酒面糊丸桐子大。每服用十丸,生姜汤下,食前。治气痛,亦治阴毒。
退阴散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沉细,头痛腰重。
连三服。小背伤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同煎,入盐一捻。阴毒证咳逆,煎汤,细细热呷之便止。
川乌头 干姜(等分)
上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半盏,去滓,温服。

五胜散治伤寒头痛壮热,骨节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饮食。兼治伤寒夹冷气慢阴毒。
甘草 五味子 石膏(各一两) 干姜(三两半) 白朮(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盐少许,煎七分,通口服。如冷气相夹,入姜枣煎。若治阴毒,入艾叶少许同煎。

玉女散治阴毒瓦斯攻上腹痛,四肢逆冷恶候。
川乌头去皮脐,冷水浸七日后,薄切曝干,纸袋盛。遇有患者,取为细末一大钱,盐一小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通口服。压下阴毒,所便后如猪血相似。未已,良久再服之。
运阳散治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硫黄(为末)
上用新汲水调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便看紧慢,汗出瘥。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辨少阴紧脉证

有人患伤寒六七日,心烦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诊之,寸口尺中俱紧。予曰寒中少阴之经,是以脉紧。仲景云︰病患脉紧而汗出者,亡阳也。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下利,盖谓此也。或曰︰脉紧属七表,仲景紧脉属少阴,紧脉属阳邪属阴邪?予曰︰仲景脉寸口俱紧者,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又云︰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倦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寒。又云︰诸紧为寒。又云︰或难曰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已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假令咳,坐饮冷水,故令脉紧;假令下利胃虚,故令脉紧。又曰︰寸口脉微,尺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则是寒邪之气,入人经络所致,毕虚寒之脉也。其在阳经则浮而紧;在阴经则沉而紧。故仲景云︰浮紧者名为伤寒。又曰︰阳明脉浮而紧者,必潮热。此在阳则浮而紧也。在阴则沉而紧,故仲景云︰寸口脉微,尺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出去者,此欲解也。此在阴则沉而紧也。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欲知表里脏腑,先以浮沉迟数为定,然后兼于脉而别阴阳也。故论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准。伤寒之必本仲景,犹兵家之必本孙吴也。舍是而之他者,是犹舍规矩而求方圆,舍律吕而正五音,可乎?《活人》丹砂丸论阴阳二毒相伏,破阴只是伏阳一脉,阴中伏阳,脉即翕奄沉也。
破阴丹硫黄 水银(各一两) 青皮 陈皮(各半两,为末)
上将硫黄铫子内熔,次下水银,用铁杖打匀,令无星,倾入黑茶盏内,研细,入末二味匀研,用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烦躁,冷盐汤下;阴证,冷艾汤下。

此一条与杨氏五神丹相若。
此证六脉沉不见,深按至骨则弱紧有力,头痛身温,烦躁,指不皆冷,中满恶心,医多不识。学士脉曰︰此阴中伏阳也,脉之当矣。学士却云仲景无此证,非无此证也。用热药则阴邪隔绝,反生客热;用寒药则阳气销铄,愈益毒瓦斯。必须散阴导火之剂,使火出水准,上下升降,大汗而解,或躁扰不宁,勿惊可也。《活人》例后,举前贤诸去格拒之寒,大热药中,佐以人溺、胆汁、茶、蜜、盐之类,虽各随经,大抵与学士破阴导阳之意同。吾是以知仲景有此证也,但言简而意有余矣。明者当识﹗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脐下筑痛,身疼如被杖,盖阴证也。急服金液、破阴等丹。其脉遂沉而滑,沉者阴也,滑者阳也,病虽阴而见阳脉,有可生之理,仲景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也。仍灸气海、丹田百壮,手足温,阳回得汗而解。或问滑脉之状,如何便有生理?予曰︰仲景云翕奄沉?曰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仲景三语而尽也。此三字极难晓会。然翕合也,言张而复合也,故曰翕为正阳;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为正阴;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谓奄忽之间。仲景论滑脉,可谓谛当矣。其言皆有法,故读者极难晓会。
浮大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
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
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
轻手脉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
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
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为亦实。
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理审的。
风则虚浮寒牢坚,水停水蓄必沉潜。
动则为痛数为热,支饮应须脉急弦。
太过之脉为可见,不及之脉亦如然。
荣卫太甚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
荣卫微时名卑 ,卑 相搏名捐阳。
荣卫既和名缓迟,缓迟名沉此最良。
九种脉中辨疾证,长沙之脉妙难量。
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循竿亦象之。
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
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
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在其位。
气口紧盛伤于食,人迎紧盛风邪炽。
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为里。
脉浮而缓风伤荣,浮坚涩坚寒伤卫。
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须防虚且细。
沉为气弱汗为难,三者须要当审记。
阳加于阴有汗证,左手沉微却应未。
趺阳胃脉定死生,太溪肾脉为根蒂。
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
浮大昼加病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
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
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
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速类。
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有喜。
学士脉歌一篇,即仲景评辨二章也,要当识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祗和温中---例

夫伤寒病之说,始自黄帝已开其端,主仲景方陈其条目,后世肤浅之学莫知其数。立言者只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之,或云︰不可汗,或云︰不可下,即未尝有温中之说。仲景《伤寒例》云︰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厥阴受病也。又辨太阴证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又手足温,自利不渴,宜四逆汤。又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辨少阴证云︰少阴证,始得之,发热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又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少阴病,身体疼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又厥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又少阴病,脉沉,急温之,宜四逆汤。今举仲景论中数条,最是治三阴病之良法。今世之用,尚有未尽证者。愚尝校自至和初岁,迄于今三十余年,不以岁之太过不及为则,每至夏至以前,有病伤寒人十中七八,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或气塞,或腹鸣,或腹痛,与仲景三阴病说,脉理同而证不同,因兹不敢妄投仲景三阴药。才见脉沉及胸膈满,便投下药下之,往往不救。尝斟酌仲景理中丸与服之,其病势轻者,即胸中便快,其病势重者,半日许满闷依然。或有病患脉沉细迟,投仲景四逆汤温之,多药力太热,后必发烦躁。因较量此形证,今别立方以治之,得多对证之药,不可不传焉。
上此一条,非四逆热而不当也,仲景当汉之末,韩氏当宋之隆,时世异也。病患但两手脉沉细数,或有力,或无力,或关脉短及力小,胸膈塞闷,气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随脉证投温中药以治之。此一法甚活。
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缓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也。或胸膈塞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者,手足逆冷,急宜温之。
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温中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橘皮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此皆随时也。
温中汤丁皮(一两) 干姜(二钱) 白朮(二钱) 陈皮(二钱) 丁香(二钱) 浓朴(一两,姜制)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三寸,荆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吐,更加舶上丁皮二钱,干姜二钱,炮用。

橘皮汤陈皮(一两) 藿香(三钱) 白朮(二钱) 葛根(二钱) 浓朴(一两,姜制)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一块,枣大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吐不定,加半夏三钱,丁香、枝杖半两,每服加葱白三寸煎服。

七物理中丸白朮(二钱) 干生姜(一钱) 人参(三钱) 桔梗(三钱) 葛根(三钱) 藿香叶(二钱)
上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滓热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者,加半夏二钱,干姜二钱,炮。

病患两手脉沉细无力,虽三部脉力停,亦是阴气盛也,更不须候寸脉短治之,或胸胁满闷,身体拘急疼痛,手足逆冷,速宜温中药和之。
上此一条,不须候寸脉短一句。然当不若曰三部既沉,便是无寸口也。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浓朴丸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白朮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橘皮汤主之。
上此一条,李思训举和解因时一说,与韩氏相似。然汤液仲景四时之法,固以备矣,以其后人不识,故韩、李为是丁宁也,此亦大概耳。若应见违时,只可随应见而治之。
海藏云︰仲景既言春为温病,夏为热病,长夏为大热病,随经之药,加减轻重,便为因时和解也。正治应见,便是活法,韩、李因时定药,是则然矣﹗证复违时,定药难用,若用定药,却是不因时也。假令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即岁之主气也。定时也,若岁之客气,司天在泉,太过不及,胜复淫,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岂可定时为则邪?主气为病,则只论主气;客气为病,则只论客气;主客相胜,上下相召,有万不同之变。人之禀受虚实,亦犹是也。以此言之,则仲景大经之言尽矣。但患世之医者不知耳﹗此亚圣言简而意有余也。后之贤者,辞多而意少,务救一时之弊,云此韩、李为是因时一说也。是说也,又为庸医执方疗病者设,非敢为仲景别立一法也。噫﹗二公虽不足为汉之仲景,亦足以为今之仲景也。
浓朴丸当归(半两) 丁香枝杖(半两) 浓朴(一两,姜制) 细辛(一钱) 人参(三钱) 甘草(半两,炙) 干姜(半两,炮)
上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热服。三服后脉尚细,及寸脉尚细无力,每服加葱白三寸,同煎服。

此一条言寸脉小者,阳不及九天也,加葱以通经。
白朮汤白朮 半夏 当归 浓朴 制干生姜(以上各半两) 丁香(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枣大,打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三五服后脉未有力,寸脉尚小,加细辛半两,每服加葱白三寸,同煎服之。寸口小,加细辛散阴升阳。

橘皮汤橘叶(半两) 藿香(三钱) 葛根(三钱) 半夏(半两) 浓朴(姜制)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如枣大,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三五服后脉尚小,手足逆冷,加细辛三钱。

病患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此是有停饮,宜二苓汤。
二苓汤赤茯苓 木猪苓 白朮(各半两) 滑石(一两) 通草(一钱) 白豆蔻(一钱) 丁皮(三钱) 陈皮(二钱)桂枝(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小便未快,加瞿麦三钱。呕未止,加半夏半两。淅淅恶寒甚,每服加葱白三寸。

上此一条,举李思训调小便例同。
灰包熨法病患服前药,胸膈不满闷者,此上焦有阳也,或药力太过,上焦有热,腹满虚鸣,时时痛。此是被阳药消逐,得上焦阴气并入下焦也。虽是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下焦药也。当用灰包法︰炭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令灰热,以帛包里,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或初熨时,病患不受者,勿听,但令极熨之,不住灰包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一两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阴气外出,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轻者乃得愈也。后出余气而解,举此为例。
病患三部脉沉,寸脉力小于关、尺,此为阴盛,当投温中药以消阴气。温中药者浓朴汤,陈皮、人参、白朮、藿香、当归、干姜、细辛之类是也。
海藏云︰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与饮冷,寸口脉小,同诊一法,神朮汤后举。此韩氏三部脉沉,寸口小于关、尺,为证一体。
病患若因服下药太过,两手脉沉细数,肢体逆冷,烦躁而渴者,此是阳气下陷入丹田,阴气厥逆满
上二焦,故令人躁,此名下阴躁也。医者见病患烦躁,又不询其端由,亦不详其脉理,便用凉药治之。凉药既下,病势愈甚,至于困极不救者多矣﹗病患因下之太过,两手脉沉迟细而无力,或遍身及四肢逆冷,烦躁而渴,或引饮不休,好泥水中卧者,须用性热药治之。凡投性热药,皆须冷服,何故如是?今谓病患腹中阴气太盛,若投汤济,即阴阳相系,药下即吐,须候汤剂极冷即投之。投之不吐者,盖腹中阴气与冷冻饮料相逢,即同气相从尔,故药下不吐也。药虽冷,久则必热,所谓始同而终异也。故醇酒冷冻饮料,久即发热。假令投仲景四逆汤之类,一依前说。若病患不烦躁,即热药可温服之,下后躁渴引饮不休,与伤冷只好饮冷同意。

上此一条,本是阳证下之成阴,非阳气上行而躁,乃阳气下陷而躁,即同伏阴脉也。叔和云︰短脉阴中有伏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13: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