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酒大黄

(刮痧、针灸、理疗、拔罐、推拿)本是同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埋针法(皮内针)

一、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皮内针刺法又称“埋针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与古代的“静以久留”意义相似。

(二)特点  通过将皮内针埋藏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从而给予皮部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需作较长时间留针的病症,可采用本法。

一、  针具

皮内针是以不锈钢丝制成的小针,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

(一)颗粒型(麦粒型)针身长约1cm,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二)揿钉型(图钉型)针身长约0.2cm~0.3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二、 操作方法

(一)颗粒型皮内针法,常规皮肤消毒,以左手拇、食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位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刺入真皮内,针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1.0 cm。针刺的方向,一般与经脉循行的方向呈十字形交叉,针刺入皮内后,露在外面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之间,粘贴一小块胶布,然后再用一条较前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这样就可以保护针身固定在皮内,不致因运动等影响而致针具移动或丢失。

(二)揿钉型皮内针法:皮肤消毒,以小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选定穴位轻轻刺入,然后以小方块胶布粘贴固定。此外,也可以将针柄放在预先剪好的小方块胶布上粘住,使用时将其胶布连针直接刺入穴位上面。此法常用于面部、耳部穴位。皮肤针埋藏的时间一般1~2天,多者6~7天,暑热天气埋藏时间不宜超过2天,平时注意检查,以防感染。

三、 适应范围:本法常用于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一些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面肌痉挛、眼睑(目闰)动、支气管哮喘、胃脘痛、胆绞痛、关节痛、扭挫伤、月经不调、痛经、遗尿等病症。

四、注意事项

(1)埋针要选择较好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2)    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水,以免感染。

(3)       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过长。发现针处感染,应及时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6: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拔罐治疗痔疮

痔疮是肛门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病。在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门皮下静脉丛,因血管扩张形成团块。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分内痔、外痔和混合痔3种。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下迫大肠;或因湿热下注,蕴聚肛门,气滞血瘀,经脉壅遏,筋脉驰纵,致生痔疮。

  临床表现以便血、肛门脱出肿物、肿胀、痒痛为主。内痔生于肛门内(齿状线以下),外痔生于肛门外(齿状线以上),混合痔生于肛门内外。若便血反复出现,可导致贫血而出现头晕、目眩、乏力等贫血症状。

  取穴处方一:大肠俞(双)。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垂直快速点刺0.5-1厘米,进针后将针体左右摇摆拨动5-6次,同侧下肢有明显酸胀放射感时起针,再用闪火法拔罐于针眼处20分钟。起罐后,用75%酒精棉球压迫针眼,以胶布固定。每隔3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取穴处方二:长强、腰俞。或配二白穴。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主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放血2-3滴,血止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或同时针刺二白穴。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忌食辛辣、生冷食物,忌劳累,节房欲。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7: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灸法

材料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图146。
2.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图147。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施灸方法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图151。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152)。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灸量与灸效的关系

  实验证明,灸量与灸效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例如据一组879例次的实验统计,用底面积6mm2、高8mm2的艾柱灸,平均19.6壮出现循经感传,随着壮数的增加,感传逐渐由线状加宽呈带状,速度也逐渐加快。不同灸量对"阳虚"动物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也有不同影响,艾灸命门三壮组与羟基脲组相比,差别不显著,但五壮组与羟基脲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虽然艾灸命门可以纠正"阳虚"动物的虚损症状,但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的水平来看,采用五壮要比三壮为好。
  然而,灸量与灸的关系,并非都是灸量越大疗效越好。例如,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灸较明显,第3次以后效果则较差。因此,临证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灸量。
灸法临床应用的研究

内科病证

  有研究者报道灸治双侧内关穴,配以膻中、心俞,对6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ST-T及q-TC、HR指标进行了灸治前后疗效对比观察,收到较为明显疗效。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灸法,经过3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相对保持稳定,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元均有明显下降。保持了血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收到了较好效果。

  有报道采用艾卷悬灸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百会、天窗穴施灸,并以脑阻抗血流图和血压为客观指标,观察灸治前后的变化。经灸后脑血流图流入时间缩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显,说明脑血流量较灸前增加,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其收缩压降低明显。

  有报道以雀啄法灸治患者百会穴,观察血压变化。经灸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25 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34 kPa。此外,采用艾灸足三里穴治疗三期高血压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病人,发现艾灸能降低血液凝聚作用,有预防脑血栓形成再次发生的可能。

  有报道用麦粒灸与隔附子饼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4例,经灸治3个月后,转氨酶下降明显,血清白蛋白升高也明显。从免疫学方面的有关指标观察,亦证实艾灸可有效地调整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病情改善。

  有报道采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487例,总有效率为74.3%,通过对血清总IgE含量变化和外周嗜碱粒细胞计数的比较,作者认为化脓灸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同时,认为化脓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优于非化脓灸的方法。有报道经对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铺灸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观察,结果表明,经铺灸治疗后,多数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率提高,补体C3提高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等项变化,说明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采用隔药饼灸治疗42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近期治愈率达85.17%。通过对细胞免疫功能及甲皱微循环有关指标的测定和比较,作者认为隔药饼灸,可显著提高E-RFC数值,并接近正常人,确能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止血和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灸法抗休克作用,有报道用艾条灸关元穴,治疗30例休克,有效率为73%,经灸后患者收缩压、脉压明显提高,舒张压也有所增加,指尖温度上升,肛-指温度下降,外周毛细血管灌注有所改善。

外科、皮肤科病证

  有报道,对病程在4~8年,皮损面积在2×4cm2~8×16cm2不等的12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小艾炷灸治方法,痊愈率达98%。有人以隔药饼及丁桂散间接灸为主,治疗21例硬皮病患者,有效为12例。经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其中36.8%管襻顶有瘀血,治疗后减少至21.78%,其中毛细血管襻极度驰张者,治疗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疗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治疗后亦有明显提高。

  有报道采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对43例患者先以艾条施以局部回旋灸,至皮损部位充血发红,待疼痛瘙痒感消失后,再在相应穴位上施非化脓灸。其结果可以改善局部营养,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加速病理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同时也起到很好镇痛效果。此外,以灯火灸治疗瘰疬、湿疹、肉瘤等均收到较好效果。艾灸对毛囊炎、痈疽、疔疮、白癜风、头癣、体癣、冻疮、褥疮、外阴白斑、斑秃、疣等均有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妇科病证

  艾灸矫正胎位的报道颇多,这种传统疗法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人报道,灸至阴穴,对妊娠期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施灸,在2069例中有1869例的异常胎位得到纠正,占总治疗例数的90.3%。并在41例实验观察中,推论艾灸至阴穴可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强,这些动力学因素,均有助于胎位自动转正。

  妇科疾病中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干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采用灸法治疗很多,且疗效可靠。

预防保健

  保健灸在防病健身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报道对61例55岁至78岁健康老人进行为其3个月的保健灸(即取足三里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7壮),观察结果显示血浆TC、TG均明显降低,表明保健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对IgG IgA IgM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有降低,对3H-TdR-LT的显著升高,也提示保健灸对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这些变化对于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减退所引起的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能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有报道运用灸大椎、风门、肺俞穴预防感冒,收到满意的效果;也提示说明,运用灸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可以未病先防。


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
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7: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针十四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调气与运气法
    《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运气下次到疼痛 之所 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 。”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 的方法。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 ”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适用于经络气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青龙摆尾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的远行。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方,指提插;圆,指捻转。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
    《金针赋》:“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 ,如龟入土探 穴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围飞旋。”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 层得气扯再上提到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闵、阳中隐阴、阴中隐 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称为治病八法。成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由于这此手法的操作步骤较多,所以对其中一些动作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数。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烧山火、透天凉: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 ,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 紧按。若觉针头沉紧 ,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针法是:视 穴位的可刺 深 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 两层操作。先浅后深 ,每层(部)依次各作紧 按慢提 (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闭针孔等。《医学入门》还“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烧山火一法,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所 以称作“烧山火”。《素问·针解篇》:“刺 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所 以说烧山火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 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 提 慢 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针灸问对》:“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按至天,故曰疾按慢提 。”《针灸 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透天闵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闵气自生,热前不见古人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针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伯浅、中、深三层或浅、深 两层操伯。先?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紧提慢搂(或捻转)六数,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同用,如在病人吸气时进针插针,在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扪其穴等。
    透天凉一法与烧山火相对,为针刺泻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阴气向外,可使病人出现凉感,所 以称伯“透天凉”。《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所 以说透天凉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综合来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和提插法中的紧 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
    三进一退,即分三部(浅、中、深 三层)依次逐步推进,而一次直接退针。三进而一退,体现了徐进疾出的补法原则。一进三退则相反,一次推进到深 层,再分三部依次逐步退针。一进而三退,体现了疾进徐出的泻法原则。
    紧按慢提在《医学入门》中狣“慢提急按”。紧与慢 是指在啎握的基础上,上下提插时用力的轻或重和动作的快或慢。紧,指较快较重;乙,指较缓较轻。既紧按,相对的就有慢提,这样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插一提就形成了紧 按慢提这一连续动作。紧提慢按(急提慢按)则与此相反。既紧提就有慢按,形成了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提一插的紧提慢按法。根据《难经》的记载,补法须“从卫取气”“推而内(纳)之”,所以采用以按纳为主的紧按法。泻法须“从荣(营)置气”“动面伸之”所以采用以抽提为主的紧提法。
    应用烧山火或透天凉法,以选用肌肉比较丰厚处的穴位为宜,头面、胸壁、肢端等肌肉浅薄处的穴位不宜使用。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经过数度操作而始终未引起温热或凉感的,更不可强为其难。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阳中隐阴(阳中之阴)为先补后泻法。《金针赋》:“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五分)、深(一寸)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 提慢 按六数。
    阴中隐阳(阴中之阳)与阳中隐阴对称,为先泻后补法。《金针赋》:“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 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针灸大成·三衢 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一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针法操作顺序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阳中隐阴和阴中隐阳两法主要由徐疾法和提插法,亦可用捻转法组合而成,均属补泻兼施法,适用于虚实夹杂之证。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针法是: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本法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又有消肿利水伯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证。
    龙虎交战则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针。”针法是:进针后先以左转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 三层重复进行。《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子午捣臼与龙虎交战两法均以捻转为主。左转为“子”为“龙”(阳),右转为“午”为“虎”(阴)。《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左转用九阳数,右转用六阴数。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进气法主要是在深层施行补法。《金针赋》:“进气之决: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针法是: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留针片刻。
    留气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金针赋》:“留气之决:痃瘕癖癥,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针法是: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癥瘕消溶气块匀。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这,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癥瘕气块之疾。”
    抽添法:抽,指上提法;添,指按纳。本法操作时要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所 以用“抽添”为名。《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 按搜寻,大耍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针法是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行气,再向周围伯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针灸问对》:“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提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7: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罐验治医案二例

腰部扭伤
  沈某某,男,患者于3日前在食堂上班,因失足跌倒,腰部受挫,行走不便,腰痛不能转侧,伸腰受限,两侧肾俞穴压之疼痛。由家人扶来就诊。即行梅花针(皮肤针)双侧肾腧穴重叩刺,叩刺的部位以微出血为度。再行拔罐器拔罐,留罐15~20分钟左右,每罐内有吸出的瘀血2~3ml。撤罐后腰痛减轻,亦能转侧,仅2次而愈。

 按:本例患者系腰部软组织损伤,经气运行受阻,气血壅滞局部而成。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故采用刺络拔罐法。腰部肌肉筋脉挫伤,气血运行受阻,壅滞而发生疼痛,用梅花针散刺,有行气化瘀之功;拔罐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的作用。利用气罐的负压作用,还可吸去伤处的瘀血,以祛瘀活血。用之得体,既经济又效验。




  疔疮感染
  储某某,男,50岁。3日前不明原因见足部四趾关节处一小疮,顶溃,疮边红肿高突,继之整个足背肿如馒头,灼痛难忍,拄杖行走。考《灵枢·痈疽第八十一篇》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营卫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为脓。”此期,如失治疗必然蕴酿发痈。本病属中医外科所指肿疡类,即以梅花针局部叩刺,加拔罐器留罐15分钟,吸出血液约4ml。出罐后肿处微消,疼痛减轻,处消疮饮二剂(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天葵子等)。煎服,每日1剂。次日来告,肿消痛除,已能行走,再行刺络拔罐(如上法)一次,第四日基本痊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肿疡初起,热肿痛,属火属实,宜散、宜泻、宜决。故用梅花针刺血,以疏通经气,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以火罐拔出恶血,此所以截敌之盗粮也(无瘀血蕴酿,必不酿脓)。此法虽浅鄙,而理秘蕴深,同道宜深究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7: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拔罐禁忌及注意事项

孕妇、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7: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拔罐七项禁忌

目前,家用真空抽气式罐由于它的简便、易学,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家中。当人们受凉、肩背疼痛时,年纪大一些的人都会说:“拔拔罐吧。”起罐后的一身轻松,能缓解甚至解除许多不适。但也有人因在使用中方法不当,反造成了一些新的不适。下面几点是家庭拔罐常见的注意事项。

    1.首先,要确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虚弱者就不宜拔罐,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一些特殊部位不宜拔罐,如:肚脐正中(即神阙穴)。

    4.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5.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内),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几率)。

    6.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7.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对罐具进行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总之,如果想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好还是到医院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7: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拔罐、针灸

132_35_85910f8bdac5c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7: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拔罐、针灸,消毒



[ 本帖最后由 酒大黄 于 2007/6/3 17:42 编辑 ]
132_35_6163680d2d408d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7: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拔罐



[ 本帖最后由 酒大黄 于 2007/6/3 17:44 编辑 ]
描述:圖為塑膠拔罐。.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5 1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