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567|回复: 6

乌附 ——福建.陈新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30 12: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乌头煎此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腹满寒疝宿食证第十篇,第十六节:“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博,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泠,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fu咀),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对此条文先从文义进行分析:
说的是症状:特点是,腹满,恶寒,不欲食,寒疝绕脐痛,若发自汗出(病发痛难忍,为痛汗),手足厥冷。  
说的是脉象:脉弦而紧,或脉沉弦。弦、紧、沉皆为阴寒脉象,是应病而变生,何病生何脉,医者诊之,知何脉何病生,此细微之对应变化不可不用心辨之。
说的是邪正与脉之症状的关系:弦则卫气不行,卫阳虚也。紧则不欲食,寒入中也,邪正相博。交感之争。
选方药,用量大者乌头五枚,(为什么不说重量,以枚做为重量单位。大者,多少大,大到什么标准没说,可能独身乌头,长要5至7公分左右的才能说大,直径也要三公分左右,每枚重量是20克,还是30克,还是50克没具体说)炮制方法,生用熬去皮,不嚼咀。
煮药方法: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加入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这里提示水的用量,就是煮药的时间)。
服药方法,强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是不同体质用量的说明(也就是说弱者服量要更少)。
内蜂蜜二升,一是解乌头之毒素,二是绶其性,以甘和之,祛邪扶正,防虚虚之变。
将上条文大体分析后,此病的关键之因是寒邪侵入人体阴邪凝结所至。为阴胜阳虚卫气不行。寒是病之因。痛,腹满,不欲食,自汗出,手足厥冷等现象,或脉弦紧,沉弦皆为病之果。是病的外在现象。病脉症治,治之主用辛温、通阳、通经之方药,此为治该一类型阴寒凝固之病的思维方法。大乌头煎主之。何谓“主之”在张仲景的书中常见。这指明了治病、选方、用药的方向。凡这类寒病辛温之法不能变,但你可灵活地选择这类温药。其中说法有学问,有来头,内含深遂。此为母方,也为开源之法,运用十分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可拘泥。要明其深义。临证方可心中明了,明病用方,病变方法变,药法对应生,知病,知法,知方,知药。用时不乱,应于万变之中,则百战不殆。
在【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书中。可见乌附药的大量出现在不同方中(不知当时用的乌头是人工种植的还是野生的)。无论是外感寒邪,或是内伤、杂病的治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伤寒论>的112方中,原文里说到使用附子方的地方,约35处,这比例约3、2比1,也就是说不到4张的处方中就有一张方要用附子。如此多的使用附子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说明附子在祛寒温阳、救逆方面和重要性。其中使用的生附子与炮附子与我们今天的炮制方法都有所不同。当时的炮法有可能是用火炭灰来煨发炮的。用量常是1至3枚。去皮、破(切)八片。想一想把附子切成八片应该不可能太小。只有在‘乌梅丸’中提到用六两。煮药的时间大多是‘三升水煮取一升’。这升的概念对今日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认识。在我小时候,可见到,店里打洒竹罐一升是约半斤,量米一升也是半斤。大升、小升、或斗都是木、竹、土罐制品。试想,当时的一升有可能约今日的250克,各地区升的说法会有所不同。为了能对乌头这类药的进一步了解,有必要对其品种与产地,品质与加工,药性与运用,药后反应做点说明。
乌头就目前发现来说有好几十个品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我们只能说些目前药材常用的常见的几种乌头。野外生长的乌头叫‘草乌头’习惯称之为‘草乌’,而我们医药用的乌头,大多是人工栽种的川乌头与附子,此为同属植物,是人们在治病过程中,将乌头主生根块与侧生根块(附子),分别选取使用,不同的说法。
在1977年版的【中药大辞典】里:川乌头:异名,乌头。为毛茛科乌头(栽培品)的块根。多年生草,高60-120厘米。本根块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子根(附子)甚肥大,直径达5厘米,在现实中也不及或超过5厘米的。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前多统称为乌头……【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属野生之乌头。目前用药,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药材选择:干燥的母根,呈瘦长的圆锥形,或带残余茎杆,体长3-7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不平,或有锥形的小瘤状侧根,并具有割去附子后遗留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或微带灰色,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个匀,肥满,坚实,无空心者为上佳。(说明:在现实药材中,因挖的时间不同,见到这标准品不多)。
炮制:
1、生川乌洗净晒干,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如换水不勤夏天热易腐生味),漂至口尝仅稍微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取出川乌晒晾,闷润切片晒干(每100斤川乌用甘草5斤黑豆子10斤)。
2、在【中药的炮制】书中的炮制方法有所属不同,在这也说一下。将去杂洗净的川乌用清水浸2-3,每天换水2-3次,捞出晾干,取米醋,生姜汁,与川乌同入锅加清水浸过面,文火煮至水8成干再焖至吸水干,取出晾爽,铡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醋2点5斤,生姜2点5斤(有可能多于此数)。
3、在【中药加工与炮制】的制法又有所不同。将原药川乌拣净,装筛箩内,清水冲净,取出,分大小个,入缸内用清水浸漂,一般春5天,夏3天,冬10天(视原药大小增减浸漂时间)至切开内无干心,取出,晾干表皮,放入蒸笼,一层川乌一层生姜(切片),1铺完为止,中火蒸10小时,取大个实心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六七成干,切2毫米纵薄片,晒干。
成品规格:在一些书里没什么说明,但在【中药加工与炮制】一书中有说,以这做为参考。加工炮制的成品乌头,外皮灰褐色,切面灰白色,半透明圆形片,口尝微麻舌感。(在药店里常见到的乌头没这样好,粗杆较多,灰黑色的较多,色与炮制方法不同有关)
性味:辛,热,有毒。归经:入脾,命门,二经。又云:入手厥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心腹冷痛,治风寒湿痹,阴疽毒肿等症。
用量:1.5-6克,另有书云:3-9克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采于夏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后称泥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炮制:
盐附子:选取中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到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
黑顺片: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渡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
白附片:(此与天南星科的白附片有别,为禹白附,名独角連)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色样变白),晒干。
在《中药的炮制》一书中,所用的炮制方法与上之法,有不同之处。
选择乌头的侧根,呈圆锥形,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芽痕,上身肥满,周围有瘤隆起的分岐,表面为黑灰色,切面油润,有光泽,质硬而脆,破碎面呈角质状。无臭,味淡,个在均无腐烂为佳。
制附子,顺附片,熟附片:将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矾水浸5天,每天换水3次。后直切成2厘米厚片,再用清水洗净,晒至八,九成干,蒸4小时后晒干。每100斤附子用明矾1斤。
炮附子(炮天雄):将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矾水浸5天,每天换水3次,去净皮不要头尾,横切成2厘米厚片,晒至八,九成干,蒸4小时后晒干。要爽身不粘手,然后用铁筛乘附子缸内燃炭火烤,炮至附子鼓起胀大,两边起泡为度,取出凉后使用。另一制法是,用姜汁闷润一夜,蒸6-8小时,炮天雄的方法也是一样,每100斤附子用生姜10斤磨汁,姜渣30%水煎汤和匀。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炮制方法: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乌喙,采得,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拌之,数易使干。又法:五物收时,一处造酿。采半月前自造米醋,用时不必太酸,将采收洗净罐内淹七日,日搅一遍,捞出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
书中另一种炮法: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以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又云:凡使乌头,以柳木文武灰火中炮令皮拆。以刀刮去上孕子,底尖擘破。于地掘一坑安之,一宿取出。焙干用。(所谓:柳木文武灰火,热灰,对生长在城里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因现在人多用电与液化气,在山区,用烧柴煮饭菜的人就比较明白,柴草燃烧后留下的热灰。此法炮乌头,类似民间的煨法,今煨生川草乌之方药,治痹痛。还有见极少数人用,他们都非常保守,方法不轻易视人,与李时珍之说,用法很接近。此药力较强,因其含较足量的野性。)
性味:辛甘,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治内外阴寒。通十二经。
用量:1-3钱。另书用量:10-20克。
存疑:在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没有看其对乌头,附子有种植的说法。云: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显然采挖的时间与目前种植采挖的时间不一样,另一设想就是人工种植的附子采挖时间,要在地面茎干叶皆枯落的冬天采,因为这里对广汉地区有所指),其说的地区早春采得为乌头,与冬月采的附子,就质量是上好的,此天时还是在寒冷的霜雪之中,此时采挖根块大重而饱满,药性十足。地面茎杆叶,早已完全落叶,营养归根(此时天入于地,卦为‘地天泰’,泰也,安也,阳潜入于内,如缨儿在母之怀抱,熟睡于甜美之中,再值春温花开季,正是三阳开泰时)精华藏于根子中。此时根子蕴集阳气,与土之地热精微物质在极微妙的变化之中,饱含之,来年春天温待发出。
以上之引证,是为了说明早在汉朝的张仲景,所用的乌头,附子,到底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药材。答案很难认定。当年张仲景手所用的附子,在很多方中都明确点明要生的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到。为什么今天的人,不敢用生附子,为什么,对药用生附子,乌头,要如此严厉的限止,(今人限而不用,此失仲景之法也),以致真有重病之人要用生药,难得寻找。只能坐失救治的机会。此之善恶如何凭说。
如何识别附子药材质量:
这是摆在医者与患者面前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药材质量的优良与否,是治病成败的关键。此问题不能含糊。就今日,或说八十年代后出来的中医,其教学方法基本是从书本,走向医疗。用与识药基本脱节,这是中医的悲哀。一片附子到手上,看不出优劣,看不出同一种病,此制附子可用,彼制附子无用,用后会加深病情。看不出附子在加工前的漂制过程中是否变质。看不出附子是否漂制过头,药性人为的破坏太多。如果用这没什么药性的附子来治病,或说是药渣来治病。会有用吗?看古人在【本草正义】书中说:附子,‘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直性几于失。’为什么要用盐来泡附子,就是不易腐,如果腌的时间长与腌菜有什么区别。此法是制附子的最不善之法。皆因人为走样,而失真的泡附子之法。今见盐附,盐之过量堆用,对治很多病都不能实用,而如今之人贪的利益,能说是何种盐腌制出的附子吗?不是盐用的过多,就是浸之无味,要不就用腐附子炮制。如今医生不去药市鉴别,何能把握用药,看了之后又能看出几样可用的附子,令人悲叹。再者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加工出来的附子,药性都有所区别。为医之人不可不审之。下举一例说明:
例一.几年前治一肝癌患者,处方中有用制附子80克。第三天患者,跑来找我说:陈医生昨天用了你开的药,服了药后人很难受,全身无力,话也无力说,饭也不爱吃。腹部胀满。听情况后,略思维,病人服药一年多,都很正常。这张方已延用了好几次,附子用量如前没变动,只是他药略有增减,主方没什么变。今是何因,如此不对,是处方有误,还是药有不对的地方。切其脉,较前诊之脉比之,变大,弦,紧,关下滑动,本来脉已变小,今为何突变如此,此乃病进之脉。说明其腹确实是胀满。嘱其将还没吃的中药拿来看。将药一味味分出。看药没拿错。只是,制附片,被店家变换成盐附片,这附片口尝后,非常的咸。试想80克的附子,就好象放入30-50克的盐。病人吃不出新的毛病才怪。此盐附子与治病思路完全相反。此药店拿错之过。患者不知找来以为是医者开方不对之过。(为医多年备受类似之责已是一次又一次了)。其想将药弃之,日:将盐附子拿出,到其他药店买过制附片80克,入剩下的两包中药里续服用。过了两天病人来诊,说服药后没不良反应。同一方,同一人,同一病,因附子加工的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反应。把好用药质量关,是治病的关键。医生在这方面要有鉴别的能力。有时对中药要一一过目。
如今附子的药材加工与炮制方法,各地不一,优劣不一,不合格,坏腐的,药性低劣的,留心去看就会发现不少。这真的是药材的一种腐败现象啊。不知者不怕,知者心都会发毛。病人要救命用了这样的药,大家摸良心想一下是什么后果。对于一些平常病,用了些低劣的附子,治病效果不好,也就不了了知。可关键之病用药就大不一样了。现在不少医者,也不知问题出在那里,患者就更不知了。在多年的治病过程中,发现因附子的低劣,影响了治病的效果,已是常见的事了。起初还以为是处方不对,后来深入思维,再到药店里去看药,再到药批发地去看药。对于不同地区,用附子的患者,常叫其将买的附子,诊病时带来看过,才有所发现。特别是治疗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一些癌症等病。选用优劣附子,或说不同炮制方法的附子,成败都在一线之间。这是病人最后一线的希望。此时治疗不容有半点差错。特别是有一些炮制的方法,这类病不能多用,或说完全不能用,比如只要用卤盐(胆巴水)淹制过的附子,用该法制出的黑附片,白附片,盐附子等,不能起到好的用处,有时多用几包对病反而有害。治这类病,最好选用《中药的炮制》,《中药加工与炮制》及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书中所说炮制方法。对附子的选用,是受到很多条件所限。为治病,常为找一点大体能用的附子,而费尽心力。
中药材的地道与否,直接影响药的质量与性味,影响附子性味变化的因素很多。做为一位医者不得不去了解,去面对,何谓:地道,就是说这里的气候、土壤、海拔适应药材的生长。如果人为干预太多移种他处(不适应附子生长的地方),影响药材质量,则为不地道。此为人工种植的地道。自然状态、也谓原地野生的药材,是真正的地道。目前我们用的附子大多数都是栽培品,多为一年生产品。如今种植的川乌与附子多种于田地里,常套种在其他经济植物间。夏季采挖后,是为了其他植物的生长。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利用土地增值,不会把附子种在田地里好几年再挖,因为那没有经济效益,越往后根块长得慢。在50年前种附子没有什么用化学农药与化肥,可如今就是基本要用的。从《中草药栽培枝术》可以看到,人种植附子容易得:1、白绢病:受害根会,干腐,烂腐,或湿腐。用药防治‘五氯硝基苯、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农药。2、根结线虫病:土地用滴滴混剂,每谓60-100斤。3,蛴螬和蝼蛄的虫害、敌百虫及其他药。附子生长喜欢阳光充足,温暖湿润气候,地层肥厚,含砂质地,排水良好的地方。海拨1000左右山区种植的附子不易退化。
附子的用量:到底要多少,存在不同的看法。看到一些药典的规定用量最多是6克。也有的书中放开了不少,将附子的用量封顶20克。所以目前大多数的药店,看到处方的附子,超过了20克就不卖了。其为了用药的安全,按照规定,出发点是善意的,可以理解一点。有的人一讲到附子有毒,量用20克就太多了,要如何如何的注意,如何如何的小心,自己对附子的理解只是在书本,没在实践中去证实,完全不是一个中医的做法。不少病家还没服药听人这样一说,都会心里害怕。拿着处方回过头来,问我附子是不是开太多 了,药店的人或医生说附子有毒。在以前我会反复地对病人解释说,为什么要用这样多的附子,是因为病的原因才要用够量的附子。这么多年来,我可以说,每年都要为这事费太多的口舌,太累了。太无助了,大多数医生都因不理解而反对(只要病人将处方给他们看)。现在若有人看了附子会怕再拿方来,我只能对其说,怕就不要服这处方。试想我又何必呢,为什么不做一个按规定做事的好人呢?要做个坏人呢?为什么老实将自己置于险地之中,然道为了救人,不知自己在走刀刃,在高空中走钢丝。为什么要做受众人之责的事呢?这一切心中都非常明白。找我看病的有些病人,大多都看了不少大医院,有些病医院说已很难看了。看到这样的病人,其生的希望已很少,如不合理的治疗,可数出他们能活多久。而且用了附子还不能保证病一定会好。看那些表面按板规定善良的人,关键之时想不出好法,来治病,来解除病者痛苦,坐失病者治病之良机,确糊漫说话,设被敌困,生机被扼,必要大智大勇,敢兵行险道,争取主动。也许会光明再显,胜利就在手中。若失智勇、主动,表面迂腐善良,则如同‘阿斗’,善恶不分,纵病发展,是奸人与敌人等同。
处方中用附子多少,选用何种炮制方法的附子,来治病。都是依病的不同变化做出的选择。如果病要用大量附子医生不用,失治病之机。是医生之过。如果本病不该用附子,或说本病的附子的用量只能用5克,而用了20克,也是医生之过。两者皆失。治病用附子不是做绣,不是开了好看。更没有人想冒这个大不违。是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一点都不用。附子量之多少是病的选择,不是人的选择。云南巳故老中医吴偑衡前辈,对附子的理解与运用。是很值得医者去学习去研究的。他对<伤寒论>领悟与对附子认识发挥的运用,世间罕见。他是在关键时刻能做中流砥砫的人物。众人无为他有为,力挽狂澜,建奇功的人物。是难遇的良师,他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我还没学中医之前,还是小孩的时候,就看见有人用‘阳附’与‘山羊头’一起煮后服用,来治头风之病。所谓的‘阳附’就是炮附子(那时根本不知药店叫的阳附就是附子,有的百姓至今也是习惯称阳附,这称法更合药性),而且要买大片的附子(天雄)。用量是,一次半两、一两、二两、半斤之不等。大多数人服后效果都很好,有的顽固性头痛就这一偏方给治好了。这是不知何时留下的经验,我留心过其的用法,发现她们用并不盲目,而是量从少至多。我问过她们要吃几次,有个人对我说她連服6次。用附子与肉一起煮来服用,在其他地区也有。特别是冬天,用量都不会少。是凭当地的经验,或说是他们祖上留下经验。为什么不独用附子,而要与肉类一起煮来服用呢。这里面有学问。如果附子不与肉煮,而单独用,吃了大部分人都会出问题,也就是今人所说的中毒。因肉的原因制了附子之毒素,加强了祛风寒,温阳,补益的功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煮药的时间,百姓不可能对附子的药性都了解。他们只是方法一个传给一个。如果不是与肉煮他们会把握不好时间。与肉骨头一起煮,要煮到肉熟爛,自然要耐心,候上几小时。在知与不知中,按照药性的要求,完成了附子的正确使用过程。也有人说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人用生附子与肉一起煮的习惯。在一大锅里放上几斤的牛羊肉,在到地里抱出几斤的生附子洗后与肉一起煮。附子多少完全是经验,从早上用中慢火一至煮到晚上,大约要十小时。民间百姓之方留传千百年,其中自有道理。他们用而不知其中道理。其一次性附子用量,都超过现有规定的20克。都是这量的几倍。如果吃了很会中毒。对人的身体没带来治疗与补益的作用,这法不会流传,早就灭了。做医生首先要善于去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这对提高整体的中医理论水平是大有帮助的。看这很‘土’,表面上看不出名堂的事。用宏观的思维去观照。会发现很多深远宽广回味无穷的奥妙。道在其中。
在很多书中都有说用附子方的适应症,但无统一的说法。关键之时舌脉症难凭,但有点要把握,就是阴阳之症的区别。【伤寒论】中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胅,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胅,热在骨髓也。”如果能对这经文举一反三,就可去掉很多假的现象,看到病的实质。治病用药就会自如。
用附子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身体过于虚弱的人初用附子量不宜多,或不用。
温热伤津毒实症病人不能用附子。
心情不好、情绪变化很快、心情烦燥、肝气郁结之人、,不要用附子或暂时不用。如服附子方,前皆平平,后病人心情,因家事或他是发生逆变,要停用附子。
服附子后口舌及全身发麻,停用附子,立刻吃生姜与蜂蜜(二者量要灵活,多可用半斤)可解或用他法解除之。
病人本虚用附子后反而汗出多,人疲软,停用附子,观看方中附子的炮制是否有不对之处。
非阴寒症者不要用附子。
对重病人,所用附子,有生条件,医生要亲自看验。
害怕附子的人,不要用附子。如今有人一说到附子,就会说有毒,说的人心害怕,给附子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是很不负责任,很不客观,很没有公正心的说法。
使用附子,或者说较长时间的用附子,要知道反佐方法的运用。
病人服用附子后所出现的一些正常与不正常反应的现象,医生心中要有数。要有多个应对的方法。比如说‘发冒’、腹泻(少数会呕吐)、气积在某处引起的酸痛、腹部嗳气下气,气往身体某处走,或气往足下走,等等,很多现象皆为药后的正常反应。这些现象是,当药力达到一定量后皆会消失,消失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病人对此不理解而心生害怕,医生最好停开处方,或令其不要用药。
炮制不合治疗要求的附子,或说变质的,不能用于方药中,要停止使用。
不要单独使用乌头与附子内服。(对没经验的人来说)。
凡用附子量大多要久煎2小时之上。
下面说一例子:
例二.前些日子,有一个病人打电话给我说,連連几天人难受,身体无力,走路会气喘胸闷,今日服药后舌 及身体发麻。令其马上吃生姜与蜂蜜。不多时症状消失。这方停用。这个病人服用这处方是几月前开的,已服了几个月了,是张老方子。近到女儿家探亲,把方代过来,服用。药就在其女儿的这个城买。处方中有附子30克。服法完全与以前一样。可是人出现了不良反应。此药性之变,不是方的原故,是人为自身不当造成有。隔日病人来诊:候脉后,肝脉独弦大滑而博指。此气结化火,打乱心脉,病之恶进。此心病脉,问近心情如何变成这样,其说了原因:1、看到女儿与夫有点不和,女儿家的一些问题让她看了心生烦恼。2、到一个新地方几夜睡不好。3、身体本来有病,近不得休息,操心过头,一有点事就往心里去,致病情发生新的变化。中焦气阻不通,心供血不足,新病生成不知再用过去的方,而生他变。知情后,开一‘逍遥丸’服二天。令其离开女儿家,快点回老家。回家后过了几天心情平了点,再服以前的处方,服后没有半点的不良反应。同一方,同一人,因不同的心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象这样因情变而坏方的事遇到太多了,情是非常害人的东西,为医之道不可不审之。
例三.在去年治一眼病较重的患者,其中的一些变化,是值得思考的。该女患者,六十多岁,自诉得右眼病多年,在省立的几家在医院看了好几年。做了二次手术,术后眼部病加重,出院住院好几次,眼底一直出血,没法好。现在眼睛红布血丝,几乎看不清物体,眼痛及头痛,天天都会有,实在受不了,为这病心非常烦。观其舌脉诊断之后分析了几个问题:一、病者身体较瘦,右眼红中之晦,只有感光,分不清物体,比左眼小,头偏,背弯。二、面色青黄隐黑。三、言语力低,胃口不好。四、经常失眠。五、诊病过程,手喜欢护患侧。说明此侧之痛,是瘀血阻于经络所为。综上所述,阳虚阴寒阻于经络所为。先开一方调肝气,如下:
菊花3 木贼3薄荷3柴胡3甘草3赤芍5丹皮5百合5麦冬5。二包,水煎服。
二诊:菊花3 木贼3薄荷3柴胡3甘草3赤芍5 红花5当归8川芎9草决明10桂枝10茯芩10。三包水煎服。
三诊:病人眼与头每日必痛,血丝还是布満患眼,病并没多少变化。脉象只是左关略减,中下可见弦、紧、小,舌质有暗色,此皆阴寒之象,下方如下:
赤芍5 红花5当归8川芎9草决明10桂枝10茯芩10 吴芋10石决明15防风10蒺藜10。三包水煎服。晚服杞菊地黄丸。
四诊:病只服说略有好转,叫病人服五包再来。
五诊:脉象与舌质改变不多。如果这样治下去此病难愈,方法与其一年多所服的中药区别不大。病人服药久了,虽不会开药看方都觉大同小异。但从脉象来看,弦紧涩,皆阴寒之象。沉下思维,此四逆汤症,与大乌头煎之症之比有相同之处,此则阴寒沉于眼与头侧,痛甚也不可忍。彼则寒绕脐,痛甚白汗出。两者之痛部位不同,但共同点皆痛,皆阴寒入络阻碍所致。脉象来看更是相似,想用平淡之方将病处理,样开出去的方不会有人议,方可让人看的顺眼,是病确不除。如果我突然改变方药,异言必出,一定都做解答,为医之人确实难,但为人病人自己就再吃点亏。如不用温阳之药瘀血必不能化,无法从实质改变病症。那些清法,止血法,祛风法,营养肝肾法,明目法,都是做样子好看的。最终此眼必盲。开方如下:
炮附子20干姜15细辛3威灵仙10桂枝20甘草10当归15川芎25吴芋10水蛭5土别虫8生姜50红枣12,二包水煎服。服药时间,第一次,5至7点,第二次,11点至15点。晚服杞菊地黄。服药间不要吃生涼之物。切不可动气。心要平和。
停用西医的药及眼药水,每日用茶油滴眼睛二次,滴后会痛一阵子要忍耐一下。
服药一包第二天病人就跑来,说眼更痛,红肿的非常利害。他心里怕。诊脉象后叫她把另一包吃下再来。
六诊,病人来说眼胀痛的很利害。观之眼红肿郁暗,明显突出,可见眼周有青紫瘀血。舌脉分析后,开方如下:
炮附子35干姜15细辛5威灵仙10肉桂20甘草10当归15川芎30吴芋10土别虫8生姜50红枣12,三包水煎服。服药时间,第一次冷服,5至7点,第二次,11点至15点。晚服杞菊地黄。服药间不要吃生涼之物。切不可动气。心要平和。
七诊,病人来了很高兴,红肿大多退去,眼与头已两天不痛。脉已缓和此难的之转机。原方再服五包。
八诊,病人来了更高兴,眼与头痛没发,眼睛可见人物了。叫她再服十包再来看。方开如下:
炮附子35干姜15细辛5枸杞 15黄精12肉桂20甘草10当归15川芎30枣皮15生姜50红枣12,三包水煎服。服药时间,第一次冷服,5至7点,第二次,11点至15点。晚服杞菊地黄。服药间不要吃生涼之物。切不可动气。心要平和。
此患眼病在医院用了先进的仪器扫描眼及头部好几次,但都没查出什么,因此治病只停于消炎止血这方面的治疗,可是病人眼病却不断加重,这就是严重的问题。医者却就病论治,失辨证观,清涼、解毒、消炎、止血、明目之法用了几年,依死抱错误观点不放,如此治疗只是误了时间。对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空间思维来分析此病,建立一个更人性化的思维观察此病,建立一个更客观、更实际,更主动、更全方位地思维此病,也就是用无形的思维,来主导有形的现实。用宏观之法,排除诸多假象找出病根。此不断出血之因,是脉络、孙络受损,因出血凝瘀血,因瘀血之阻碍,又不断出血,久之,寒气入络,卫气不行,邪潜入深部经络,入脑,故痛不能止。邪病入厥阴,少阴,太阳、少阳、太阴、诸经。如何化瘀血,若只是用桃仁、红花、丹参、田七一类药必不能化。只有四逆、大乌头煎之温阳通达之法,方可化其阴寒瘀血,活其血脉,生其新血。气血冲和病自可愈。
九诊,病人来,没有开方,令其三天服一包中药至三个月。几月之后病人再来,身体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过去判似两人。面已变的精神光亮,白了很多。其病人当时服药间的反应也是怕的半死,如果当时因怕而停药,就没好的可能。其是慕名而来,又有人对她说陈医生开的药大胆吃,所以坚信下去了。为什么会有人怕,附子被人说有毒,皆怕中毒,(只要懂点中医的人一看方就知燥热过头)。事实皆是不实之说,凭空之说。可现实合理用之,人皆美其身,好其颜,轻其身,延其年。
乌头、附子中毒及解毒:【中药大辞典】中说:“乌头毒性极强,因品种。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等不同,毒性差别很大,炮制过程中生物咸含量可损81、3%不同地区附子毒性测定可相差8倍之多。”中毒:“开始先觉口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肌肉痉挛,呼吸急迫…如及时抢救可恢复”。在正常的使用下大多很少出现中毒现象。但是在古今的报到中,服用乌附不当而中毒的事也是有所听闻,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解毒方法:
附子方中要有足量的温药与之同用,可防附子之毒,也是说附子量增大,甘草、枝桂、肉桂、吴芋、生姜之量要随之增多。
乌头、附子中毒,可用生姜蜂蜜多服解除其毒素。
可用银花、绿豆、煮水喝解除之。
服乌附药过燥,可服生野生茶油平之。
黄連,甘草,犀角汤(这是古书的方)
用地浆水解毒。其解一切毒素,在用他法无效时只能用这法,采挖远离污染的純净黄土,调干净的泉水。此法解毒,多人对我说过,都言袓上所传。是真切之言。
用肉桂10克以上,调水服可解除附子毒。
黄豆、黑豆、红米豆、黑米豆、绿豆皆有解乌头毒素的功能,只是强弱有点不同。
以上解毒之法是乌头中毒皆可参考。
天雄:目前使用的天雄大多是大个附子加工的,其炮制方法可参附子的炮制方法,在不少地方已较难买到天雄,皆与附子混用。在处方中开天雄根本就买不到,只好以附子用之。天雄较附子大,多用高温炮制。温阳与补命门之力较强。在古书里可看到,独身乌头(也有书说野生独个的乌头为天雄)为天雄,就目前这经济时代而言,有几人会去种这独个的乌头,而不去种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附子呢?广雅云:“一岁为侧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此物,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而繁盛也。虽然药力当缓于岁久者耳。”
草乌头:异名,在书中有多种之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块。为多年生草本高70-150块根常有2-5块连生倒圆锥形长2-5厘米,外皮黑褐色。
采集:秋末茎叶枯蒌时节挖根块除去茎泥土,晒干或烘干保存用。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
在《中药的炮制》一书中,制草乌法:取净草乌,分开大小,用水浸至透心。每天早晚各换一次水,置于锅内加白醋与水,同生姜汁拌匀煎至水干,取出,切片,晒干:每10斤草乌用白醋2斤,生姜两斤半煎汤,加水浸过药面。亦可用饱和的生石灰水浸至透心,取出,加水煮4-6小时,尝之微麻舌感时,取出切片燥干。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功能:通十二经,祛风、止痛、逐治风寒湿深痹之病痛、治阴毒之结之疽与皮肤顽病。
用量:炮制过的6克之内。
说明:目前药店很难见到真得制草乌,大多是用制川乌代之,也就这样混用多时了。野生草乌之毒,要胜过人工种植的川乌头与附子不知多少倍。非【本草纲目】中说:“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野生草乌之毒素胜附子,就是寒地也不能如啖芋栗。附子人工种植了一代又一代,毒素与野性大为退化。只能说是中性使用。而野生草乌历经风霜磨难,野性保存药性猛锐利,没经验之人切不可内服,不会用的人3克就可害命。在民间用野生乌头与其生出的侧子(附子),在有的地区是没有分开。是一起统用。百姓说法:或说是草乌,或说是乌头。都是一类植物,不会分的那么细,只有大小与药性强弱来分说,这说法对今天读书的人来说好象说不通。可是这么多年来我运用草乌,及他们教我认识与使用草乌就是这样说的(那时我还没有接触中医药一类的书)。所以在这里边,保留百姓间的一点说法,及他们的从祖辈保留至今百姓说法。吃生草乌会醉(他们把中毒说成醉,是他们的习惯说法,),过量则醉了不会醒。山里人有用草乌毒动物,少量入食物饵中,骗动物服,会醉一二小时,捕入笼中都是活的,若药量过多则死。这行为今日来说是非法的应当制止。用草乌毒涂利器伤人古书上有说,这里不说。如此剧毒的草乌,也是一味非常上乘的药,我们必须给其正面的认识,在救死扶伤方面的功绩是与众不同的或者可说是第一。
如今人们用制附子都规定不超过20克,生附子更是难买,不让人用。如果有人敢用生草乌治病,是不是更大逆不道呢?如何看乌头之毒呢,先看外表,只要是乌头类植物,1、从枝叶花来看,长的色泽鲜艳,那种的深蓝与众不同。毒素就强。2、把种植的附子、川乌、与野生草乌的根块同时摆在一起看,也可看出哪种毒素强。其外皮之色泽,依次变深,越是铁黑色的毒素越强。3、其在土里生长的年头多毒强。野生草乌,没人种他也没人下肥打农药,没人去动他,生长的方式自由自在,春夏秋冬来复去长了也不知多少年。其根块较小乌黑饱满,质重,精气神十足,观其内,切面洁白如玉。闻之虽没芬香,却有一清灵之气微微透出。放在口中之舌尖上先是冰涼,不过三秒迅速发生变化,你会发现与川乌、附子之不同药感,其药性之透力与入经线路深度,非人工种植品可比。那就是上等草乌,毒性最强的草乌,药性最强的草乌。在治疗阴毒肿块这一类病,众多药都显示得疲乏无奈之时,草乌可当之无愧的临危受命,单刀赴会,毫无惧色,直入病所,他是百万军中难得的上将。(在这里我要说一下:一般的人,身体没有特殊耐毒素之人,不知解救方法之人。不要把生草乌放在口,请不要学我这方法,切记。)
下面说的事,还是象故事一样听为好,他姓陈今年约八十,从小认识草药,中年间有一段时间是专门采草药供公社与大队医疗使用。他的一生都与大山有关与草药有关,就现在也常去山里采药。他把对草乌的所见所用及他们的认识及书中没有的方法告诉了我。那个地方山上很会长草乌。村庄里的人大多都认识草乌,亲眼所见有好几个人因吃生草乌而死亡(我也去问过几个他们的亲属,说了一些吃草乌后死亡的事)。他们为什么会去吃草乌中毒呢。原因很简单,很多人都知道草乌是很好的治伤药。也见过有人因受严重的外伤快不行了,后用草乌而得活,得完全康复。这事流传开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没文化,都不知草乌的药性,用草乌的一些细节全然不知。他们那里大多人都是在深山老林里烧木炭或是砍伐的。在野外手足受伤是常见的事,有的人受了一点不重的外伤,或当时有点痛。一看边上正好长了草乌,随手拿来。看那小小的草乌,一点都不怕,就一下把草乌吃下去。因为野生草乌长的不大,吃的太快,一下吃下二个,吃下不多时就说不出话(几秒或几十秒),无法叫人来帮,全身无力(土话说是吃醉了,神识开始不清,进入昏迷不醒的状态之中),继而全身开始僵直,人发胀,再者身体发紫发黑(死亡之色),此时如果身边有人知道抢救之法是不会死的,很快就会活过来。民间治草乌中毒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看见有人服草乌中毒还没断气,身体没完全硬化。救治者马上对那患者全身进行快速猛力的拍打(这打是有分寸的,不能往死里打这点要明白),也可选用木竹片来打。打法从上往下,头不要打的太重,四肢可重点打,不久紫黑色就会退去,人会醒过来。用这古老之法多可活人。这种中毒现象与我们今天书中的记述很不一样,陈老先生也说了他自己吃草乌中毒的经过。在年青时在山中烧木炭(一去就要十天半月或几个月不回家住在山中),有一次砍树时脚踝被打伤,一拐一拐还可走。山中无人来帮他。又还要再干活,心一急看见身过长有草乌,拨来就吃下一个,不多时舌头变的很厚,不能言。他急忙跑到一山泉边,拼命喝水漱口,因泉水不大,水搞的很浑,水变成了泥浆水。他不管,一个劲地喝水漱口,不多时草乌中毒消失。他不知泥浆水可解毒。他们那些人记忆、视力、听力、体力都非常好(今日之人无法与其相比),在山里走路非常快,几乎我都很难跟上。陈老先生身高才1米6多点,体重也就是1百20斤左右,在山中可挑物2一3百多斤,平地可挑4至5百斤。他还将他少年时见到一件事告诉我:他们家住的地方是高山,周边有很多大光石头山,少时一伙小孩会拾一些石头到山顶,从山顶把石头滾下山好玩。可是有一天小伙伴滾下的小石头,正好打在一姑娘(十八岁)的头上,当下打昏在地。后被人发现抬回家,用门板放在大门外边,是他的邻居。姑娘昏迷不醒,头上流血,脸肿的很大。村人很多来看,都没办法,以为会死,所以只放在屋外。此时正好有一外鄉的老者打这经过,一看围观的人。一问知是有人受伤快死了,他叫人走开,上前用手放在姑娘的鼻口上,说还有气。用手看了一下头,说头骨裂开好几块。此时有人认出他是这一地区出名的治伤医,请他出手,他说好。他对其家人说,用这药有毒,用了病人会反应有救,没反应则无救治,若救治不起你们不要怪罪。家人与村人都说老先生你大胆治,如真治不好也不会半点怪罪(医生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怕有人不凭良心,万一没治好被人怪。他又何必呢)于是叫人拿来一在小匙根,随身解下药来,用汤匙装满,叫人帮忙把患者嘴搞开,用水缓缓灌下。后对他们说,明日患者会醒来。再来找他。随后离开这村。次日患者醒来,想要吃的。人们赶快把老先生请来。老先生就用昨日的药粉再灌満満的两汤匙。村人叫老先生留下,就住在陈老先生的家。因为与其是远亲,也就是说他外婆家的亲戚。就这样每日两到三汤匙的药粉。七天后老先生回家,留下了包好约一个月的药粉。对他们说按这方法服药,病不久会好。老先生走后,姑娘按其说每日服药粉一包,陈老先生与姑娘家是隔壁,常会去看,几天后姑娘的口与鼻孔,会不断的有碎骨掉下来,一月后其头骨完全长密与原来一样。去干活身体比以前更壮,更有力。我问她后来怎样,他说嫁人生了好几个孩子。我问,这老先生的药这么好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说老先生在他家住的时候对他说,这是草乌晒干磨成的粉。用时一定要注意,伤重之人可服,先吃半汤匙,吃后口不麻量逐步可增到二至三汤匙。吃了觉嘴会有点麻,药量逐步减下来。这分寸一定要把握好,轻伤与没伤的人不能吃这样多的草乌,吃了会中毒会死人。草乌治伤很多村民都知道。就是因为分寸没把握好,致不少人中毒。有人会问那一汤匙的草乌量有多少,百姓家过去用的那种汤匙较现在的大,估计那一汤匙的草乌量可能约有5至10克。听了上述之讲,发现有的人服一点草乌就送命,有的人吃了很多的草乌却得到了新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值得人们好好想一想。民间用生草乌治病的方法还有不少,如果是外用的可治骨刺、骨伤及一切损伤等等。也可参阅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乌篇,内服的也有与一般药服法不同,略讲一点,有人把生草乌的复方入陶瓷罐中加入高度白洒用炭灰火煨煮开,马上拿出,冷后密封,埋入洁净的黄土地中,两天后用(也有七天或更多天的)。说这样做吸阴气可退草乌毒,每日按一定量服用,治风湿痛效果都很好,看不少人服用,没人中毒。在一些资枓上看有人用川草乌煮洒服,治风痛而中毒。其不得法也。
在这里要郑重地说,一般人绝对不要轻用草乌。我今日说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草乌神奇洁白纯正的一面人知太少。人们因自身的过失,用草乌不当造成的后果,罪过归于草乌,是不公正的。草乌是难得的好药,治伤与治一些顽症都非常的优秀。用生草乌治病,用量要把握好,不要太多,但一定要野生的,人工种的无法替代。目前野生药源已很少。采药时最好秋末冬初,或早春。其他时采的质量都不好,内会空,是浪费药源。草乌如保管不当很会长虫,长的是小黑色的甲壳虫。会把草乌吃光。为什么这虫吃草乌不中毒。而人吃不好会中毒?草乌中毒之解法可参附子中毒的解救方法。
以上就乌头的认识及使用谈了一点看法。所知只是一点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正。在此没有半点想法叫人们大量用附子,更不敢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用生草乌。我只想告诉人们,药无好坏上下之分。只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庄子曰:“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雍也,豕零也,是时为帝也,何可胜言!” 何谓善者,观之无善也。何谓恶者,观之无恶也。此乃道之门也,大千之中何以是道,皆是空心之说。戏论过场。
发表于 2007/5/30 15: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看过后真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对于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真是值得我们广大同道好好深思!
发表于 2007/5/30 19: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几天看唐容川先生的医学见能,唐先生治雷头风用的就是加减白通汤,附子用到三钱。现在三钱哪够呀,古今药性不同呀。
发表于 2007/5/31 15: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同意llb1979先生的观点,现在中药的问题确实是中医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之一!
发表于 2007/5/31 2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听师傅说过:比方过去方中人参2钱,现在2钱行吗?过去时野山参,现在是化肥参,不一样的。过去炮制讲究的很,比如说用竹刀刮,现在都用铁刀,工厂还用机器,你说那一样吗?师祖传我这味药时,要我在山洞里制,我在外面制的就是疗效不好,你说古人他有道理吗?
发表于 2007/5/31 23: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说现在的熟地,都不知去哪里找九蒸九晒的!?

现在真正还会用古法炮制重要的中药师,我想数量真是和大熊猫的数量差不多了!还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呢!
发表于 2007/5/31 23: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讲课的大熊猫可就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9 1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