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yrylss

平心而论,了解西医对学好中医有很大的帮助!(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23: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bgucn 于 2007/6/3 23:43 发表
祖宗教导我们:阴阳不以数推。为什么?万之大,不可胜数。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都没有终始。那么怎么来把握世界呢?以象,而不以相。


祖宗教导我们阴阳不以数推,是谓万物皆阴阳,无穷无尽。但祖宗并未教导我们看“象”就不看“相”了,祖宗也打开过人体,方喻人体经脉如山川河流,循环不尽。
看局部而看不到整体,看整体而看不到局部,那是个人的事。细胞也有阴阳,你就是不看,死抱着金、木、水、火、土呼风唤雨,中医将离开现实越来越远,难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张功耀出来打你。话又说回来了,象是什么,象的依据又是什么?天下没有没有依据的象,象是阴阳处于不同状态的外在表现,象的依据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 本帖最后由 yrylss 于 2007/6/6 00:49 编辑 ]
发表于 2007/6/5 00: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长进也!孟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张功耀们实不可取,然,激我鲲鹏之志,再创辉煌耳!岂非幸哉乐乎!?
 楼主| 发表于 2007/6/5 04: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终要落实到具体,阴阳哲学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体。没落实到具体的中医,那是哲学。落实到具体的中医,那是科学。阴阳是中医的哲学内核,与易有关,但中医不是易,是具体科学。今人的认识,万物之体皆由无限的对对矛盾组成,在不平衡中运动以求得平衡,总体上又与外界始终保持着能量的守恒,这种“天人阴阳合而统一”的哲学认识,我们的祖宗早就认识到了,只不过现代人换了个新名词重新“抄做”而已。所以说,中医用阴阳观看人体,首先在哲学层已经取得了科学的认识。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剖析一下中医从易学阴阳思想(“象”)到人体的具体组织(“质”)从哲学到科学的过程。
人是由气血二者组成的,气血是“质”(阴阳是气血的外在表现,是“象”)。气血在易经阴阳的八卦坐标上,相当于乾坤位(总位)。气是组成人体的全部细胞(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当前的共识),血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广义的“血”,不局血液,包含了体液及所含的全部游离物质),气血相化,二再分四,四再分八,八再分十六,...,依次形成了人体不同层次的气--各种不同层次的细胞组织(经→络→孙络....)及与之相应的各种不同层次的血--各种不同层次的内环境(血液→津液→精津...)。在八卦坐标除乾坤卦之外的另六个卦点上,显示的是气血的二分四那一层,有六,与六经相对应。如果继续细分下去,看到的不仅是气血→六经气血→十二经气血,...,直到细胞以下的分子层、原子层,依然可以看得到,这时已经进入到了西医的显微镜世界,只是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与西医相同,而西医是我们当前的最好参考。
可见,中医始终以一层层阴阳的“象”的哲学思想为思维线索,向气血、经络、精血、津液等“相”上去落实对人体的认识,并不排拆形态科学。通过辩证地分析现代形态医学中对中医有用的科学素材,可以层层深入地剖析整体气血到局部气血的实质。

[ 本帖最后由 yrylss 于 2007/6/6 01:4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03: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举个本坛的病例,做一下象-质分析。
-“怕风怕寒、出汗、疼痛!求各位大师给想个办法解除我的痛苦吧,不胜感激!”

患者从当时“腿部、肩部怕寒怕冷”“春季怕风吹,风吹后有刺痛感,出汗”,到“原来是遇风遇冷难受,现在是受不了”“疼痛厉害,原来是局部,现在是全身”“痛部位是皮肤和肌肉,出汗后特别凉,能把手冰麻了”“怕冷怕风,还怕热,一热了就出汗,出汗后就更怕风怕冷了,吃饭也出汗,动一动也出汗”“夜间仍大汗醒来”“舌苔白肥大有齿痕,大便溏泻,脉沉细无力,面上无光泽”。
先是风客经脉,从局部经脉气血不和到局部经脉气血虚损,再由太阳进而累及少阴太阴。亦即:先是肌肤小动脉血管的调节功能为寒所损,小动脉血管上的神经未梢调节功能失衡,局部血运调节失控遇诱因而忽而怕冷、忽而怕热、汗出。久之,累及肢体-大脑-内脏植物神经调节系统失衡,相应的内脏运化系统功能低下,精血不化不藏不养而舌体肥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面上无光泽,寒湿不运不升而苔白、便溏。
在这个病例中,寒热、汗、痛、舌肥齿痕、苔白、便溏、脉细无力、面无光泽、从肢表到内脏都是“质”变化的结果。

治之,看象不看质,补阳不补气,是治不好这类病的。所以,其相应的处方也便出来了:
干葛15辛夷15苍耳子30羌活10细辛10桂枝30肉桂30熟附50红参120白术30蔻仁15姜夏30炙草10。
若药后仍余汗,邪去独补气。
发表于 2007/6/22 20: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有阳有余一说,用西医的指标应该是若碱性,把他们的指标转换成阴阳,也未尝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07/6/23 2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与西医不是对号入座的关系,中医的一个“症”就象一个统帅,统领西医的一群“指标”。在临床,有时候,中医的一个病脉即能把这个病定下来,不花一分钱就解决了诊断的问题,而西医常常要做各种单个指标的诸项检查,花了一堆钱不说,可能还没有一个根本上的结论。这是方法上的不同。
方法是应用方面的东西,用了错误的方法并不代表它们所见到的不是真实的。打个比方,脾胃虚寒,证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呆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薄;五更泻症见黎明作泻,伴食欲不振,腹部冷痛,肢冷畏寒,下利清谷。西医检查可见胃液增多,胃下垂等。西医再多的检查结果,都在中医的脾胃虚寒这个概念范围内,但你不能说西医检查到的是在瞎说,不是事实,而完全可以视为中医内容的延伸。至于治疗,西医要采用阻止胃酸分泌的方法,从结果上入手,中医要采取温阳健脾的方法,从根本上入手,两个角度,方法迥异,疗效亦迥异。于是乎中医一些人站了出来,势要全盘否定西医。西医一些人站了出来,势要反击中医。这不明显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可悲局面吗?
上例病症易于诊断。临床上,遇到一个轻度痛风病的患者,其舌脉经常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改变,究竟是痛风还是脉管炎,还是其它什么骨膜炎之类的东西,若单从跗阳脉又不能断定,该怎么办?当然,你可以从中医的痛痹上入手,但方药写好后,孰者轻投,孰者重投势必犯难。不犯难,只有瞎蒙瞎吹拿患者做实验的份儿。遇到这种情况,我常等西医的检查做参考。


[ 本帖最后由 yrylss 于 2007/6/24 00:00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4 07: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都是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都是不全面的看法
就像过去光的波粒二象性那样
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
有一天终究会有统一的
发表于 2007/6/24 08: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对疾病认识程度之深,是有目共睹,把西医的一些指标转换成阴阳也可以成为一种辅助手段,当然,不是必须的,西为中用未尝不可。
发表于 2007/6/24 09: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难弃中医 的帖子

这就不对了,怎么能说落伍在五行的幻术中呢?
不信五行的中医,你还敢找他治病呀?不可思议。
因为现在很多病名是用西医定名的,应该把中医和西医的定名规一下,比如古代很多病都是按类分的,不过跟西医的分类不同,中医按病理分,西医按部位分。谁更高明,一看便知
发表于 2007/6/24 1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具体情况个人不同吧,
仅对我来说,目前为止,西医对我学中医很有一些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0: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