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白熊熊

UC讲堂:070602【五苓散】研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5 16: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8322
发表于 2007/5/25 16: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中医  » 伤寒杂病论 » 医案库 » 五苓散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7396
发表于 2007/5/25 16: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季多汗须防急性低血钾麻痹

文章来源:北京777健康网 更新时间:2005-4-11





  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们的新陈代谢过程增强 ,随着葡萄糖大量移入细胞内分解补充机体能量来源 ,作为糖代射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钾 ,也不断地由血浆移入细胞内 ,造成血钾偏低。另外 ,炎热的气候环境使人们容易出汗 ,汗液中除绝大部分为水分外 ,还含有少量的钠离子和钾离子。若出汗多 ,不仅使水分过多丢失 ,还随之使钾离子过多丢失 ,血钠钾水平进一步降低。当血钠降低时 ,尿中排钠会相应减少 ,但血钾降低时,尿中排钾却依然如故 ,该排泄多少仍然是排泄多少 ,所以 ,低血钾较低血钠更容易发生。低血钾的主要危害是造成神经肌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发生功能障碍 ,突出的表现为四肢酸软无力 ,出现不同程度的驰缓瘫痪 ,以下肢为先 ,并重于上肢 ,肌张力减弱 ,腱反射减退,同时可伴心悸、胸闷、腹胀、胃纳差、恶心等症状 ,严重者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呼吸肌麻痹、严重心律失常等。

  由于夏季炎热而代谢增强 ,多汗所致低血钾及其引发肌无力现象 ,几乎均为急性起病 ,故临床称之为急性低血钾麻痹。男性多于女性 ,且以青壮年为多。追问病史常与活动量大、出汗多、大量甜食或大量饮水有关 ,少数还有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及过多输入高渗葡萄糖病史。因此 ,在炎热的夏季中人们要尽量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品。营养学研究表明 ,瘦猪肉、鱼、海产品、牛肉、小白菜、油菜、土豆、香蕉、橘子等动物食品和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钾 ,合理调配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一般人活动后出汗多时 ,不要马上喝大量白开水或糖水 ,可以先喝些果汁或糖盐水 ,休息一会再陆续补充水分 ,以防止水分过快吸收而使血液稀释。如果为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 ,特别是高温作业工人 ,最好配制些含钾的口服饮料 ,配方为氯化纳 3. 5克、碳酸氢纳 2. 5克、氯化钾 1. 5克、葡萄糖 20克 ,装成小袋 ,临用前以 1000毫升温开水溶解之 ,随时饮用 ,既可补充水分又可预防低血钾发生。

  一旦出现急性低血钾麻痹表现 ,需要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关键在于及时补钾。一般是在严密心电监护下 ,通过静脉补钾 ,早期可剂量稍大些 ,以使缺钾性心律失常得以迅速纠正 ,然后放慢补钾速度 ,以使麻痹的肌肉于 3~ 5天或更长时间得以恢复正常。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要积极调整好心态 ,避免急躁情绪 ,与医生密切配合 ,以使病情逐渐纠正 ,顺利康复。同时 ,要加强护理 ,防止外伤及窒息等意外发生 ,还要积极治疗并发症 ,如上呼吸道感染等。
================================================

注:转发点西医的说法,供参考,文章说的这个事和五苓散证关系很密切呢。大家不妨对照条文看一看。很多五苓散的条文说的就是“夏天”的格局哦。文中的一些处理意见本人并不是完全赞同,但因为是引文,只好全搬了。咱们中医还有更好的方法。

本人不懂西医,尤其对西药以及很多西医的治法感到很恐怖,因此建议初学中医的人先不必学西医的什么“三理”,西医认识人体有形质达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了,但一讲“理”,就显得那么不敢让人信服。虽然,其亦有整体认识存焉,比如酸碱平衡,比如水电解质紊乱(这好象是病理生理讲的吧,不好意思,请西医同仁斧正哈)这两个有整体观,建议中医学人可以学习了解。


思考题:1、五苓散为什么要“多饮暖水”?
               2、五苓散证是“蓄水”证吗?
                    条文所述之证,体内的水是多了,蓄积了;还是少了,没有蓄积?还是其他......
                3、五苓散的验案太多了,建议大家多看看。它为什么能治这么多的病?

[ 本帖最后由 知止 于 2007/5/25 17:24 编辑 ]
发表于 2007/5/25 17: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篇学习总结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531

(此帖 5楼,谈到一些太阳病与水液代谢异常的关系)
发表于 2007/5/25 17: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先多看  志一 老师选的五苓散医案,但不要看按语。
发表于 2007/5/27 21: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 ... mp;man=%D0%A4%BA%EC

五苓散新解——试论仲景治脱水 
发表于 2007/5/28 18: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苓散应用极广。
发表于 2007/5/29 08: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中医》节选

② 寒义释

  按照常理,这个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就应该越蒸越上,蒸蒸日上嘛,但它为什么又会降下来?这里有一个什么因素呢?水被蒸动因阳而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不是有“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吗?高的地方很寒冷,你到西部高原,看看超过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即便是盛夏时节,山脚下郁郁葱葱,而山顶上却白雪皑皑,你会真正感受到高处不胜寒。水被阳蒸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可见这个黄河之水确实是从天上来的。可是天上的水又从哪里来?这一点李白没有作交代,但是,我们学中医的却应该清楚这一点。


  活水的三个要素。

        上述这个过程,一个上蒸,一个下降,一个下降,一个上蒸,水就变成活水,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水对生命的意义很大,大家想想,靠我们人工来灌溉的植物有多少呢?就整个植物界而言,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老天来灌溉。靠老天,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上面这些因素参与,行吗?不行!水循环不起来,万物利用不了,再多的水也等于零。所以,这个过程,一上一下,太阳起什么作用?寒起什么作用?水起什么作用?太阳实在地讲一个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前面我们讲“活”离不开水,是从静的层面来讲,这里我们再要讨论“活”,就得从动的层面入手了。所以,太阳寒水这样的搭配,有它很深刻的含义。


  我们讨论太阳篇,如果从很深的层面去讨论,它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有些时候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卡住了,有些时候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阳篇里讲经证、府证。如我们用麻桂二方治疗太阳经证,就是因为在蒸腾上升的这个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后,又要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我们要用五苓散来解决。五苓散是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这个似乎不容易想通,不但你们不通,我也不通。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阳里,放到自然里,放到水的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为云了,还要天气下为雨,如果天气不下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这个事实大家都是经历过的。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是什么反应呢?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对老子的这段话有所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入到这个境界,你看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学中医的应该很好地领悟老子的这个窍诀。这个窍诀领悟好了,中医在你眼里是满目青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这个窍诀一点没有把握,你不“道法自然”,只是“道法现代”,那中医在你那里,也许就会是“泥牛入海”。


  整个太阳篇实际上都是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慢慢地去体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治太阳就是治水。 以上是太阳的大体涵义。

[ 本帖最后由 知止 于 2007/5/29 08:29 编辑 ]
发表于 2007/5/29 08: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知止 的帖子

流云老师和知止老师辛苦!资料很丰富,传道授业解惑之举,激励吾辈!
发表于 2007/6/2 15: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泄泻证治--《幼幼集成》

......凡大泻作渴者,其病不论新久,皆用七味白术散生其津液。凡痢疾作渴亦然。盖白术散为渴泻之圣药。倘渴甚者,以之当茶水。不时服之,不可再以汤水,兼之则不效矣。

七味白术散:治泄泻津液下降,烦躁大渴。

人参    漂白术    白云苓    藿香叶   各一分
南木香 三分     粉干葛 二钱    炙甘草 五分     水煎,当茶饮。

此方治小儿阳明本虚,阴阳不和,吐泻而亡津液。烦渴口干,以参、术、甘草之甘温,补胃和中,木香、藿香辛温以助脾。茯苓甘淡,分阴阳、利水湿。葛根甘平,倍于众药,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也。兼治久泻不止,口渴无度,并痢疾口渴。幼科之方,独推此为第一,后贤宜留意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