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980|回复: 0

格物致知是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9 18: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北医大中医学院  张德英

      古代的贤达在认识事物时,既然没有走“微观——再微观”的道路,那他们采取的是一种怎样的认识方法呢?是格物。《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知识,智慧)。致知在格物(格,推究,穷究;穷至事物之理)。”就是说,古人在认识事物时,没有钻形体实质这个牛角尖,而是从事物的成长、发育、环境、质地、外观之象、对它的体验等多个方面,以求其内含之“理”。这就叫格物致知。朱丹溪写了一本书,名曰《格致余论》就是取意于此。如:中药中凡是阴柔难干的(如生地、枸杞、天冬、党参等),多用于补养阴津;贝类(牡蛎、珍珠母)潜藏于水底,故多用于潜阳。古人在格物时,有一个基本思路,这就是:重视天地人的统一性和联系性。于是,总是将大自然和人两相比照,这种方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而产生的科学,常带有综合科学的特色。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合自然


      古人悟出了人与大自然的高度统一、紧密联系。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譬如:古人看到草木生长在地表之上,得水而生长。于是,得出“水生木”的结论;联系到人体,毛发生长在皮肤之外表,得津血而生长。于是将人的毛发比作草木。西医有一种疾病叫做“席汉氏综合征”,就是人因为大出血等导致了全身的毛发脱落。正好印证了“水生木”、“血养毛发”这一理论。当然,有的医生可能说,有脱发病人,我用了养学血药,效果不著,这“水生木”、“血养毛发”理论究竟对不对呢?这要看你对病机掌握得有多深。仅举一例。何庆余(男,34岁,承德市公安局干警。初诊时间:2004年11月26日。患者到东帝汶参加维和后,脱发,整个头顶毛发全无。侧头、后头留有少许毛发。脉滑近滞,左脉及尺脉弱,右脉弦。考虑东帝汶地处热带,气候湿热,去前不脱发,去后乃脱,必与气候之湿热有关。此必湿热伤肾,水不生木使然。处方:瓜蒌、清半夏、竹茹、石菖蒲、桔梗、苏子、黄芩、前胡以除痰浊,祛湿热;楮实子、女贞子、白芍以养阴;地龙、鸡血藤以通经。此方加减,服用一月,毛发基本恢复正常。)


      人身体中骨骼是最硬的部分,是人体的支架,而自然界中山石是硬的,支撑力最强,所以,将人体的骨骼比作大自然的山石。大自然中最明亮的是日月,而人得以明察万物的是眼睛,所以,将人的眼睛比作日月。对于将眼睛比做日月,有些人认为牵强,作者则不这样认为。古人研究天文也和研究其他学问一样,主要是“由象察理”。譬如:古人发现:月亮的周期基本与女人经血下泄的周期一致,女人为阴,月经所下是阴血。又,月亮的圆缺与大海的潮水密切相关,故古人认为月亮是最大的“阴”——太(太者,大也)阴。至于太阳则疑义不多,它是地球上“阳热”的主要来源。而人的眼睛之所以能明辨万物,就是赖于这个“大阴”和“大阳”。女人年过七七,阴血亏虚,则眼睛昏花;男子年老,阳气衰竭,则两目昏暗。《审视瑶函》说:“虽云目病非热不发,非寒不止,此言乎火之大概耳!内有阴虚、冷泪、昏眇、脱阳等症,岂可独言是火而用寒凉也?可见,眼睛的疾病有火盛阴亏和阳衰火弱两种。可知,古人将眼睛比做日月是有道理的。此外,大自然的江河是浇灌滋润大地的,而人的经脉是灌注全身而起营养滋润作用的,故将大自然的江河比作人的经脉。我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天地混沌初分,盘古顶天立地而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的身躯亦极大极长。他的毛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江河,肉变成了土地,骨骼变成了山陵,两眼变成了日月……。这一神话充分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这虽然不是科学,不能当真,但它说明的事理却真实可取。近代有学者研究:现在的地壳中已知的天然化学元素有92种,而在人体上已经发现了60多种。而且,根据各种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含量不同,形成一条“丰度曲线”,再将人体的化学成分的构成比例的“丰度曲线”与之进行比较,结果竟是惊人的一致(如人体内水占60—70%,与地壳是一致的)。将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联系自然,也是应如形影:天寒则地裂,而人皮肤的皲裂多发于冬天;天热则雨多,而人的汗多出于热时(中医认为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旱地干则草木枯萎,而从生理来看,女子“七七,任脉(阴脉之海,总统一身之阴)虚,太冲脉(冲为血海)衰少”,此时阴血亏了,于是,头发变白、落发多了。从病理来看,大量失血以后,病人可患一种叫“席汉氏综合征”的病,主症是全身的毛发脱落——这些都是水不生草木的表现;岩石的主要成分是钙,地表缺少岩石的地方就松软,人的骨骼中的主要成分也是钙,小儿身体中缺少了钙,骨头就软,严重的可导致骨骼变形。


2、万象含道


     古人把格物的方法,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格物的过程主要是察其象,悟其理。如:阳性主动,阴性主静。而脚扑朔者是雄兔,眼迷离者是雌兔。雄性喜动,雌性喜静,这是符合动物界的一般规律的。春秋时周定王派单襄公下去搞调查,单子到了陈国,看到道路充满杂草和污秽,有关的官员也不来迎接,粮食暴露在外,河上该架桥也不架,路上该种树也不种,田地荒芜,民人却忙着给国君修造游玩的园林。于是,单子回来后告诉周定王说,陈国要灭亡了。后来果然如此。鲁桓公十三年的春天,楚武王派莫敖攻打罗国。执政的大夫伯比送莫敖后归来,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心浮气躁)矣”。结果,真的败了。管仲同齐桓公北伐,到了沙漠地带,士兵缺水,渴不得饮,管仲教士兵在蚂蚁的巢穴下方挖掘,从而找到了水。察象——格物以悟理,古人运用这种方法,还廉价、高效地解决了许多其它问题。譬如品评西瓜以确定它的生熟和瓤色,有经验的瓜农,不是将其切开(切开就难以保存了),也不是予以CT、B超检查,而是通过外面看皮色、触滑涩、观外形、掂轻重,即可进行正确的判断。此外,养鸡者判断小鸡的雄雌,伯乐的相马(如听马的鸣叫——声如龙吟),农民判断耕牛的温驯或顽劣(如看领窝深浅、蹄子的正斜,牛角的形状),都是采用这种格物的方法。


3、从象察病


      中医在观察人体的时候,也是采用这种“以象求理”的格物方法。譬如:一个人身体矫健,声音洪亮而说话有底气,眼睛明亮而有光彩,性情柔和,鼻头明润,耳轮白亮,这就健康;反之,迈步艰难,说话有气无力,眼睛昏暗而无神采,性情乖戾,鼻头晦暗,耳轮焦枯,就疾病危重。肝色青而主怒,人发怒后面色铁青;心色赤而主火,若病人面色红赤,则病在心或为火旺。临床所见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绝大多数都面赤。同理,脾色黄,若病人脾虚食少纳呆,则面色萎黄。在昏迷患者中,如果见到:A、目闭,翻开以后,眼珠子晦暗无光。因为肝开窍于目,此为肝绝;B、额汗如珠。因为汗为心之液,此为心绝;C、两手张开,触之无反应。因为脾主四肢,此为脾绝;D、息(呼吸)鼾,似乎睡得很深。因为肺主息(呼吸),此为肺绝;E、尿遗或大便出。因为肾司二便,此为肾绝。若见这些,是为五绝,难以抢救,大多会一命呜呼。


4、格物辨药


      因为万物禀受自然之气而成,万物中即包含了大自然之理。这个大自然之理,同样通过“象”等方面透露出来。所以,人们可凭此以审察药物之特性。因人与天地相参,故可从所悟之药物特性得到调理人体之“道”(药物之左偏纠正人之右偏)。中药的发现大多如此。如古人发现:心的颜色是红的,故色红的植物大多入心。如:丹参、鸡血藤、红花、赤芍药等;麻黄的下面少有积雪,其茎中空,故麻黄可温散寒邪而善通(其节不利于通达,故用麻黄时要去节);水蛭生于水中,喜吸人静脉(青筋)中的血,且吸血时血液不凝,故用之以化瘀血;地龙生于沃土之中,食土壤中的腐殖质,性喜湿热,热天降雨则亢奋,善于钻通上下,故以之通经;蝉喝而不吃,尿而不拉,夏天则出于地外,天热则亢奋异常,秋凉则死,禀清阳之气,有外达之功,故用之以解表透热;胆为中正之官,而竹生性正直,刚而不屈,故取之以入胆。所以,如果脾土有余,湿热过盛,则选用竹茹治疗。菊花生于秋天,其色本黄,当天寒气凉,霜雪降下,花变白色,始取作药用。此药禀受“秋、金”之气,生长本在最高处,而“风”惯于行于高处。所谓“巅高之处,唯风可到”。制风木者是金,故取菊花以平肝风。麦芽、黄芩、地龙、白芍、甘草,善于从生活环境、习性、颜色、质地、口感、吃后的体会等多方面来分析生物(物体),并从中发现其特性,临床就是“用其特性以纠正人之偏性”。将格物所得之特性用于临床时,一般要进行反复的临床检验,最后得出和验证结论。这就是中医所采用的简明有效的方法。


      或许有人要问:这种格物致知的方法科学吗?事实求是地说,由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有些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请注意:这种解释往往是从一、两个角度的解释,也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譬如黄连。西医很早就发现了内含黄连素,可以抗一些病菌,尤其是肠道病菌。但中医用黄连决非仅仅限于治疗肠道疾病,还用于心烦、热性的上部出血等,西医对此解释的还远远不够。况且,黄连含有黄连素,其他许多的植物也含有黄连素,但这些植物的功效都不等于黄连。所以,所谓的药理研究,还远未弄清中药的作用原理。更有一些中药,用当代的科学道理还无法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很可能是由于当代的科学尚幼稚,还不足以解释其中的深奥道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即使不叫近代的这种狭义科学,也无妨。但他是真理,是真理就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格物所致之“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如蝉衣确实有解表的良效,临床百验不爽。象感冒初期有恶寒等表证,用蝉衣后汗出而愈。但西医认为感冒是病毒引起来的,而蝉衣未见说有抗病毒的功效。所以,尽管百年以来,有许多“近(当)代科学的迷信者”——把近(当)代科学当成了绝对真理或能力的巅峰,并以此作为衡量中医的尺子的人——对中医不认可,但中医就是岿然不倒。这提示我们: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宝就宝在她内藏着西医和现代科学尚未发现的东西。如果已经发现完了,那宝就不甚宝贵了。中医这种由象察理的方法——格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做“黑箱”的方法,即事物是处在一个黑箱之中的,我们要认识这个事物,不必打开箱子而是通过间接的表征进行分析观察,就可以知道。或许有的人认为:何不干脆将箱子打开呢?问题是,世界上的事物极其纷繁复杂,而我们的科技能力十分有限,无法将这些“箱子”统统打开。如现代物理学认为:世界上有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因为无法看到,所以,只能是间接察之。即使是那其余的10%,我们也远远地未能都看得见、摸得到。一些好似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其实,也只是看到了它的某一部分、摸到了它的某一部分。决非看到、摸到了它的全部。如:这里有一支粉笔,我们看到了,但这只是看到了它的外表,并没有看到它的里面;将它掰开来看呢,也只是看到了它的里面的一部分,并没有看到它里面的全部。将它粉碎来看呢,也没有看到它里面的全部。因为它还可以进一步粉碎。即使是外表,限于我们的眼睛的能力(眼睛不能看到所有的东西),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外表的一部分,并非看到了它的外表的全部。所以,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只是看到和摸到了它的一部分,并非看到、摸到了它的全部。比如它的超微结构。看得见、摸得到,这是认识事物时的初级阶段,或曰表浅阶段。随着研究不断攀升到高级阶段,在任何时期都会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导致无法直接看到和摸到。所以,物理学在初级阶段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但到了高级阶段以后,就已经是直接看不见、直接摸不到的了。如电子云学说、电子轨道学说、核爆炸的连锁反应理论、光的波粒二重性学说等等。所以,我们不要埋怨中医不直观、看不见、摸不着,而是要深入进去,认真思悟,尽早进入中医的殿堂。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5/19 18:3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07: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