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anbingzhensuo

吴佩衡医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14: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附子补坎中一阳,助少火而生气,阳气上升,胎气始固。芪术补中土之气,脾气健运,则能统摄血液以归其经,入当归、阿胶以资既伤之血。艾、附相伍,能温暖下元以止腰腹之疼痛。姜、枣烧黑、取其温经止血,且烧黑变苦,得甘草之甘以济之,苦甘化阴,阴血得生。阳气温升,阴血能朴,则胎不堕矣。     
    《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固而标自立矣,若只以止血为主,而不急固其气,则气散不能速回,其血何由而止?1半产 血 崩
  (流产失血)
  方××夫人,年三十五岁,罗平县人,住云南省昆明市红栅子十号,素患半产。1923年5月12日,孕五月又堕。初起腰腹坠痛,继则见红胎堕,血崩盈盆成块,小腹扭痛,心慌目眩,气喘欲脱,脉芤虚无力,两寸且短。唇淡红,舌苔 白滑,舌质夹青乌。据其夫云,是晚曾昏绝二次。由于素患半产,肾气大亏,气虚下陷,无力摄血,阳气有随血下脱之势。以气生予肾,统于肺,今肺肾之气不相接,故气喘欲一脱。拟四逆当归补血汤加枣艾治之。方中四逆汤扶阳收纳,启坎阳上升,佐以口芪、当归,补中益气而生过伤之血,干姜、艾、枣制黑,能温血分之寒,引血归经。
    黑附片160克  炮黑姜50克  炙甘草24克  北口苠60克  当
    归26克  蕲艾6克(炒黑存性)  大枣5枚(烧黑存性)
    13日服一剂后,血崩止,气喘平,病状已去六、七,精神稍增。仍守原方,14日次剂服完,证遂全瘳。
产后失血
    苏××,女,三十五岁,住昆明某医院妇产科。分娩第三胎,产后子宫收缩无力,遂致流血不止。经医院施以针药及输血治疗,出血仍不见终止。病已三日,病势日趋危重,于1952年某日邀余前往会诊。患者卧床,已人事不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形容憔悴,呼吸微弱,唇干色淡。掰开口唇,见齿枯舌淡而少津,脉细弱沉伏欲绝,手足冰冷。阴道流血仍未止,色淡而清,浸透垫褥。此系阳弱气虚,气不摄血,血不归经所致。患者失血过多,气血两亏,病势沉重,危在旦夕。若继续出廊,恐有气随血脱之虑。补血及输血之法,固属必要,然已虚之阳无力摄血,无力生血,血亦不能归经循行。此证急当扶阳益气,方能止血固脱。拟大剂回阳饮加味主之。
    附片120克  炮黑姜15克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  口
    芪30克  当归15克  炒艾9克  炙甘草9克
    因病情较重,嘱早晚各煎服一剂,多次徐徐喂之。
    次日复诊。昨日方药浓煎频频喂服,服后,今日流血已减其半,神识恢复,能饮葡萄糖水二、三口,呼吸稍觉平稳,手足开始回温。唇、舌仍淡,脉沉细弱,已不似昨日欲绝之状。此阳气已回,有望生机。继上方加阿胶珠9克,炒白术9克连服五剂,流血已止,神识清明、面色渐润,并能背靠床头坐卧,进牛奶及半流汁饮食。惟气血尚虚,阳神尚弱,久坐则感头昏无力,夜寐多梦,气短心慌,声低懒言。舌质已稍现红润色,脉沉细而缓,两尺较弱。拟四逆汤加味治之。
    附片90克  干姜12克  砂仁9克  口芪24克  白术15克  茯
    苓15克补骨脂12克甘草3克
    上方连服八剂,患者食思倍增,面色润泽,精神恢复。继后以四逆当归补血汤及黄芪桂枝五物汤数剂调理善后,住院一月痊愈出院。其后于1964年相遇,询及十余年来,身体健康。
乳  痈(一)
  (乳腺炎)尹××,女,二十五岁,昆明人。1969年春季,产后六日,因右侧乳房患“急性乳腺炎”赴某医院就诊,经用青霉素等针药治疗,病情不减,又改延中医外科诊治,认为系热毒所致,当即投以清热解毒之剂,外敷清热消肿软膏。连用五剂,诊治十余日,寒热不退,右侧乳房红肿疼痛反而日渐增剧,遂延余诊视。证见患者发热而恶寒,清晨体温37.4℃,午后则升高至39℃左右。头疼,全身酸痛,右侧乳房红肿灼热而硬,乳汁不通,痛彻腋下,呻吟不止。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入眠,精神疲惫,欲寐无神。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而含青,苔白厚腻。此系产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外邪,致使经脉受阻,气血凝滞。后又误服清热苦寒之剂,伤正而益邪,遂致乳痈加剧。法当扶正驱邪,温经散寒,活络通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附片30克麻黄9克细辛5克桂枝15克  川芎9克  通
    草6克  王不留行9克  炙香附9克  生姜15克  甘草6克
    次日复诊。昨日连服上方二次,温覆而卧,数刻后则遍身絷絷汗出,入夜能安静熟寐,今晨已热退身凉,顿觉全身舒缓,头身疼痛已愈,右侧乳房红肿热痛减去其半,稍进稀粥与牛奶,痛苦呻吟之状已减,脉已不紧,沉细和缓。舌质青色已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腻。此乃证虽见效,然余邪未尽,气血未充,继以扶阳温化之法治之,方用茯苓桂枝汤加味。
    茯苓15克  桂枝15克  川芎9克  通草6克  细辛3克  炙
    香附9克  苡仁15克  附片45克  生姜15克
    连服二剂,右侧乳房红肿硬结全部消散,乳汁已通,眠食转佳。唯气血尚虚,以黄芪建中汤调理善后,连服四剂,诸证获愈。半月后,乳汁渐多,又能照常哺乳。
乳  痈(二)
    (乳腺炎)
    谢××,女,二十四岁,江苏人,住昆明市光华街。产后六、七日,因夜间起坐哺乳而受寒,次日即感不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左乳房局部硬结,肿胀疼痛。患者当即赴省级某医院诊治,服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加减数剂,发热已退,仍有恶寒,左乳房硬结红肿不散,反见增大,疼痛加剧。一周后,创口溃破,流出少许黄色脓液及清淡血水,经西医外科引流消炎治疗,半月后破口逐渐闭合。
但乳房肿块未消散,仍红肿疼痛,乳汁不通,眠食不佳。每日午后低热,僳懔恶寒,历时一月未愈。1963年某日延余诊视,病如前述,但见患者面色觥白,精神疲惫,脉沉细而弱,舌质含青色,苔白厚腻。此乃寒邪失于宣散,郁闭阻滞经脉血络,迁延未愈,血气耗伤,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外出。
局辞虽成破口而脓根未除尽,创口虽敛而痈穗未能全部消除,此即所谓养痈而遗患也。法当温通里阳,排脓消肿,散结通乳。方用白通汤加味。
    附片150克 干姜1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桔梗10克皂刺9克
    赤芍10克  通草6克  细辛5克  白术12克  葱白3茎
    服二剂后,恶寒、低热已解,体温退至正常,左乳房红肿硬结渐消。惟乳头右下方复觉灼热、刺痛,局部发红,稍见突起。此系得阳药温运,气血渐复,血脉疏通,正气抗邪,已有托脓外除之势。脉沉细而较前和缓有力,舌质青色已退,舌心尚有腻苔。继以上方加香附9克,连服二剂。腐败之血肉,已化脓成熟,局部皮肤透亮发红。服三剂后,脓包自行溃破,流出黄色脓液半盅多,疼痛顿减,红肿消退。再以温经扶阳调补气血之四逆当归补血汤加白术、杭芍、桂枝、川芎等连进四剂,脓尽肿消,创口愈合,病告痊瘳。
虚  火  牙  痛
    孙××,男,三十八岁,某厂干部。始因受寒感冒,服银翘散一剂,夜晚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持续不休,终夜眼不交睫,其势难忍。次日,牙龈亦肿痛,齿根浮动,龈满齿长,不能咬合。冷、热水饮入口,浸及齿冠,其痛尤剧。
近日水米不进,时时呻吟。察其脉,虚数无力,舌尖色红,舌苔薄白而润,根部稍黄。右下牙龈赤肿,未见龋洞。此系表寒而误服清凉之剂,寒邪不散,凝滞经络,里阳受伤,相火不潜,虚火上浮所致。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源,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克   炙龟板9克  肉桂9克(研末,泡水兑入)  砂仁9克
    细辛5克  黄柏9克  白芷9克  露蜂房6克  生姜12克
    甘草9克
    上方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已能寐。继服二次则疼痛渐止。二剂尽,牙龈肿胀及疼痛全然消散而愈。
牙龈  出  血
    王××,男,年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
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
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予血脉之外。
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西砂仁20克(研)炮黑姜26克上肉桂10克(研末,
    泡水兑入)  焦黄柏6克  炙甘草10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证全瘳。
    按:附子、肉桂温朴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14: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衄  血(一)
    李××,十四岁,素患鼻衄,无他痛苦,故未用药石调理之。某日,感客邪,身热恶寒,头疼体痛,喜冷饮,脉浮而细数,主以麻杏石甘汤一剂霍然。异日外出,适值阴雨天寒,又复感冒而病,发热恶寒,头昏疼,肢体酸痛,不渴饮,脉反沉细而弱,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尖、生姜一剂。服后汗出热退。次晨忽又鼻衄不止,用物塞鼻孔则血由口中溢出,似有不可止之状。头晕,腹痛,面色淡而无华,形弱神疲,复诊其脉迟缓而弱。此乃气血素亏,阴阳不相为守也。血虚散漫妄行,气虚则无力统摄血液,易致离经外溢。
表邪虽解、气血尚虚,主以四逆当归补血汤。
    附片50克  炮黑姜15克  砂仁6克  大枣3枚(烧黑存性)
    一剂衄血立止,再剂霍然。是夜因大便用力,起身时忽而气喘咬牙,昏厥欲绝,唇青,面色灰白,脉细迟无力,扶之使卧,稍定,乃以四逆汤加上肉桂治之,连进四剂而痊。
衄  血(二)
    秦××,男,六旬有四,广西人,住上海新闸路。秦素多痰湿,患痰饮咳嗽多年。昨日因咳嗽气急上气,忽而鼻衄不止,用物堵塞鼻孔则血由口中吐出。经注射止血针药,血未能止住。曾昏厥一次,喂服白兰地酒少许始回苏。1933年7月11日延余诊视,患者面色惨淡,鼻衄不止,口角亦见血迹,冷汗淋漓,沉迷无神,气息低弱而呈奄奄一息之状。脉来芤虚欲散,重按无根,二、三至则一止,已现代象。掰开口视其舌,质淡夹青而少血色。此证良由气虚不摄血,阳虚不守阴,以致阴血散漫归于经。复因咳嗽气动,挣破血络而成衄。察其脉证,病势颇危,有阳气欲随阴血外脱之势,急宜扶阳收纳,如得血汗均止,始有生机。以参附汤加味急救。
    高丽参10克附片30克炮黑姜6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烧黑存性)
    服一剂则效,衄血减,神气转佳。再剂则血汗均已得止。次日又照服一剂,13日复诊,神识已清醒,不再衄血。
唇舌已转红,脉缓弱较有神,但五、六至,间仍有止歇,依原方增量加口芪扶阳固气。
    高丽参10克  附片60克  炮黑姜15克  口芪24克  甘草10克
    大枣2枚(烧黑存性)
    连服二付,饮食、精神均有恢复,面唇舌色已红润、脉缓和有神,惟尚有咳嗽,痰中夹少许黑血,此乃离经之瘀血随痰咯出之故。原方去参、芪加入法夏10克、茯苓15克、砂仁3克,三剂而痊。此后多年,未见再衄。
目  赤  肿  痛
    张××,男,五十岁。始因风寒外感,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全身不适。次日,双目发赤,红肿疼痛,畏光而多眵。察其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白而润。此乃风寒袭表,经脉血络受阻,凝滞不通所致。治以温经解表,发寒通络。方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片30克  麻黄6克  细辛5克  桂枝9克  防风9克  橘
    络5克  沙菀蒺藜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煎服一次,温覆而卧,得微汗出。一剂尽,则表证已解,目赤肿痛均已消退。惟阳神尚虚,头昏肢软,双目略感发胀。继以益气通络明目之剂治之。
    口芪24克  细辛3克  橘络3克  沙菀蒺藜6克  蝉退5克
    藁本9克  女贞子9克  益智仁9克茺蔚子6克干姜9克
    甘草6克
    服上方二剂而痊。
小儿目赤肿痛
    1923年腊月,朱××之次子,诞生十余日,忽目赤而肿,乳后即吐,大便色绿,夜啼不休。舌白,指纹含青。因儿母素体虚寒,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健运失司,无以制水,里寒夹肝气横逆而侮脾,元阳不潜,附肝而上,冲及于目,此虚阳浮越所致。法宜回阳收纳为要,拟附子甘草汤加生姜治之。
    附片10克  甘草3克  生姜2小片
    服一剂,啼声止,二剂则目肿渐消,大便转黄,如此四剂痊愈。
    按:世习一见目病赤肿,功辄言火,其实不尽如此。眼科病证,名目繁多,括其要,总不离乎外感、内伤两法以判之。
不论内外感伤,若见目赤肿痛,雾障羞明,其证各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必须按六经、八纲之理明辨施治,不可固守一法以邀幸中。余非专于目疾者,然其治法要领,经旨互通矣。
阴疽核肿
    朱××之母,四十九岁,住昆明市珠玑街三四二号。1952年8月,右颈脖处起核如鸡蛋大。肿硬疼痛,肤色如常,咽口津则痛彻耳咽,饮食难下,神惫无力,曾到某医院诊视,诊断为炎症化脓,需要开刀排脓,否则听其自然出头而已。
渠因惧怕开刀痛楚,来舍就诊于余,脉舌均为阳虚阴寒之象,断为阴疽结核之证,以温化疏通之剂。
    附片100克干姜3 0克  细辛6克  败酱50克  苡仁50克  通
    草6克桔梗10克甲珠10克延胡12克炙香附12克甘草12克三剂后,核肿消散。
丹痧证并多发性脓疽
    代××,云南省宣威县人,住昆明市珠玑街。有独生子名延龄,年三岁,于1937年3月出丹痧,初起发热、咳嗽,目赤多泪,咽痛不思饮食,面赤而颈项隐隐现点疹,细密而皮肤泛红,色象不鲜,视其胸背亦然。气吸迫促,沉迷无神,脉浮紧,指纹色赤偏黯,苔薄白,稍糙,拟桂葛汤稍加薄荷、防风_剂以托表透疹。
    葛根12g    桂枝12克  防风6克  薄荷3克  生姜10克  小
    枣5枚甘草6克
    服后疹又渐出,但色象仍不鲜。此因素禀体弱,正气较虚,外托无力。继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扶阳透表主之。
    附片30克  桂枝12克  麻茸5克  北辛3克  小枣6枚  生
    姜10克  甘草6克
    服一剂后疹即透出。再剂则遍身疹出稠密成片,色转红活,白苔已不现,舌色红而娇艳,此为疹毒外出之象,继以桂枝加附子汤加黄芪治之,服后疹出渐灰,脉静身凉而愈。
疹退后周身脱皮如膜片,肢干脱皮有如蛇蜕之状。
    其后不几日,忽于耳下肿硬起核,继之两腋下亦肿硬如卵,其后于两胯缝处又硬结成包块,渐次大如碗许,皮色不红,按之皆作痛。身不发热,咳嗽而痰多,舌苔白滑而不渴饮,此为阴疽而非热毒痈疮可比,故不可施以清热苦寒败毒之剂,宜以扶阳温化,待脓成之后,再行排脓生肌可望而愈。病家此时延请西医开刀,流出者仅为清淡脓血水,肿痛稍减,伤口未敛之时,坐骨下软肉处又忽出现肿硬包块,形如覆碗,其状如前,于胭弯处又生肿块。患儿形神日趋瘦弱,面色黄黯,唇舌淡,苔仍白滑。因肿块反复而起,又经多处开刀放脓,体质虚弱已极,断为难洽之证。复易数医,皆因病势较重,且系独子,均未拟方而去。后又再延余往诊视之。证如前述,乃正气不充,无力生肌托毒。盖脓为血肉败坏而成,久发不愈,气血耗伤,施以开刀除脓,其法虽是可行,然只治其标,未达其本,惟有扶阳辅正,正气内充,脓疽方能根除,余仍坚持温热大剂,方以四逆汤加味治之:
    附片60克  炮姜12克   口芪15克  败酱15克  苡仁15克  甘
    草10克  桔梗10克
    连服三剂,肿硬处逐渐转红成脓,表面皮色透亮,外以西医之法轻施刀术,脓熟皮破,涌溢而出,为带血粘稠之脓液,昧极腥臭。继服四逆汤,芪附汤及阳和汤等温固之剂数十余剂,始得生肌敛口,脓疽亦不再复作。
    四  逆  汤
    附片60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芪  附汤
    口芪30克  附片60克
    阳  和  汤
    熟地30克  白芥子3克(炒、研)  鹿角胶10克(烊化、分次兑服)姜炭10克  麻黄6克  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6克痄    腮(急性腮腺炎)
    李×,男孩,五岁。1964年2月患腮腺炎,已四五日.发热恶寒,两腮于耳下赤肿疼痛。其母用臭灵丹叶捣烂外敷,另服六神丸,效果不明显,反觉服六神丸后腹中冷痛不适,延余诊视。初诊,患儿寒热未退,两腮仍肿痛,腹内亦痛,不思饮食,精神疲惫,脉弦细,舌苔薄白,根部稍显黄腻。此乃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两经,经气受阻,脉络不通所致,亦属太少二阳合病之证。拟用桂枝、柴胡合方加味治之。
    柴胡6克黄芩6克  明党参9克  桂枝9克  杭芍6克
    法夏6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板蓝根9克  甘草6克
    服一剂,发热退,恶寒减轻,两腮肿痛消退大半,腹痛亦止,已思饮食。脉细缓,舌根部黄腻苔已退。继上方去黄芩加甲珠6克、败酱草6克,连服二剂而愈。
风湿关节痹痛田××妻,年三十余,某年9月,患风湿痹证,右手关 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问灼热,但又见寒生畏。病已十余日,曾服四逆汤加白术、秦归等剂,未效,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余审其病情,查其方药,此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至,阻遏经脉,阳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虽应用姜附之辛温以化散寒湿,然杂以归术之壅补滋腻,犹如闭门捉寇,遂使邪气难化。因照前方去归、术加入桂枝、细辛、茯苓治之,一剂显效,二剂霍然。
    附片60克干姜15克桂枝24克细辛5克  茯苓24克  甘
    草10克下肢瘀血阳滞疼痛(慢性血栓性静脉炎)
    杨××,男,三十二岁,昆明人,省建筑工程局工作。
1959年10月以来,双下肢小腿部血管胀痛,皮色发青,双足冰冷,终日不能回温,稍多行走,则足软无力,胀痛难忍,步履惟艰。昆明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血栓性静脉炎”,疗效不显。该院医生建议手术治疗,病者不愿接受,因而改服中药。余视之,认为此系阳气内虚,寒湿凝滞下焦,阳不足以温煦筋脉,遂致寒凝血瘀,血脉不通而作痛。察其脉沉迟而瀒,舌质含青,杂有瘀斑瘀点,主以温肾助阳,行瘀通络之法。方用。
    附片80克  干姜30克  桂枝50克  北细辛10克  伸筋草10克
    桃仁10克(捣)  红花8克  甘草8克
    初服则胀痛更甚,再服觉痛麻兼作,疑之,遂来复诊。
余告之此乃阳药温化运行,行瘀通脉之效果,再服无妨。照原方去桃仁加羌活9克,吴芷9克,连服二剂则疼痛渐除,双足回温。三诊,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散寒除湿活络之剂调治之,数剂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14: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湿    疹
    李××,女,二十五岁,广东人,大学教师,住昆明市。身体健康,向少生病,t965年4月,赴滇南某化肥厂出差,当地气候炎热,暑湿氤氲。某日下班出厂,迎面微风吹拂而来,顿觉面部烘热,身发寒噤。次日颜面皮肤细密丘疹遍起,皮肤掀红,绷紧灼热,奇痒难忍。工厂医务所诊断为“过敏性湿疹”,给服盐酸苯海拉明及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治疗,面部痒疹未退,于两肘弯处又复发生,稍轻拭则有清淡黄水渗出,夜间作痒尤甚,眠食不安。5月1日回昆明,来舍就诊于余。脉浮缓、舌淡苔薄白,此气血不调,营卫失谐,受暑湿之气熏腾,复为风邪所感,发为湿疹。法当调和营卫、疏风除湿固表主之,方用桂枝汤玉屏风散合方加昧。
    口芪30克  防风15克  白术20克  桂枝20克  杭芍10克  蝉
    蜕5克  红毛五加10克  刺蒺藜10克广蛇床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10克不日返回该厂,照方煎服二剂而愈,此后未再复发。
脱    发
    李××,女,二十四岁,未婚,云南大学学生。1963年以来发现头发成丛脱落,脱后不见再长,发脱之处圆如钱状,大小不等,约两月余,头发全部脱去,头顶光秃,毫毛不留。患者为此惊忧不已,寝食不安,日问则心绪不宁,难于静心学习,夜卧又梦境飘扬,不能安卧熟寐。遍求医药施治,历经数月,未获效验。于1964年3月由亲友介绍,来余舍求诊,见患者头部用纱巾缠裹。询其病状,则羞涩含泪欲泣。脉象沉细而弱,舌质淡,苔薄白润。  《内经》云:  “肾者……精之处也,其华在发。”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发为血之余。精与血互为资生,精足则血充,血充则毛发润泽。故毛发滋荣于血,生长则根源于肾。此证脱发并非疥癣所致,乃精血不足也,当以补肾荣血之法为治。方用:
    附片6O克  炙首乌15克  当归15克  熟地15克  肉桂12克
    炒枣仁15克  千张纸9克  益智仁9克(炒)  鹿角胶9克
    (烊化,分次兑入)  甘草6克
    连服八剂后,头部即开始生长银白色短绒毛发,眠食均见好转。继上方加补骨脂12克、菟丝子9克,药炉不辍,连服十 五剂。一月后,头发已长至一寸多,色泽渐深。照原方,去千张纸加肉苁蓉12克,又服二十余剂,头发渐长,其色渐转黝黑,半年后黑发满头,未见再有脱落。
服使君子仨呃逆治验
    张××,四川人,住昆明市,有子十岁,常患蛔虫腹痛,面黄肌瘦,纳呆食少,夜卧常齘齿流涎。渠在药店购得使君子二市两与子服食,意欲驱杀蛔虫,然不知该服何许剂量,随其子剥去外壳而食之。因使君子仁,其味香甜,小儿子一日内服食达一市两之多,遂发呃逆不止,连声频频而作,心泛欲呕而不思饮食,无法止住,来舍向余求教。余思及早年从师习业,曾闻师言,服使君子仁致呃逆作呕者,其壳可解。余当即介绍此法以试之。渠返家后,照法用使君子外壳一市两煎汤与其予服,连服数次,次日则呃逆顿除。
    按:使君子仁甘温入脾胃,常用以驱除蛔虫,多食则易敛眩晕呃逆作呕,脾胃虚弱者尤甚,然使君子壳又可解之。
此系民问单方效验,若遇此者,不妨以试。
麻疹过表变证补救
    郑××之女,三岁,住四川会理县鹿厂观音桥。患儿于1913年3月出疹,经某医诊治,服发表药三剂后,麻疹隐隐欲出未出,发热嗜卧无神,两腮下忽而肿硬。延余诊视,认为服表药过多,有伤气血,疹毒不得发越,遂凝结于腮下作肿。即以当归补血汤合升麻葛根汤稍加薄荷服之。
    北口芪24克  当归24克  升麻5克  杭白芍10克  葛根6克
    薄荷3克甘草3克
    次日复诊,其疹已透出,色转红润,腮肿全消。照原方再服一付后,全身疹已出齐,脉静身凉。继服黄芪建中汤二剂调补而愈。
    按:此女体质较单弱,虽服表散之药较多,但幸未服寒凉之剂,故用大补气血,稍佐升提之品,亦收显效。倘再误施表凉,则后患不堪设想。此后余诊治麻疹一症,均未敢过于表散,亦未敢骤施苦寒清凉与攻下之剂,而切实掌握辨证论治之精神,无不立见奇效。
麻疹治验二则
    其一。
    李××之长子九岁,次子七岁,住云南省禄丰县南城外,于1922年3月同患麻疹。初起发热二日,涕清咳嗽,耳指冷,目微赤,多泪,面上隐隐现红疹,以桂枝汤加葛根、防风、薄荷、升麻,两子同服。
    桂枝15克  杭芍15克  葛根12克  防风13克  薄荷6克  甘
    草6克  升麻6克  生姜24克  大枣4枚
    服一剂麻疹渐出而红润,继则去葛根、升麻,加广皮、法夏、细辛,仍同服。服后,疹即透达渐灰,脉静身凉。再服黄芪建中汤一剂,即告痊愈。
    黄芪30克  桂枝15克  杭芍15克  甘草6克  生姜30克  大
    枣5枚  饴糖30克
    (本案两孩病状相同,故二人同服一剂,所用药量稍重,若分服则当减轻使用。)
    其二:
    陈××之子,二岁,住云南省禄丰县南城外。患儿于1922年3月出麻疹,已发热四日,头面隐隐现红疹,色淡红不鲜,兼见昏迷咳嗽,大便泄泻。因其体弱未敢过于表凉,乃与麻辛附子汤加二陈汤及生姜以温经解表,辅正除邪而止咳泻。
    附片24克  麻黄5克  细辛3克  广皮6克  法夏6克  甘
    草3克生姜10克
    服后,疹渐出,色已较红润,但仍发迷无神,继以自通汤一剂。
    附片30克  干姜13克  葱白4茎
    服后疹即出透,身热渐退,仍见咳嗽。再照上方去葱白加细辛3克、法夏6克、化红6克、甘草6克。服后,麻疹渐灰,脉静身凉,神识清爽,顺利痊愈。
    按:以上惠儿三人,均出麻疹,未经误治,服药后,遂顺利痊愈。倘恣意寒凉或任施表散,焉得不变症而促其夭折乎!病后体弱出麻疹变证严重
    甘××之女,两岁余,姚安人,住昆明市。患儿于1924年3月出麻疹,延余诊治。其症发热,涕清咳嗽,目赤多泪;耳指冷,面部隐隐已现红点。因上年冬季曾患慢脾风症,经余治疗,体质尚未复元,故未敢用发表寒凉之剂,乃主以桂枝汤加附子、细辛。
    桂枝6克  杭芍6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大枣2枚  附
    片15克细辛3克
    服一剂,麻疹渐出,二剂透齐,三剂渐灰。但微见烦躁,因当时余经验不足,竟疑为服温热药后之燥象,即用上方减去辛、附,倍芍药加当归以补阴血,加麦冬而清烦热。
    桂枝6克  杭芍12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大枣2枚  当
    归10克  麦冬10克
    次日复诊。服上方后患儿脉反紧急,发热烦乱,喘挣痰鸣,鼻翼掮动,唇色青乌,舌苔白滑,指纹青黑出二关,有欲作惊风之状。此种病情,已有阴盛逼阳于外之势,当即以扶阳抑阴之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治之。
    附片24克  干姜10克  甘草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
    入)  茯苓12克  公丁1.5克
    服后,旋即风动,延余再诊。见其手足抽掣.角弓反张,喘挣痰鸣,鼻掮不乳,以药饮之,则涌吐涎沫,泄泻绿 粪。此种症状,颇属危笃。但诊其脉象,已较前和缓,身热约退十分之二、三。此是药与病相争之兆,亦即“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之瞑眩现象,告其希勿疑惧。当即照原方增量主之。
    附片50克  干姜15克  甘草6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2克  公丁1.5克
    嘱病家连夜煎服。次日复诊,见其脉静身凉,已能吮乳,惟尚咳嗽略挣,大便尚泻而色渐转黄,面唇指纹青乌之色已退。照原方再服一剂,泄泻止,喘挣平。复以上方加口芪12克、砂仁6克,去公丁、茯苓,连服五剂,遂得痊愈。
    按:此等病症,若认为阳毒热重,以清热解毒之品投之,势必变症危笃,此时虽有识者用温热药以补救之,但如剂量过轻,或配伍不当,亦难生效。故应辨别阴阳,分析虚实寒热,随症施冶,则可免误治也。
麻疹误服表凉药转阴证
    甘××之子,三岁,姚安人,住昆明市土主庙街巷内。
患儿于1924年3月出麻疹,延余诊治。据其父云,初时发热咳嗽,请某医诊治,服升提表散而佐清凉之药二剂后,麻疹隐隐现点,色象不鲜,发热已五六日,尚未出透。余诊视之,见其昏迷无神(少阴证但欲寐之病情)。发热已五、六日,麻疹尚未出透,若再迁延,势必转危,即以白通汤一剂。

    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4差(连须根)
    服后,疹已出透而色转红活,再剂疹渐灰,脉静身凉,食增神健,霍然而愈。
    按:体弱发迷无神,疹出性慢,色象不鲜,服白通汤一、二剂,即能使疹子出齐,平安而愈。此种治法,在麻疹方书上,虽不易见,但麻疹既不得发越外出而观阴盛阳表之象,投以白通汤扶助心肾之阳,故疗效甚速。倘再误施寒凉,则正愈虚而阳愈弱,无力托毒外出,反而内攻,必致表脱。故无论痧麻痘疹,一旦病势沉重,务须体会《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治病必求其本”之精神,认真辨别阴阳,不可固守一法,症现阴象,必须救阳,症现阳象,必须救阴,方有挽回之望。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14: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疹过表变证补救
    郑××之女,三岁,住四川会理县鹿厂观音桥。患儿于1913年3月出疹,经某医诊治,服发表药三剂后,麻疹隐隐欲出未出,发热嗜卧无神,两腮下忽而肿硬。延余诊视,认为服表药过多,有伤气血,疹毒不得发越,遂凝结于腮下作肿。即以当归补血汤合升麻葛根汤稍加薄荷服之。
    北口芪24克  当归24克  升麻5克  杭白芍10克  葛根6克
    薄荷3克甘草3克
    次日复诊,其疹已透出,色转红润,腮肿全消。照原方再服一付后,全身疹已出齐,脉静身凉。继服黄芪建中汤二剂调补而愈。
    按:此女体质较单弱,虽服表散之药较多,但幸未服寒凉之剂,故用大补气血,稍佐升提之品,亦收显效。倘再误施表凉,则后患不堪设想。此后余诊治麻疹一症,均未敢过于表散,亦未敢骤施苦寒清凉与攻下之剂,而切实掌握辨证论治之精神,无不立见奇效。
麻疹治验二则
    其一。
    李××之长子九岁,次子七岁,住云南省禄丰县南城外,于1922年3月同患麻疹。初起发热二日,涕清咳嗽,耳指冷,目微赤,多泪,面上隐隐现红疹,以桂枝汤加葛根、防风、薄荷、升麻,两子同服。
    桂枝15克  杭芍15克  葛根12克  防风13克  薄荷6克  甘
    草6克  升麻6克  生姜24克  大枣4枚
    服一剂麻疹渐出而红润,继则去葛根、升麻,加广皮、法夏、细辛,仍同服。服后,疹即透达渐灰,脉静身凉。再服黄芪建中汤一剂,即告痊愈。
    黄芪30克  桂枝15克  杭芍15克  甘草6克  生姜30克  大
    枣5枚  饴糖30克
    (本案两孩病状相同,故二人同服一剂,所用药量稍重,若分服则当减轻使用。)
    其二:
    陈××之子,二岁,住云南省禄丰县南城外。患儿于1922年3月出麻疹,已发热四日,头面隐隐现红疹,色淡红不鲜,兼见昏迷咳嗽,大便泄泻。因其体弱未敢过于表凉,乃与麻辛附子汤加二陈汤及生姜以温经解表,辅正除邪而止咳泻。
    附片24克  麻黄5克  细辛3克  广皮6克  法夏6克  甘
    草3克生姜10克
    服后,疹渐出,色已较红润,但仍发迷无神,继以自通汤一剂。
    附片30克  干姜13克  葱白4茎
    服后疹即出透,身热渐退,仍见咳嗽。再照上方去葱白加细辛3克、法夏6克、化红6克、甘草6克。服后,麻疹渐灰,脉静身凉,神识清爽,顺利痊愈。
    按:以上惠儿三人,均出麻疹,未经误治,服药后,遂顺利痊愈。倘恣意寒凉或任施表散,焉得不变症而促其夭折乎!病后体弱出麻疹变证严重
    甘××之女,两岁余,姚安人,住昆明市。患儿于1924年3月出麻疹,延余诊治。其症发热,涕清咳嗽,目赤多泪;耳指冷,面部隐隐已现红点。因上年冬季曾患慢脾风症,经余治疗,体质尚未复元,故未敢用发表寒凉之剂,乃主以桂枝汤加附子、细辛。
    桂枝6克  杭芍6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大枣2枚  附
    片15克细辛3克
    服一剂,麻疹渐出,二剂透齐,三剂渐灰。但微见烦躁,因当时余经验不足,竟疑为服温热药后之燥象,即用上方减去辛、附,倍芍药加当归以补阴血,加麦冬而清烦热。
    桂枝6克  杭芍12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大枣2枚  当
    归10克  麦冬10克
    次日复诊。服上方后患儿脉反紧急,发热烦乱,喘挣痰鸣,鼻翼掮动,唇色青乌,舌苔白滑,指纹青黑出二关,有欲作惊风之状。此种病情,已有阴盛逼阳于外之势,当即以扶阳抑阴之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治之。
    附片24克  干姜10克  甘草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
    入)  茯苓12克  公丁1.5克
    服后,旋即风动,延余再诊。见其手足抽掣.角弓反张,喘挣痰鸣,鼻掮不乳,以药饮之,则涌吐涎沫,泄泻绿 粪。此种症状,颇属危笃。但诊其脉象,已较前和缓,身热约退十分之二、三。此是药与病相争之兆,亦即“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之瞑眩现象,告其希勿疑惧。当即照原方增量主之。
    附片50克  干姜15克  甘草6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2克  公丁1.5克
    嘱病家连夜煎服。次日复诊,见其脉静身凉,已能吮乳,惟尚咳嗽略挣,大便尚泻而色渐转黄,面唇指纹青乌之色已退。照原方再服一剂,泄泻止,喘挣平。复以上方加口芪12克、砂仁6克,去公丁、茯苓,连服五剂,遂得痊愈。
    按:此等病症,若认为阳毒热重,以清热解毒之品投之,势必变症危笃,此时虽有识者用温热药以补救之,但如剂量过轻,或配伍不当,亦难生效。故应辨别阴阳,分析虚实寒热,随症施冶,则可免误治也。
麻疹误服表凉药转阴证
    甘××之子,三岁,姚安人,住昆明市土主庙街巷内。
患儿于1924年3月出麻疹,延余诊治。据其父云,初时发热咳嗽,请某医诊治,服升提表散而佐清凉之药二剂后,麻疹隐隐现点,色象不鲜,发热已五六日,尚未出透。余诊视之,见其昏迷无神(少阴证但欲寐之病情)。发热已五、六日,麻疹尚未出透,若再迁延,势必转危,即以白通汤一剂。

    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4差(连须根)
    服后,疹已出透而色转红活,再剂疹渐灰,脉静身凉,食增神健,霍然而愈。
    按:体弱发迷无神,疹出性慢,色象不鲜,服白通汤一、二剂,即能使疹子出齐,平安而愈。此种治法,在麻疹方书上,虽不易见,但麻疹既不得发越外出而观阴盛阳表之象,投以白通汤扶助心肾之阳,故疗效甚速。倘再误施寒凉,则正愈虚而阳愈弱,无力托毒外出,反而内攻,必致表脱。故无论痧麻痘疹,一旦病势沉重,务须体会《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治病必求其本”之精神,认真辨别阴阳,不可固守一法,症现阴象,必须救阳,症现阳象,必须救阴,方有挽回之望。
麻疹危证扶阳救逆二例顺证一例
    陶××,年三十二岁,江西人,住上海。有四子一女,于1932年3月值麻疹流行,将其长次两子(七至丸岁),送往苏州躲避。殊料去后均出麻疹,误服寒凉之药相继夭亡。
三四两子,约二至四岁,在上海亦患麻疹,住某广东医院治疗。病至严重时,该院诊断为:  “肺炎”,延余到该院诊视。
两孩均同卧于小床内,麻疹虽免,但发热不退,喘咳痰鸣,满口涎痰随时流出口外,不知曾服何药。见喂入黄果水时,仍从口中外流。颜面青黯(阴象外露),两颧发赤(虚阳外泄),唇色青紫,指纹青黑出二关,脉搏紧急(寒极之象),大便鹜溏(水寒土湿,木邪贼土),乳食不进(胃中虚寒,司运失权)。该院认为病势严重,别无他法,已感束手。余诊视后,当即告以病势危笃,已成三阴寒极之症,寒痰内壅,真阳外泄,有风动或衰脱之势,急宜扶阳抑阴,温逐寒痰为主。若服后涌吐寒痰,系病除之兆。如热退喘平,尚可转危为安。倘若缓治或再施寒凉之药,必危殆无救。渠因长次两子已夭亡,三、四两孩又复病重,惊慌不已,要求设法抢救,万分信任,纵虽不起,决无怨言。遂拟四逆二陈汤加丁香、肉桂、少佐麻辛,分量加重,与两孩同服(因其病情相同,故共服一剂)。
    附片100克  干姜24克  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法夏10克
    广皮6克  茯苓15克  细辛3克  公丁香6克  炙麻绒3克
    甘草10克     
    此方服后,均呕吐涎痰碗许,自汗淋漓,大便泄泻。次日复诊,发热已退十之七八,喘平十之五、六,口中涎沫减去十之八、九,喉间痰呜亦减去其半,略进乳食。照原方加量去麻辛治之。
    附片130克 干姜36克  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化红6克
    茯苓15克  法夏10克  公丁香6克  甘草10克
    第二方服后,又各吐涎痰碗许。第三日复诊,已脉静身凉,喘平泻止,眠食较佳,咳减十之六、七,颜面及指纹青紫均退。照原方去公丁,加细辛、五味、黄芪,连进三剂,诸病痊愈。

    渠之另一女孩,约五岁多,亦继出麻疹。初起即发热、涕清,而加咳嗽,呕吐泄泻,目泪盈眶。拟以桂枝葛根汤加防风、薄荷。     
    桂枝10克  杭芍1 o克  葛根10克  防风6克  薄荷6克  甘
    草6克生姜10克  大枣2枚
    服上方后麻疹渐出。第二剂去葛根加黄芪16克,服后全身透达。第三剂黄芪桂枝五物汤,服后疹灰脉静身凉,平安而愈。
    黄芪15克  桂枝10克  生姜10克  大枣2枚  杭芍10克
    按:陶某五个小孩,长次两子,远避隔离不能幸免,误于寒凉之药而夭亡。三、四两子转“肺炎”而严重,得回阳救逆之剂抢救而全活。一女孩用药适当,两、三剂平淡之药而治愈。以此观之,凡治麻疹一证,立方用药,务须细心审慎。
明朝李念莪《内经知要》注《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少火生气”云:“特须善为调剂,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歧黄之罪人哉。”此为医医之言,须熟记之。
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证三例
    其一:
    罗××之子,年三岁,住昆明如意巷。患儿于1939年3月患麻疹,住某医院治疗。因转变为肺炎,病势严重。该院认为病势危笃,已感束手,遂出院回家。当延余诊视之,患儿麻疹虽免,但脉搏沉细而紧,颜面含青黯之色,唇口紫乌而焦燥,舌苔白滑而厚腻,指纹青紫出二关,大便鹜溏,小便短赤。咳嗽喘促,声音嘶嗄,午后及夜间发热,食少无神。据以上病情,已成为太少二阴虚寒重证,寒痰邪阴内壅,阳不足以运行,遂见以上证状。当即用四逆汤加肉桂、公丁香、法夏、茯苓以扶阳抑阴治之。
    附片36克干姜15克  甘草6克  公丁香3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次日复诊,据病家自述,服药后,旋即呕吐不少涎痰,大便泄泻数次。视其发热、咳嗽、喘促等证已减轻十之六、七,且能熟寐,面唇青黯之色稍退,唇亦较润,仍照原方将附片加为60克,去丁香,加苍术6克。第三日续诊,据病家云,服药后又吐涎痰二次,发热已退,小便较长,泄泻亦止,喘促已平,并能进稀粥。视其面唇青黯已退去十之八、九,唇转红润,白苔已退其半,小便虽黄而长,神食亦较增,声肯已恢复正常,尚微咳稍喘,以四逆汤加砂仁、法夏连服二剂。
    附片60克  干姜15克  砂仁6克  法夏10克
    第五日续诊,面色已转红润,舌苔全退,喘咳已愈,再以四逆汤加北口芪16克、潞党参13克、砂仁6克,连服二剂,食增神健,诸病全瘳。
其二:朱××之女,年五岁,住昆明市晓东街。于1939年春出麻疹,住某医院诊治,麻疹免后,转为“肺炎”,病势沉重,遂出院回家。延余诊视,见其脉来沉弱,面色青黯,唇口淡红而焦,舌苔白厚而燥,不渴饮,夜发潮热,形神瘦弱,咳嗽气短而喘促,腹痛食少。据以上病情,属于素禀不足,麻疹免后,正虚阳弱,寒湿内伏上逆于肺,阳不足以运行所致。法当温中扶阳,开提肺气,化痰止咳,以四逆二陈汤加味主之。
    附片50克  干姜15克  法夏10克  陈皮6克  茯苓12克  肉
    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砂仁6克  细辛3克  五味2.5克
    甘草6克
    次日·复诊,喘咳已减轻,唇舌较润,面色青黯稍退,饮食略增,夜热已退,照原方再服一剂。第三日续诊,喘咳止,精神饮食较增,白苔退去十之八、九,唇舌已转红润,颜色青黯已退十之七、八,续以四逆汤加砂仁、肉桂、茯苓连进三剂,津液满口,食增神健,诸病痊愈。
    附片50克  干姜15克  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砂仁6克
    茯苓12克  甘草6克
    其三:
    杨××,住昆明大绿水河,有一女生甫半岁,于1958年春出麻疹,已灰,忽转“肺炎”,发热喘咳,喉间痰鸣,鼻翼掮动,面含青象,指纹青紫出二关,大便泻绿水,小便短赤。此系疹后元阳内虚,寒痰壅闭,肺肾之气不接,清肃不降而成是证,即以小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附片30克  干姜12克  法夏6克  细辛3克  麻黄3克  五
    味子1.5克桂尖10克  杭芍6克  甘草6克
    服后旋即呕吐涎痰盏许。次日复诊,喘咳稍减,发热已退其半,再以四逆二陈汤加肉桂少佐麻绒,细辛主之。
    附片50克  干姜12克  法夏6克  陈皮6克  茯苓13克  肉
    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10克  炙麻绒3克  细辛2.5克
    服后,又吐不少涎痰,喘咳已去十之八、九,鼻搧痰鸣已止,大便转黄而溏,小便已较长而淡黄,并略进稀粥,颜面指纹已转红润,仍照原方去麻辛、陈皮,连服二剂而愈。
    按:  “肺炎”系西医病名,中医则应分为肺热、肺寒或肺燥等证。针对寒热虚实之病情实据,灵活处方治疗。如一见“肺炎”,不辨寒热,动轭以清凉解毒之剂任意消炎,则贻误不浅矣。以上三例,均系体质虚寒,湿痰内盛而成肺炎寒极严重之证,故主以扶阳温化之剂,均奏全功。如系邪热肺燥之炎证,又当以养阴清肺生津润燥之剂治之,方能收效。
麻疹后邪热灼肺
    王××之男孩,年三岁,出麻疹免后,身热不退,喘咳痰滞,唇焦,舌苔白厚而燥,指纹紫红,脉洪数,壮热烦渴,小便短赤,鼻干,目多眵。此系疹后真阴内虚,邪热灼肺,津枯液燥,以人参白虎汤加味主之。
    米洋参5克生石膏12克  知母10克  甘草6克  寸冬10克
    尖母3克  五味5克  粳米一撮
    次日复诊,患儿脉静身凉,烦渴喘咳均减,以生脉散加味治之。
    米洋参6克寸冬12克五味2.5克  甘草3克生地10克
    川贝5克  杭芍6克
    第三日复诊,津液满口,喘咳已平,食量较佳,再以黄芪20克、当归10克、生地6克、党参10克、元肉10克,炙甘草3克,调补气血之剂,连服二剂而愈。
麻疹后湿热下痢
    王××之女,年五岁,麻疹免后,下利红白,腹痛里急后重,不思饮食。系麻疹后,湿热阻遏所致,以槟芍顺气汤主之。
    杭芍12克  槟榔片6克  枳壳6克  厚朴6克  木香3克
    前仁6克  大黄6克  甘草3克
    服后,大便畅利三、四次。次日复诊,红自痢已减十之八、九,仍照上方加减治之。
    当归12克  杭芍12克  前仁6克  莱菔子5克  槟榔片6克
    黄芩3克枳壳3克甘草3.克
    第三诊,利止食增,续以下方连服二剂而愈。
    党参12克  口芪12克西砂仁3克  当归10克  黑姜6克
    元肉10克
     麻疹后阴虚阳燥
    王××之子,年五岁,出麻疹后,邪热内伏,阴虚阳燥,发热八、九日不退,脉息沉数,唇焦舌燥,渴思冷饮,虚烦不寐,大便不解已五、六日,小便短赤。以温补之剂服之,病势更甚。此系少阴热化之证,拟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
    黄连5克  黄芩6克  杭芍12克  阿胶6克(烊化兑入)  鸡
    子黄1枚(搅化兑入)
    待芩、连、芍三味煎汁,少冷,兑入阿胶、鸡子黄调匀而服。
    次日再诊,患儿烦止得寐,身热退去十之八、九,唇舌已回润,再以生脉散加味治之。
    米洋参5克  寸冬10克  五味3克  甘草6克  生地6克
    玄参6克
    第三日复诊,患儿脉静身凉,津液满日,二便通利,续以前方去生地、玄参,加口芪20克、当归10克,补中益气,养阴生血,连服二剂,食增神健,诸病俱愈。
发表于 2005/12/10 17: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yesabc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2/24 15: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哪儿去找这些名医呀?
发表于 2007/9/18 18: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醫藥簡述——吴佩衡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3/5/28 1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佩衡用药胆大心细。值得学习
发表于 2013/9/7 17: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吴佩衡这样胆识的医生,何愁中医不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0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