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wanbingzhensuo

经穴秘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28 水道[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名解]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归来穴。[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29 归来[别名] 溪穴,豁谷,溪谷。[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名解]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小。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30 气冲   冲脉足阳明之会。[别名] 气街,羊屎。[穴义] 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名解]1)气冲。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冲,突也。气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气,其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本穴物质来源有二,一为归来穴下行的细小经水,二为体内冲脉外传体表之气。由于冲脉外传体表之气强劲有力,运行如冲突之状,故名气冲。2)气街。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气街名意指冲脉外传之气循胃经传递长远距离。本穴物质有体内冲脉外传之气,因其气强劲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如长街一般,故名气街。3)羊屎。羊屎,细小的颗粒,质坚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传之气坚实饱满。理同气冲名解。4)冲脉足阳明之会。本穴有地部通道与体内冲脉相通,冲脉气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经,故为冲脉足阳明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小部分循胃经下行。[功能作用] 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注] 1)本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气街穴即气冲穴。从气冲穴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2)《甲乙》言气冲穴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冲脉气血为体内高温高压的水液气化而成,其正常的运行即是由内向外传输,渗灌诸经。气冲穴为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冲脉气血能出于此是在温差压差条件下实现的,灸则使穴处的温压升高,冲脉内部气血不得出,故热胀于内,使人不得息。3)人体腹股沟处何以会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状,而气冲穴的穴周肌肉又是较为丰满,此原因即是气冲穴外冲的风气作用之故。一方面,气冲穴强盛的外冲之气将体内的五谷精微物质输向了体表,另一方面,气冲穴外冲的风气又将穴内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湿后又回降于气冲穴穴周地部,故而气冲穴位处凹陷之处而穴周部分则肌肉丰满。31 髀关[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名解] 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关,关卡也。髀关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传来的强劲水湿之气,谜语即风气,至本穴后气势减弱,随风气冲刮扬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穴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髀关。[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和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渗水液。[运行规律] 天部的强劲风气在此势减散化,风气中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内外,地部的外渗水液则循胃经下行。[功能作用] 健脾除湿,固化脾土。[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32 伏兔[别名] 外勾,外丘。[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名解]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伏兔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伏兔。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功能作用] 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33 阴市[别名] 阴鼎。[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名解]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阴市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阴市。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功能作用] 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注] 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穴作出禁灸的规定。34 梁丘 足阳明郄穴。[别名] 鹤顶,跨骨。[穴义] 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名解]1)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犊鼻穴。[功能作用] 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藏象] 梁丘穴如同位于胃经经脉中部的一个拦河水坝,针刺时它通过开放或升高拦河水坝来调节胃经上、下二部经脉中的经水量,以此达到改变胃经不同部位的气血比例从而实现调治疾病的。 [注] 梁门穴与梁丘穴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穴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穴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穴所约束的阴市穴内经水较梁门穴所约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35 犊鼻  [别名] 外膝眼。[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经过并带走脾土微粒。[名解]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犊鼻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犊鼻。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流足三里穴。[功能作用] 清刷膝关节中的脾土微粒,保证膝关节的伸缩自如。[治法] 寒则泻之,热则补之。36 足三里 合穴,属土。[别名] 三里,下陵,胃管,鬼邪,下三里。[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场。[名解]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场。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所在之部。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5)胃经合穴。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运行规律] 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37 上巨虚   大肠合穴。[别名] 巨虚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穴义] 胃经气血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名解]1)上巨虚。上,上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也。上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较高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足三里穴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气水湿较多而滞重,至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处于空虚之状,故名上巨虚。巨虚上廉等其余穴名之名意与上巨虚同,上廉,指上部气血物质虚少、廉洁之意。2)大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大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大肠经合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后的湿热浊气。[运行规律] 散热缩合后循胃经下行。[功能作用] 汇聚天部浊气冷降下行。[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38 条口[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名解] 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条口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条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功能作用] 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39 下巨虚   小肠合穴。[别名] 下廉,巨虚下廉。[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名解]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下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巨虚。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运行规律] 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功能作用] 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40 丰隆  足阳明络穴。[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沉降。[名解]1)丰隆。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隆。2)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功能作用] 沉降胃浊。[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41 解溪  经穴,属火。[别名] 草鞋带穴,鞋带。[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名解]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运行规律] 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经水。[治法] 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42 冲阳    胃经原穴。[别名] 会原,跗阳,会屈,会涌,会骨。[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名解]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2)会原。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3)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4)会屈。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5)会骨。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运行规律] 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功能作用] 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43 陷谷  俞穴,属木。[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名解]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功能作用] 输送胃经气血。[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44 内庭   荥穴,属水。[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冷降。[名解]1)内庭。内,里面也。庭,庭院也。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既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局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2)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荥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主要为天部之气,由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在本穴处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本穴属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之气及地部的细小经水。[运行规律] 大部分天部之气冷降归地,小部分天部之气上炎天之天部,经水则循胃经下行厉兑穴。[功能作用] 分清降浊。[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45 厉兑   井穴,属金。[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回归胃经的体内经脉。[名解]1)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八卦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运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井一般,故名厉兑。2)胃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运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湿热水气由体内外出体表。[功能作用] 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治法] 点刺出血。[注] 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连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物质有较大的关系,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穴。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足太阴脾经 少气多血 足太阴脾经少气多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再向气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吸热蒸升的过程。 1 隐白 井穴,属木。[别名] 鬼垒,鬼眼,阴白。[穴义] 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名解]1)隐白。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隐白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隐白。2)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3)阴白。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同隐白名解。4)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运行规律] 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2 大都 荥穴,属火。  [别名] 太都。  [穴义] 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名解]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大都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大都。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2)脾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 太白   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 大白。  [穴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太白同,大,通太。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功能作用] 生发肺性阳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4 公孙 足太阴络穴,冲脉足太阴之会。  [穴义] 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名解]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公孙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公孙。(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穴后会急速气化。)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穴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运行规律] 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功能作用] 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5 商丘  经穴,属金。  [穴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名解]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运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2)脾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湿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本穴属金。[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运行规律]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 三阴交 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 承命,太阴,下三里。  [穴义] 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名解]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2)承命。承,承担。命,性命。承命名意是从本穴的功能而言的,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与人之性命相关。本穴物质为足之三阴经交会而成,它既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交会之所,亦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重新分配之所。三阴经提供本穴的物质有脾经的湿热之气、肝经的水湿风气、肾经的寒湿之气,三气相合后气血物质中的轻扬部分上走脾经,飘行物质横走肝经,滞重部分则下走肾经,气血物质在本穴的这种重新分配对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穴又名为承命。3)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4)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5)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6)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运行规律] 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功能作用] 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7 漏谷 足太阴络。  [别名] 太阴络。  [穴义] 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名解]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漏谷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漏谷。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运行规律] 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功能作用] 沉降脾经阴浊。[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8 地机 足太阴郄穴。  [别名] 脾舍,地箕。  [穴义] 脾土物质在此随经水运化人体各部。[名解]1)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地机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运行十分巧妙,故名地机。2)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原之处,故名脾舍。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解。4)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水液而运行的,脾土物质的运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的脾土微粒。[运行规律] 经水循脾经流向阴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功能作用] 渗散脾土水湿。[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 阴陵泉 合穴,属水。  [别名] 阴陵。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会合。[名解]1)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也。阴陵泉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阴陵名意同阴陵泉。2)脾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功能作用] 排渗脾湿。[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0 血海 [别名] 百虫窝,血郄。 [穴义] 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名解]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血海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血海。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运行规律] 循脾经上行箕门穴。[功能作用] 化血为气,运化脾血。[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1 箕门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 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箕门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箕门。[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运行规律] 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12 冲门  [别名] 慈宫,上慈宫,冲脉,前章门。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冲门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冲门。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宫。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4)前章门。前,与肝经的章门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运行规律] 循脾经向腹部冲行。[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 府舍  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  [穴义] 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名解]1)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府舍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府舍。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循环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会之处。)[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功能作用] 润脾之燥,生发脾气。[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14 腹结 [别名] 腹屈,肠结,肠窟,临窟。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集结。 [名解]1)腹结。腹,腹部也,脾也。结,集结也。腹结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本穴物质为府舍穴传来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腹结。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亏也。腹屈名意指脾经气血在此亏缺。本穴为脾经的地部泥水混合物集结沉降之处,脾之气不足,如亏缺之状,故名腹屈。肠结、肠窟名意与腹屈同,肠指大肠金性之气,窟,空窍也,皆指本穴的气亏之意。3)临窟。临,至也、到也。窟,空窍也。临窟名意指本穴所处为气血物质空虚之处。理同腹结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和经水混合物以及气化的天部之气,气化之气量少。[运行规律] 脾土沉降于穴周,经水溢流穴外,气化之气则循脾地上行大横穴。[功能作用] 去湿健脾。[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 大横  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 肾气,人横。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大横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大横。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运行规律] 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功能作用] 转运脾经水湿。[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 腹哀  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 肠哀,肠屈。 [穴义] 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腹哀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由穴内满溢穴外。[功能作用] 冷降脾浊。[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7 食窦 [别名] 命关,食关。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食窦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食窦。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混合物。[运行规律] 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功能作用] 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8 天溪 [穴义] 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天,天部。溪,路径也。天溪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天溪。[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循脾经上行胸部。[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9 胸乡 [穴义] 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 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功能作用] 外传脾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0 周荣[别名] 周营,周管。 [穴义] 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 [名解] 周荣。周,遍布、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的茂盛状态。周荣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区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周荣。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区域,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区域。[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1 大包 脾之大络。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名解]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区域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2)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混合物。[运行规律] 由体表回流脾脏。[功能作用] 汇聚体表阴浊回归脾脏。[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手少阴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血化气。  1 极泉  [穴义] 心经经水由本穴始传。[名解] 极,顶也,房屋中的梁或最高位置。泉,水液也。极泉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开始向心经传运。本穴物质为巨阙穴募集的心经气血,循皮部上行至此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所处为心经的最高部位,经水循心经下行时如从顶部落下,故名极泉。[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亦即为血。[运行规律] 循心经下行青灵穴并不断气化。[功能作用] 为心经传输血液。[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 青灵  [别名] 青灵泉。  [穴义] 心经之血的气化之气在此以水湿云气的形式运行。[名解] 青灵。青,肝之色也,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的横行。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风木的横向运行方式。本穴物质为极泉穴下传血液的气化之气,在本穴的运行过程中,它因散热而缩合为水湿云气并以云气的方式向下传输,表现出风木的灵巧特征,故名青灵。青灵泉名意与青灵名同,泉指天部运行的云气中富含水湿。[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云气。[运行规律] 循心经下行少海穴。[功能作用] 运化心血。[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3 少海 合穴,属水。  [别名] 曲节。  [穴义] 心经经水在此汇合。[名解]1)少海。少,阴也,水也。海,大也,百川所归之处也。少海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本穴。本穴物质为青灵穴水湿云气的冷降之雨和极泉穴的下行之血汇合而成,汇合的地部水液宽深如海,故名少海。2)曲节。曲,稳秘也。节,树之分叉处也。曲节名意指汇合于本穴的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合而成,经水在本穴汇合为本穴气血的主要运动变化。但因本穴的经水温度较高,水液亦同时进行气化,经血的气化如树枝分化但又不易察觉,故名曲节。3)心经合穴。本穴物质中,它不光有地部汇合的经水,它还有自少冲穴等穴上行汇合于此的水湿云气,为心经水、气二物的共同汇合之处,故为心经合穴。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与天部的云气汇合之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缩合冷降,穴内气血总体特性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之血和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地部之血循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心经上行。[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 灵道  经穴,属金。  [穴义] 心经经水由此通过并气化。 [名解]1)灵道。灵,与鬼怪相对,神灵也,指穴内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道,道路。灵道名意指心经经水在此气化。本穴物质为少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处为气化散热,气化之气循心经气血通道而上行,故名灵道。2)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心经地部经水运行的通道,经水在地部无散失,故为心经经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是蒸发化气,所化之气与心经气血相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血)及经水的气化之气。[运行规律] 经水循心经下行,气化之气循心经上行。[功能作用] 生发心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 通里 络穴。  [穴义] 心经经水由此交于少阴肾经。[名解]1)通里。通,通道也。里,内部也。通里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通道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灵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通于地之地部,经水即从本穴的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通里。2)心经络穴。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心经的体内经脉,有联络心经内外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心经络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经血)。[运行规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即由心经交于肾经)。[功能作用] 沟通心肾。[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注] 人体的同名经,它们的气血特性相近,所处的层次亦相近,且它们之间有气血交流的路径。心经与肾经同名,心经气血交于肾经即是通过本穴而实现的。因此,对于少阴病所出现的上寒下热或心寒肾热之症,其实质机理即是心阴太过而心气不足,在本穴针而通之则能很好地将心经之液导入肾经,心经之寒则得以除,肾经之热则得以解。   6 阴郄 郄穴。  [别名] 手少阴郄,石宫,少阴郄。  [穴义] 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体内经脉。  [名解]1)阴郄。阴,水也。郄,空隙也。阴郄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通里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经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阴郄。2)手少阴郄、少阴郄。手,手部。少阴,心经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经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阴郄名解。郄穴之意与本名解同。3)石宫。石,肾之所主也,水也。宫,宫殿也,出入的门户小而内部宽大也。石宫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场所。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是从地之天部流入肾骨所处的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细小水流汇入了肾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功能作用] 沟通心肾。[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藏象] 人体的体内经脉和体外经脉就象是同一区域向同一方向流趟的地下与地面河道。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河水来自同一发源地,这就如人体的内外两部经脉气血是来自同一脏腑。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交汇处则如人体末端的井穴,因此地表的经水是向内注,地表下部的气态物是向上升。以通里、阴郄二穴论,它则如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沟通孔隙,它位于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中部区域,因此,地面河道的河水在河道的中部即会循孔隙注入地下河道之中,此即如心经体表经水的运行。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7 神门   俞穴,属土。 [别名] 兑冲,中都,锐中,兑骨。 [穴义] 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名解]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神门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神门。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5)心经俞穴。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由穴内向穴外传输。[功能作用] 补益心气。[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 少府  荥穴,属火  [别名] 兑骨。  [穴义] 心经气血在此聚集。[名解]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少府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少府。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功能作用] 发散心火。[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9 少冲   井穴,属木。  [别名] 经始。  [穴义] 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名解]1)少冲。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3)心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上行不高,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功能作用] 生发心气。[治法] 点刺出血。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7 神门   俞穴,属土。 [别名] 兑冲,中都,锐中,兑骨。 [穴义] 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名解]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神门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神门。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5)心经俞穴。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由穴内向穴外传输。[功能作用] 补益心气。[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 少府  荥穴,属火  [别名] 兑骨。  [穴义] 心经气血在此聚集。[名解]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少府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少府。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功能作用] 发散心火。[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9 少冲   井穴,属木。  [别名] 经始。  [穴义] 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名解]1)少冲。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3)心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上行不高,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功能作用] 生发心气。[治法] 点刺出血。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多血少气 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的散热冷缩变化。1 少泽   井穴,属金。  [别名] 小吉,少吉。  [穴义] 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名解]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少泽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少泽。2)小吉、少吉。小、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功能作用] 生发金气。[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2 前谷   荥穴,属水  [穴义] 小肠经气血物质在此冷降。[名解]1)前谷。前,与后相对,指本穴气血作用于人体的前面也。谷,两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肠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少泽穴传来的天部湿热水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散热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2)小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气血物质的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散热冷降归于地部,冷降之雨如极细小的水流,故为小肠经荥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冷降地部,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热则泻之。3 后溪  督脉手太阳之会,俞穴,属木。 [穴义] 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名解]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后溪。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3)小肠经俞穴。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本穴无气血物质的收藏转变,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故为小肠经俞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脉的气血为上行外,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本穴属木。[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运行规律] 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功能作用] 强化督脉阳气。[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4 腕骨   手太阳经原穴。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名解]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2)手太阳经原穴。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化,气化之气性湿热,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本穴为小肠经原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功能作用] 生发小肠经气。[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 阳谷   经穴,属火。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吸热胀散上炎天部。[名解]1)阳谷。阳,阳气也。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阳谷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水气进一步吸热气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本穴如同阳气的生发之谷,故名阳谷。2)小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是吸热胀散循经传输,为动而不居,故本穴为经穴。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气。[运行规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6 养老   手太阳郄穴。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化为纯阳之气。[名解]1)养老。养,生养、养护也。老,与少、小相对,为长为尊也。养老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同合于头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阳谷穴传来的炎热之气,出本穴后胀散并化为水湿成份更少的纯阳之气,与天部头之阳气性同,故名养老。2)手太阳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气血运行通道狭窄,如孔隙一般,故为手太阳经郄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运行规律] 由本穴循皮部上行头颈的天部。[功能作用] 充养阳气。[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7 支正  手太阳络穴。 [穴义] 小肠经气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运行。[名解]1)支正。支,树之分枝也。正,气血运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流行。本穴物质本由养老穴提供,但因养老穴的阳气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肠经本穴处的气血物质处于空虚之状,因此经穴外部的气血汇入本穴并循小肠经而行,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小肠正经,故名支正。2)手太阳络穴。络,联络也。因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与小肠经相表里的心经之气随之汇入本穴,本穴有联络小肠经与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手太阳络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由小肠经外部汇入本穴(以心经提供的气血为多)。[功能作用] 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8 小海  合穴,属土。  [穴义] 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名解]1)小海。小,与大相对,为小、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为小海。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运行规律] 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功能作用] 生发小肠之气。[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9 肩贞  [穴义] 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贞,古指贞卜问卦之意。肩贞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气,上行到本穴后此气冷缩而量少势弱,气血物质的火热之性对天部层次气血的影响作用不确定,如需问卜一般,故名肩贞。[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运行规律] 分散于肩之各部。[功能作用] 散化小肠之热。[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10 臑俞  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穴义] 天部中的水湿在此聚集。[名解]1)臑俞。臑,动物的前肢。俞,输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2)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又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为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并下行天宗穴。[功能作用] 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11 天宗  [穴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名解]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天宗。[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由本穴循天部层次上行头颈。[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12 秉风   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形成水湿风气。[名解]1)秉风。秉,执掌之意。风,穴内气血物质为运动着的风气。秉风名意指小肠经的气化之气在此形成风气。本穴物质为天宗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上行至此后,因吸热胀散而化为风气,风气循小肠经而运行,如被执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风。2)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为受热胀散的水湿之气,因其气血强盛,且在同一个天部层次传行,同合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湿热之性及表现出足少阳胆经的风木之性,故为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运行规律] 散热下行于曲垣穴。[功能作用] 吸附水湿,冷降小肠经阴浊。[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3 曲垣  [穴义] 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名解] 曲,隐秘也。坦,矮墙也。曲垣名意指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秉风穴传来的风气,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湿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质堆积如丘,如矮墙之状,故名曲坦。[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富含水湿的脾土微粒。[运行规律] 由天部归降地部并堆积穴周内外。[功能作用] 沉降小肠经之浊。[治法] 寒则灸之补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4 肩外俞  [穴义] 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输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胛上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外俞。[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功能作用] 卸减胸腔温压。[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15 肩中俞  [穴义] 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输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中俞。[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功能作用] 卸减胸腔温压。[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6 天窗  [别名] 窗笼,窗聋,窗簧,天笼。  [穴义] 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名解]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风透气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本穴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热气由本穴上行头面天部,二是循颈项上行的炎热之气由里部外传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强调由里部外传本穴表部的这部分气血,本穴的散热作用如同打开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笼、窗簧、天笼名意与天窗同,笼、簧为开阖的机关,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开闭的特征。2)窗聋。窗,窗户,开阖的机关也。聋,耳之闭塞不通也。窗聋名意指本穴无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本穴为颈项内热的外散之处,之所以颈项的内热会由本穴外散,它非为有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而是本穴位处颈项局部重力场的高地势,与内部的高温气血位置最为接近,因此颈项内部的高温热气会由本穴外渗而出,故名窗聋。[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循小肠经上行天部。[功能作用] 疏散内热。[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 天容  [穴义] 小肠经气血在此云集汇合。[名解] 天,天部也。容,容纳、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本穴云集汇合。本穴物质为天窗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湿热之气散热冷却化为天部的云状气态物并聚集于穴内,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循小肠经散热冷降交于颧髎穴。[功能作用] 传递水湿。[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8 颧髎  手少阳太阳之会。[别名] 兑骨,兑端,椎髎,权髎。[穴义] 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名解]1)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颧髎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颧髎。2)兑骨、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理同颧髎名解。3)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4)椎髎、权髎。椎,捶击之器。权,秤锤也。髎,孔隙也。椎、权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云气化雨归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锤一般,故名椎髎、权髎。5)手少阳太阳之会。本穴的水湿云气,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则进一步吸湿并以云的形式横向下行听宫穴,外输水湿云气的横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阳经气血特性,故为手少阳太阳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性凉。[运行规律] 横向下行听宫穴。[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浊气。[治法] 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之。19 听宫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别名] 多所闻,多闻。[穴义] 小肠经气血由此回归小肠经体内经脉。[名解]1)听宫。听,闻声也。宫,宫殿也。听宫名意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大,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经水又如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故名听宫。2)多所闻、多闻。多,大也。所,修饰词。闻,闻声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气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为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理同听宫名解。3)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本穴中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经耳门穴地部流来的经水又有足少阳经瞳子髎穴流来的地部经水,故本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功能作用] 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