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王药师

求助:麻黄汤证后生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5 22: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你的处方,病人出不出汗,我先出了一身汗,仲景麻黄汤,麻黄用三两,折合现在应是9克,大青龙汤,麻黄用六两,折算为18克,已是大大的青龙了,你竟用至30克,难怪病人会头昏欲倒,好在药店的人减了10克,否则,恐怕会出现大汗而脱的恶果,你真要去谢谢药店的人.至于第二步,出现了头昏发班,愚意为过汗伤津所致,用温病条办的化班汤  石交30  知母12  甘草10  玄参10  水牛角30  生地30   白芍药 12    麦冬15     西洋参15    水煎服.大家商讨.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22: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用量问题,有个疑问:
据李可老中医以及桂本等说法,汉代一两为15至16g;
而据现在的教科书,用法是一两为3g。

所以我据论中三两而为30g并当作两次剂量。现在看来,的确是汉代剂量已经不合适现代人体质了。的确庆幸药店的限量!

这个问题的确很严重!
也请大家务必讨论出一个确定的剂量标准,到底论中一两为几克???
避免下次再出现这种严重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22: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上出红点会不会是麻黄的透疹功能?
大家有没有遇过这种情况?
发表于 2007/5/15 23: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药师 于 2007/5/15 22:40 发表
关于用量问题,有个疑问:
据李可老中医以及桂本等说法,汉代一两为15至16g;
而据现在的教科书,用法是一两为3g。

所以我据论中三两而为30g并当作两次剂量。现在看来,的确是汉代剂量已经不合适现代人体质 ...


一、浅见以为:
你第一句话就有待商榷:“朋友感冒,头痛身痛(特别是颈痛腰痛),麻黄汤证。”
没有脉象,有汗无汗也不清楚,发热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男女壮弱年岁不明…就直断为麻黄汤证…或许你心里知道患者情况,但你没写出来就要请别人出意见,说明了你基本上对“证”的重视不足。所以…你应该先反省的是自己辨证准不准。

二、汉代一两为15至16g,不是李可先生或桂本说的,是近代医家及学者考证的结果。不是我们在这里几个人就可以“讨论出一个确定的剂量标准”。至于是否依病家情况调整药量,是另一个不同的问题。

三、麻黄汤的比例,例特是麻黄和炙甘草的比例,是有讲究的,你被那店员改成这个比例,方义已变啦。
“的确庆幸药店的限量!”如果真是麻黄汤证,那个店员是在害人,还能“的确庆幸”吗?如果不是麻黄汤证,那是另一方面:辨证的问题…

四、“这个问题的确很严重”…的确严重…从以上所见,我感觉楼主似宜再严谨些,建议“避免下次再出现这种严重错误”……直心之言,还望海涵。

[ 本帖最后由 以明 于 2007/5/16 13:56 编辑 ]
发表于 2007/5/16 13: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用量问题,有个疑问:
据李可老中医以及桂本等说法,汉代一两为15至16g;
而据现在的教科书,用法是一两为3g。

所以我据论中三两而为30g并当作两次剂量。现在看来,的确是汉代剂量已经不合适现代人体质了。的确庆幸药店的限量!

这个问题的确很严重!
也请大家务必讨论出一个确定的剂量标准,到底论中一两为几克???
避免下次再出现这种严重错误!!!



你的这个换算的方法是对的,我用30克附子都可以不先煎半小时,直接一起煎30分钟就可以了,但是主要是你的辩证出来问题!
这很重要!  李可大师的辩证怎么不多看看,要细之有细!
发表于 2007/5/16 15: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的一两按考古学家的发现等于15.625克.伤寒论里面的计量体现的是一个示范,在实际运用中其药味,比例,剂量都可随证而变.一切以实际效果而定.一般地,麻黄6-9克的发汗效果已经可以了,但也不是说不可以用到30克.有的伤寒重证就需要这么大量.附子也是这么个用法,有的3-5克,有的100克以上,像李可就是.
打个比方,我们处方开药,就像是创作文学作品,你可以写成长篇小说,也可以写成短诗,甚至写一副对联,皆成文章.又如带兵打仗,有时侯只需派出一个小分队就可退敌,有时就要大军团作战,在李可那里,我们就经常看到海陆空联合作战的威力.
此外,伤寒论中麻黄汤煮取2升半,要求温服8合,也就是3分之1.汗出病差止后服.当然我们也不至于那么机械,一次服四分之一或一半也未尝不可.只是值得注意的是服法不可忽视.
发表于 2007/5/16 15: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中毒,汗太过,教训啊 !粥养而安。
发表于 2007/5/16 18: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仅凭头痛身痛就以麻黄汤论治,难到你从未跟过师傅,而你的师傅就仅是书.但你看书也还没看全呀.
      赞成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善后用绿豆小米小麦粥调理.
发表于 2007/5/17 17: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汉一两今可用多少的讨论没有什么意义!
首先你得明白中医是如何看病的,每一味中药有什么功效。所谓“上守神,粗守关”,掌握原则在前,才能实际见功于后,象李可之大量用附子与补中益气之全剂不过三钱,都是神而明之之笔。还有《内经》中治寒痹所言“治布衣以火焠之,治大人以药熨之”都是教给你随机应变。
仲景先师也不是一味地用大量呀,他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时,用沸水渍之须臾,绞汁服,这便是小量。不论是大量小量,都要对病,对人,这个病要用大量,而病人能任大量,就用大量,不能任大量,就变通而治之,不能死,死就不是中医了。
中医的长处——个性化治疗不是一句空话。当年主席患外感,久治不愈,后山东刘惠民老来京,便用非常量之麻黄收功。刘渡舟老一生用小青龙无数,但也出现了“头痛如劈,心悸汗不止,气冲头面或衄血不止的病例”这是发散太过,阳升之过。而此例,显然也是发散太过,阳气外越上窜。
另,生命非是儿戏,不要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便人人都能自学自用,“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难道指的都是毒药?!“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
另附:洄溪道情·行医叹
不读方书半卷,只记药味几枚,无论膨膈风劳,伤寒疟痢,一般的望闻问切,说是谈非,要入世投机,只打听近日时医相的是何方何味,试一试,偶然得效,倒觉稀奇,试得不灵,更弄得无主意。若还死了,只说道,药不错,病难医,绝多少单男独女,送多少高年父母,拆多少壮岁夫妻!不但分毫无罪,还要药本酬仪!


[ 本帖最后由 linlei25 于 2007/5/17 17:41 编辑 ]
发表于 2007/5/18 22: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14楼朋友的看法,还是先把你朋友刚患病的情况详细介绍一下才有继续讨论的可能,另外如果麻黄桂枝用这么大量,杏仁怎么才用十枚,还有桂枝加葛根汤听说过,麻黄加葛根汤我孤陋寡闻,真没见人这么用过,颈痛腰痛,项背强几几?为什么不直接用葛根汤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4 04: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