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986|回复: 3

【原创】志一:说治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3 15: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说治法
作      者: 志一   
发表时间: 2007/5/13 01:0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治法就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如何确定治法取决于如何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寓于认识疾病的方法之中。中医认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所以中医的治法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甚则“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如此看来,中医治法其实就是一个“和”字,令阴阳之气调和。
  
人身之气是复杂的,气不相得之病是更复杂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有多少种不相得之气就有多少种治法,而中医以阴阳统领之,所谓“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治病必求于本”,此“本”也是这个“一”即阴阳,这是从理论上看待治法。从操作上看,治法的基本原则是因势利导,因人体和于天地阴阳之势而导之,导之之法就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在辨证正确的基础上,只要把握住了调和阴阳和因势利导这两个基本原则,治法就在其中。因此,治法的重心在辨证,离开了辨证,治法就是无的放矢。
  
要把治法说清楚必须先把中医是如何认识疾病的说清楚,也就是要把“气如何不相得”说清楚;而要把气不相得说清楚就需要先说“气相得而和”的情形。
  
人身即是一团气,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气合而有形,因变而正名”。我们见到的是“形”,而形中蕴阴阳五行之气,经脉骨肉毛发肌肤概莫能外,非五行毕具不能成形也。形是气运行的结果,又是气的载体,气行则形生,气止则形灭,所谓“器者生化之宇”;气是形之所以成的依据,所谓“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我们身体中可见的每一个部分或结构都是气的运行的历史沉淀。传统文化表示过程的词汇是“终始”,认为任何运动都是在其历史基础上进行的,气在形的基础上与形交合演化,并在演化的同时产生形变,故称之为“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因而中医不重视研究形,而孜孜以求的是怎样认识和把握气。
  
气是怎样运行的呢?我们讨论的是人,人也是一种器,一种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器,器乃生化之宇,故出入升降为其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要求,所以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此,方有万物的“生生化化,品物咸彰”,方有人的“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生天地之间,其气运行必和于天地阴阳而不能违,气的出入升降必以四时阴阳的运行为依归,故其运行规律是阴阳五行法则,故有“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之训。
  
五行运行模式得以进行的内在依据是阴阳的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万千变化皆源自阴阳鼓荡。生为顺应,克为承制,“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而阴阳的相互作用在人体之中既是直接的,又是模式化的,其模式化形式就是三阴三阳。五行模式决定的是状态以构成体系,三阴三阳模式决定的是动态以化应天地。
  
人身之气的所有部分都遵循阴阳五行的运行模式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适应,这就是“气相得而和”了。

气不相得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阴阳五行模式是中医认识气的方式,同时也就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式。所以基于五行理论的脏腑辨证认识的是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以三阴三阳为依据的六经辨证得出的是人体病理生理动态。当然,二者是密切联系的。而经络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可认为是脏腑辨证的补充,卫气营血辨证可认为是介于两者之间但不很充实。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指导。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所以辨虚实也;“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所以调虚实也;“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所以辨逆从也;“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所以审病以时位也;“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所以辨生克乘侮也。
  
气不相得的情形大致有:阴阳盛衰不平,治以补泻;阴阳寒热不和,治以温清;气不当位,必将表现为相关部分的虚实寒热和气机紊乱;寒热虚实不解将会产生病理的形,所谓“邪实”也;从外而入的邪气干忤人身阴阳之性同样引起相关部分的虚实寒热。故所言病者,虚实寒热也,要在查其病位病势,察之之法绳以脏腑阴阳。故治法之要一言以蔽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操作意义上就是“和”。

从操作意义上看治法,总的来说就是令阴阳之气平和,不过这里的“和”不应称为和法,它是一种总体要求,而不是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方法有八法之说,这是择其要者而言之,不能视为治法的全部,凡能实现“和”的手段和方式都是治法。
  
需要说明的是,八法中的和法与治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不应混淆,前者是指阴阳和平的要求,后者是对操作方法的指称,表里兼顾、上下同治、气血双补、寒热两解、虚实并调等等皆可称为和法,其意较之其余各法要广。具体到方剂,桂枝汤之和是以阴和阳、由中而外(表里兼顾),小柴胡之和是转动少阳枢机以达外(表里兼顾),半夏泻心之和是寒热分消,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7: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六气合化
作      者: 志一   
发表时间: 2007/5/14 12:45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上周三民间中医讲堂的交流谈到了“六气合化”,本人认为这是与一气分化同等重要的气化过程,气的分化与同化是气化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才有生命的生长收藏,才有气机的升降出入。
   
“太极动转,是为阴阳;阴阳合和,中寓太极,是为三才;阴阳两分,是为四象;四象相袭,运转太极,是为五行;阴阳三才,合化太极,是为六气。”这是从分化角度说的气化理论,这个理论既包含了分化观,也包含了合化观,而我们在学习理解气化理论时通常偏重于气化的分化意义而忽略了气化的合化意义。如果只有分化观而没有合化观,则我们的气化理论所看到和揭示的即是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我们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和把握就是不充分的。
   
“通天下一气耳”是合化观的经典表述。太极是一气,阴阳是一气,三才、四象、五行、六气都是一气,没有了一气也就没有了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气。“一物一太极”,正是万物各为一气的理论表达。
   
有了分化观我们就可以认识世界,知道分化的同时存在一个合化过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强调合化观呢?这是因为不仅分化观具有方法论意义,合化观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我们练气功练的是什么?练的就是合化,使纷繁之气合化为一气;治病治的是什么?就是使风寒暑湿燥火、瘀滞痰虚实等等造成的不一之气复归于一气。以此来看,分化观是我们认清问题所在及其性质亦即气化的不一之状的理论依据,合化观则是我们解决问题以使不一之气复归一气的理论依据,中医各家学说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相互难以说服,是否缺少了这个合化观的理论依据呢?
   
我们以合化观来看看经方与时方。气不能为一则病,使气复归于一即治。经方以六气分化识病,以六气合化愈病;识病从合化看分化,愈病由分化致合化。时方以脏腑阴阳寒热虚实识病,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愈病;识病乃叩击两端,愈病则务期于平。如此说来,经方时方皆为致气于和平而愈病,两者不只是方法途径的不同而达到的目的一样吗?其实不然,时方执两握中实现的一可能是整体的一,也可能是局部的一,或曰小一;而经方六气合化实现的是整体的、系统的一,可称之为大一;时方执两握中把握的是线,经方六气合化把握的是圆,何者更能实现浑然一气不是昭昭然吗?这也是为什么经方历千年而不衰用之得当其病若失,而时方愈病效不尽然之所以,时方经方皆能愈病而其效有殊,合化有小大之故也。
   
以六气合化来看伤寒杂病论,展现于我们眼前的将是一幅崭新的画卷。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7: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肾气解
作      者: 志一   
发表时间: 2005/7/23 23:1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人身即是一团气,本自元气。元气得自先天,寄寓命门,阴阳未分,为人身阴阳之根基,有元阳、真阳、真阴、命门之火等称谓,后天为之充养而不能加。元阳耗尽,生命即止;元阳不守,生命即危。
   
元气缘父母之精血而肇基,感天地阴阳之气而演为脏腑经络、气血皮肉,感天一寒水之气而为肾,感地二火热之气而为心。水火立极,阴阳鼓荡,中气出焉,所谓三也。中气启水而为肝,水生木也;火炼中气而为肺,土生金也。金木成而形体备矣。
   
所谓肾气者,元气之始生也,故为后天之根,而内寄元气。然元气者,非肾气也,元气为本,肾气为用。肾气有阴阳,由肾阳看去,元气即是真阳;由肾阴看去,元气则为真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人身之气水为基,故后天之根根于水,而先天之根根于气。故后天之本在藏(cang),先天之本在化,后天之气的原动力在于先天之气,先天之气不可再生,故寿命有极时。肾气不能秉先天之气而用,则命即息。
   
此为肾气通于先天之一端,肾气之充养缘自脾土,肾气之使用推于肝木,肾气之收藏有赖肺金,肾气之动作在乎心火。此五端皆有阴阳,肾阳温脾而肾阴受滋,肾阳使肝而肾阴有用,肾阳鼓肺而肾阴得藏,肾阴济心而肾阳不息,肾阴肾阳合于先天则为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7: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人身一团气
作      者: 志一   
发表时间: 2006/2/12 20:17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人身一团气,根于天地,立于水火,出于父母,应于四时,合于阴阳。
   
此一团气,聚而言之,是为太极,亦为一;散而言之,则为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气,亦即二、三、四、五、六。
   
太极动转,是为阴阳;阴阳合和,中寓太极,是为三才;阴阳两分,是为四象;四象相袭,运转太极,是为五行;阴阳三才,合化太极,是为六气。
   
六气和平,是为一气,各不可见;六气乖和,乖者立见,仲景所谓“之为病”是也。

人身之形

气合而有形。气象天,形象地。形乃聚合之气,静而守位,内含六气。肝秉厥阴风气合六气而为木,其化以生;心秉少阴热气合六气而为火,其化以长;脾秉太阴湿气合六气而为土,其化以化;肺居华盖秉阳明燥气合六气而为金,其化以收;肾秉太阳寒气合六气而为水,其化以藏。骨含六气肾为之聚,筋含六气肝为之聚,肉含六气脾为之聚,脉含六气心为之聚,皮含六气肺为之聚。
   
气以应天,应天者动;形以应地,应地者静。三阴三阳动以开阖,五脏静以生化。动静相召,形气相感,万物化生,形神备矣。

水火立极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乾中交于坤中化为坎水立人阴极,坤中交于乾中化为离火立人阳极,乾中坤中者,秉性中正也,此人之所以应天地之尊卑也,故为人身立命之根。水火立极,阴阳鼓荡,生生之气不息矣。
   
盖人以气交而生,立水之极以藏阳,是为元阳;立火之极以寄阴,是为真阴。真阴真阳应天升降,上下往复,性命直立,所谓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也。此人之所以为人也。
   
化有小大,极有长短。肾水充者阳根深,心火明者阴根盛,其极长;肾水乏者阳根浅,心火伏者阴根衰,其极短。极之长者精足神旺,极之短者精亏神萎。惜精练气者其极长,伤精耗气者其极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5: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