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771|回复: 7

我用阴阳看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0 1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在这块大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几千年来,使一个古老的文明完整地保留至今。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驱走尘世的浮华,静下心来细细地咀嚼古人留下的文字。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这个世界看得通透。不管时间如何流转、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一切都逃不出自然之法则。祖先早就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地把一切都告诉了世人。不懂的,只是因为我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不管是儒、释、还是道,各大家经典无一不是在诠释世界的实相、宇宙的真谛。《老子》《易经》《黄帝内经》等经典更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精神主线。也是几千年以来,一直指导我们生存的理论工具。在今天,它们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拿起祖先留下的法宝,我看到的世界竟然是这样的......



                                       时间是什么?

什么是时间?时间是钟表标出的刻度吗?是日月走过的脚步吗?是岁月留下的年轮吗?好象都是,又好象都不是?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

在西方科学中,时间是三维空间中的其中一维。牛顿把时间定义为数学上的量。认为时间是一个被神秘气息所覆盖着的客体,独立于任何物体,在一切之上,是绝对的。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可以伸缩,在不同的重力加速度下会得出不同的时间。还有人说,时间是流动的,象一条连续的带子,物理学家把它当作一条环环相扣的、不连续的项链。时间,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把一天分成了24小时。而这“一天”,归根结底就是地球自己转了一个圈。“一个月”是月亮绕着地球转了一个圈。“一年”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个圈。我们的时间,就是指地球运动中的一段过程。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要以地球为标准呢?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地球的两年时间,木星绕太阳一周约为地球的12年,冥王星绕太阳一周约地球的200多年。这似乎恰好印证了神话故事中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说法。同时,也似乎跟爱因斯坦的理论有点吻合。

这样看来,时间,就是衡量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在运动中所完成运动的一个过程。通常我们以它运动的一个周期来做为它的衡量单位。这个周期就是运动的节律。

每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它所属的世界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这个世界,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生命联合共同组成的一个生命整体。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生命的系统,同时,它也严格地遵从着整体生命的规则。由于每个生命的结构不同、内容不同、以及它自身层次的不同,所以,对每个个体来说生命的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的。

时间,就是一个生命运动的全部过程。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生命的历程都是相等的,但生命的层次却各不相同。生命的层次,决定了时间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它的空间尺度。节律是一个生命运动的节奏,也是它喘息的频率。每个生命的生命过程都相等,喘息量也是相等的。但喘息频率各有不相同。节奏的快慢,决定着这个生命的时间快慢与长短。生命的层次越高,节律就越慢,生命就越长,时间也就越慢。同时,它运动的速度相对来说也就越快。

时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时间标准。只有在生命层次相同的基础上的时间比较才能成立。否则,所有的时间将会失去意义。比如:以地球的时间来衡量宇宙的起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扭曲变形的世界。

如果生命能够达到永恒,时间将会消失!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博客:

   找寻远古的天歌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3: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有引力只说对了一半

俗话说:“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物质世界同样也符合这个道理。在任何物质之间,不会存在无缘无故的引力。“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定理同样适合于任何条件下的任何环境,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

万物之所以能够相互吸引,是因为它们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的斥力或者差异。有斥力或差异在先,所以,之后才有条件产生相互的吸引。有多大的斥力就会有多大的引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物质世界中,斥力通常是无形的。如光、如电,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抛开了斥力而独谈引力,难免遇到许多自相矛盾的尴尬。

在太阳系中,有许多星体是通过斥力来维持秩序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地球与月亮之间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3: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亮啊,你在因何而流浪?

今天,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一致认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这是科技普及的功劳。但就在科技还没有普遍发展的200多年以前,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在希腊神话中,月亮神阿尔忒弥斯和太阳神阿波罗是双生兄妹。在许多其他民族的记忆里,月亮也始终是与太阳联系在一起的。

月亮到底是不是地球的卫星?科学界对此也充满了疑惑。于是,关于月球,人们便展开了太多的遐想。

不知道在天文学中是不是对“卫星”一词有着严格的专业定义。但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一个星球要成为另一个星球的“卫星”,至少它们之间应该一定要有一个从属关系,即卫星一定应该是依赖于它所围绕的星球而存在。卫星的运动与变化也一定会因自己所围绕的这个星体的影响而受到影响。但月球的运动和变化似乎并不受地球的影响。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太阳和月亮的自转周期。太阳的自转会合周期为26.9日(赤道),31.1日(极区);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恒星月27.32166日。很显然,太阳和月亮在运动的步调上基本是一致的。而地球的自转日仅为一天,这从运动的频率来讲,地球和月球不在同一个频率中。目前,在科学界对星体的自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如果明白了星体的结构,我们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星球的运动都是因自身的能量变化而牵动的。运动的快慢也是由星球自身的因素所决定。

今天,我们所信赖的现代天文学是一门完全以“观察”与“实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的“平面直观概念”。借助科技观察,人们的确打开了一个以前用肉眼所没有看到的绚丽斑斓的宇宙世界。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宇宙中还有更多的东西是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到的、人类现有的仪器也无法查出的。比如:宇宙中的暗物质;宇宙的层次、星球的层次;星体之间的低能物质交换;星体的内部结构与变化等等。而这些却是宇宙自身的最关键内容。就象我在“万有引力只说对了一半”一文中曾说过的那样:“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物质之间,也不会存在无缘无故的引力。”因此,星球之间不是随便就能相互产生引力的。星球之间产生引力应该是有条件的。首先,它们至少应该是处于同一个生命阶层,其次,它们之间必须存在能量差,即性差。所以,各星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严格而微妙的,它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随便就可以相互发生关系。

抛开地球,月亮只是在围着太阳转。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10: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家园

美丽的地球,太阳系中的唯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太阳每天日升夜落,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但是,大家都知道,不是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接受到同样的阳光。在地球的不同纬度,日照的强度和时间是有差别的。

但也许很少会有人知道,即使是在同一纬度的地球上,同样也存在着差别。那就是来自“东西”方向的差别。

我们乘坐着地球这列“火车”在太空中急速飞奔。有人正好坐在与列车同向的座位上。于是,在列车行使的过程中,他们很幸运的与列车保持着行动的一致性。然而,还有一些人却没那么幸运,他们只坐到了与列车行使方向相反的位置上。于是,在整个前进的过程中,他始终感受着后退的滋味。于是,他的一切行为,以及他的思维方式都不得不改为反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求得与列车同向前进的步伐。

很幸运,我们东方人坐上了向前行进的座位。我们是与地球同步、同向的。所以,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正向的。我们看问题:从大到小、由外到里、从上而下、从前到后......

东方人常常以大局出发,以整体为论,对任何事物都基本上会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认识和权衡。我们更强调集体观念。

而西半球的人们,很不幸地坐上了反向的座位。所以,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与我们正好相反。

西方人更注重局部、强调个体......


因此,很想提醒今天生活在地球东半球的人们,在你们极力效仿和推行西方观念的时候,请别忘了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向。

[ 本帖最后由 天地独白 于 2007/5/17 10: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08: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动的大陆

地球在形成初期由炙热的火球渐渐变冷,首先形成了大量的水,使地球变成了一颗晶莹透亮的大水球。最先的大陆形成于南极地区。与其说是形成,还不如说是从水底“长”出来的。

大陆的移动,在东半球是从南极地区逐渐向北,呈之字形路线向前移动。但在移动的过程中,每个板块根据各自所处位置的不同,其移动的方向和路线各有差异。如果有人有条件能够查看到北冰洋早期的卫星图片的话,于今天的图片相比较,你一定会发现北冰洋在东半球地区是不断的在缩小。

我国在古代时期处于更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三星堆遗址发现大量象牙可作一个参考证据。(当然,不是唯一的证据。)更早的时候,我国有可能曾处在南半球。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10: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待于重新思考的一些西方科技结论

地球的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一个从南极到北极的、完整的大环流系统。它是由地球的运动所造成的一种强大的特殊力量所致,是非常有规律和特点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大气环流是由于太阳辐射造成不同气压带而形成”的这种解释,只是一种“貌似”的附和,其中还有许多方向性的错误。

温室效应跟二氧化碳无关,臭氧空洞也并非人类行为所致。那只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掌握了大气环流的真正成因,就会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大地之根 大地之眼

南北两极,早在古代就有记载。汉朝刘安的《淮南子》中有这样的描述:“八紘之外,乃有八极,......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想了解地球,就不能不去好好研究一下两极。 然而,现在的人们更多注意的却是两极的资源、地盘、以及一些单纯的数据。有时,记者们的游记却能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地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果将其分割开来做解剖,那它将只能是一些零散的资料和数据的堆积。除此,它什么也不是! 南极——大地之跟,北极——大地之眼。承载着地球的全部秘密。地球动力、大气环流、海洋环流、地壳板快移动......所有关于地球之迷都可从这里得到解答。 假如人们真正了解了其中的实质,人类将会大大改变现有的许多行为!



地磁反转记录是地球生命的年轮

科学家在地层岩石上发现的地磁线记录,地球曾经发生过上百次的地磁反转现象。 人类社会, 乃至地球生命并不是在一直不间地连续着。而是在阶段性地循环往复。今天的生命并非是远古生命的延续。 地磁反转线正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年轮”。



彗星——是不是“晦星”

自古以来,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有“彗星出现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厄运”的传说。

那彗星到底会不会给人带来灾难呢?

彗星可能不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直接危害的。然而,在彗星出现时,地球上的确会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这是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只有在地球运动到一定位置时,它才会有可能与彗星相遇。而这种状态对地球来说并不是常态。

所以说,古人留下的传说对今天的人们也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人们不应该用简单的一句“愚昧”或“迷信”就否定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我们的家园,美丽的太阳系


与其说太阳系是个大家族,倒不如说它是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太阳系具有完整的生命。它的诞生、成长是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在有序的进行着。太阳、月亮以及九大行星之间的关系是极其紧密的,而且是非常有机的。它们的运动是一个整体的同步运动,而非独自分散的个体运动。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它的结构是非常完美的。然而,现代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仅限于一些表面的数据,对它的内部结构及运做机制全然不知。更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天文学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运行周期都计算有误。
整个太阳系的运动,不完全是单靠太阳来独自完成的,太阳也并非其中心...... 太阳黑子的出现,是太阳的正常生命现象。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理论依据全部来于自阴阳五行原理!

[ 本帖最后由 天地独白 于 2007/5/20 10: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1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苍蝇和鲨鱼的嗅觉

说到嗅觉,人们总免不了会想起苍蝇和鲨鱼来。据报道,苍蝇和鲨鱼都属于世界上嗅觉最灵敏的生物。人们发现苍蝇可以闻到40公里以外的食物来源,鲨鱼也能在几公里之外闻到一滴血的味道。听起来真的很神奇!果真是这样吗?

“嗅觉”是属于生物的一种较低级的感觉能力。它不象“听觉”,可以通过声波来远距离遥感。所以,“嗅觉”一定应该是某嗅觉器官在与某种被嗅味有所接触后才能感知到。不管是空气中的气味还是水中的血腥味,如果这种味道没有扩散开来到达某个嗅觉器官,那它就是有再敏锐的嗅觉,即使距离很近也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苍蝇和鲨鱼的嗅觉无疑应该是很灵敏的。但“在多少公里以外就可以感知”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因为,某种气体在空气中、或某种液体在水中是否迅速扩散取决于当时的周围环境。在静止的空气中,一种来源很小的气味是不可能扩散到40公里以外的范围,之后还仍然能保持它足够的浓度以致于被感知。同样,在浩瀚的海洋中,如果一滴血被完全溶解在海水中,它的信息到底能到达多远?

空气和海水总是在流动。通常,在没有任何扰动的情况下,这种流动会很平稳、而且会是整体移动的。因此,只有在没有被扰动的气流和洋流中,某种含有特殊味道的空气和海水才能被长时间保存下来,并被带到很远的地方而不被冲淡。而苍蝇和鲨鱼都是逆流前行的生物。苍蝇逆风而行,鱼类逆水而上。一旦它们捕捉到某种所需食物的味道,它们便会迅速顺着痕迹逆流而上,这样就可轻而易举地找到味道来源。

因此,衡量嗅觉的灵敏程度,不应根据距离的远近,而应更多考虑它能够从多少比例的含量中分辨出某种味道的能力。
发表于 2008/4/14 13: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19: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