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42~64卷)景岳全书-卷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

痘疮下

总论吐泻四十一

凡痘疹吐泻, 有不必治者, 有当速治者。 如初热时即见吐泻, 但欲其不甚而随止者吉, 盖吐利中自有疏通之意, 邪气赖以宣泄, 不必治也。 其有吐利之甚者则不得不治。 又有元气本弱而见此证者, 使不速为调补, 必致脾气困惫则痘出之后, 虚证迭见而救无及矣。 此痘前之吐利, 其当治不必治, 自有轻重之分也。 若见点之后, 则吐泻大非所宜, 速当察其寒热虚实而调治之。

痘疮吐泻, 虽曰多属脾经, 然亦有三焦五脏之辨。 盖病在上焦, 但吐而不利; 病在下焦, 但利而不吐; 病在中焦, 则上吐下利。 故在上焦者, 当辨心肺之脾气; 在下焦者, 当察肝肾之脾气。 此五脏之气, 各有相滋相制之机, 设不明此, 鲜不误矣。

痘疮吐泻, 大都中气虚寒者, 十居七八, 然亦有邪实毒盛, 及饮食过伤而为吐泻者, 此宜详审脉证, 自有可辨。 若果有热毒实邪, 则不可误认虚寒, 轻用温补, 恐反助邪以致余毒痈肿, 或为溃烂难收等证。

呕吐四十二

痘疮呕吐, 大都虚寒者多, 实热者少, 但当以温养脾胃为主。 即或兼杂证者, 亦必有实邪可据, 方可因病而兼治之, 故不得轻用寒凉及消耗等药。
凡呕吐之病, 病在上中二焦也, 切不可妄用下药, 致犯下焦元气, 则必反甚而危矣。 即或有大便不通者, 亦当调补胃气, 从缓利导, 但得脾胃气和, 则升降调而便自达, 此不可不知也。

痘疮别无风寒食滞, 胀满疼痛等证, 而为呕吐或干呕恶心者, 必脾胃虚寒也, 宜六味异功煎, 五君子煎, 参姜今之类主之, 或温胃饮, 理中汤皆可酌用。
脾气微寒微呕而中焦不寒者, 宜五味异功散。

胃口虚寒, 呕吐而兼有痛滞者, 六味异功煎送神香散, 或调中汤亦佳。
脾胃虚寒吐泻并行者, 温胃饮, 甚者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脾肾虚寒, 命门不暖而为吐泻者, 必饮食不化, 水谷不分而下腹多痛, 非胃关煎或理阴煎不可。
凡寒气犯胃, 腹胀腹痛而为呕吐者, 神香散, 益黄散, 或加炮姜。 若因饮水或食生冷瓜果而作呕吐者, 五苓散加炮姜。
饮食过伤, 停滞胃口, 胸膈胀满而呕吐者, 宜和胃饮, 或大和中饮, 或神香散。
痰饮停蓄胸膈而胀满呕吐者, 宜二陈汤, 或橘皮汤加炮姜。

三焦火闭, 烦热壅滞胃口而为呕吐者, 此必阳明火证也, 宜橘皮汤加黄连, 甚者再加石膏, 或用竹叶石膏汤。 但此证甚少, 勿以虚火作实火也。
程氏曰: 凡痘疮呕吐之证, 须辨冷热。 热吐者, 宜六君子汤加姜汁炒芩, 连; 冷吐者, 宜六君子汤加丁香, 藿香, 白豆蔻。
痘疮呕吐不已, 声浊而长, 或干哕者, 最是疮家恶候。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6 21:1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泄泻四十三

痘疮首尾皆忌泄泻, 而后为尤甚, 惟初热时, 有随泄而随止者为吉。 若自见黑点之后, 以致收靥, 毒气俱已在表, 俱要元气内充, 大便坚实, 庶能托载收成, 若略泄泻, 则中气虚弱, 变患百出矣。 若初出之后而见泄泻, 则必难起难灌; 既起之后而见泄泻, 一泻则浆停, 泻止则浆满; 既灌之后而见泄泻, 则倒陷倒靥, 内溃内败等证, 无所不至, 此实性命所关, 最可畏也。 今多见妄药误治, 败人脾气以致莫救者, 犹云欲去其毒, 泻泻无害, 欺耶昧耶, 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泻, 只在辨其寒热, 热者必湿滞之有余, 寒者必元阳之不足。 但十泻九虚而实热者极少, 故凡见泄泻, 呕吐, 腹痛而别无实热等证者, 无论痘前痘后, 俱速宜温救脾肾。 此大要也。 当详察之, 若失其真, 误治则死。

虚寒泄泻, 凡证无大热, 口不喜冷, 脉不洪数, 腹无热胀, 胸无烦躁, 饮食减少而忽然自利者, 则悉属虚寒, 切不可妄用寒凉之剂, 再伤脾土, 必致不救, 宜温胃饮, 养中煎, 五君子煎, 或理中汤, 四君子汤之类, 随宜用之。 若腹有微滞微胀而为泄泻者, 宜六味异功煎, 或五味异功散加砂仁。 若泄泻兼呕兼痛而气有不顺者, 宜养中煎加丁香, 木香, 或四君子汤合二仙散。 若泄泻而山根, 唇口微见青色, 或口鼻微寒, 手足不热, 指尖微冷, 泻色淡黄, 或兼青白, 睡或露睛, 此皆脾肾虚寒之证, 非速救命门, 终不见效, 宜胃关煎, 理阴煎主之, 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亦可。 若泄泻势甚, 用温脾之药不效者, 则必用胃关煎, 或理阴煎之类主之。 若久泻滑脱不能止者, 宜胃关煎, 温胃饮, 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 若胃本不虚, 但以寒湿伤脾, 或饮水而为泄泻者, 宜佐关煎, 抑扶煎, 或益黄散加猪苓, 泽泄, 或五苓散俱佳。

蓄热泄泻, 本不多见而间亦有之, 然必有热证可据, 方可用清利之药。 如脉见洪数, 身有大热, 口有大渴, 喜冷恶热, 烦躁多汗, 或中满气粗, 或痘色焮肿红紫, 或口鼻热赤, 小水涩痛之类, 皆热证也。 且热泻者必暴而甚, 寒泄者必徐而缓, 皆可辨之。 然治热之法, 当察火之微甚, 勿使药过于病, 恐致伤脾, 则必反为害。 凡湿热内蓄, 小水不利, 微热不甚而为泄泻者, 宜五苓散, 四苓散, 或小分清饮之类, 加木通主之。 若湿热稍甚, 清浊不分而泄泻者, 宜四苓散加姜炒黄连, 或合黄芩汤治之。 若食多脉盛气壮而泄泻者, 当从热治, 宜黄芩汤加黄连。 若热在下焦, 小水赤涩而泄泻者, 宜大分青饮, 或合益元散。 若湿热在脾, 泄泻内热而兼腹痛者, 宜香连丸。 若颊赤身热, 头痛咽疼, 口疮烦躁而泄泻者, 阳明火邆也, 宜烫黄散。 若湿热在脾, 泻而兼呕者, 黄芩汤加半夏, 生姜, 或<御药>大半夏汤加黄芩。 若内热泄泻而兼气虚者, 四君子汤加芍药, 黄连, 木香。

发渴乃泄泻之常候, 盖水泄于下, 则津涸于上, 故凡患泄泻者, 必多口干口渴。 但干与渴不同, 渴者欲饮, 干者不欲饮, 渴属阳而干属阴, 此其辨也。 然有渴欲饮水者, 此火证也。 有渴欲饮汤者, 此非火也。 有虽欲饮水而不能多者, 有口虽欲凉而胸腹畏寒者, 此皆非火证也。 然则病渴者尚有阴阳之辨, 而矧年但干而不渴者, 此实以水亏而然, 若作火治, 鲜不为害。 故凡有久泻津亡而作渴者, 当审其非热而不可不壮其水也。
程氏曰: 泄泻须分寒热, 寒者小便清, 宜理中汤, 或参苓白朮散。 然白朮, 茯苓非泄泻发泡者不宜用, 以其渗邾故也。 按此说可见治痘者, 即渗利亦忌, 顾可妄为消伐以残其气血津液乎?

陈氏曰: 凡泻频津耗则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难收靥。 如身温腹胀, 气促咬牙, 烦躁谵妄者皆难治, 缘谷食去多, 津液枯竭, 故多死也, 速宜与十一味木香散, 或十二味异功散。
万氏曰: 疮未出而利者, 邪并于卅, 实也, 宜从清毒。 疮已出而利者, 邪达于表, 卅虚也, 宜治其虚。 凡痘疮所忌, 惟内虚泄泻, 若温之固之而不愈者, 此不治之证。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战咬牙四十四

寒战者, 阳中之气虚也, 阳气虚则阴乘之, 阳不胜阴, 故寒栗而战也。 咬牙者阴中之气虚也, 阴气虚者肾元惫, 骨气消索, 故切齿而鸣也。 总之, 虚在气分, 则无非阴盛阳虚之病耳, 非大加温补不可也。
<心鉴>云: 七日前见寒战者, 表虚也; 咬牙者, 内虚也。 七日后见寒战者, 气虚极也; 咬牙者, 血虚极也。 气虚者, 保元汤倍加肉桂以温阳分。 血虚者, 保元汤加芎, 归以益阴分。 余常用六气煎, 或六物煎加桂附治之, 无不应手而止。 其有独寒战, 独咬牙者, 亦一体治之, 或合二仙散用之亦妙。
有寒邪在表, 身体大热, 脉紧数无汗, 邪正相争而为战栗者, 此即似疟之类, 但散其邪而战自止, 宜柴葛桂枝汤之类主之。
痘疮灰白溃烂, 泄泻而寒战洨牙者, 此纯阴无阳之证, 宜九味异功煎, 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亦可。
痘色干紫黑陷, 大小便不通, 烦躁大渴而寒战咬牙者, 此纯阳无阴, 火极似水之证也, 宜双解散。
养浆结靥之时, 有红紫焮肿, 大小便秘, 烦渴喜水者, 乃表卅俱热之证, 以疮痛而振摇忍痛而咬牙也。 此非寒战咬牙之属。 如热甚而便秘者, 宜四顺清凉饮加连翘, 木通, 金银花之类主之。
筋惕肉卅似战者, 以经络血气为疮所耗, 不能荣养肌肉, 主持筋脉, 故惕惕然肌肉自跳, 卅卅然肌肉自动, 本非寒战之证也, 宜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陈氏曰: 咬牙者, 齿槁也, 乃血气不荣, 不可妄作热治。
寒战咬牙而气喘谵妄, 闷乱足冷者, 非倒陷即倒靥也, 不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烦躁四十五

烦者, 扰扰而烦, 躁者, 烦剧而躁, 合言之, 则烦躁皆热也, 分言之则烦在阳分, 躁在阴分, 烦浅而躁深也。 <难知集>曰: 火入于肺, 烦也。 火入于肾, 躁也。 痘疹烦躁, 大非所宜, 若吐利厥逆, 腹胀喘促, 谵妄狂乱, 昏不知人而烦躁者, 谓之闷乱, 乃不治之证。
痘疮以安静为贵, 若忽然烦躁多哭, 切须详审其故。 如别无逆证而忽然若此, 是必疮有痛而然, 待脓成则痛止而烦亦止矣, 不必治之。 其或饮食寒热偶有所因而致然者, 但当随证调理之, 则无不即安者。
痘疮烦躁兼喘者, 火毒在肺也, 宜人参白虎汤加栀子仁。
烦躁多惊者, 火在心经也, 宜导赤散加栀子, 麦门冬, 或七味安神丸。
痘毒未透, 热伏于内而烦躁者, 宜六味消毒饮, 或兼万氏夺命丹。
热甚于内而烦渴热躁者, 宜导赤散, 或玄参地黄汤加木通, 麦门冬, 或万氏牛黄清心丸, 或四味消毒饮。
邪毒未解, 热甚于表而烦躁者, 宜柴胡麦门冬散, 或羌活汤。
痘疮红紫干燥, 壮热口渴, 谵妄者, 退火丹, 或万氏牛万清心丸, 或用<良方>犀角地黄汤。
阴虚假热, 自利烦躁者, 肝肾水亏也, 轻则五阴煎, 甚则九味异功煎, 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吐利不食而烦躁者, 脾气虚也, 轻则保元汤, 温胃饮, 甚则九味异功煎, 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疮密脓成, 营血亏耗, 心烦不得眼者, 宜三阴煎加麦门冬。 如有微火者, 宜酸枣仁汤。
昼则烦躁, 夜则安静。 此阳邪盛于阳分也, 宜人参白虎汤, 或加栀子。 如昼则安静, 夜则烦躁者, 此阴中之阳虚也, 宜三阴煎。 如有火邪, 亦可加栀子仁。
大便干结不通而烦躁腹胀者, 四顺清凉饮, 当归丸, 甚则承气汤。 若大便秘结, 痘疮陷伏而烦躁者, 百祥丸或承气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喘急四十六

喘与气促不同, 喘者气粗而壅, 壅而急, 喘为肺邪有余也; 促者气促而短, 上下不相接续, 促为肺肾不足也。 此二者一实一虚, 反如冰炭, 若或误治, 无不死也, 当详辨之。
寒邪在肺作喘者, 此外感之证, 必欬嗽多痰, 或鼻塞, 或身有微热, 或胸满不清, 治当疏散肺邪, 宜六安煎, 或二陈汤加苏叶主之。 若寒邪外闭之甚者, 仍宜加麻黄, 北细辛之类。 若兼气血不足, 而风寒在肺作喘者, 惟金水六君煎为最。
痰因火动而为喘急者, 当以清痰降火为主。 若痰涎上壅者, 先治其痰, 宜抱龙丸, 清膈煎之类主之。 若火上刑肺, 肺热叶举, 大热大喘者, 宜人参石膏汤。 若微热作渴, 肺燥液衰而喘者, 宜人参麦门冬散。 若夏月热甚, 火犯肺金而喘者, 仲景竹叶石膏汤, 或六味竹叶石膏汤。 若火伏三焦, 肺胃大肠俱热, 胸腹胀, 大便秘结而喘者, 前胡枳壳汤。
喘以气虚者, 人多不能知之。 凡下泻而上喘者, 必虚喘也。 凡小儿喘息, 觉在鼻尖而气不长者, 必虚喘也, 此实气促, 原非气喘。 若见此证, 急须速补脾肺, 或救肾阴, 轻则参姜饮, 六气煎, 甚则六味回阳饮。 若下为泄泻而上为喘促者, 急用六味回阳饮, 或九味异功煎, 不可疑也。 若大便不泻, 而或为多汗, 或为腹膨, 或见痰饮, 狂躁, 但以阴虚水亏, 气短似喘, 而脉气无神者, 急宜贞元饮加人参煨姜之类主之。 若治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剂而愈甚者, 此必虚证也, 速宜改用温补如前诸法, 犹有可救, 迟则恐无及矣。
痘疹发喘, 乃恶候也, 若利止喘定者生, 其有泻利不止, 或加胀满, 或为狂躁, 或痘毒入肺, 口张息肩, 目闭足冷而喘甚者, 皆不治之证。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四十七

痘疮最要声音清亮, 若卒有失音者, 凶兆也。 先哲云: 疮已出而声不变者, 形病也, 其病轻。 疮未出而声先变者, 气病也, 其病甚。 疮出而声不出者, 形气俱病也。 凡此失音之证, 大为痘疮所忌, 然亦有吉有凶, 须当详辨治之。
风寒外袭皮毛, 壅闭肺窍, 或致欬嗽而偶为失音者, 此惟外感之证, 宜解散之, 以加减参苏饮, 或六安煎加薄荷, 桔梗主之。 或待风寒解散, 其声自出, 此固无足虑也。
火邪上炎, 肺金受制, 气道壅闭而声不出者, 宜导赤散合甘桔汤加炒牛蒡子主之, 或用甘桔清金散。
上焦阳虚而声音低小不出者, 此心肺不足之病。 盖心主血, 肺主气, 痘疮稠密则血气俱损, 故声不能出, 宜六物煎加麦门冬, 或导赤通气散主之。
下焦阴虚而声不出者, 其病在肝肾。 盖肾为声音之根, 若证由肝肾而痘疮稠密, 则精血俱为耗竭, 水亏则肺涸, 故声不能出, 速当滋阴益水以救其本, 宜大补元煎, 五福饮, 或十全大补汤之类, 酌宜用之。
凡啼哭无声而但见泪出, 语言无声而但见口动者, 此皆毒气归肾而内败也。 或声哑如破如梗者, 此咽喉溃烂也, 皆难治之证。
痘后余毒失音, 其证有二: 一以咽痛不能言者, 此毒气不净也, 宜甘桔清金散加天花粉。 一以肾气虚不能上达而声不出者, 宜治如前, 或用四物汤加麦门冬, 白茯苓。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惊搐四十八

惊者, 忽然惊惕而手足搐搦, 口眼歪斜, 每多忽作忽止, 其证多由风热。 盖心主火而恶热, 肝主风而善动, 惊痘之火, 内生于心, 心移热于肝, 风火相搏, 故发惊搐。 然未出之先发惊搐者多吉, 既出之后发惊搐者多凶。 何也? 盖痘毒将散而溪谷开张, 窍理疏解, 因致牵引伸缩, 得疏散达之气, 痘出而惊自止, 则其内毒无留于此可见, 故俗名惊痘, 最为吉也。 若既出之后, 则中之伏火亦宜散矣, 倘仍见惊搐, 则是外毒已出而内毒犹然未尽, 其毒盛莫测, 乃可畏也。 故凡发惊搐者, 必随发随止者为吉, 不必治也。 若连发不已, 此毒伏于心肝二脏, 速宜随证治之, 不得误以为吉证。
治惊搐之法, 最当察其虚实, 酌其微甚。 如果有风热实邪, 庶可解毒清火, 但得稍见清楚, 便当培养心脾以防虚败之患。 若止见微邪, 则但当以调和气血为主。
惊搐证由风热相搏, 故治宜平肝利小便。 盖平肝则风去, 利小便则热除, 风热既平, 惊自愈矣。 若过用寒凉, 则气敛而毒反陷伏, 痘出不透, 多致不救。
心脾阳气虚寒则神怯而易为惊搐, 六气煎加枣仁, 朱砂。
心脾血虚而惊搐者, 七福饮, 养心汤。
肝胆气虚, 多恐畏而惊搐者, 茯神汤。
心血虚, 睡中惊搐, 或兼微痰者, <秘旨>安神丸。
心虚火盛, 多热躁而惊搐者, 宁神汤, 酸枣仁汤。
痘既出, 其色红紫而烦渴惊搐者, <良方>犀角地黄汤。 若烦热之甚而大便干涩者, 多由阳明之火, 人参石膏汤加朱砂。
心火独盛而烦热惊搐者, 朱安神丸, 或七味安神丸。
心火盛, 小水不利而惊搐者, 导赤散加黄连, 朱砂, 或合朱砂益元散。
痰涎壅盛, 气急胸满而惊搐者, 抱龙丸, 清膈煎, 或梅花饮, 琥珀散。 此宜暂用以开痰涎, 但得痰气稍清, 即当酌虚实以调理血气。
肝胆实热, 大便秘结而烦躁惊搐者, 泻青丸, 或七味龙胆泻肝汤。
血热见血而惊搐者, <局方>犀角地黄汤。 若热甚而大便秘结者, <拔萃>犀角地黄汤。
风寒外感, 心脾阳虚而微热不退, 或欬嗽恶寒而惊搐者, 惺惺散。 若虚在阴分, 汗不能出, 身热不退而惊搐者, 柴归饮。 若外有风邪, 内有热邪, 表卅俱热而惊搐者, 生犀散。
风寒外感, 身热无汗, 但有表邪, 别无虚证而惊搐者, 败毒散或苏葛汤。 寒邪闭甚者, 红棉散。 然此皆表散之剂, 若兼虚邪, 不得单用此类。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昏睡四十九

凡痘疮将出未出而猝然昏睡者, 其痘必重, 当察其脉证虚实, 预为治之。 若痘后喜睡, 此毒气已解, 元气将复, 故邪退而神安, 乃否极泰来之象, 不须服药妄治。 如见寂然气虚, 但以调元汤, 保元汤, 六物煎之类, 察其寒热, 渐以调之, 自然平复, 不可妄行消耗, 致伤其神, 反必害矣。


腰痛五十

经曰: 腰者肾之府。 又曰: 太阳所至为腰痛。 盖足太阳之脉, 夹脊络肾, 而痘疮之毒, 多出于肾, 循足太阳膀胱散行诸经, 乃邪之由痛传表也。
如初见热而腰即痛, 或日以渐甚者, 此邪由膀胱直入于肾, 而毒有不能达也, 急宜解毒, 以泄少阴之邪, 以通太阳之经, 务令邪气不得深入, 则痘虽稠密, 亦可愈也。 若不速治, 则邪必日陷而表痛俱甚, 营卫之脉不行, 脏腑之气皆绝, 或为痒卅, 或为黑陷, 终莫能救矣。
凡痘毒自阴传阳, 自卅传外者为顺, 自上传下, 自外传卅者为逆。 若毒由太阳传入少阴, 则毒陷而不升, 伏于骨髓之中, 不能外达, 所以腰痛。 大凡疮疹之毒, 归肾则死。 故但见腰痛, 急宜治疗, 若毒陷不起, 即宜发散解毒, 令其复出太阳而达乎阳道, 斯无害也, 宜人参败毒散, 或五积散主之。 若肾气虚陷, 不能传送外达者, 必用理阴煎加细辛, 官桂, 杜仲, 独活之类主之。
治发热便见腰痛者, 以热麻油按痛处揉之可止, 仍急服前药之类。 如小水不利者, 宜五苓散; 如火毒内盛而小水不利者, 宜四苓散加栀子, 木通。


腹痛五十一


治腹痛证当以可按拒按, 及宜饱宜饥, 辨其虚实, 不得谓痛无补法, 而悉行消伐也。 又当因脉因证, 辨其寒热, 不得妄用寒凉也。 大都寒滞者十居八九, 热郁者间或有之, 若虚不知补而寒因寒用, 则害莫甚矣。
初见发热, 痘疮未出, 别无寒滞食滞而腹满腹痛者, 此必起发不达, 痘毒内攻而然, 宜解表疏卅, 以化毒汤加紫苏, 厚朴之类主之, 或五积散加木香亦可。 若大便不通, 腹胀而作痛者, 桂枝大黄汤酌宜用之。
寒气犯胃, 或食生冷而呕恶吐泻, 腹无胀满而但有疼痛者, 温胃饮, 理中汤加肉桂, 木香, 或小建中汤, 随宜用之。 若胃气虚寒作痛而喜按者, 黄耆建中汤。
寒犯中焦, 气滞作胀, 而腹痛或泄泻者, 和胃饮, 或抑扶煎加丁香, 木香, 或陈氏十一味木香散。
脾肾虚寒, 下腹作痛, 泻利不止者, 胃关煎。
误饮冷水凉茶, 寒湿留中, 小水不利而腹痛者, 五苓散或加木香, 或用小建中汤。
饮食停滞, 中满作痛者, 大, 小和中饮, 或保和丸加木香, 砂仁。 若大便不通而痛甚者, 赤金豆或承气汤利之。
发热二, 三日后, 大便不通, 燥粪留滞而腹痛者, 当归丸, 或用猪胆导法。
湿热下利, 烦热大渴, 小水热涩而腹痛者, 大小分清饮, 或黄芩汤加木香, 青皮, 砂仁。
火毒内攻, 谵妄狂乱而烦热腹痛者, 退火丹, 或朱砂益元散。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腹胀五十二

痘疮腹胀之证, 其要有二: 一以脾胃受伤, 一以邪气陷伏。 盖痘疮将发, 毒由内生, 其证无不发热或见微渴, 此其常也。 当此之时, 只宜温平和解, 或兼托散, 无抑遏, 无穷追, 无残及元气, 惟贵轻扬善导, 但令毒透肌表, 则苗秀而实, 无不善矣。 设不知此, 而见热即退热, 见毒即攻毒, 则未有妄用寒凉而不伤胃气者, 未有但知攻毒而不伤元气者。 胃气伤则运行无力而脾寒, 所以作胀, 元气伤则托送无力而毒陷, 所以作胀。 虽作胀之由, 犹不止此, 然惟此最多, 而人多不能察也。 诸未尽者, 俱详如左。
误服凉药或过食生冷而作胀者, 其人必不能食, 或大小便利, 或腹中雷鸣, 此皆脾胃中寒之证, 速宜温中以疏逐冷气, 冷气散则胀自消矣, 宜益黄散加姜制厚朴, 或人参胃爱散加干姜。 若胃寒兼虚, 疮白神倦, 或气促发厥者, 惟温胃饮及陈氏十一味木香散俱为要药。 若寒在脾肾, 下焦不化而作胀者, 非理阴煎不可。
中气本虚, 或过用消伐, 以致元气无力, 不能托送痘毒而陷伏作胀者, 宜十宣散, 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痘毒陷伏于卅者, 必有热证相杂, 如烦躁干渴, 大小便秘而作胀者, 此只宜温平快气兼托之剂, 当用紫草饮子。
寒邪外闭肌腠, 身热无汗, 或气喘鼻塞, 则痘毒不能外达而陷伏腹胀者, 宜五积散, 或加减参苏饮。
饮食过伤, 偶为停滞而腹胀者, 此不过一时之滞, 食去则胀消, 宜大和中饮, 或合二妙散, 神香散。
腹胀而目闭, 口中如烂肉臭, 或大便泄泻, 或利脓血者, 皆不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逆五十三

厥逆者, 四肢不温, 或甚至于冷也。 四肢为诸阳之本, 故常宜和暖, 若至厥逆, 则其阳虚可知。 如指尖微寒者, 亦阳气衰也。 足心冷者, 乃阴邪胜也。 其有疮头焦黑, 烦渴闷顿, 大便热结而厥逆者, 此阳毒内陷, 火极似水, 所谓热深厥亦深也。 又有疮本灰白, 大便不结而厥逆者, 此元气虚惫, 阳衰而寒也。 凡痘疹之候, 头常欲凉, 足常欲温, 若头温足冷者多不治, 故厥逆为疮家恶候。
痘疹十指微寒者, 即宜五君子煎, 六气煎, 或六物煎加姜, 桂温之, 以防虚寒之变。
痘疹泻利, 气虚而逆者, 胃关煎, 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痘疮始出, 手足便冷, 或其人先有吐利, 致伤脾胃, 脾胃气虚则为厥逆, 宜六气煎, 六物煎加姜, 桂主之, 甚者人参附子理阴煎。
痘疮起胀之时, 手足厥逆, 此阳气欲绝之候, 必其自利或呕吐, 脉见沉细微弱, 或浮大而虚, 速宜温补元阳, 轻则六气煎加肉桂, 甚则六味回阳饮, 或九味异功煎。 服药后手足和暖者生, 厥不止者死。
热毒内甚而厥者, 必有烦热便秘, 胀满脉滑等证, 宜四顺清饮, 或承气汤。
痘后厥逆者, 此其气血已虚, 脾胃已困, 无怪其有厥也, 宜保元汤或六气煎, 六物煎加附, 桂之类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4 0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