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甘气平, 气味俱轻, 升多降少, 阳中微阴。 生者微凉, 可治痈疽。 蜜炙性温, 能补虚损。 因其味轻, 故专于气分而达表, 所以能补元阳, 充腠理, 治劳伤, 长肌肉。 气虚而难汗者可发, 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 以气固而血自止也, 故曰血脱益气。 其所以除泻痢带浊者, 以气固而陷自除也, 故曰陷者举之。 然其性味俱浮, 纯于气分, 故中满气滞者, 当酌用之。
白朮三
味甘辛, 气温, 气味俱厚, 可升可降, 阳中有阴, 气中有血。 其性温燥, 故能益气和中, 补阳生血, 暖胃消谷, 益津液, 长肌肉, 助精神, 实脾胃, 止呕逆, 补劳倦, 进饮食, 利小水, 除湿运痰, 消浮去胀, 治心腹冷痛, 胃虚下痢, 卅癖症瘕。 制以人乳, 欲润其燥。 炒以壁土, 欲助其固。 佐以黄芩, 清热安胎。 以其性涩壮气, 故能止汗实表。 而痈疽得之, 必反多脓; 奔豚遇之, 恐反增气; 及上焦燥热而气多壅滞者, 皆宜酌用之。 然冬朮甘而柔润, 夏朮苦而燥烈, 此其功用大有不同, 不可不为深辨也。 若于饥时择肥而甘者嚼而服之, 服之久久, 诚为延寿之物, 是实人所未知。
苍朮四
味苦甘辛, 性温而燥, 气味俱厚, 可升可降, 阳也。 用此者用其温散燥湿。 其性温散, 故能发汗宽中, 调胃进食, 去心腹胀疼, 霍乱呕吐, 解诸郁结, 逐山岚寒疫, 散风眩头疼, 消痰癖气块, 水肿胀满。 其性燥湿, 故治冷痢冷泄, 滑泻肠风, 寒湿诸疮。 与黄檗同煎, 最逐下焦湿热痿痹。 若内热阴虚, 表疏汗出者忌服。 然惟茅山者, 其质坚小, 其味甘醇, 补益功多, 大胜他朮。
甘草五
味甘气平, 生凉炙温, 可升可降, 善于解毒。 反甘遂, 海藻, 大戟, 芫花。 其味至甘, 得中和之性, 有调补之功,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 刚药得之和其性, 表药得之助其升, 下药得之缓其速。 助参耆成气虚之功, 人所知也; 助熟地疗阴虚之危, 谁其晓焉? 祛邪热, 坚筋骨, 健脾胃, 长肌肉, 随气药入气, 随血药入血, 无往不可, 故称国老。 惟中满者勿加, 恐其作胀; 速下者勿入, 恐其缓功, 不可不知也。
黄精六
一名救穷草。 味甘微辛, 性温。 能补中益气, 安五脏, 疗五劳七伤, 助筋骨, 益脾胃, 润心肺, 填精髓, 耐寒暑, 下三虫, 久服延年不饥, 发白更黑, 齿落更生。 张华[博物志]言天老曰: 太阳之草名黄精, 食之可以长生。 太阴之草名钩吻, 不可食之, 入口立死。 此但以黄精, 钩吻对言善恶, 原非谓其相似也。 而陶弘景谓黄精之叶与钩吻相似, 误服之害人。 苏恭曰: 黄精叶似柳, 钩吻蔓生, 叶如柿叶, 殊非比类。 陈藏器曰: 钩吻及野葛之别名, 二物全不相似, 不知陶公凭何说此? 是可见黄精之内本无钩吻, 不必疑也。
肉苁蓉七
味甘咸, 微辛酸, 气微温。 味重阴也, 降也, 其性滑。 以其味重而甘温, 故助相火, 补精兴阳, 益子嗣, 治女人血虚不孕, 暖腰膝, 坚筋骨, 除下焦寒痛。 以其补阴助阳, 故禁虚寒遗沥泄精, 止血崩尿血。 以其性滑, 故可除茎中寒热涩痛, 但骤服反动大便。 若虚不可攻而大便闭结不通者, 洗淡, 暂用三四钱, 一剂即通, 神效。
丹参八
味微苦, 微甘, 微涩, 性微凉, 无毒。 反藜芦。 能养血活血, 生新血, 行宿血, 故能安生胎, 落死胎, 血崩带下可止, 经脉不匀可调。 此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所以亦能养阴定志, 益气解烦, 疗眼疼脚痹, 通利关节, 及恶疮疥癣, 赤眼丹毒, 排脓止痛, 长肉生肌。
远志九
味微苦, 微辛, 气温, 阳也, 升也。 制以甘草汤, 浸一宿, 晒干炒用。 功专心肾, 故可镇心止惊, 辟邪安梦, 壮阳益精, 强志助力。 以其气升, 故同人参, 甘草, 枣仁, 极能举陷摄精, 交接水火。 但可为佐, 用不宜多。 神气上虚者所宜, 痰火上实者当避。
巴戟天十
味甘微温, 阴中阳也。 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 然亦能养心神, 安五脏, 补五劳, 益志气, 助精强阴。 治阴痿不起, 腰膝疼痛, 及夜梦鬼交, 遗精溺浊, 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 制宜酒浸, 去心微炒, 或滚水浸剥亦可。
仙茅十一
味辛温, 有小毒, 阳也。 能助神明, 强筋骨, 益肌肤, 培精血, 明耳目, 填骨髓, 开胃消食, 帮助房事, 温利五脏, 补暖腰脚。 此西域婆罗门僧献方于唐明皇, 服之有效, 久秘而后得传。 按许真君书云: 仙茅久服, 可以长生。 其味甘能养肉, 辛能养节, 苦能养气, 咸能养骨, 滑能养肤, 酸能养筋, 宜和苦酒服之, 必效也。 然仙茅性热, 惟阳弱精寒, 禀赋素怯者宜之, 若体壮相火炽盛者, 服之大能动火, 不可不察。 凡制用之法, 于八九月采得, 用竹刀刮去黑皮, 切如豆粒, 糯米泔浸两宿, 去赤汁, 用酒拌蒸之, 从已至亥, 制之极熟, 自无毒矣。 然后曝干捣筛, 熟蜜丸桐子大, 每空心酒饮任下二三十丸。 忌食牛乳及黑牛肉, 恐减药力也。 若随群补药中为丸服之, 无所不可。
天麻十二
一名赤箭, 一名定风草。 味辛, 平, 阴中有阳。 治风虚眩晕头旋, 眼黑头痛, 诸风湿痹, 四肢拘挛, 利腰膝, 强筋骨, 安神志, 通血脉, 止惊恐恍惚, 杀鬼精虫毒, 及小儿风痫惊气。 然性懦力缓, 用须加倍, 或以别药相佐, 然后见功。
沙参十三
反藜芦, 一名铃儿草。 味微甘苦, 气味俱轻, 性微寒。 能养肝气, 治多眠, 除邪热, 益五脏阴气, 清肺凉肝, 滋养血脉, 散风热瘙痒, 头面肿痛, 排脓消肿, 长肌肉, 止惊烦, 除疝痛。 然性缓力微, 非堪大用。 易老云: 人参补五脏之阳, 沙参补五脏之阴。 特以其甘凉而和, 补中清火, 反而言之, 故有是论。 若云对待人参, 则相去远矣。
玄参十四
反藜芦, 味苦甘微咸, 气寒。 此物味苦而甘, 苦能清火, 甘能滋阴。 以其味甘, 故降性亦缓。 本草言其惟入肾经, 而不知其尤走肺脏。 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 散周身痰结热痈, 逐颈项咽喉痹, 瘰卅结核, 驱男女传尸, 烦躁骨蒸, 解温疟寒热往来, 治伤寒热斑支满, 亦疗女人产乳余疾, 或肠中血瘕热症, 并疗劳伤痰嗽热烦, 补肾滋阴, 明目解渴。
茅根十五
即白茅。 味甘凉, 性纯美, 能补中益气, 此良药也。 善理血病, 凡吐血衄血, 瘀血血闭, 及妇人经水不调, 崩中漏下。 且通五淋, 除客热, 止烦渴, 坚筋骨, 疗肺热哕逆喘急, 解酒毒及黄疸水肿, 久服大是益人。 若治痈疽疖毒, 及诸毒诸疮诸血, 或用根捣傅, 或用此煮汁调傅毒等药, 或以酒煮服, 无不可也。 茅有数种, 处处有之, 惟白者为胜。 春生芽, 布地如针, 故曰茅针, 可以生噉, 甚益小儿, 功用亦用。
淫羊藿十六
味甘, 气辛, 性温, 乃手足阳明, 少阴, 三焦命门药也。 主阳虚阳痿, 茎中作痛。 化小水, 益精气, 强志意, 坚筋骨, 暖下部一切冷风劳气, 筋骨拘挛。 补腰膝, 壮真阴, 及年老昏耄, 中年健忘。 凡男子阳衰, 女子阴衰, 艰于子嗣者, 皆宜服之。 服此之法, 或单用浸酒, 或兼佐丸散, 无不可者。 制法每择净一斤, 以羊脂四两, 同炒油尽用之。
苦参十七
味苦性寒。 反藜芦。 沉也, 阴也, 乃足少阴肾经之药。 能祛积热黄疸, 止梦遗带浊, 清小便, 利水, 除痈肿, 明目止泪, 平胃气, 能令人嗜食, 利九窍, 除伏热狂邪, 止渴醒酒, 疗恶疮斑疹疥癞, 杀疳虫及毒风烦躁脱眉。 炒黄为末, 米饮调服, 治肠风下血热痢。
贝母十八
反乌头味苦, 气平, 微寒。 气味俱轻, 功力颇缓, 用须加倍。 善解肝脏郁愁, 亦散心中逆气, 祛肺痿肺痈痰脓喘嗽, 研末, 沙糖为丸, 含咽最佳。 降胸中因热结胸, 及乳痈流痰结核。 若足生人面诸疮, 烧灰油调频敷。 产难胞衣不出, 研末用酒和吞。 亦除瘕疝, 喉痹, 金疮, 并止消渴烦热。 赤眼翳膜堪点, 时疾黄疸能驱。 又如半夏, 贝母, 俱治痰嗽, 但半夏兼治脾肺, 贝母独善清金。 半夏用其辛, 贝母用其苦。 半夏用其温, 贝母用其凉。 半夏性速, 贝母性缓。 半夏散寒, 贝母清热。 性味阴阳, 大有不同, 俗有代用者, 其谬孰甚。
土贝母十九
反乌头, 味大苦, 性寒。 阴也, 降也, 乃手太阴, 少阳, 足阳明, 厥阴之药。 大治肺痈肺痿, 欬喘, 吐血衄血, 最降痰气, 善开郁结, 止疼痛, 消胀满, 清肝火, 明耳目, 除时气烦热, 黄疸淋闭, 便血溺血, 解热毒, 杀诸虫, 及疗喉痹瘰卅, 乳痈发背, 一切痈疡肿毒, 湿热恶疮, 痔漏金疮出血, 火疮疼痛。 为末可敷, 煎汤可服。 性味俱厚, 较之川贝母, 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