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42~64卷)景岳全书-卷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足跟疮六十七

立斋曰: 足跟乃督脉发源之所, 肾经所过之地。 若饮食失节, 起居失宜, 亏损足三阳经则成疮矣。 若漫肿寒热, 或体倦少食, 属脾虚下陷也, 用补中益气汤。 若晡热作痛, 头目不清, 属脾虚阴火也, 前汤并六味丸。 若痰涎上升, 或口舌生疮, 属肾水干涸也, 前汤并加减八味丸。 凡此皆当滋其化源, 若治其外则误矣。 俗云兔啮疮者, 盖猎人被兔咬脚跟, 或疮久而不敛, 必气血沥尽而死。 若人脚跟患此, 亦终难愈, 因名兔啮也。

一男子素不慎起居, 内热引饮, 作渴体倦, 两足发热, 后足跟作痛。 或用清热除湿之剂, 更加发肿, 又服败毒之药, 焮赤痛甚, 复用清热祛毒, 溃裂番张, 状如赤榴, 热痛如锥, 内热晡热。 此以足三阴亏损, 朝用十全大补汤, 夕用加减八味丸, 外敷当归膏, 两月余而愈。 其服消毒等药而殁者, 不能枚举。 太尹陈汝邻两腿酸软, 或赤或白, 足跟患肿, 或痛, 或痒后痛, 而或如无皮, 或如皴裂, 日晡至夜, 胀痛焮热。 用补中益气汤加八味丸料, 补其肝肾而愈。 一男子患足跟疮肿痛, 服消毒散, 搽追蚀药, 虚证迭出, 形体骨立, 自分必死。 余用十全大补汤兼山药, 山茱萸, 两月余而愈。 一妇人两足发热, 两跟作痛, 日晡热甚。 余以为肝肾血虚, 用加味逍遥散, 六味地黄丸, 五十余剂而愈。 杨锦衣脚跟生疮如豆许, 痛甚, 状似伤寒, 以还少丹, 内塞散治之。 稍可。 次因纳宠作痛, 反服攻毒药, 致血气愈弱, 腿膝痿弱而死。 盖足跟乃二蹻发源之处, 肾经所由之地, 若疮口不合, 则蹻气不能发生, 肾气由此而泄, 故为终身之疾。 况彼疮先得于虚, 复不知戒, 虽大补气血, 犹恐不及, 安可服暴悍攻毒之药以戕贼之乎?


肾藏风疮六十八

立斋曰: 肾藏风属肾虚, 风邪乘于卅胫, 以致皮肤如癣, 或渐延上腿, 久则延及遍身。 外证则搔痒成疮, 脓水淋漓, 眼目昏花; 内证则口燥舌干, 腰腿倦怠, 吐痰发热, 盗汗体疲。 治法用六味丸为主, 佐以四生散。 若脾胃虚弱者, 用补中益气汤为主, 佐以六味丸, 四生散为善。
钦天薛循斋年六十有一, 两卅患之, 脓水淋漓, 发热吐痰四年矣。 此肾脏风证也, 与六味丸, 四生散而瘥。 年余复作, 延及遍身, 日晡益甚, 痰渴盗汗, 唇舌生疮, 两目昏赤, 皆肾经虚火而水泛为痰也, 用加减八味丸而愈。 三年后, 小便淋沥, 茎中涩痛, 此思色精不出而内败也, 用前丸及补中益气汤麦门, 五味而愈。 薛按
凡肾囊湿痒, 抓破成疮, 俗名肾上风也。 外治之法, 但以黄丹, 枯矾, 生牡蛎共为末, 搽擦即愈, 或以蛇床子同白矾煎汤洗之亦可。


疮六十九

立斋曰: 卅疮生于两卅, 初起赤肿, 久而腐溃, 或津淫搔痒, 破而脓水淋漓。 盖因饮食起居, 亏损肝肾, 或因阴火下流, 外邪相搏而致。 外卅属足三阳湿热可治, 内卅属足三阴虚热难治。 若初起恶寒壮热, 焮肿作痛者, 属湿热, 用槟苏散。 若漫肿作痛, 或不肿不痛者, 属阴虚, 用补阴八珍汤。 若脓水淋漓, 体倦食少, 内热口干者, 属脾虚, 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 酒炒白芍药。 若午后热, 或作痛, 头目不清者, 属阴火, 前汤加酒炒黑黄檗及六味地黄丸。 若午后发热, 至子时方止, 是血虚, 前汤加芎, 归, 熟地。 若郁结伤脾而甚者, 用归脾汤加柴胡, 山栀。 若怒动肝火而甚者, 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 山栀, 黄芩。 若内热口干, 肢体倦怠, 或痰涎上升, 或口舌生疮, 属脾肾虚热, 用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 若患处黑黯, 肢体畏寒, 饮食少思, 属脾肾虚败, 用八味地黄丸。 若误用攻伐, 复损胃气, 绝其化源, 治亦难矣。
鸿胪翟少溪两卅生疮, 渐至遍身发热, 吐痰, 口燥咽干, 盗汗心烦, 溺赤足热, 日晡益甚, 形体日瘦。 此肾经虚火也, 用六味丸, 不一月诸证悉退, 三月元气平复。 陈湖陆懋诚素因阴虚, 过饮入房, 发热腿痛似卅疮, 用发表之剂, 两腿肿黯, 热气如雾, 欲发痉, 脉皆洪数, 两尺尤大。 余曰: 属足三阴虚, 酒湿所乘, 元气损而邪益甚耳。 用十全大补加山药, 山茱萸, 附子一剂, 脉证顿退, 却去附子, 又二剂全愈。 薛按


天泡疮七十

天泡疮形如水泡, 皮薄而泽, 或生头面, 或生遍身, 乃太阴阳明风热所致, 故见于皮毛肌肉之间, 宜清血凉血, 热解则愈。 如兼表邪而发热脉数者, 宜荆防败毒散。 如火盛者, 或加芩, 连, 连翘, 金银花, 玄参之属。 如焮肿疼痛, 脉数便结者, 此表卅俱实也, 宜防风通圣散双解之。 如外多毒水, 以金黄散敷之, 无有不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赤白游风七十一

立斋曰: 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 腠理不密, 风热相搏; 或寒闭腠理, 内热怫郁; 或因虚火内动, 外邪所乘; 或肝火血热, 风热所致。 治法: 若风热, 用小柴胡汤加防风, 连翘。 血热, 用四物汤加柴胡, 山栀, 丹皮。 风热相搏, 用荆防败毒散。 内热外寒, 用加味羌活汤。 胃气虚弱, 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 防风及消风散。 血虚, 用加味逍遥散。 阴虚, 逍遥散, 六味丸。 肝肾虚热, 用六味丸则火自息, 风自止。 若用祛风辛热之剂, 则肝血愈燥, 风火愈炽, 元气愈虚, 腠理不闭, 风客内淫, 肾气受伤, 相火翕合, 血随火耗, 反为难治矣。
一男子秋间发疙瘩, 此元气虚而外邪所侵也。 先用九味羌活汤二剂, 又用补中益气加羌, 防而愈。 后不慎起居, 盗汗晡热, 口干唾痰, 体倦懒言, 用补中益气汤, 加减八味丸而愈。 一妇人身如丹毒, 搔破脓水淋漓, 热渴头晕, 日晡益甚, 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女子赤晕如霞, 作痒发热, 用加味小柴胡汤加生地, 连翘, 丹皮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花疮七十二

立斋曰: 翻花疮者, 由疮疡溃后, 肝火血燥生风所致。 或疮口卅肉突出如菌, 大小不同; 或出如蛇头, 长短不一。 治法当滋肝补气, 外涂藜芦膏, 卅肉自入。 须候元气渐复, 脓毒将尽, 涂之有效, 不然虽入而复溃。 若误用刀针, 蚀药, 灸火, 其势益甚, 或出血不止, 必致寒热呕吐等证, 须大补脾胃为善。
判官张承恩内股患痈将愈, 翻出一肉如菌。 余曰: 此属肝经风热血燥, 当清肝热, 养肝血。 彼为不然, 乃内用降火, 外用追蚀, 蚀而复翻, 翻而复蚀, 其肉益大, 元气益虚, 始信余言。 遂内用栀子清散, 外用藜芦膏而痊。 一上舍素膏梁善怒, 耳下结一核, 从溃而疮口翻张如菌, 焮连头痛, 或胸卅作胀, 或内热寒热, 或用清热消毒之药, 年余未瘥。 余用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而寻愈。 一男子背疮敛如豆许, 翻出肉寸余, 用消蚀割系法, 屡去屡大。 此肝经血虚风热, 余用加味逍遥散三十余剂, 涂藜芦膏而消, 又用八珍汤倍用参, 耆, 归, 朮而敛。 一妇人素善怒, 臂患痈, 疮口出肉长二寸许, 此肝肾郁怒, 气血虚而风内动也, 用加味逍遥散, 涂藜芦膏而愈。 后因怒, 患处胀闷, 遍身汗出如雨, 此肝经风热, 风能散气故耳, 仍用前散, 并八珍汤而愈。 俱薛按

痔漏七十三  附脏毒下血按

丹溪云: 漏疮须先服补药以生气血, 即参, 耆, 归, 朮, 芎大剂为主。 外以炮附子为末, 唾津和为饼, 如三钱厚, 安疮上, 以艾炷灸之, 漏大艾炷亦大, 漏小艾炷亦小, 但灸令微热, 不可令痛, 干则易之, 如困则止, 来日如前再灸, 直至肉平为效。 亦有用附片灸之, 以补气血药作膏贴之。
立斋曰: 痔属肝脾肾三经, 凡阴精亏损者难治, 多成漏证。 若肺与大肠二经风热湿热者, 热退自愈, 若不守禁忌者亦成漏证。 此因醉饱入房, 筋脉横解, 精气脱泄, 热毒乘虚流注; 或淫极强固其精, 以致木乘火势而侮金; 或炙卅厚味过多, 或劳伤元气, 阴虚火炽, 皆成斯疾。 若破而不愈, 即成漏矣。 有串臀者, 有串阴者, 有串肠者, 有秽从疮口而出者, 形虽不同, 治颇相似。 其肠头肿成块者, 湿热也。 作痛者, 风热也。 大便燥结者, 火也。 溃而为脓者, 热胜血也。 当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治法曰: 初起焮痛便秘, 小便不利者, 宜清热凉血, 润燥疏风。 若气血虚而为寒凉伤损者, 宜调养脾胃, 滋补阴精。 大便秘涩或作痛者, 润燥除湿。 肛门坠痛者, 泻火导湿。 下坠肿痛而痒者, 祛风胜湿。 小便涩滞肿痛者, 清肝导湿。 其成漏者, 养元气, 补阴精为主。 大凡痔漏下血, 服凉血药不应者, 必因中气虚不能摄血, 非补中升阳之药不能愈, 切忌寒凉之剂。 亦有伤湿热之食, 成肠癖而下脓血者, 宜苦寒之剂内疏之。 脉弦绝涩者难治, 滑大柔和者易治。 经云: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 其属肝脾肾也明矣。 若有患痔而兼疝, 患疝而兼下疳, 皆属肝肾不足之变证, 但用地黄丸, 益气汤以滋化源为善, 若专服寒凉治火者, 无不致祸。
一男子患痔成漏, 每登厕则痛, 以秦艽防风汤加条芩, 枳壳四剂而愈, 以四物加升麻, 芩, 连, 荆, 防, 不复作。 一男子患痔漏, 每登厕则肛门下脱作痛, 良久方收, 以秦艽防风汤数剂少愈, 乃去大黄加黄耆, 川芎, 芍药而痛止, 更以补中益气汤二十余剂, 后再不脱。 一儒者脓血淋漓, 口干作渴, 晡热便血, 自汗盗汗。 余谓此肝肾阴虚也, 不信, 仍服四物, 芩, 连, 知, 檗之类, 食少泻呕。 余先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 半夏, 炮姜, 脾胃渐醒, 后用六味丸朝夕服, 两月余, 诸证悉愈。 一男子患此, 服寒凉之剂, 侵晨去后不实, 食少体倦, 口干作渴, 小腹重坠。 余用补中益气汤而下坠顿止, 用四神丸而食进便实, 用地黄丸而疮寻愈。 俱薛按一男子脏毒下血, 服凉药败毒药不惟不能止, 且饮食日减, 肢体愈倦, 脉数而涩。 先以补中益气汤数剂少止, 更以六君子汤加升麻, 炮姜四剂而止, 乃去炮姜加芎, 归, 月余, 脾胃亦愈。 尝治积热成风下血者, 先以败毒散散之; 胃寒气弱者, 用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朮散补之, 并效。
一男子脏毒下血, 脾气素弱, 用六君子汤加芎, 归, 枳壳, 地榆, 槐花治之而愈。 后因谋事血复下, 诸药不应, 余意思虑伤脾所致, 遂投以归脾汤四剂而痊。 大抵此证所致之由不一, 当究其因而治之。 丹溪云: 芎归汤一剂, 乃调血之上品, 热加赤茯苓, 槐花; 冷加白茯苓, 以枳壳散, 小乌沉汤和之, 胃气一回, 血自循经络矣。 凡肠风者, 邪气外入, 随感随见。 脏毒者, 蕴积毒久而始见。 又云: 人惟坐卧风湿, 醉饱房劳, 生冷停寒, 酒卅积热, 以致营血失道, 渗入大肠, 此肠风脏毒之所由作也。 挟热下血者, 清而色鲜; 挟冷下血者, 浊而色黯。 清则为肠风, 浊则为脏毒。 先便而后血者其来远, 先血而后便者其来近。 治法大要: 先当解散脾胃风邪, 热则败毒散, 冷则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 当归, 后随其冷热治之。 一妇人素患痔漏, 每因热则下血数滴, 以四物汤加黄连治之即愈。 后为大劳, 疮发肿痛, 经水不止, 脉洪大无力, 此劳伤血气, 火动而然也, 用八珍汤加芩, 连, 蒲黄, 二剂而止; 后去蒲黄, 芩, 连加地骨皮, 数剂而安。 丹溪曰: 妇人崩中者, 由脏腑伤损, 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 若劳动过极, 脏腑俱伤, 以致冲任气虚, 不能约制经血, 故忽然而下, 谓之崩中暴下。
治宜大补气血之药举养脾胃, 微加镇坠心火之剂以治其心, 补阴泻阳, 经自止矣。 俱薛按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通用方

枯痔水澄膏外二百三十。 如神千金方外二三一。 三品锭子外二二四。 熊胆膏外二二七。 蜗牛膏外二二八。 羊胆膏外二二五。 水银枣子膏外二二六
一方: 凡痔疮初起, 痛痒不止, 以旧布鞋底烘热, 频频熨之, 冷则再烘再熨, 其痛痒则止。
灸法: 命门灸七壮, 治五种痔漏。 长强灸随年壮, 治五痔, 便血最效。
一法: 治痔疾大如胡瓜, 贯于肠豆, 发则疼痛僵仆。 先以荆芥汤洗之, 以艾灸其上三五壮, 若觉一道热气贯入肠中, 必大泻鲜血秽血, 一时许觉痛甚, 后其疾乃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跌打损伤七十四

凡跌打损伤, 或从高坠下, 恶血流于内, 不分何经之伤, 皆肝之所主, 盖肝主血也。 故凡败血凝滞, 从其所属而必归于肝, 多在卅肋小腹者, 皆肝经之道也。 若其壅肿痛甚, 或发热自汗, 皆当酌其虚实, 而以调血行经之药治之。
脉法: 如<内经>曰: 肝脉搏坚而长, 色不青, 当病堕若搏, 因血在卅下, 令人呕逆。 <金匮>云: 寸口脉浮微而涩, 然当亡血, 若汗出, 设不汗出者, 当身有疮, 被刀斧所伤, 亡血故也。 <脉经>云: 金疮出血太多, 其脉虚细沉小者生, 浮数实大者死。 砍刺出血不止, 其脉来大者七日死, 滑细者生。 从高颠仆, 内有瘀血, 腹胀, 脉坚强者生, 小弱者死。 破伤有瘀血在内者, 脉坚强实则生, 虚小弱则死。 若血亡过多者, 脉细小则生, 浮大数实则死。 皆为脉病不相应故也。
治法: 凡胸满卅胀者, 宜行血。 老弱者, 宜行血活血。 腹痛者, 宜下血。 瘀肉不溃, 或溃而不敛, 宜大补气血。 若打扑坠堕稍轻, 别无瘀血等证, 而疼痛不止者, 惟和气血, 调经脉, 其痛自止, 更以养气血, 健脾胃, 则无有不效。 亦有痛伤胃气, 作呕或不饮食者, 以四君子汤加当归, 砂仁之类调之。 若有瘀血, 不先消散而加补剂, 则成实实之祸; 设无瘀血而妄行攻利, 则致虚虚之祸。 故凡治此证, 须察所患轻重, 有无瘀血, 及元气虚实, 不可概行攻下, 致成败证。 盖打扑坠堕, 皮肉不破, 肚腹作痛者, 必有瘀血在内, 宜以复元活血汤攻之; 老弱者, 四物汤加红花, 桃仁, 穿山甲, 补而行之。 若血去多而烦躁, 此血虚也, 名曰亡血, 宜补其血。 如不应, 当以独参汤补之。 一, 凡损伤不问老弱及有无瘀血停积, 俱宜服童便, 以酒佐之, 推陈致新, 其功甚大。 若卅胀, 或作痛, 或发热烦躁, 口干喜冷, 惟饮热童便一瓯, 胜服他药。 他药虽亦可取效, 但有无瘀血, 恐不能尽识, 反致误人, 惟童便不动脏腑, 不伤气血, 万无一失。 尝询之诸营, 操军常有坠马伤者, 何以愈之? 俱对曰: 惟服热童便即愈, 此其屡试之验亦明矣。 然惟胃虚作呕, 及中寒泄泻者不可服。 大凡肿痛或伤损者, 以卅捣烂, 炒热罨之; 或用生姜, 卅白同捣烂, 和卅炒热罨之尤妙; 或用生姜, 陈酒糟同捣烂, 炒热罨之亦可。 外治损伤诸方, 如传正骨丹, 没药降圣丹, 当归导滞散, 黑丸子, 本事接骨方, 十味没药丸, 洗损伤等十余方, 俱有妙用, 所当详察。
立斋曰: 予于壬申年被重车碾伤, 闷瞀良久复苏, 胸满如筑, 气息不通, 随饮热童便一碗, 胸宽气利, 惟小腹作痛。 吾乡银台徐东濠先生与复元活血汤一剂, 便血数升, 肿痛悉退, 更服养血气药而痊。 戊辰年公事居庸, 见覆车被伤者, 七八人仆地呻吟, 一人未苏, 予俱令以热童便灌之, 皆得无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杖疮七十五

杖疮一证, 凡其甚者, 必以瘀血为患。 血瘀在外者, 浅则砭之, 深则刺之, 内溃者开之, 腐肉者取之; 血瘀在内者, 宜以活血流气之药和之, 甚者利之行之, 此治血凝之法也。 然其受刑之时, 号叫则伤气, 忍痛则伤血, 悲愤则伤志, 血气情志俱伤, 虚所必致, 若不培补, 则羸困日甚矣。 况脾主肌肉, 脾气受伤, 则饮食必减, 血脉损坏, 则肌肉俱病。 故凡既伤之后, 但察其虚多滞少者, 则宜以参, 耆, 归, 朮, 熟地, 甘草之属, 专理脾气以托气血, 脾健则元气日复, 肌肉自生, 可保无虞矣。 其有伤筋骨而作痛者, 宜没药降圣丹治之。 若牙关紧急, 或腰背反张者, 以玉真散治之, 并效。 总之, 此证宜先察其有瘀无瘀, 及形气虚实, 酌而治之。 凡诸变证, 治法有未尽者, 宜与前跌打损伤条互参通用。 外杖疮四方, 见外科方中。
文刑部用晦, 伏阙谏南巡, 受杖, 瘀血已散, 坏肉不溃, 用托卅之药, 稍溃而脓清, 此气血虚也, 非大剂参, 耆不能补。 文君亦善医, 以为恐腹满, 予强之而饮食稍思, 遂加大补剂, 饮食日进, 肉溃脓稠而愈。 又治江翰林诸公与文同事者九人, 皆先散其瘀血, 渐用排脓托卅之药, 俱愈。 夏凤, 北京人, 因杖疮臀膝通溃, 脓瘀未出, 时发昏愦, 此脓毒内作而然也。 急与开之, 昏愦愈甚, 此虚也。 以八珍汤一服少可, 数服死肉自腐, 顿取之, 令用猪蹄汤洗净, 以神效当归膏涂贴, 再以十全大补汤, 两月而愈。 若更投破血之剂则危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破伤风七十六

<病机>云: 破伤风者, 有因卒暴伤损, 风寒袭之, 传播经络, 致使寒热更作, 身体反张, 口噤不开, 甚者邪气入脏。 有因诸疮不瘥, 营卫俱虚, 肌肉不生, 疮眼不合, 邪亦能外入于疮, 为破伤风之候。 有诸疮不瘥, 举世皆言着灸为上, 是为热疮。 而不知火热客毒, 逐经为变, 不可胜数, 微则发热, 甚则生风而搐, 或角弓反张, 口噤目斜。 亦有破伤不灸而病此者, 因疮着白痂, 疮口闭塞, 气难通泄, 故阳热易为郁结, 热甚则生风也。
徐用诚曰: 此论所因有四: 二者因疮口入风, 似属外因; 一者因灸生热, 似属不内不外因; 一者因疮口闭塞, 内热生风, 似属内因也。 又云: 破伤风证, 古方药论甚少, 岂非以此疾与中风同论, 故不另立条目也。 惟河间论与伤寒表卅中三法同治, 其言病因, 有因外伤于风者, 有因灸者, 有因内热所作者, 然与中风相似也, 但中风之人尚可淹延岁月, 而破伤风者, 犯之多至不救。 盖中风有在经在腑在脏之异, 独入脏者最难治。 破伤风或始而过多, 或疮早闭合, 瘀血停滞, 俱是阴虚受病, 乃五脏之所主, 故此风所伤, 始虽在表, 即随必传入脏, 故多死也。 此病或因疮口坦露, 或因疮口闭密, 皆能为之。 若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 大抵皆由内气虚而有郁热者乃得之。 若内气壮实而无郁热者, 虽害而无所害也。
立斋曰: 大法破伤中风, 风热燥甚, 怫郁在表, 而卅气尚平者, 必善伸数欠, 筋脉拘急, 时或恶寒, 或筋惕而播, 脉浮数而弦, 皆表证也, 宜以辛热治风之药, 开散结滞, 是与伤寒表热怫郁而以升麻汤辛热发散者同也。 然凡用辛热开风热结滞者, 宜以寒药佐之, 则免其药虽中病, 而风热转甚也, 如治伤寒发热用麻黄, 桂枝而加黄芩, 知母, 石膏之类也。 若近世以甘草, 滑石, 卅, 豉寒药发散甚妙。 若表病不已, 渐伤入卅, 卅又未太甚, 而脉在肌肉者, 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 或微加治风辛热亦得, 犹伤寒在半表半卅, 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 若卅热已甚而舌强口噤, 项背反张, 惊搐惕搦, 涎唾稠粘, 胸腹满塞, 或便溺闭结, 或时汗出, 脉洪数而弦。 然出汗者, 由风热甚于卅而表邪已罢, 腠理疏泄, 心火内盛, 故汗出也。 法宜除风散结, 以寒药下之, 后用退风热开郁滞之寒药调之, 热退结散, 则风自愈矣。 凡治此者, 亦宜用按摩导引之法, 及以药斡开牙关, 勿令口噤, 使粥药得下也。
一妇人臀痈将愈, 患破伤风, 发热搐搦, 脉浮数。 予以当归地黄汤治之, 彼不信, 乃服发散败毒药, 果甚, 始信而服之, 数剂而痊。 一男子背疮未痊, 敛以膏药, 剪孔贴之, 患破伤风证而殁。 此先天于内补, 外邪袭其虚耳。 余见此证贴膏药, 剪孔欲其通气, 而反患破伤风, 搽敛药生肌, 欲其收口而反助余毒, 以致殁者多矣, 可不慎哉。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破伤风通用方

豨莶酒外二五六。 防风汤外二五七。 蜈蚣散外二六四。 羌活汤外二五九。 玉真散外二六二。 养血当归地黄汤外二六三。 大芎黄汤外二六一。 白朮防风汤外二五八。 敷药外二五五。


类破伤风七十七

立斋曰: 大凡痈疽溃后, 筋糜肉烂, 脓血大泄, 阳随阴散, 或筋脉拘急, 恶寒惕搦, 甚者舌强口噤, 项背反张, 痰涎壅盛, 便闭汗出, 不时发热, 此气血俱虚而变见若此。 虽与破伤风相类, 而主治之法, 但当大补血气。 若果有风证, 亦须以大补气血为主, 而兼以治风之药。 设若不审是非而妄药之, 则误矣。
司徒边华泉, 肩患痈而发热, 目直或卅, 殊类中风, 此脾胃虚而变证也。 用六君子汤加当归, 炮姜, 及圣愈汤各四剂而安。 又劳心不寐, 用归脾汤而愈。


斑疹丹毒七十八

斑疹一证, 虽已有正门详载, 然彼以小儿麻醋为言, 其有非麻醋而无论大人小儿忽患斑疹小疮者, 此虽与彼相类, 而实有小异也, 是亦不可不辨而治之, 盖多由风热外感之证耳。 治此之法, 脉浮而身热有表证者, 惟散风邪为主。 脉浮而数者, 祛风兼清热。 脉沉滑而无表证者, 清火为主。 脉浮沉俱滑数而表卅兼见者, 宜表卅双解之。 然惟小儿多有此证, 须察其表卅虚实, 酌而治之可也。 总之, 小儿脆弱, 宜安卅之药多, 攻发之药少, 秘则微泄之, 结则微导之, 但令邪气不壅而散之易, 则证轻而儿自安矣。 大抵身温暖者顺, 身凉者逆。
王海藏曰: 前人云首尾不可下者, 何也? 曰: 首不可不下者, 为斑未见于表, 下则邪气不得伸越, 此脉证有表而无卅, 故禁首不可下也。 尾不可下者, 为斑毒已显于外, 内无根蒂, 大便不秘, 本无一切卅证, 下之则斑气陷逆, 故禁尾不可下也。
洁古曰: 斑疹之病。 其为证各异。 发焮肿于外者, 属少阳三焦相火也, 谓之斑。 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 属少阴君火也, 谓之疹。 凡见斑证, 若自吐泻者多吉, 慎勿乱治, 谓邪气上下俱出也。 若斑疹并出者, 其邪必甚, 小儿难胜, 是以多生别证也, 然首尾皆不可下。
立斋曰: 凡小儿丹毒, 遍身俱赤, 不从砭治, 以致毒气入腹则不救。 盖此证乃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 遇相火而合起也。 如霞片者, 须砭去恶血为善。 如肿起赤色, 游走不定者, 宜先以生麻油涂患处, 砭之以泄其毒。 凡从四肢起入腹者不治。 虽云丹有数种, 治有数法, 无如砭之为善。 常见患稍重者, 不用砭法俱不救。
一妇人患斑作痒, 脉浮, 以消风散四剂而愈。 一妇人患斑作痒, 脉浮数, 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少愈, 更以消风散四剂而安。 一男子患斑, 色赤紫焮痛, 发热喜冷, 脉沉实, 以防风通圣散一剂顿退, 又以荆防败毒散加芩, 连四剂愈。 一老人患疹, 色微赤, 作痒发热, 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少愈, 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 山栀而愈。 一小儿患疹, 发热作痛, 烦渴, 欲以清凉饮下之。 诊其脉不实, 举指不数, 此邪在经络也, 不可下。 遂以解毒防风汤, 二剂而愈。 此证小儿多患之, 须详审在表在卅, 及邪及微甚而治之。 一儿作痒发热, 以犀角散一剂, 作吐泻, 此邪气上下俱出也, 毒必自解; 少顷, 吐泻俱止, 其疹果消。 吐泻后, 脉见七至, 此小儿和平之脉也, 邪已尽矣, 不须治, 果愈。

一男子患丹毒, 焮痛便秘, 脉数而实, 服防风通圣散不应, 令砭患处, 去恶血, 仍用前药而愈。 一小儿腿患丹如霞, 游走不定, 先以麻油涂患处, 砭出恶血, 毒即渐散, 更以神功托卅散一剂而安。 一小儿患丹毒, 外势虽轻, 内则大便不利。 此患在脏也, 服大连翘饮, 敷神功散而瘥。 小儿遍身皆赤, 砭之, 投解毒药而愈。 尝治小儿丹毒, 便秘或烦躁者, 服五福化毒丹亦效。 俱薛按
白虎丹方治, 在外科方二九二。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瘤赘七十九

立斋曰: <内经>云: 肝主筋而藏血, 心裹血而主脉, 脾统血而主肉, 肺司腠理而主气, 肾统骨而主水。 若怒动肝火, 血涸而筋挛者, 自筋肿起, 按之如箸, 久而或有赤缕, 名曰箸瘤。 若劳役火动, 阴血沸腾, 外邪所搏而为肿者, 自肌肉肿起, 久而有赤缕, 或皮俱赤者, 名曰血瘤。 若郁结伤脾, 肌肉消薄, 外邪所搏而为肿者, 自肌肉肿起, 按之实软, 名曰肉瘤。 若劳伤肺气, 腠理不密。 外邪所搏而壅肿者, 自皮肤肿起, 按之浮软, 名曰气瘤。 若劳伤肾水, 不能荣骨而为肿者, 自骨肿起, 按之坚硬, 名曰骨瘤。 夫瘤者留也, 随气凝滞, 皆因脏腑受伤, 气血乖违, 当求其属而治其本。 大凡属肝胆二经结核, 宜八珍加山栀, 胆草以养气血, 清肝火; 六味丸以养肺金, 生肾水。 若属肝火血燥, 须生血凉血, 用四物, 二地, 丹皮, 酒炒黑胆草, 山栀。 若中气虚者, 补中益气汤兼服之。 若治失其法, 脾胃亏损, 营气虚弱, 不能濡于患处; 或寒气凝于疮口, 营气不能滋养于患处, 以致久不生肌而漏者, 悉宜调补脾气, 则气血壮而肌肉自生矣。 若不慎饮食起居, 及七情六淫, 或用寒凉蚀药, 蛛丝缠, 芫花线等法以治其外, 则误矣。
按瘤赘一证, 如前薛论已尽其略, 然此五瘤之外, 又惟粉瘤为最多。 盖此以腠理津沫, 偶有所滞, 聚而不散, 则渐以成瘤, 是亦粉刺之属, 但有浅深耳。 深者在皮卅, 则渐大成瘤也。 余尝闻之先辈曰: 瘤赘既大, 最畏其破, 非成脓者, 必不可开, 开则牵连诸经, 漏竭血气, 最难收拾, 无一可活。 及详考薛按所载数人, 凡其溃破者皆至不治, 诚信然也, 不可不知。 兹纪予于三旬之外, 忽于臀下肛门前骨际皮卅生一小粒, 初如绿豆许, 不以为意, 及半年而如黄豆矣, 又一年而如皂子, 复如栗矣。 此时乘马坐椅, 皆有所碍, 而渐至痛矣。 然料此非敷药可散, 又非煎药可及, 使其日渐长大, 则如升如斗, 悬挂腰股间, 行动不便, 岂不竟成废物乎? 抱忧殊甚, 谋之识者, 皆言不可割刺, 恐为祸不小。 予熟筹数月, 莫敢妄动。 然窃计此时乘小不取, 则日后愈大愈难矣, 将奈之何? 尝见人臀股间受箭伤者, 未必即死, 此之利害, 不过如是, 遂决意去之。 一日饮酒微醺, 乘醉以柳叶针刺之, 所出者皆如豆腐白皮之属, 盖即粉瘤也。 刺后顿消, 予甚快然。 及两日后, 则肿如热痈, 予以会通膏贴三日, 脓溃而愈, 予又快然。 不两日, 又肿起, 更热更大, 予则大惧大悔, 谓瘤赘诚不可刺也。 然而无奈, 复以会通膏贴之, 又三日而大溃, 则溃出一囊如鱼胞者, 然后收口全愈。 今愈后数十年, 此间仍有一小窍, 诚险证也。 向非予之勇决, 则此后不知作何状, 使开之再迟, 则真有不可收拾矣。 是以病不早治, 则不知所终, 此亦可为治病者之鉴。 新按
刺灸法: 向一人于眼皮下弦生一小瘤, 初如米粒, 渐大如豆, 其人疑畏, 求治于外科。 彼用攒针三四枚, 翻转眼皮, 刺其内膜, 少少出血, 如此二三次, 其瘤日缩, 竟得尽消。 又一人于手臂上生一瘤, 渐大如龙眼, 其人用小艾于瘤上灸七壮, 竟尔渐消不长, 亦善法也。 或用隔蒜灸之, 亦无不可。
凡于不便处有生此物者, 当以此二法酌宜用之。 大都筋病宜灸, 血病宜刺。 或有以萝卜子, 南星, 朴硝之类敷而治者, 亦可暂消。 若欲拔根, 无如前法。
蛛丝缠法可治瘤赘未甚大者, 其法最妙。 予尝见一人于腹上生一瘤, 其大如胡桃, 一治者取蛛丝捻成粗线, 缠扎其根。 数日其丝渐紧, 瘤根渐细, 屡易屡细, 不十日竟尔脱落, 诚奇法也。 可见诸线日松, 惟蛛丝日紧, 物理之妙, 有当格致者如此。 然亦缠治宜早, 若形势既大, 恐不宜也。
薛氏按曰: 一男子左腿外侧近臀肿一块, 上有赤缕三年矣, 饮食起居如常, 触破涌出脓血, 发热恶寒, 此胆经受证, 故发于腿外侧。 诊其脉, 左尺洪数, 左关弦洪, 此肾水不能生肝木, 用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而痊。 一男子小腹患之, 脓水淋漓, 此足三阴之证。 用补中益气加麦门, 五味以培脾土, 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 更用芦荟丸以清肝火而敛。 一老儒眉间患之三年, 其状如紫桃, 下坠盖目, 按之如水囊, 此肝脾之证, 脓瘀内溃而然耳。 遂刺出血脓, 目即开, 以炒黑胆草, 山栀, 芎, 归, 芍药, 柴胡, 白朮, 茯苓等药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疣八十

立斋曰: 疣属肝胆经风热血燥, 或怒动肝火, 或肝客淫气所致。 盖肝热水涸, 肾气不荣, 故精亡而筋挛也, 宜以地黄丸滋肾水以生肝血为善。 若用蛛丝缠, 螳螂蚀, 着艾灸, 必致多误。 大抵此证与血燥结核相同, 故外用腐蚀等法, 内服燥血消毒, 则精血愈虚, 肝筋受伤, 疮口翻突开张, 卒成败证。 府庠朱宏仁, 年二十, 右手背近中指患五疣, 中一大者如黄豆, 余皆如聚黍, 拔之如丝长三四寸许。 此血燥筋缩也, 用清肝益荣汤, 五十余剂而愈。 府庠沈妪文, 幼啮指甲, 及长不能自禁。 余曰: 此肝火血燥也。 又颈侧常生小疣子, 屡散屡发。 又臂生一块如绿豆大, 若触碎则如断束缕, 扯之则长, 纵之则缩, 后两鬓发白点, 求治。 余曰: 子素肝病, 此部亦属肝胆经也。 夫爪为筋之余, 胆行人身之侧, 正与啮爪, 生卅等相应, 须滋补肾水以生肝胆, 则诸病自愈矣。 乃与六味地黄丸服之, 二年白点自退, 疣亦不生。 一男子小腹中一块, 不时攻痛, 或用行气化痰等药, 不应, 犹以为血鳖, 服行气逐血之剂。 后手背结一卅子, 渐长寸许, 形如鳖状, 肢体间如豆大者甚多。 彼疑鳖生子, 今发于外, 亦用行血, 虚证悉至, 左尺洪数, 关脉洪数而弦。 余以为肾水不能生肝木, 以致肝火血燥而筋挛, 用六味地黄丸生肾水, 滋肝血, 三月余诸证悉愈。 一妇人左手背并次指患五六枚如熟椹, 内热晡热, 月经素不及期。 余曰: 此因肝脾血虚而有热也, 当调补二经, 使阴血生而诸证自愈。 不信, 乃用艾灸, 手即肿胀发热, 手指皆挛, 两卅项及胸乳间皆患疣, 经行无期。 余用加味逍遥散少加炒黑黄连, 数剂渐愈, 乃去黄连, 更佐以归脾汤, 各患渐愈, 又百余剂, 经行如期, 再用地黄丸三料而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5 09: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