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42~64卷)景岳全书-卷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鬓疽四十五

立斋曰: 鬓疽属肝胆二经怒火, 或风热血虚所致。 若焮痛或发热者, 宜祛风清热。 焮痛发寒热, 或拘急者, 发散表邪。 作脓焮痛, 托卅消毒。 脓已成作痛者, 针之。 不作脓或脓成而不溃者, 俱宜托卅。 不敛或脓清者, 宜峻补之。
又, 治法曰: 若发热作渴者, 用柴胡清肝散。 肿卅痛甚者, 仙方活命饮。 若大势已退, 余毒未散, 用参, 苓, 归, 朮为主, 佐以川芎, 白芷, 金银花以速其脓, 脓成仍用参苓之类托而溃之。 若欲其生肌收敛, 肾虚者, 六味丸, 血虚者, 四物加参, 耆; 或血燥者, 四物汤; 或水不能生木者, 六味地黄丸; 气虚者, 用补中益气汤, 皆当滋其化源为善。

痄腮四十六

齐斋曰: 痄腮属足阳明胃经, 或外因风热所乘, 或内因积热所致。 若肿痛寒热者, 白芷胃风汤。 内热肿痛者, 升麻黄连汤。 外肿作痛, 内热口干者, 犀角升麻汤。 内伤寒凉, 不能消溃者, 补中益气汤。 发热作渴, 大便秘结, 清凉饮。 表卅俱解而仍肿痛者, 欲作脓也, 托卅散。 若饮食少思, 胃气虚弱者, 六君子汤。 肢体倦怠, 阳气虚弱也, 补中益气汤。 脓毒既溃, 肿痛不减, 热毒未解也, 托卅消毒散。 脓出而反痛, 气血虚也, 参耆内托散。 发热晡热, 阴血虚也, 八珍汤。 恶寒发热, 气血俱虚也, 十全大补汤。 若焮肿痛连耳下者, 属手足少阳经, 当清肝火。 若连颐及耳后者, 属足少阴经虚火, 当补肾水。 此证而有不治者, 多泥风热, 执用克伐之剂耳。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0: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瘰疬四十七

瘰卅之病, 属三焦肝胆等经风热血燥, 或肝肾二经精血亏损, 虚火内动, 或恚怒忧思, 气逆于肝胆二经。 二经常多气少血, 故怒伤肝则木火动而血燥, 肾阴虚则水不生木而血燥, 血燥则筋病, 肝主筋也, 故累累然结若贯珠。 其候多生于耳前后, 连及颐颔下, 至缺盆及胸腋之侧, 又谓之马刀。 其初起如豆粒, 渐如梅李核, 或一粒, 或三五粒, 按之则动而微痛, 不甚热。 久之则日以益甚, 或颈项强痛, 或午后微热, 或夜间口干, 饮食少思, 四肢倦怠, 或坚而不溃, 或溃而不合, 皆由气血不足, 故往往变为痨瘵。 <外台秘要>云: 肝肾虚热则生卅。 <病机>云: 瘰卅不系膏梁丹毒火热之变, 总因虚劳气郁所致, 止宜以益气养营之药调而治之, 其疮自消, 盖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 若不详脉证虚实之异, 而概用追蚀攻下, 及流气饮, 十宣散之属, 则必犯经禁病禁, 以致血气愈损, 必反为败证矣。 若脉洪大, 以元气虚败, 为不治。 若面色卅白, 为金克木, 亦不治。 若眼内赤脉贯瞳入, 见几条则几年死。 使不求本而妄用伐肝之剂则误矣, 盖伐肝则脾土先伤, 脾伤则损五脏之源矣, 可不慎哉。
齐氏曰: 瘰卅结核初觉时, 宜内消之。 如经久不除, 气血渐衰, 肌寒肉冷, 或脓汁清稀, 毒气不出, 疮口不合, 聚肿不赤, 结核苶脓, 外证不明者, 并宜托卅。 脓未成者, 使脓早成; 脓已溃者, 使新肉早生; 血气虚者, 托卅补之; 阴阳不和, 托卅调之。 大抵托卅之法, 使疮无变坏之证, 所以宜用也。
丹溪曰: 瘰卅必起于足少阳一经, 不守禁忌, 延及足阳明经, 食味之厚, 郁气之久, 曰毒, 曰风, 曰热, 皆此三端。 拓引变换, 须分虚实, 实者易治, 虚者可虑。 此经主决断, 有相火, 且气多血少, 妇人见此, 若月水不调, 寒热变生, 稍久转为潮热, 自非断欲食淡, 神医不能疗也。
立斋曰: 焮肿脉沉数者, 邪气实也, 宜泄之。 肿痛憎寒发热, 或拘急者, 邪在表也, 宜发散。 因怒结核, 或肿痛, 或发热者, 宜疏肝行气。 肿痛脉浮数者, 祛风清热。 脉涩者, 补血为主。 脉弱者, 补气为主。 肿硬不溃者, 补气血为主。 抑郁所致者, 解郁结, 调气血。 溃后不敛者, 属气血俱虚, 宜大补。 虚劳所致者补之。 因有核而不敛者, 腐而补之。 脉实而不敛或不消者下之。
又, 治法曰: 若寒热焮痛者, 此肝火风热而气病也, 用小柴胡汤以清肝火, 并服加味四物汤以养肝血。 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散者, 此肝经火燥而血病也, 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火, 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 若肿高而稍软, 面色痿黄, 皮肤壮热, 脓已成也, 可用针以决之, 及服托卅之剂。 若经久不愈, 或愈而复发, 脓水淋漓, 肌肉羸瘦者, 必纯补之剂, 庶可收敛, 否则变成九卅。 <内经>曰: 陷脉为卅, 留连肉腠, 即此病也。 外用豆豉饼, 琥珀膏以驱散寒邪, 补接阳气, 内服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以滋肾水, 培肝木, 健脾土, 亦有可愈者。
又, 治法曰: 大抵此证原属虚损, 若不审虚实而犯经禁病禁, 则鲜有不误。 常治此证, 先以调经解郁, 更以隔蒜灸之, 多自消。 如不消, 即以琥珀膏贴之。 俟有脓, 即针之, 否则变生他处。 设若痰兼阴虚等证, 只宜加兼证之剂, 不可干扰余经。 若气血已复而核不消, 却服散坚之剂; 至月余不应, 气血亦不觉损, 方进必效散, 或遇仙无比丸。 其毒一下, 即止二药, 更服益气养营汤以调理之。 若疮口不敛, 宜用豆豉饼灸之, 用琥珀膏贴之。 若气血俱虚, 或不慎饮食起居七情者, 俱不治。 然此证以气血为主, 气血壮实者, 不用追蚀之剂, 彼亦能自腐, 但取去之, 亦使易于收敛。 若气血虚者, 不先用补剂, 而数用追蚀之药, 适足以败之矣。 若发寒热, 眼内有赤脉贯瞳入者不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灸瘰

炙法: 取肩尖肘尖骨缝交接处各一穴, 即手阳明经肩卅, 曲池二穴也, 各灸七壮, 在左灸左, 在右灸右, 左右俱病者俱灸之。 余常用之甚效, 薛氏以曲池云肘卅, 似亦未的也。 又, <薛氏经验方>云: 治瘰卅已成未成, 已溃未溃者, 以手仰置肩上, 微举起则肘骨尖自见, 即是灸处, 灸以三四十壮为度, 更服益气养营汤, 灸三次, 疮自除。 如患三四年不愈者, 辰时灸至申时, 三灸即愈, 更服补剂。 按此法乃单灸曲池, 以多为贵也。 然但用前法, 则已妙矣, 倘有未应者, 又当以此法治之。 又曰: 此治瘰卅之秘法, 凡男子妇人, 若因恚怒伤肝, 气血壅遏而不愈者, 宜灸此穴, 以疏通经络。 如取此穴, 当以指甲掐两肘两肩四所, 患处觉有酸麻, 方是其穴。
又法: 灸瘰卅未成脓者, 用大蒜切片三钱厚安患处, 用艾壮于蒜上灸之, 每三五壮即换蒜再灸, 每日灸十数蒜片以拔郁毒。 如破久不合, 更用江西豆豉为末, 以唾津和作饼, 如前灸之以助阳气, 内服补药, 外贴琥珀膏或太乙膏, 疮口自合。
又或疮口已破, 核不腐则疮口不能敛, 或贴琥珀膏不应, 须用针头散传之以去腐肉, 再以如神散傅之, 更服益气养营汤。 若气血虚者, 先服益气养营汤, 待血气稍充方用针头散, 仍服前汤。
一男子患而肿硬久不消, 亦不作脓, 服散坚败毒药不应, 令灸肩尖肘尖二穴, 更服益气养营汤, 月余而愈。 一妇人久溃发热, 月经每过期且少, 用逍遥散兼前汤两月余, 气血复疮亦愈, 但一口不收, 敷针头散, 更灸前穴而痊。 常治二三年不愈者, 连灸三次, 兼用托卅药必愈。 一妇人因怒结核肿痛, 察其气血俱实, 先以必效散下之, 更以益气养营汤三十余剂而消。 常治此证虚者, 先用益气养营汤, 待其气血稍充, 乃用必效散取去其毒, 仍进前药, 无不效者。 田氏妇年逾三十, 瘰卅已溃不愈, 与八珍汤加柴胡, 地骨皮, 夏枯草, 香附, 贝母五十余剂, 形气渐转, 更与必效散二服, 疮口遂合, 惟气血未平, 再与前药三十余剂而愈。 后田生执此方, 不问虚实概以治人, 殊不知散中斑蝥性毒, 虽治瘰卅, 多服则损元气。 若气血实者, 先用此下之而投补剂或可愈, 若虚而用下药, 或用追蚀药, 瘀肉虽去而疮口不合, 反致难治。 俱薛按
治瘰卅痰核方凡瘰卅初起未甚者, 即宜服此, 或加夏枯草更佳。
用忍冬花, 蒲公英各四五钱, 以水二碗同煎汤, 朝夕代茶饮之, 十余日渐消。 然此药但可治标, 若欲除根, 必须灸肩卅, 曲池二穴。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疔疮四十八

齐氏曰: 夫疔疮者, 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者是也。 古方之论, 凡有十种, 华元化之论, 有五色疔, <千金方>说疔有十三种, <神巧万全>其论颇同, 然皆不离毒气客于经络, 及五脏内蕴热毒。 凡初生一头, 凹而肿痛, 青黄赤黑, 无复定色, 令人烦躁闷乱, 或憎寒头痛, 或呕吐心逆, 以针刺疮, 不痛无血, 是其候也。 多因肥甘过度, 不慎房酒, 以致邪毒蓄结, 遂生疔疮。 <内经>曰: 膏梁之变, 足生大疔, 此之谓也。 其治之法, 急以艾炷灸之, 若不觉痛者, 针疔四边, 皆令血出, 以夺命丹或回生丹从针孔卅之, 上用膏药贴之, 仍服五香连翘汤, 漏芦汤等剂, 疏下之为效。 若或针之不痛无血者, 以猛火烧铁针通红, 于疮上烙之, 令如焦炭, 取痛为效, 亦卅前药, 用膏药贴之, 经一二日脓溃根出, 服托卅汤散, 依常疗之, 以取平复。 如针之不痛, 其人眼黑, 或见火光者, 不可治也。 此邪毒之气入于脏腑故也。 <养生方>云: 人汗入肉食, 食之则生疔疮, 不可不慎也。
立斋曰: 此证多由膏梁厚味之所致, 或因卒中饮食之毒, 或感四时不正之气, 或感蛇虫之毒, 或感死畜之秽, 各宜审而治之。 其毒多生于头面四肢, 形色不一, 或如小疮, 或如水泡, 或疼痛, 或麻木, 或寒热作痛, 或呕吐恶心, 或肢体拘急。 并宜隔蒜灸之, 痛则灸至不痛, 不痛灸至痛, 若灸而不痛则明灸之, 及针疔四畔去恶血, 以夺命丹一粒入疮头孔内, 仍以膏药贴之, 并服解毒之剂, 或用荆防败毒散。 若针之不痛无血者, 宜用烧针治如前齐氏之法。 若不省人事, 或牙关紧急者, 以夺命丹为末, 卅酒调灌之, 候醒, 更服败毒散或夺命丹, 甚效。 若生两足者, 多有红丝至脐; 生两手者, 多有红丝至心腹; 生唇面口内者, 多有红丝入喉, 皆为难治。 急宜用针于血丝尽处挑破, 使出恶血。 若红丝近心腹者, 更挑破疮头, 去恶水以泄其毒, 亦以膏药贴之, 多有生者。 若患于偏僻下部之处, 药力所难到者, 若专假药力, 则缓不及事, 惟灸之则大有回生之功。 疔之名状, 虽有十三种之不同, 而治法但当审其元气虚实, 邪之表卅, 庶不误人于夭札也。 若专泥于疏利表散, 非为无益而反害之。 凡人暴死者, 多是疔毒, 急取灯遍照其身, 若有小疮, 即是其毒, 宜急灸之, 并服夺命丹等药, 亦有复苏者。
又曰: 脉浮数者散之。 脉沉实者下之。 表卅俱实者, 解表攻卅。 麻木或大痛及不痛者, 并灸之, 更兼攻毒。
操江张卅山, 左足次指患之, 痛不可忍, 急隔蒜灸三十余壮, 即能举步。 彼欲速愈, 自敷凉药, 遂致血凝肉死, 毒气复炽。 再灸百壮, 服活命饮, 出紫血, 其毒方解, 脚底通溃, 腐筋烂肉甚多。 及将愈, 予因考绩北上, 又误用生肌药, 反助其毒, 使元气亏损, 疮口难敛。 予回用托卅药补之, 喜其禀实, 且客处。 至三月余方瘥。 表甥居富, 右手小指患之, 或用针出血, 敷以凉药, 掌指肿三四倍, 六脉洪大, 此真气夺则虚, 邪气胜则实也。 先以夺命丹一服, 活命饮二剂, 势稍缓。 余因他往, 或又遍刺出血, 肿延臂腕如大瓠, 手指肿大数倍, 不能消溃, 乃真气愈虚而邪气愈盛也。 余回用大剂参, 耆, 归, 朮之类, 及频灸遍手, 肿势渐消。 后大便不实, 时常泄气, 此元气下陷, 以补中益气汤加补骨脂, 肉豆蔻, 吴茱萸, 五味子, 又以生脉散代茶饮, 大便渐实, 手背渐溃, 又用大补药五十余剂渐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0: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毒四十九

齐氏曰: 时毒者, 为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 其候发于鼻, 面, 耳, 项, 咽喉, 赤肿无头, 或结核有根, 令人憎寒发热, 头疼肢体甚痛, 恍惚不宁, 咽喉闭塞, 人不识者, 将谓伤寒。 原夫此疾, 古无方论, 世俗通谓丹瘤, 病家恶言时毒, 切恐传染。 经曰: 人身忽经变赤, 状如涂丹, 谓之丹毒。 此风热恶毒所为, 自与时毒不同。 盖时毒者, 感四时不正之气, 初发状如伤寒, 五七日之间, 乃能杀人, 若至十日之外, 则不治自愈也。 治宜辨之, 先诊其脉, 凡滑, 数, 浮, 洪, 沉, 紧, 弦, 涩, 皆其候也。 但浮数者, 邪在表也; 沉涩者, 邪气深也。 察其毒之甚者, 急服化毒丹以攻之; 实热便秘者, 大黄汤下之; 其有表证者, 犀角升麻汤以发之; 或年高气郁者, 五香连翘汤主之。 又于鼻内嗅通气散, 取十余嚏作效。 若嗅药不嚏者, 不可治之。 如嚏出脓血者, 治之必愈。 凡左右看病之人, 日日用嗅药嚏之, 必不传染, 切须记之。 其病人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 此治时证之良法也。 凡经三四日不者, 不可大下, 犹宜和解之, 以犀角散, 芩连消毒饮, 甚者, 连翘汤之类。 至七八日, 大小便通利而头面肿起高赤者, 可服托卅散, 托卅黄耆汤。 如肿甚者, 宜砭患处出恶血, 以泄其毒气。 此病若五日已前, 精神昏乱, 咽喉闭塞, 语言不出, 头面赤肿, 食不知者, 必死之候, 治之无功矣。 然而此疾有阴有阳, 有可汗者, 有可下者。 尝见粗工, 但云热毒, 只用寒药, 殊不知病有微甚, 治有逆从, 不可不审矣。
罗谦甫云: 泰和二年, 先师监济源税, 时四月, 民多疫疠, 初觉憎寒体重, 次传头面肿盛, 目不能开, 上喘, 咽喉不利, 舌干口燥, 俗云大头天行, 亲戚不相访问, 染之多不救。 张县令侄亦得此病, 至五六日, 医以承气加板蓝根下之, 稍缓; 翌日, 其病如故, 下之又缓, 终莫能愈, 渐至危笃。 或曰: 李明之存心于医, 可请治之。 遂请诊视, 具说其由。 先师曰: 夫身半已上, 天之气也也; 身半已下, 地之气也。 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 上攻头目而为肿盛, 用承气下之, 以泻胃中之实热, 是诛伐无过也, 殊不知适其病所为故。 遂处一方, 用黄芩, 黄连味苦寒, 泻心肺间热以为君; 橘红苦平, 玄参苦寒, 生甘草甘寒, 人参甘平, 泻火补气以为臣; 连翘, 鼠粘子, 薄荷叶苦辛平, 板蓝根味苦寒, 马勃, 白僵蚕味苦平, 行少阳, 阳明二经气不得伸; 桔梗味辛温, 为舟楫不令下行; 升麻, 柴胡苦辛以散表邪。 其为细末, 半用汤调, 时时服之; 半蜜为丸, 噙化之, 服尽良愈。 因叹曰: 往者不可追, 来者犹可及, 凡他所有病者, 皆书方以贻之, 全活甚众。 时人皆曰: 此方天人所制, 遂刊于石, 以传永久, 命曰普济消毒饮。
薛立斋曰: 此感四时不正之气, 邪客心肺之间, 上攻头目而为患, 与膏梁积热之证不同, 硝黄之剂, 非大便秘实者不可用。 若不审其因, 不辨其表卅虚实, 而概用攻之, 必致有误。 卅实而不利者下之。 表实而不解者散之。 表卅俱实而不解者, 解表攻卅。 表卅俱解而不消者和之。 肿甚焮痛者, 砭去恶血, 更用消毒之剂。 不作脓或不溃者托之。 饥年普患者, 不宜用峻利药, 当审而治之。
又, 治法曰: 若脉浮者, 邪在表也, 用葛根牛蒡汤, 犀角升麻汤, 人参败毒散之类以发之。 脉沉涩者, 邪在卅也, 用栀子仁汤, 五利大黄汤之类以下之。 表卅俱病而肿不退者, 用犀角升麻汤; 甚者, 砭出恶血, 并用通关散嗅鼻, 内取嚏以泄其毒。 表卅俱不解, 而内外俱实者, 防风通圣散。 欲其作脓者, 用托卅消毒散; 欲其收敛者, 用托卅散, 此法最为稳当。 常见饥馑之际, 刍荛之人多患之。 乃是胃气有损, 邪气从之为患也。 故凡以凶荒劳役而患此者, 多宜安卅为主, 或用普济消毒饮最善。
一老人, 冬月头面耳项俱肿, 痛甚, 便秘脉实, 此表卅俱实病也, 与防风通圣散不应, 遂砭患处出黑血, 仍投前药即应, 又以荆防败毒散而瘳。 盖前药不应者, 毒血凝聚上部经络, 药力难达故也。 恶血既去, 其药自效。 或拘用寒远寒, 及年高畏用硝黄而用托卅, 与夫寻常消毒之剂, 或不砭泄其毒, 专假药力, 鲜不危矣。 一男子头面肿痛, 服硝黄败毒之剂愈甚, 诊之脉浮数, 其邪在表, 尚未解散, 用荆防败毒散加玄参, 牛蒡子二剂, 势退大半, 以葛根牛蒡子汤四剂而痊。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1: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肺痈肺痿五十

此证初起, 邪结在肺者, 惟桔梗杏仁煎为治此之第一方。 在新因三三。
齐德之曰: 肺者, 五脏之华盖也, 处于胸中, 主于气, 候于皮毛。 劳伤血气, 腠理虚而风邪乘之, 内感于肺也, 故汗出恶风, 欬嗽短气, 鼻塞项强, 胸卅胀满, 久久不瘥, 已成肺痿也。 风中于卫, 呼气不入; 热至于营, 则吸而不出。 所以风伤皮毛, 热伤血脉, 风热相搏, 气血稽留, 蕴结于肺, 变成疮疽。 诊其脉候, 寸口脉数而虚者, 肺痿也; 数而实者, 肺痈也。 若欲知其有脓, 但脉见微紧而数者, 未有脓也; 紧甚而数者, 已有脓也。 肺痿之候, 久嗽不已, 汗出过度, 重亡津液, 便如烂瓜, 下如豕膏, 小便数而不渴, 渴者自愈, 欲饮者将瘥, 此由肺多唾涎而无脓者, 肺痿也。 肺疮之候, 口干喘满, 咽燥而渴, 甚则四肢微肿, 欬唾脓血, 或腥臭浊沫, 胸中隐隐微痛者, 肺疽也。 又, <圣惠>曰: 中府隐隐微痛者, 肺疽也。 上肉微起者, 肺疮也。 中府者, 穴名也。 是以候始萌则可救。 脓成则多死。 又, <内经>曰: 血热则肉败, 营卫不行, 必将为脓。 大凡肺疮当欬嗽短气胸满, 时唾脓血, 久久如粳米粥者难治, 若呕脓而不止者, 亦不可治; 其呕脓而自止者将自愈。 其脉短而涩者自痊, 浮洪而大者难治。 其面色当白而反面赤者, 此火之克金, 皆不可治。 仲景曰: 上气, 面浮肿, 肩息, 其脉浮大, 不治, 又加利尤甚。
马益卿曰: 肺痈治法要略, 先以小青龙汤一贴以解其风寒邪气, 然后以葶苈大枣泻肺汤, 桔梗汤, 苇茎汤随证用之以取脓, 以治肿疡之例也; 终以内补黄耆汤以补卅之阴气, 此治溃疡之例也。 又曰: 肺痈已破, 入风者不治, 或用太乙膏丸服, 以搜风汤吐之。 若吐脓血, 状如肺痈, 口臭, 他方不应者, 宜消风散入男子发灰, 清米饮调下, 两服可除。
立斋曰: 凡劳伤血气, 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 内感于肺; 或入房过度, 肾水亏损, 虚火上炎; 或醇酒炙卅, 辛辣厚味, 熏蒸于肺; 或欬唾痰涎, 汗下过度, 重亡津液, 皆能致之。 其候恶风欬嗽, 鼻塞项强, 胸卅胀满, 呼吸不利, 咽燥作渴, 甚则四肢微肿, 欬唾脓血。 若吐痰臭浊, 脓血腥秽, 胸中隐隐微痛, 右手寸口脉数而实者, 为肺疽。 若唾涎沫而无脓, 脉数而虚者, 为肺痿也。
又, 治法曰: 大抵劳伤血气, 则腠理不密, 风邪乘肺, 风热相搏, 蕴结不散, 必致欬嗽, 若误用汗下过度, 则津液重亡, 遂成斯证。 凡喘嗽气急胸满者, 表散之。 欬嗽发热者, 和解之。 欬而胸膈隐隐痛, 唾痰腥臭者, 宜排脓散。 喘急恍惚痰盛者, 宜平肺。 唾脓脉短涩者, 宜补之。 又, 治法曰: 若欬嗽喘急者, 小青龙汤。 欬嗽胸胀者, 葶苈大枣泻肺汤。 欬脓腥浊者, 桔梗汤。 欬喘短气, 或小便短少者, 佐以参耆补肺汤。 体倦食少者, 佐以参朮补脾汤。 欬唾痰壅者, 肾虚水泛也, 六味地黄丸。 口干咽燥者, 虚火上炎也, 加减八味丸。 此证皆因脾土亏损, 不能生肺金, 肺金不能生肾水, 故始成则可救, 脓成则多死。 苟能补脾肺, 滋肾水, 庶有生者。 若专攻其疮, 则脾胃益虚, 鲜有不误者矣。
陆司厅子, 春间欬嗽唾痰腥秽, 胸满气促, 皮肤不泽, 项强, 脉数, 此肺疽也, 盖肺系在顶, 肺伤则系伤, 故牵引不能转侧, 肺者气之本,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治以黄耆, 当归, 川芎, 白芷, 贝母, 知母, 麦冬, 瓜蒌仁, 桔梗, 防风, 甘草, 兼以蜡矾丸及太乙膏治之, 脓尽脉涩而愈。 一男子面白神劳, 欬而胸膈隐痛, 其脉滑数。 予以为肺痈, 欲用桔梗汤, 不信, 仍服表药, 致欬嗽愈甚, 唾痰腥臭, 始悟。 乃服前汤四剂, 欬嗽少定, 又以四顺散四剂而脉静, 更以托卅药数剂而愈。 一男子欬嗽喘急, 发热烦躁, 面赤咽痛, 脉洪大, 用黄连解毒汤, 二剂少退, 更以栀子汤, 四剂而安。 一男子患肺痿, 欬嗽喘急, 吐痰腥臭, 胸满咽干, 脉洪数, 用人参平肺散六剂及饮童便, 诸证悉退, 更以紫菀茸汤汤而愈。 童便虽云专治虚火, 常治疮疡焮肿疼痛, 发热作渴, 及肺痿, 肺痈发热口渴者尤效。 一男子面赤吐脓, 发热作渴, 烦躁引饮, 脉洪数而无伦次。 先用加减八味丸加麦冬大剂一服, 热渴顿止, 即熟睡良久, 觉而神爽索食, 再剂诸证顿减, 仍用前药, 更以人参五钱, 麦冬二钱五分, 五味二钱, 水煎代茶, 日饮一剂, 月余而安。 此证面赤者, 当补肺肾; 面白者, 当补脾肺, 治者审之。 一妇人素血虚, 发热欬嗽, 或用痰火之剂后, 吐脓血, 面赤脉数, 其势甚危, 此脓而气血虚也。
余用八珍汤以补元气, 用桔梗汤以治肺证, 因得渐愈。 一儒者患肺痈, 鼻流清涕, 欬吐脓血, 胸膈作胀, 此风邪外伤也。 先用消风散加乱发灰, 二服而鼻利, 又用四君加芎, 归及桔梗汤而愈。 后因劳役, 欬嗽吐脓, 小便滴沥, 面色黄白, 此脾土不能生肺金, 肺金不能生肾水也, 用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仆年逾三十, 嗽久不愈, 气壅不利, 睡卧不宁, 咯吐脓血, 甚虚可畏, 其主已弃矣。 余以宁肺散, 一服少愈, 又服而止大半, 乃以宁肺汤数剂而痊。 所谓有是病必用是药, 若泥前散性涩而不用, 何以得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1: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乳痈乳岩五十一

妇人门亦有乳证, 当互察之立斋曰: 乳房属足阳明胃经, 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男子房劳恚怒, 伤于肝肾, 妇人胎产忧郁, 损于肝脾, 皆能致之。 若因暴怒, 或儿口气所吹, 肿痛者, 宜疏肝行气。 焮痛发寒热者, 发散表邪。 焮肿痛甚者, 清肝消毒, 并宜隔蒜灸。 未成脓者, 疏肝行气。 不作脓或不溃者, 托卅为主。 溃而不敛或脓清者, 宜大补脾胃气血为主。 又, 治法曰: 若脓出反痛, 或作寒热, 气血虚也, 十全大补汤。 体倦口干, 中气虚也, 补中益气汤。 晡热内热, 阴血虚也, 八珍汤加五味子。 欲呕作呕, 胃气虚也, 补胃为主, 或用香砂六君子汤。 食少作呕, 胃气虚寒也, 前汤加干姜。 食少泄泻, 脾气虚寒也, 理中汤, 或加人参, 附子。 若劳碌以致肿痛, 气血未复也, 八珍汤倍用参, 耆, 归, 朮。 若因怒气以致肿痛, 肝火伤血也, 八珍汤加柴胡, 山栀。 若肝火血虚而结核不消者, 四物汤加柴胡, 升麻。 若肝脾气血俱虚而结核者, 四君子加芎, 归, 柴胡, 升麻。 郁结伤脾而结核者, 归脾汤兼神效瓜蒌散。 若为儿所吹而发肿焮痛, 须吮通揉散, 否则成痈矣。 若兼余证, 亦当治以前法。 若妇人郁怒伤肝脾而结核, 不痒不痛, 一二载始溃者, 名曰乳岩, 最难治疗。 又, 治法曰: 若忿怒伤肝, 厚味积热, 以致气不行, 窍不通, 乳不出, 则结而为肿为痛。 此阳明之血热, 甚则肉腐为脓。 若脓一成, 即针出之, 以免遍溃诸囊之患。 亦有所乳之子, 膈有滞痰, 口气焮热, 含乳而睡, 热气所吹, 遂成肿痛。 于初起时, 须吮咂使通, 或忍痛揉散之, 失治必成痈患。 宜用青皮以疏厥阴之滞, 石膏以清阳明之热, 甘草节以行污浊之血, 瓜蒌子以消肿导毒, 或加没药, 橘叶, 皂角针, 金银花, 当归。 更宜随证消息加减而治, 仍用少酒佐之, 更用隔蒜灸之, 其效尤捷。 若有脓, 即针之, 否则通溃, 难于收敛。
乳痈用蒲公英, 忍冬藤入少酒煎, 服即欲睡, 是其功也, 及觉而病安矣。 见<外科心法>
一妇人患乳痈, 寒热头痛, 与荆防败毒散一剂, 更与蒲公英一握, 捣烂入酒二三盏, 再捣, 取汁热服, 柤热罨患处而消。 丹溪云: 此草散热毒, 消肿核, 又散滞气, 解金石毒之圣药。 一妇人左乳内肿如桃, 不痛色不变, 发热渐消瘦, 以八珍汤加香附, 远志, 青皮, 柴胡百余剂, 又间服神效瓜蒌散三十余剂, 脓溃而愈。 常见患者责效太速, 或不解七情, 及药不分经络虚实者俱难治。 大抵此证四十以外者尤难治, 盖因阴血日虚也。 一妇人因怒, 左乳内肿痛发热, 表散太过, 致热益甚。 以益气养营汤数剂, 热止脓成, 欲用针, 彼不从, 遂肿胀大热发渴, 始针之, 脓大泄, 仍以前汤, 月余始愈。 一男子左乳肿硬痛甚, 以仙方活命饮二剂而痛止, 更以十宣散加青皮, 四剂脓成, 针之而愈。 此证若脓成未破, 疮头有薄皮剥起者, 用代针之剂点起皮处, 以膏药贴之, 脓亦自出, 但不若及时针之, 则不致大溃。 如脓出不利, 更卅入搜脓化毒之药。 若脓血未尽, 辄用生肌之剂, 反助邪气, 纵早合, 必再发, 不可不慎也。 一产妇因乳少服药通之, 致乳房肿胀, 发热作渴, 状类伤寒, 以玉露散补之而愈。 夫乳汁乃气血所化, 在上为乳, 在下为经。 若冲任之脉盛, 脾胃之气壮, 则乳汁多而浓, 衰则少而淡, 所乳之子亦弱而多病, 此自然之理。 亦有屡产有乳, 再产却无, 或大便涩滞, 乃亡津液也。 <三因论>云: 产妇乳脉不行有二: 有血气盛闭而不行者, 有血气弱涩而不行者。 虚当补之, 盛当疏之。 盛者当用通草, 漏芦, 土瓜根辈, 虚者当用炼成锺乳粉, 猪蹄, 鲫鱼之属, 概可见矣。 俱薛按一妇人久郁, 右乳内结三核, 年余不消, 朝寒暮热, 饮食不甘。 此乳岩也, 乃七情所伤, 肝经血气枯槁之证, 宜补气血, 解郁结药治之。 遂以益气养营汤, 百余剂血气渐复, 更以木香饼灸之, 喜其谨疾, 年余而消。 若用克伐之剂以复伤血气, 则一无可保者。 一妾乃放出宫人, 乳内结一核如栗, 欲用前汤, 彼不信, 乃服疮科流气饮及败毒散, 三年后大如覆碗, 坚硬如石, 出水不溃而殁。 大抵郁闷则脾气阻, 肝气逆, 遂成隐核, 不痛不痒, 人多忽之, 最难治疗。 若一有此, 宜戒七情, 远厚味, 解郁结, 更以养血气之药治之, 庶可保全, 否则不治。 亦有数载方溃而陷下者, 皆曰乳岩, 盖其形似岩穴而最毒也, 慎之则可保十中之一二。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1: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胃脘痈五十二

立斋引<圣济总录>云: 胃脘痈由寒气隔阳, 热聚胃口, 寒热不调, 故血肉腐坏。 以气逆于胃, 故胃脉沉细; 以阳气不得上升, 故人迎热甚, 令人寒热如疟, 身皮甲错, 或欬嗽, 或呕脓唾血。 若脉见洪数, 脓已成也, 急宜排之; 设脉迟紧, 其脓未就, 有瘀血也, 急下之, 否则邪毒内攻, 腐烂肠胃矣。 丹溪云: 内疽者, 因饮食之毒, 七情之火, 相郁而发, 用射干汤主之。 愚常以薏苡仁汤, 牡丹皮散, 太乙膏选用之, 亦效。 若吐脓血, 饮食少思, 宜助胃壮气为主, 而佐以前法, 不可专治其疮。


腹痈五十三

立斋曰: 腹痈谓疮生于肚腹, 或生于皮卅膜外, 属膏梁厚味, 七情郁火所致。 若漫肿坚硬, 肉色不变, 或脉迟紧, 未成脓也, 四君加芎, 归, 白芷, 枳壳, 或托卅散。 肿软色赤, 或脉洪数, 已成脓也, 托卅消毒散。 脓成而不外溃者, 气血虚也, 卧针而刺之。 焮肿作痛者, 邪气实也, 先用仙方活命饮, 隔蒜灸以杀其毒, 后用托卅以补其气。 若初起欲其内消, 当助胃壮气, 使根本坚固, 而以行经活血之药佐之。 若用克伐之剂欲其消散, 则肿者不能溃, 溃者不能敛。 若用疏利之药下其脓血, 则少壮者多为难治, 老弱者立见危亡。 若有食积疝气类此者, 当辨而治之。 进士边云庄, 腹痛恶寒, 脉浮数。 余曰: 浮数之脉而反恶寒, 疮疽之证也。 不信, 数日后复请视之, 左尺洪数。 余曰: 内有脓矣。 仍不信, 至小腹痛胀, 连及两臀, 始悟。 余曰: 脓溃臀矣, 气血俱虚, 何以收敛? 急服活命饮一锺, 臀溃一孔, 出脓斗许, 气息奄奄, 用大补药一剂, 神思方醒。 每去后, 粪从疮出, 痛不可当, 小腹间如有物上挺, 即发痉不省人事, 烦躁脉大, 举按皆实。 省而细察之, 脉虽洪大, 按之如无。 以十全大补倍加参, 耆至四斤, 更加附子二枚, 煎膏服之而痉止, 又用十全大补汤五十余剂而疮敛。 上舍周一元患腹痈, 三月不愈, 脓水清稀, 朝寒暮热, 服四物, 黄檗, 知母之类, 食少作泻, 痰涎上涌, 服二陈, 枳实之类, 痰涎愈甚, 胸膈痞闷。 谓余曰何也? 余曰: 朝寒暮热, 血气虚也; 食少作泻, 脾肾虚也; 痰涌胸痞, 脾肺虚也, 悉因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当先壮其胃气, 使诸脏有所禀而邪自退矣。 遂用六君加黄耆, 当归, 数剂诸证渐退, 又用十全大补汤, 肌肉渐敛, 更用补中益气汤调理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1: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肠痈五十四

孙真人云: 肠痈为病, 小腹重, 强按之则痛, 小便如淋, 时时汗出, 复恶寒, 身皮甲错, 腹皮急如肿, 甚者腹胀大, 转侧有水声, 或绕脐生疮, 或脓从脐出, 或大便脓血。 脉洪数者, 已有脓也, 血下则安。 若妄治者, 必杀人。
陈无择曰: 肠痈为病, 身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肿状。 腹无聚积, 身无热, 脉数, 此为肠内有脓, 久积阴冷所成也, 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 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 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 此以内结热所成也, 故<金匮>有用大黄利之。 <千金方>灸法: 曲两肘, 正肘头锐骨灸百壮, 下脓血而安。 立斋曰: 此证因七情饮食所致。 治法: 脉迟紧者, 未有脓也, 用牡丹皮汤下之。 脉洪数者, 已有脓也, 用薏苡仁汤排之。 小腹疼痛, 小便不利, 脓壅滞也, 用牡丹皮散主之。 若脐间出脓者不治。 经云: 肠痈为病, 不可惊, 惊则肠断而死。 故患是者, 其坐卧转侧极宜徐缓, 时少饮薄粥, 及服八珍汤固其元气, 静养调理, 庶可保全其生。 一男子卅急后重, 下脓胀痛, 此脾气下陷也, 用排脓散, 蜡矾丸而愈。 后因劳役, 寒热体倦, 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一妇人脓成腹胀痛, 小便不利, 脉滑数, 此脓毒内溃也, 服太乙膏丸三钱, 脓下升许, 胀痛顿退, 更以神效瓜蒌散二剂而全退, 又以蜡矾丸及托卅药十余剂而安。 一产妇小腹疼痛, 小便不利, 以薏苡仁汤二剂痛止, 更以四物汤加桃仁, 红花, 下瘀血升许而愈。 一妇人产后恶露不尽, 小腹患痛, 服瓜子仁汤, 下瘀血而痊。 凡瘀血停滞, 宜急治之, 缓则腐化为脓, 最难治疗。 若使流注骨节, 则患骨疽, 失治多为败证。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1: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骨疽五十五

附骨疽一证, 近俗呼为贴骨痈, 凡疽毒最深而结聚于骨际者, 皆可谓之附骨疽, 然尤惟两股间肉厚处乃多此证。 盖此证之因, 有劳伤筋骨而残损其脉者, 有恃酒力房而困烁其阴者, 有忧思郁怒而留结其气者, 有风邪寒湿而凑滞其经者。 凡人于环跳穴处无故酸痛, 久而不愈者, 便是此证之兆, 速当因证调治, 不可迟也。 盖其初起, 不过少阳经一点逆滞, 逆而不散, 则以渐而壅, 壅则肿, 肿则溃, 至其延漫, 则三阴三阳无不连及, 而全腿俱溃。 然此证无非元气大亏, 不能运行, 故致留滞不散, 而后至决裂, 诚危证也。 若溃后脉和, 虽见困弱之甚, 只以大补气血为主, 皆可保全。 若溃后脉反洪芤而烦躁不宁, 发热口渴, 则必不可治。 至若治此之法, 凡以劳伤筋骨而致者, 宜大营煎兼大防风汤治之。 若酒色伤阴者, 宜八味丸, 六味丸, 或右归丸, 兼大防风汤主之。 若忧思郁怒结气者, 宜疮科流气饮, 或五香连翘汤, 兼大防风汤主之。 若风寒外袭者, 宜五积散兼大防风汤主之。 大抵此证初起, 即宜用大营煎温补气血, 或兼仙方活命饮通行毒气。 有火者, 宜速用连翘归尾煎以解散其毒, 仍宜速用隔蒜灸或豆豉饼寻头灸之, 以速散其毒, 最为捷法。 其有湿热痰饮等证, 当并求后法以治之, 庶免大害也。 若环跳久痛不已, 或见臀股微肿, 度其已成, 势不能散, 只宜速用托补, 专固根本, 使其速起速溃, 则根本既实, 虽凶亦无大害, 必且易溃易敛而易愈也。 若脉见滑数, 按之软熟, 脓已成也, 速宜针之, 无使久留, 以防深蚀之患。 其有不明利害, 苟图目前, 或用克伐消散, 再伤元气, 或用寒凉敷药, 以遏其毒气, 必致日延日甚, 而元气日败, 则一溃不可收拾矣。 考诸方书, 俱未详及此证, 故悉其所因, 并附治按于后。
立斋曰: 附骨疽有因露卧, 风寒深袭于骨者, 有因形气损伤不能起发者, 有因克伐之剂亏损元气, 不能发出者, 有因外敷寒药, 血气凝结于内者。
凡此皆宜灸熨患处, 解散毒气, 补接元气, 温补脾胃为主。 若饮食如常, 先用仙方活命饮解毒散郁, 随用六君子汤补托营气。 若体倦食少, 但用煎汤培养诸脏, 使邪不得胜正。 若脓已成, 即针之, 使毒气不得内侵, 带生用针亦无妨。 如用火针, 亦不痛, 且使易敛。 其隔蒜灸能解毒行气, 卅熨法能助阳气, 行壅滞, 此虽不见于方书, 予常用之大效。 其功不能尽述, 惟气血虚脱者不应。
又曰: 大抵此证虽云肿有浅深, 感有轻重, 其所受皆因真气虚弱, 邪气得以深袭。 若真气壮实, 邪气焉能为患也? 故附骨痈疽及鹤膝风证, 惟肾虚者多患之。 前人用附子者, 以温补肾气, 而又能行药势, 散寒邪也。 亦有体虚之人, 秋夏露卧, 为冷气所袭, 寒邪伏结, 多成此证, 不能转动, 乍寒乍热而无汗, 按之痛应骨者是也。 若经久不消, 极阴生阳, 寒化为热而溃也。 若被贼风所伤, 患处不甚热而洒淅恶寒, 不时汗出, 熨之痛止少者, 须大防风汤及火龙膏治之。 若失治, 则为弯曲偏枯, 有坚硬如石者, 谓之石疽。 若热缓, 积日不溃, 肉色赤紫, 皮肉俱烂, 名缓疽, 其始末皆宜服前汤, 欲其驱散寒邪以补虚托卅也。 又曰: 此证亦有产后恶血未尽, 脐腹刺痛, 或流于四肢, 或注于股内, 疼痛如锥, 或两股肿痛。 此由冷热不调, 或思虑动作, 气所壅遏, 血蓄经络而然, 宜没药丸治之。 亦有经血不行, 流注四肢或股内, 疼痛如锥, 或因水湿所触, 经水不行而肿痛者, 宜当归丸治之。 凡恶血停滞, 为患匪轻, 治之稍缓, 则流注为骨疽, 多致不救。
一妇人膝肿痛, 遇寒痛益甚, 月余不愈, 诸药不应, 脉弦紧, 此寒邪深伏于内也, 用大防风汤及火龙膏治之而消。 一男子腿根近环跳穴患痛彻骨, 外皮如故, 脉数而带滑, 此附骨疽脓将成也。 用托卅药六剂, 肿起作痛, 脉滑数, 其脓已成, 针之, 出碗许, 更加补剂, 月余而瘳。 一男子患附骨疽, 肿硬发热, 骨痛筋挛, 脉数而沉, 用当归拈痛汤而愈。 一男子腿内患痈, 漫肿作痛, 四肢厥逆, 咽喉闭塞, 发寒热, 诸治不效, 乃邪郁经络而然也。 用五香连翘汤一剂, 诸证少退, 又服之, 大便行二次, 诸证悉退而愈。 一男子先腿痛, 后四肢皆痛, 游走不定, 至夜益甚, 服除湿败毒之剂不应, 其脉滑而涩。 此湿痰浊血为患, 以二陈汤加苍朮, 羌活, 桃仁, 红花, 牛膝, 草乌治之而愈。 凡湿痰湿热, 或死血流注关节, 非辛温之剂开发腠理, 流通隧道, 使气行血和, 焉能得愈。 王时亨室, 产后腰间肿痛, 两腿尤甚, 此由瘀血滞于经络而然也, 不早治必作骨疽, 遂与桃仁汤, 二剂稍愈, 更以没药丸, 数服而痊。 薛按
魏生者, 年三十余, 素多劳碌, 忽患环跳酸痛, 数月后, 大股渐肿, 延予视之。 曰: 此附骨疽也, 速当治之。 与以活命饮二剂, 未及奏效而肿益甚, 因慌张乱投, 或清火, 或解毒, 遂致呕恶发热, 饮食不进, 其势甚危, 然后恳求相救。 遂以参耆内托散大加炮姜, 数剂而呕止食进, 其肿软熟, 知其脓成, 速令针之, 针处出脓不多, 复以九味异功煎与之, 遂得大溃, 且瓣瓣出脓, 溃者五六处, 而腿肉尽去, 止剩皮骨矣。 溃后复呕恶发热不食, 遂以十全大补汤及九味异功煎相间与之, 然后热渐退, 食渐进, 稍有生色。 然足筋短缩, 但可竖膝仰卧, 左右挨紧, 毫不能动, 动则痛极, 自分已成癈物。 此后凡用十全大补汤八十余剂, 人参三斤, 而腿肉渐生, 筋舒如故, 复成一精壮男子, 此全得救本之功也。 一男子陈姓者, 年近三旬, 素不节欲, 忽见环跳酸痛, 月余不愈。 予曰: 此最可畏, 恐生痈毒之患。 彼不信, 又谋之一庸医, 反被其诟, 曰: 此等胡说, 真可笑也。 筋骨之痛亦常事耳, 不过风热使然, 何言痈毒? 遂用散风清火等药, 至半年后, 果见微肿, 复来求治。 予曰: 速用托补以救根本, 尚不迟也。 彼又不信而谋之疡医, 曰: 岂有肿疡未溃而遽可温补耶? 复用清火消毒之剂。 及其大溃而危, 再延余视, 则脉证俱败, 方信予言而痛悔前失, 已无及矣。 一膏梁子茅姓者, 年未三旬, 素以酒色为事, 亦患此证。 早令服药, 执拗不从, 及其肿而脓成, 令速针之, 亦畏痛不从, 而偏听庸流, 敷以苦寒解毒之药。 不知脓既已成, 尤不可解, 但有愈久愈深, 直待自溃而元气尽去, 不可收拾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2: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