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法

长桑君针积块症瘕法: 先于块上针之, 甚者, 又于块首一针, 块尾一针, 讫, 以艾灸之, 立应。
一法曰: 凡灸痞者, 须灸痞根, 无有不效。 其法在脊背十三椎下, 当脊中点墨记之, 此非灸穴, 却于墨之两旁各开三寸半, 以指揣摸, 觉微有动脉, 即点穴灸之, 大约穴与脐平。 多灸左边, 或左右俱灸, 此即痞根也。 或患左灸右, 患右灸左, 亦效。
灸穴法: 中脘, 期门, 章门, 脾俞, 三焦俞, 通谷, 此诸痞所宜灸者。
积痞在上者, 宜灸: 上脘, 中脘, 期门, 章门之类。 积块在下者, 宜灸: 天枢, 章门, 肾俞, 气海, 关元, 中极, 水道之类。 凡灸之法, 宜先上而后下, 脐腹之壮用宜稍大, 皆先灸七壮, 或十四壮, 以后渐次增加, 愈多愈妙。 以上诸穴皆能治痞, 宜择而用之。 然犹有不可按穴者, 如痞之最坚处, 或头, 或尾, 或突, 或动处, 但察其脉络所由者, 皆当按其处而通灸之, 火力所到, 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 有神化之妙也。 第灸痞之法, 非一次便能必效, 务须或彼或此, 择其要者, 至再至三, 连次陆续灸之, 无有不愈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积聚论列方

排气饮新和六。 温胃饮新热五。 枳朮丸和七九。 四磨饮和五二。 木香人参枳朮丸和八二。 神香散新和二十。
五味异功散补四。 保和丸小三五。 温白丸攻六一。 秘方化滞丸攻五八。 三棱丸攻六十。 胜红丸攻六六。
养中煎新热四。 归脾汤补三二。 芍药枳朮丸新和十六。 十香丸新和十五。 理阴煎新热三。 暖肝煎新热十五。
肾气丸补百二十。 [指迷]七气汤和五一。 和中丸和八七。 助气丸攻六七。 大健脾丸和八五。
[三因]红丸子攻九六。 大和中饮新和七。 遇仙丹攻五一。 赤金豆新攻二。 草豆蔻丸和一六七。
阿魏丸攻六四。 大硝石丸攻五六。 三圣膏攻三八。 水红花膏外三一九。 感应丸攻五四。 小和中饮新八。
神佑丸攻四八。 百顺丸新攻六。 阿魏膏外三一二。 琥珀膏外三一七。 化铁丹攻五九。 芦荟等丸寒一六八后。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消食丸和九十行滞。 木香槟榔丸攻五十火盛积坚。 法制陈皮和七十。 白朮丸和三七八息积。
蘗枳朮丸和八一食积。 桃仁煎攻三九血瘕。 安脾散热六七冷积。 雄黄圣饼子攻六九去积。
神保丸攻五三寒积痛。 备急丸攻五二寒积。 枳实丸和八四食癖。 卅朮丸和百十宿食。
香砂枳朮丸和八十气积。 陈卅丸热一六三冷积泻痢。 流气丸和一五五逐寒滞。
枳实导滞丸攻五七湿热食积。 三棱散攻三六积痞。 三棱丸攻三七, 六十血症食积。
川山甲散攻四十血症。 消痞核桃攻八七。 守病丸攻六五。 熨痞方攻八八。 加减四物汤妇百十二血积。
红丸子热百九十寒食积。 大异香散攻四四胀满。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痞满

经义


太阴阳明论曰: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卅满闭塞。
生气通天论曰: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脏气法时论曰: 脾虚则腹满肠鸣, 飧泄, 食不化。
厥论曰: 厥或令人腹满何也? 曰: 阴气盛于上则下虚, 下虚则胀满。
异法方宜论曰: 脏寒生满病。
阴阳应象大论曰: 浊气在上, 则生卅胀。 中满者, 泻之于内。
五脏生成篇曰: 腹满卅胀, 支膈胠卅, 下厥上冒, 过在足太阴, 阳明。
大惑论曰: 人有善饥而不嗜食者, 何气使然? 曰: 胃气热则消谷, 故善饥; 胃气逆上, 则胃脘寒, 故不嗜食也。
脉解篇曰: 太阴所谓病胀者, 阴盛而上走于阳明, 阳明络属心, 故上走心为噫也。
经脉篇曰: 胃病则贲响腹胀。 脾病则腹胀善噫。 心主病则胸卅支满。
六元正纪大论曰: 太阴所至, 积饮痞膈, 为中满霍乱吐下。 寒气至则坚痞腹满, 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水郁之发, 善厥逆, 痞坚腹满。 木郁之发, 病膈咽不通, 食饮不下。
五常政大论曰: 备化之纪, 其病痞。 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塞。 敦阜之化, 其病胀满。 太阴司天, 胸中不利, 心下痞痛。
气交变大论曰: 岁火不及, 民病卅支满。 复则病鹜溏腹满, 食饮不下。 岁水不及, 民病腹满。
至真要大论曰: 太阳司天, 民病胸腹满。 少阴之胜, 腹满痛。 太阳之胜, 腹满食减。 阳明之复, 甚则心痛痞满。 太阳之复, 心痛痞满。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

痞者, 痞塞不开之谓; 满者, 胀满不行之谓, 盖满则近胀, 而痞则不必胀也。 所以痞满一证, 大有疑辨, 则在虚实二字。 凡有邪有滞而痞者, 实痞也; 无物无滞而痞者, 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 实满也; 无胀无痛而满者, 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 可散可消; 虚痞虚满者, 非大加温补不可, 此而错用, 多致误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共四条

1.        虚寒之痞, 凡过于忧思, 或过于劳倦, 或饥饱失时, 或病后脾气未醒, 或脾胃素弱之人, 而妄用寒凉克伐之剂, 以致重伤脾气者, 皆能有之, 其证则无胀无闷, 但不知饥, 亦不欲食。 问其胸腹胀痞, 则曰亦觉有些, 而又曰不甚胀。 盖本非胀也, 止因不欲食而自疑为胀耳。 察其脉则缓弱无神, 或弦多胃少, 察其形则色平气怯, 是皆脾虚不运而痞塞不开也。 此证极多, 不得因其不食, 妄用消耗, 将至胃气日损, 则变证百出矣。 治宜温补, 但使脾肾气强, 则痞满开而饮食自进, 元气自复矣。 又凡脾胃虚者, 多兼寒证, 何也? 盖脾胃属土, 土虚者多因无火, 土寒则气化无权, 故多痞满, 此即寒生于中也。 亦有为生冷外寒所侵, 而致中寒者, 然胃强则寒不能侮, 而寒能胜之, 总由脾气之弱耳。 此义详命门火候论中, 当并察之。 凡脾胃微虚, 而若满非满, 食少不化者, 宜四君子汤, 或异功散。 若心脾气虚, 或气有不顺者, 归脾汤或治中汤。 若三阴气血俱虚, 治节不行, 而不便于温者, 宜五福饮。 若中焦不暖, 或嗳腐, 或吞酸而痞满者, 非温补不可, 宜温胃饮, 五君子煎, 或理中汤, 圣朮煎, 或参姜饮。 若脾肾兼寒, 命门不暖, 则中焦不化, 或腹溏, 或胸腹喜暖畏寒, 或上下腹俱膨膨, 而小水黄涩者, 宜理阴煎, 甚者宜六味回阳饮。 此二药最妙, 而实人所罕知也。 予尝治金孝廉, 以劳倦思虑致伤脾气, 别无他证, 但绝口久不欲食, 遂悉用参, 朮, 归, 熟附子, 姜, 桂, 甘草之属, 半月始愈。 后因病后复不食如此, 自分必死, 仍用前药, 大加姜附各至三钱而后愈。 又一妇人, 病后久不食, 自言病前曾食牛肉, 乞求去此, 余佯应之, 而培补如前, 方得全愈。 故凡病如此者, 只宜温补, 不可行滞。
2.        饮食偶伤, 致为痞满者, 当察其食滞之有无而治之。 凡食滞未消而作痞满, 或兼疼痛者, 宜大和中饮, 或和胃饮加减治之, 或枳朮丸亦可, 甚者神香散。 此有治按在肿胀门。 若食滞既消, 脾气受伤不能运行, 而虚痞不开者, 当专扶脾气, 微者异功散, 养中煎, 甚者五福饮, 温胃饮, 圣朮煎。 若命门母气不足者, 治宜如前。 若偶食寒凉伤胃, 痞满不开, 而不可补者, 宜和胃饮加山楂, 麦芽之类, 或用厚朴温中汤。
3.        实滞之痞, 当察其所因而治之。 若湿胜气滞而痞者, 宜平胃散, 或[良方]厚朴汤, 或五苓散, 若寒滞脾胃, 或为痛为痞, 而中气不虚者, 厚朴温中汤。 若脾寒气滞而痞者, 和胃饮, 若怒气暴伤, 肝气未平而痞者, 解肝煎。 若大便气秘, 上下不通而痞者, 河间厚朴汤。 若胃口停痰而痞者, 二陈汤, 或橘皮半夏汤。 胃寒气滞停痰, 痞而兼呕者, 加减二陈汤。 胶痰不开, 壅滞胃口者, 药不易化, 须先用吐法, 而后随证治之。 若大便秘结不通, 而痞满不开者, 宜微利之。
4.        外邪之痞: 凡寒邪感人者, 必自表入卅, 若邪浅在经, 未入于府, 则饮食如故, 稍深则传入胸次, 渐犯胃口, 即不能饮食, 是亦痞之类也。 治此者, 但解外邪, 而或散或消, 或温或补, 邪去则胃口自和, 痞满自去。 此当于伤寒门求法治之。 又伤寒家曰: 阳证下之早者, 乃为结胸, 阴证下之早者, 因成痞气。 此以邪在表而攻其卅, 邪在阳而攻其阴, 不当下而妄下之, 以致邪气乘虚, 陷结心下, 是误治之害最危者也。 实者硬满而痛, 是为结胸; 虚者满而不痛, 是为痞气, 宜审别治之。 治法详结胸腹满条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共三条

丹溪曰: 痞满与胀满不同, 胀满内胀而外亦形, 痞则内觉痞闷, 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盖由脾气不和, 中央痞塞, 皆土邪之所为也。 有因误下卅气虚, 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为痞者。 有不因误下而得之, 如中气虚弱, 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 有饮食, 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 有湿热太甚, 邪着心下为痞者。
东垣曰: 伤寒痞者, 从血中来, 从外之内, 从无形。 杂病痞者, 亦从血中来, 从内之外, 从有形。 有形以苦泻之, 无形以辛散之。 [玉机]云: 痞满之病, 人皆知气不运也, 独东垣以血病言之, 谓下多则亡阴而损血, 此前人之未论也。 世之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 盖不知此理故也。
刘宗厚曰: 古方治痞, 用黄芩, 黄连, 枳实之苦以泄之, 厚朴, 生姜, 半夏之辛以散之, 人参, 白朮之甘温之补之, 茯苓, 泽泻之咸淡以渗之, 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 既痞有湿, 惟宜上下分消其气, 果有内实之证, 庶可略与疏导。 世人苦于痞塞, 喜行利药以求速效, 暂时通快, 痞若再作, 益以滋甚, 是皆不察夫下多亡阴之意也。 如结胸是实邪, 大陷胸汤主之, 痞是虚邪, 诸泻心汤主之。 愚据刘公此论, 既云下多亡阴, 又云痞是虚邪, 诚然善矣, 然欲用诸泻心汤以治虚邪, 能无失乎? 盖未知塞因塞用, 别有神化之妙法, 而痞满多在脾, 尤不可以泻心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痞满论列方

二陈汤和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治中汤热十。 温胃饮新热五。 理中汤热一。 圣朮煎新热二五。 理阴煎新热三。
平胃散和十七。 橘皮半夏汤和十三。 参姜饮新热八。 五苓散和一八二。 河间厚朴汤和三三六。 枳朮丸和七九。
四君子汤补一。 归脾汤补三二。 大和中饮新和七。 神香散新和二十。 加减二陈汤和二。 和胃饮新和五。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养中煎新热四。 异功散补四。 [良方]厚朴汤和五四。 五福饮新补六。
解肝煎新和十一。 厚朴温中汤热九十。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四君子汤补一。 人参养胃汤和二三四和胃。 大健脾丸和八五。 香砂六君汤补七。 启脾丸和八六行滞。

小半夏茯苓汤和九痰痞。 嘉禾散和百六十气痞。 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中寒。 胡椒理中汤热六虚寒。

沉香降气散和四十气滞。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 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熨痞方攻八八。

木香人参枳朮丸和八二。 消痞膏外三一六。 八味理中丸热七虚寒。 越鞠丸和一五四火郁。

半夏丁香丸和百三十气滞。 木香宽中散和五五行气。 苏子降气汤和四一顺气。 贴痞琥珀膏外三一八。
消痞核桃攻八七。 水红花膏外三一九。


景岳全书卷二十三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3 18:2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泄泻

经义

金匮真言论曰: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阴阳应象大论曰: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则生卅胀。 湿胜则濡泄。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水谷之寒湿, 感则害人六腑。

脏气法时论曰: 脾病者, 虚则腹满肠鸣, 飧泄, 食不化。
百病始生篇曰: 虚邪之中人也, 留而不去, 传舍于肠胃, 多寒则肠鸣飧泄, 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糜。
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 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故气上矣。
经脉篇曰: 脾所生病, 心下急痛, 溏, 瘕, 泄。 肝所生病, 胸满呕逆, 飧泄, 狐疝。
宣明五气篇曰: 大肠小肠为泄。

厥论曰: 少阴厥逆, 虚满呕变, 下泄清。
太阴阳明论曰: 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卅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
阴阳别论曰: 一阳发病, 少气善欬善泄。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肺脉小甚为泄。 肾脉小甚为洞泄。
脉要精微论曰: 胃脉实则胀, 虚则泄。 数动一代者, 病在阳之脉也, 泄及便脓血。久风为飧泄。 仓廪不藏者, 是门户不要也。 水


泉不止, 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平人气象论曰: 尺寒脉细, 谓之后泄。
玉机真藏论曰: 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 泄而脉大, 脱血而脉实, 皆难治。

师传篇曰: 脐以上皮热, 肠中热, 则出黄如糜。 脐以下皮寒, 胃中寒, 则腹胀; 肠中寒, 则肠鸣飧泄。 胃中寒, 肠中热, 则胀而且泄。

论疾诊尺篇曰: 大便赤瓣飧泄, 脉小者, 手足寒, 难已。 飧泄, 脉小, 手足温, 泄易已。 春伤于风, 夏生后泄肠澼。
欬论曰: 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 微则为欬, 甚则为泄为痛。
热病篇曰: 泄而腹满甚者死。

玉版篇曰: 其腹大胀, 四末清, 脱形, 泄甚, 是一逆也。 腹鸣而满, 四肢清, 泄, 其脉大, 是二逆也。 欬呕腹胀, 且飧泄, 其脉绝, 是五逆也。

标本病传论曰: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 治其本。
四时气篇曰: 飧泄, 取三阴之上, 补阴陵泉, 皆久留之, 热行乃止。
气交变大论曰: 岁木太过, 民病飧泄食减, 体重烦冤, 肠鸣腹支满。 岁火太过, 民病血溢血泄注下。 岁土太过, 民病腹满溏泄肠鸣, 反下甚。 岁水太过, 上临太阳, 病反腹满胀鸣, 溏泄, 食不化。 岁木不及, 民病少腹痛, 肠鸣溏泄。 岁火不及, 复则埃郁, 病鹜溏腹满, 食饮不下, 寒中肠鸣, 泄注腹痛。 岁土不及, 民病飧泄, 霍乱, 体重腹痛。 岁金不及, 民病血便注下。 岁水不及, 民病身重濡泄。

五常政大论曰: 卑监之纪, 上角与正角同, 其病飧泄, 邪伤脾也。 发生之纪, 上征则其气逆, 其病吐利。

六元正纪大论曰: 不远热则热至, 不远寒则寒至, 寒至则坚痞腹满, 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热至则身热, 吐下霍乱, 血溢血泄, 淋閟之病生矣。 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厥阴所至为卅痛呕泄。 少阳所至为暴注。 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

至真要大论曰: 岁少阳在泉, 火淫所胜, 民病注泄赤白, 少腹痛, 尿赤, 甚则血便。 少阴同候。 厥阴司天, 风淫所胜, 民病食则呕, 冷泄腹胀, 溏泄瘕水闭, 病本于脾。 少阳司天, 火淫所胜, 民病泄注赤白。 阳明司天, 燥淫所胜, 民病寒清于中, 感而疟, 欬, 腹中鸣, 注泄鹜溏, 病本于肝。 厥阴之胜, 肠鸣飧泄, 少腹痛, 注下赤白。 少阴之胜, 腹满痛溏泄, 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 湿化乃见, 善注泄。 阳明之胜, 清发于中, 左胠卅痛, 溏泄。 太阳之胜, 寒入下焦, 传为濡泄。 阳明之复, 清气大来, 甚则心痛痞满, 腹胀而泄。 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3 18:2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4 20: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