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1: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小儿之病, 古人谓之哑科, 以其言语不能通, 病情不易测。 故曰: 宁治十男子, 莫治一妇人; 宁治十妇人, 莫治一小儿。 此甚言小儿之难也。 然以余较之, 则三者之中, 又为小儿为最易。 可以见之? 盖小儿之病, 非外感风寒, 则内伤饮食, 以至惊风吐泻, 及寒热疳痫之类, 不过数种, 且其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 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 则一药可愈, 非若男妇损伤, 积痼痴顽者之比, 余故谓其易也。 第人谓其难, 谓其难辨也; 余谓其易, 谓其易治也, 设或辨之不真, 则诚然难矣。

然辨之之法, 亦不过辨其表卅, 寒热, 虚实, 六者洞然, 又何难治之有? 故凡外感者, 必有表证而无卅证, 如发热, 头痛, 拘急, 无汗, 或因风搐搦之类是也; 内伤者, 止有卅证而无表证, 如吐泻, 腹痛, 胀满, 惊疳, 积聚之类是也; 热者必有热证, 如热渴, 躁烦, 秘结, 痈疡之类是也; 寒者必有寒证, 如清冷吐泻, 无热无烦, 恶心喜热者是也, 凡此四者, 即表卅寒热之证, 极易辨也。 然于四者之中, 尤惟虚实二字最为紧要, 盖有形色之虚实, 有声音之虚实, 有脉息之虚实, 如体质强盛与柔弱者有异也, 形色红赤与青白者有异也, 声音雄壮与短怯者有异也, 脉息滑实与虚细者有异也, 故必内察其脉候, 外观其形气, 中审其病情, 参此数者而精察之, 又何虚实之难辨哉。 必其果有实邪, 果有火证, 则不得不为治标, 然治标之法, 宜精简轻锐, 适当其可, 及病则已, 毫毋犯其正气, 斯为高手。

但见虚象, 便不可妄行攻击, 任意消耗。 若见之不真, 不可谓姑去其邪, 谅亦无害, 不知小儿以柔嫩之体, 气血未坚, 脏腑甚脆, 略受伤残, 萎谢极易, 一剂之谬尚不能堪, 而况其甚乎。 矧以方生之气, 不思培植而但知剥削, 近则为目下之害, 远则遗终身之羸, 良可叹也。 凡此者, 实求本之道, 诚幼科最要之肯綮, 虽言之若无奇异, 而何知者之茫然也。 故余于篇端, 首以为言, 然非有察察之见者, 固不足以语此, 此其所以不易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 听声音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此论虽通言诊法之要, 然尤于小儿为最切也。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6 11: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1: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诞法二

小儿初生, 饮食未开, 胃气未动, 是诚清虚之腑, 此时开口调燮, 极须得宜。 保婴诸书皆云分娩之时, 口含血块, 啼声一出, 随即咽下, 而毒伏于命门, 因致他日发为惊风, 发热, 痘疹等证。此说固似有理, 然婴儿通体无非血气所结, 而此亦血气之余, 何以毒遽如是? 即使咽之, 亦必从便而出, 何以独留为害? 无足凭也。 惟是形体初成, 固当为之清除。 其法于未啼时, 用软帛裹指, 挖去口中之血, 乃用后法, 并拭去口中秽恶, 此清脏腑。 此亦初诞之要法, 不可无也。

开口法: 凡小儿初诞, 宜以甘草细切少许, 用沸汤泡汁, 以淡为妙, 不宜太甜, 乃用软帛蘸汁, 遍拭口中, 去其秽浊。 随用胡桃肉去皮嚼极烂, 以稀绢或薄纱包如小枣, 内儿口中, 使吮其汁, 非独和中, 且能养脏, 最佳法也。 若母气素寒, 小儿清弱者, 只以淡姜汤拭口, 最能去胃寒, 通神明, 并可免吐泻之患。 此法最妙, 人所未知也。 拭后仍用核桃法如前。

一法以牛黄半分, 同朱砂研匀, 蜜调如前, 与吮为佳, 极能辟痰邪, 去秽恶, 除热安神。 然必母气多热, 小儿肥盛者可用, 清弱者不宜用。 一, 古法拭口多有用黄连者, 不知黄连大寒大苦, 而小儿以胃气为主, 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气相犯, 致损胃气, 则他日变呕变泻, 由此而起矣, 大非所宜。 一, 古法多用朱砂开口者, 按陈文中曰: 小儿初生, 便服朱砂, 轻粉, 白蜜, 黄连, 本欲下胎毒, 不知此皆伤脾败阳之药, 轻粉下痰损心, 朱下涎损神, 儿实者服之软弱, 弱者服之易伤, 反致变生诸病, 是固不可不察也。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6 11: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1: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护养法三

出<保婴撮要>巢氏曰: 小儿初生, 肌肤未实, 宜用旧絮护其背, 不可太暖, 更宜数见风日, 则血气刚强, 肌肉致密, 若藏于重帏密室, 或厚衣过暖, 则筋骨软脆, 不任风寒, 多易致病。 衣服当随寒热加减, 但令背暖为佳, 亦勿令出汗, 恐表虚风邪易伤。 乳哺亦不宜过饱, 陈氏所谓忍三分寒, 吃七分饱, 频揉肚, 少洗澡, 要肚暖头凉心胸凉, 皆至论也。 又须令乳母预慎六淫七情, 厚味炙卅, 则乳汁清宁, 儿不致疾。 否则阴阳偏胜, 血气沸腾, 乳汁败坏, 必生诸病。 若屡用药饵, 则脏腑阴损, 多变败证, 可不慎欤。 大抵保婴之法, 未病则调和乳母, 既病则审治婴儿, 亦必兼治其母为善。
小儿饮食有任意偏好者, 无不致病, 所谓爽口味多终作疾也, 极宜慎之。 尝见王隐君曰: 余幼时酷嗜甘饴, 忽一日见饴中有蚯蚓伸头而出, 自此不敢食饴, 至长始知长上为之。 此可为节戒之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1: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生儿看病法四

1.        初生儿以手捻其头, 摸其颐颔, 不作声者为无病。 总有病, 以手指探其口, 虽发声而从容咂指者其病轻, 若即发声不咂指而色或青红兼紫者, 此落地受寒之甚也, 其病重, 须急辨其形色虚实而治之。 若牙关紧闭不纳乳, 或硬而不软, 其病极重也, 此惊邪入足太阳经及足阳明经而然, 须急治之, 庶可平复。
2.        初生儿肥胖色嫩日觉好看者, 此其根本不坚, 甚非佳兆, 且亦最易感邪。 凡邪入腑者, 近在第二三日见之, 其证吐乳, 夜啼发哭, 腹鸣, 皆胎惊之证, 然犹浅而易治。 若邪之入脏者, 远在六七日见之, 此脐风, 噤风, 撮口风之候, 其病深而难医。 若大声口噤, 舌大痰壅者不治, 盖五六日间病传心肺脾三经也。 此风气甚盛而无所泄, 故形见于喉口牙关声音也。 其面额青紫黑色者不治, 爪甲青黑者不治, 脐青黑者亦不治。 凡父母肥者不可生肥儿, 父母瘦者亦不可生肥儿。 生而肥胖, 必当以药敛之, 使其肥肉坚实, 面转微黄之色则吉, 不然则凶。 生儿怯弱, 必须以药扶助之。 若七日之内, 肌肉顿肥, 则必病矣。 过此以往渐肥者, 不足虑也。 治肥之法, 宜清痰湿, 解胎毒, 预防其风气, 亦不可过用峻厉以伤脾气。 又当看小儿元气厚薄, 厚者十无一失, 薄者十无一生。 然其中有死者, 有不死者, 则以病之所生, 有真伪也。 凡怯弱者, 宜专培脾肾为主。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小儿寿夭法五

看小儿法, 以听声为先, 察色为次。 凡声音清亮者生, 有回音者生; 涩者病, 散而无出声者不寿。 忽然大声而无病者, 须细看其身, 恐有疮毒, 即须治之。 脐带中无血者生, 脐带银白色者生。 短带紫胀者, 于断带之后捻去紫血, 可保无虞。 额皮宽者寿。 卵缝通达黑色者寿, 初生下如水泡之状者险。 面转微黄之色者吉。 生下粉白花色者, 必主脐风而死。 生下皮宽肉瘦, 五六日顿肥者, 亦必有脐风之患。 生下皮肉不光者死。 泣不出声者死。 泣而无泪者死。 舌如猪肝者死。 口角上有紫色如虾须者死。 发粗长者生, 细软不放者死。 阴物不起者死。 阴囊不收者死, 白者死, 赤者死。 无粪门者死。 臀肉不生者死。 股肉不生者不寿。 面无彩色者夭。 脐带短大紫色者夭。 生下浑身银白色者夭。 生下有齿者大凶, 致伤父母, 不然必伤自身。 生下未裹即撒尿者, 杀父母, 荡家财, 在世一生劳苦。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1: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法六

凡小儿形体既具, 经脉已全, 所以初脱胞胎, 便有脉息可辨, 故通评虚实论曰: 乳子病热, 脉悬小者, 手足温则生, 寒则死。 乳子病风热, 喘鸣肩息者, 脉实大也。 缓则生, 急则死。 此轩岐之诊小儿, 未尝不重在脉, 亦未尝不兼证为言也。 自<水镜诀>及<全幼心鉴>等书, 乃有三岁以上当察虎口, 寅卯辰, 风气命三关之说。 其中之可取者, 惟曰: 脉从寅关起, 不至卯关者易治, 若连卯关者难治, 若寅侵卯, 卯侵过辰者, 十不救一。 只此数语, 乃于危急之际, 亦可用辨吉凶。 至若紫为风, 红为伤寒, 青为惊, 白为疳, 及青是四足惊, 赤是水惊, 黑是人惊, 黄是雷惊之类, 岂此一线之色, 果能辨悉如此, 最属无稽, 乌足凭也。 即今幼科所尚, 无不以此为科套, 全不知脉而信口胡猜, 试问其心, 果亦有的确之见否? 茫然无据而欲以人子为尝试, 良可叹也。 故凡诊小儿, 既其言语不通, 尤当以脉为主, 而参以形色声音, 则万无一失矣。 然小儿之脉, 非比大人之多端, 但察其强弱缓急四者之脉, 是即小儿之肯綮。 盖强弱可以见虚实, 缓急可以见邪正, 四者既明, 则无论诸证, 但随其病以合其脉, 而参此四者之因, 则左右逢源, 所遇皆道矣。 再加以声色之辨, 更自的确无疑, 又何遁情之有, 此最活最妙之心法也。 若单以一脉凿言一病, 则一病亦能兼诸脉, 其中真假疑似, 未免胶柱, 实有难于确据者。 然法不可废, 最所当察, 故择其得理者, 并附于左, 亦可以见其概。
钱仲阳曰: 小儿之脉, 气不和则弦急, 伤食则沉缓, 虚惊则促急, 风则浮, 冷则沉细, 脉乱者不治。
薛氏曰: 凡看脉, 先定浮沉, 迟数, 阴阳, 冷热。 沉迟为阴, 浮数为阳。 浮主风, 沉迟主虚冷, 实主有热, 紧主癫痫, 洪主热盛, 沉缓主虚泻, 微迟有积有虫, 迟涩主胃脘不和, 沉主乳食难化, 沉细主乳食停滞。 紧弦主腹中热痛, 牢实主大便秘, 沉而数者骨中有热, 弦长是肝膈有风, 紧数乃惊风为患, 四肢掣颤, 浮洪乃胃口有热, 沉紧主腹痛有寒, 虚濡者有气, 又主慢惊, 芤主大便利血。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七

声由气发, 气实则声壮, 气虚则声怯, 故欲察气之虚实者, 莫先乎声音。 如<内经>诸篇有曰: 言而微, 终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 有曰: 气海有余者, 气满胸中, 悗息面赤; 气海不足, 则气少不足以言。 有曰: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有曰: 手少阴虚则不能言。 有曰: 内夺而厥, 则为瘖俳, 此肾虚也。 华元化曰: 阳候多语, 阴证无声。 多语者易治, 无声者难荣。 凡此皆声音虚实之辨, 故彼圣人者, 闻声知情, 无所不达, 此声音之学, 所以不可忽也。

颜色八

脉要精微论曰: 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之泽, 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 其寿不久也。
玉版论要篇曰: 色夭面脱不治, 百日尽已。 色见上下左右, 各在其要, 上为逆, 下为从, 女子右为逆, 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 右为从。
五色篇曰: 官五色奈何? 曰: 青黑为痛, 黄赤为热, 白为寒, 是谓五官。 又曰: 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 曰: 其色粗以明, 沉夭者为甚, 其色上行者病益甚, 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经脉篇曰: 凡诊络脉, 脉色青则寒且痛, 赤则有热。 胃中寒, 手鱼之络多青矣。 胃中有热, 鱼际络赤。 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 寒热气也。 其青短者, 少气也。
凡察色之法, 大都青白者少热气, 病主阴邪; 黄赤者多热气, 病主阳监。 青主风气, 主肝邪, 主脾胃虚寒, 主心腹疼痛, 主暴惊伤心胆之气, 主惊风, 当察兼色以分急慢。 白主气虚, 甚则气脱, 主无火, 主脾肺不足。 白兼青者主慢惊, 主大小肠泄泻。 赤主火, 主痰热, 主伤寒热证, 主烦渴, 主急惊躁援, 主闭结, 主阳邪喘促, 主痈疡痘疹。 黑属水, 主阴寒, 主厥逆, 主痛极。 沉黑主危笃。 黄主积聚, 主痞块, 主脾病, 主胀满, 主脾疳。 黄兼白者主脾寒脾弱, 主气虚神怯。 黄兼青者主脾虚泄泻, 主慢脾风。 黄兼赤者主疳热。 两颧鲜红, 或作或止者, 谓之面戴阳, 乃真阴虚弱, 此非阳证也, 不得以热赤同论。
钱氏曰: 左颊为肝, 右颊为肺, 额上为心, 鼻上为脾, 下颏为肾, 随证施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饵之误九

小儿气血未充, 而一生盛衰之基, 全在幼时, 此饮食之宜调, 而药饵尤当慎也。 今举世幼科既不知此大本, 又无的确明见, 而惟苟完目前。 故凡遇一病, 则无论虚实寒热, 但用海底兜法, 而悉以散风, 消食, 清痰, 降火, 行滞, 利水之剂, 不出二十余味, 一套混用, 谬称稳当, 何其诞也。 夫有是病而用是药, 则病受之矣, 无是病而用是药, 则元气受之矣, 小儿元气几何, 能无阴受其损而变生不测耶? 此当今幼科之大病, 而医之不可轻任者, 正以此也。 又见有爱子者, 因其清黄瘦弱, 每以为虑, 而询之庸流, 则不云痰火, 必云食积, 动以肥儿丸, 保和丸之类, 使之常服。 不知肥儿丸以苦寒之品, 最败元阳, 保和丸以消耗之物, 极损胃气, 谓其肥儿也, 而适足以瘦儿, 谓其保和也, 而适足以违和耳。 即如抱龙丸之类, 亦不宜轻易屡用。 余尝见一富翁之子, 每多痰气, 或时惊叫, 凡遇疾作, 辄用此丸, 一投即愈, 彼时以为神丹, 如此者不啻十余次。 及其长也, 则一无所知, 凝然一痴物而已, 岂非暗损元神所致耶。 凡此克伐之剂, 所以最当慎用, 故必有真正火证, 疳热, 乃宜肥儿丸及寒凉等剂; 真正食积, 胀满, 乃宜保和丸及消导等剂; 真正痰火喘急, 乃宜抱龙丸及化痰等剂, 即用此者, 亦不过中病即止, 非可过也。 若无此实邪可据, 而诸见出入之病, 则多由亏损元气, 悉当加意培补, 方是保赤之主。 倘不知此而徒以肥儿, 保和等名, 乃欲藉为保障, 不知小儿之元气无多, 病已伤之, 而医复伐之, 其有不萎败者鲜矣。 此外, 如大黄, 芒硝, 黑丑, 芫花, 大戟, 三棱, 蓬朮之类, 若非必不得已, 皆不可轻易投也。

小儿诊治大法十

凡小儿之病, 本不易察, 但其为病之源, 多有所因, 故凡临证者, 必须察父母先天之气, 而母气为尤切。 如母多火者, 子必有火病; 母多寒者, 子必有寒病; 母之脾肾不足者, 子亦如之。 凡骨软行迟, 齿迟语迟, 囱门开大, 疳热脾泄之类, 多有由于母气者。 虽父母之气俱有所禀, 但母气之应在近, 父气之应在远。 或以一强一弱而偏得一人之气者, 是皆不可不察。 至若稍长而咎纵欲, 或调摄失宜而自为病者, 此又当察其所由, 辨而治之。 如果先天不足, 而培以后天, 亦可致寿。 虽曰先天俱盛, 而或父母多欲, 或抚养失宜, 则病变百端, 虽强亦夭。 此中几圆理微, 贵在知常知变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撮口脐风十一

初生小儿撮口脐风者, 因胎中受热, 或初生不慎, 为风寒所侵, 遂致聚唇撮口, 眼闭口噤, 啼声如雅, 或声不能出, 或舌上如粟, 或口吐白沫, 或喉痰潮响, 或气息喘急, 甚者舌强面青, 腹胀青筋, 吊肠牵痛。 百日内病甚者多不治。 脐风者, 以断脐之后, 为水湿风邪所侵, 因致腹胀脐肿, 四肢柔直, 啼不吮乳, 甚则发搐。 若脐边青黑, 手拳口噤者, 是为内搐, 不可治。 凡治此之法, 痰盛者当先治痰, 火盛者当先清火, 若无火无痰者, 专当温补脾胃。 凡断脐不盈尺, 多患此者。 齿龈有泡如粟, 以绵裹指, 蘸温水擦破, 口即开, 不用药。 七日内患此者, 百无一生。 脐风果因浴拭外伤皮肤者, 用绵灰或枯矾末掺之即愈。 若因剪脐短少, 或因束縳不紧或因牵动, 风入脐中, 或因铁器断脐, 冷气传于脾络, 以致前证者, 口内有小泡, 急掐破去其毒水, 以艾灸脐中, 亦有得生者。 治法多端, 无如灸法。 若因乳母肝脾郁怒, 或饮食生冷辛热, 致儿为患者, 当治其母。

钱氏云: 撮口因浴后拭脐, 风邪所入而作, 用益黄散补之。

陈无择云: 视其牙龈有泡, 擦破之。 口既开, 用真白殭蚕略烘为末, 蜜调涂口内。
<保婴集>云: 小儿百日脐风马牙, 当作胎毒, 泻足阳明之火, 用针挑破, 以桑树白汁涂之。
田氏治噤风, 用天南星为末, 加片脑少许, 以指蘸姜汁擦牙龈, 立开。 或用牛黄, 以竹沥调服一字, 随以猪乳滴于口中。


惊风十二

惊风之要领有二, 一曰实证, 一曰虚证而尽之矣。 盖急惊者, 阳证也, 实证也。 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 热生痰, 痰热客于心膈间, 则风火相搏, 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 是为急惊。 此当先治其标, 后治其本。 慢惊者, 阴证也, 虚证也。 此脾肺俱虚, 肝邪无制, 因而侮脾生风, 无阳之证也。 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 是为慢惊, 此当专顾脾肾以救元气。 虽二者俱名惊风, 而虚实之有不同, 所以急慢之名亦异。 凡治此者, 不可不顾其名以思其义。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惊风证治十三

1.        小儿惊风, 肝病也, 亦脾肾心肺病也。 盖小儿之真阴未足, 柔不济刚, 故肝邪易动, 肝邪动则木能生火, 火能生风, 风热相搏则血虚, 血虚则筋急, 筋急则为掉眩反张, 搐搦强直之类, 皆肝木之本病也。 至其相移, 木邪侮土则脾病, 而为痰, 为吐泻; 木盛金衰则肺病, 而为喘促, 为短气; 木火上炎则心病, 而为惊叫, 为烦热; 木火伤阴则肾病, 而为水涸, 为血燥, 为干渴, 为汗不出, 为搐, 为卅, 此五脏惊风之大概也。 治此之法有要存焉, 盖一曰风, 二曰火, 三曰痰, 四曰阳虚, 五曰阴虚, 但能察此缓急则尽之矣。 所谓风者, 以其强直掉眩皆属肝木, 风木同气, 故云惊风, 而实非外感之证。 今人不明此义, 但为治风必须用散, 不知外来之风可散, 而血燥之风不可散也。 故凡如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细辛, 干葛, 柴胡, 紫苏, 薄荷之类, 使果有外邪发热无汗等证, 乃可暂用, 如无外邪, 则最所当忌, 此用散之不可不慎也。 所谓痰火者, 痰凝则气闭, 火盛则阴亏, 此实邪之病本也。 若痰因火动, 则治火为先, 火以痰留, 则去痰为主。 火之甚者, 宜龙胆草, 山栀子, 黄连, 黄檗, 石膏, 大黄之属; 火之微者, 宜黄芩, 知母, 玄参, 石斛, 地骨皮, 木通, 天麻之属。 痰之甚者, 宜牛黄, 胆星, 天竺黄, 南星, 半夏, 白芥子之属; 痰之微者, 宜陈皮, 前胡, 海石, 贝母, 天花粉之属。 此外, 如朱砂之色赤体重, 故能入心镇惊, 内孕水银, 故善透经络, 坠痰降火。 雄黄之气味雄悍, 故能破结开滞, 直达横行。 冰片, 麝香, 乃开窍之要药; 琥珀, 青黛, 亦清利之佐助而已。 又如殭蚕, 全蝎, 蝉蜕之属, 皆云治风, 在殭蚕味咸而辛, 大能开痰涎, 破结气, 用佐痰药, 善去肝脾之邪, 邪去则肝平, 是即治风之谓也。 全蝎生于东北, 色青属木, 故善走厥阴, 加以盐味咸而降痰, 是亦同气之属, 故云治风, 较之殭蚕, 此其次矣。 蝉蜕性味俱薄, 不过取其清虚轻蜕之义, 非有实济不足恃也。 凡惊风之实邪, 惟痰火为最, 而风则次之, 治实之法, 止于是矣。 然邪实者易制, 主败者必危。 盖阳虚则阴邪不散而元气不复; 阴虚则营气不行, 而精血何来? 所以惊风之重, 重在虚证, 不虚不重, 不竭不危, 此元精元气相为并立, 有不容偏置者也。 故治虚之法, 当辨阴阳, 阳虚者宜燥宜刚, 阴虚者宜温宜润。 然善用阳者, 气中自有水; 善用阴者, 水中自有气, 造化相须之妙, 既有不可混, 又有不可离者如此。 设有谓此非小儿之药, 此非惊风之药者, 岂惊风之病不属阴阳, 而小儿之体不由血气乎? 若夫人者, 开口便可见心, 又乌足与论乾坤合一之道。 诸补之法具详如左。
2.        惊风反张, 强直转筋等病, 在经筋篇曰: 足少阴之筋病, 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 病在此者, 主痫瘛及痉。 在外者不能俛, 在内者不能仰, 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 阴病者不能仰。 又曰经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俯不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 23: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