瘕者, 假也。 所谓假者, 谓其形虽若症, 而原无根窠, 非若症痞之坚顽有形者也。 盖有形者, 或因血积, 或因食积, 积有定形, 所不可移易者也。 无形者, 病气在气分, 气逆则甚, 气散则缓, 聚散无根者也。 惟其无根, 故能大能小, 或左或右。 或近卅肋而如臂如指, 则谓之卅癖; 或下脐腹而为胀为急, 则谓之疝瘕。 [难经]曰: 病有积聚, 何以别之? 然, 积者阴气也, 阴沉而伏。 聚者阳气也, 阳浮而动。 故积者五脏之所生, 聚者六腑之所成也。 然则症由于积, 积在阴分而有渊薮, 故攻之非易; 瘕由于聚, 聚在阳分而犹乌合, 故散之非难, 此症瘕之辨有如此。 惟散之之法, 最有因通因塞之妙用, 而人多莫之知也。
凡病在气分, 而无停蓄形积者, 皆不可下。 盖凡用下者, 可除有形, 而不可以除无形。 若气因形滞者, 去其积则气亦顺, 自无不可。 若全在无形气分, 即下亦不去, 而适足以败正气也, 宜切识之。
散气之法, 止在行气, 盖气行则散也。 但行气之法, 大有权宜, 如气实则壅滞, 宜破而行之; 气闭则留蓄, 宜利而行之; 气热则干涸, 宜寒而行之; 气寒则凝结, 宜温而行之, 此散气治瘕之大法也。 然瘕聚之证, 使果气强力健, 则流行不息, 又何瘕聚之有? 惟正气不行, 而后邪气得聚, 经曰: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故凡为此病, 必气虚者多, 虚不知补, 则正气不行, 正气不行, 则邪气不散, 安望其有瘳乎? 但实者有据, 故显而易见, 虚每似实, 故隐而难知, 此所以当辨其真也。
破气行气之剂, 凡气实气壅之甚而为胀为痛者, 宜排气饮, 木香顺气散, 木香调气散, 四磨汤, 诸七气汤之类主之。 若血中之气滞而为瘀为痛者, 宜失笑散, 通瘀煎, 调经饮, 甚者[良方]夺命丹。 疝瘕气聚者, 荔香散, 甚者天台乌药散。 气结膀胱, 小水不利者, 小分清饮, 四苓散, 五苓散。 气结大肠, 干秘不行者, 搜风顺气丸, 麻仁丸。 水亏血虚而秘滞者, 济川煎。 肝气逆而为聚者, 解肝煎, 兼火者, 化肝煎。 气聚兼热, 火郁不行者, 抽薪饮, 大分清饮, 寒滞不行, 气结胀聚者, 抑扶煎, 和胃饮, 丁香茯苓汤。 三焦壅滞, 气道不清而中满肿胀者, 廓清饮。 痰饮水气停蓄胸卅, 而为吞酸呕逆者, 苓朮二陈煎, 六安煎, 和胃饮, 括痰丸之类主之。 以上诸法, 惟气实瘕聚者宜之, 凡元气不足者, 皆不可用。
补气以行气之剂, 如圣愈汤, 参归汤, 七福饮, 皆能调心气之虚滞。 五味异功散, 参朮汤, 能理心脾之气虚不行。 独参汤, 参附汤, 能助肺以行五脏之治节。 若脾胃气虚而滞者, 惟六君子汤, 归脾汤为宜。 脾胃虚寒而滞者, 必温胃饮, 理中汤, 五君子煎最佳。 若虚在脾肾阴分, 气有不行而或为痰饮, 或为胀满, 或为呕吐腹痛等证, 非理阴煎不可。 若虚在血中之气而为滞为痛, 微则四物汤, 甚则五物煎, 决津煎, 大营煎方可。 若肝肾寒滞, 小腹气逆而痛者, 必暖肝煎以温之。 若脾肾气虚, 门户不要而为滞为痛者, 必胃关煎以固之。 若元气下陷, 滞而不升者, 宜补中益气汤, 举元煎以举之。 若元气大虚, 气化不行而滞者, 必五福饮, 十全大补汤, 大补元煎, 或六味回阳饮以培补之。 以上皆补气行气之法也, 亦不过为之筌蹄云耳, 而此中之用, 诚有未可言以悉者。 然常人之情, 犹为气之滞者, 惟破之散之为宜, 而反云补之, 必不然也。 不知客之强者, 以主之弱, 邪之胜者, 惟正之虚。 凡今人之病虚者最多, 而用补者最少, 治与病违, 而欲以药济人, 盖亦罕矣。 即余以多虚少实, 谆谆为言, 而人亦未信, 姑以人事喻之, 其或可晓然乎。 夫人之虚实, 亦犹人之贫富, 气实者若富翁, 气虚者若贫士, 今人于千百中, 而富者其几? 舍富之外, 尽贫人矣, 其多其少, 即此类也。 又有华其貌而罊其室者, 人多难测, 亦此类也。 但贫人之情, 可益不可损, 增一分犹然未足, 削一分其窘何堪? 使以潜消暗剥之术, 而加之贫寒窘乏之士, 阴移人祚而人不之觉, 亦甚堪怜矣。 此道以仁为术, 其可不以此为心乎? 嗟乎! 人生以气为主, 得气则生, 失气则死。 夫知者人之命, 不知者知人之病, 若强不知以为知, 而徒资便给, 以人命为尝试者, 则其概可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