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不止, 经乱之甚者也。 盖乱则或前或后, 漏则不时妄行, 由漏而淋, 由淋而崩, 总因血病, 而但以其微其耳。 阴阳别论曰: 阴虚阳搏谓之崩。 百病始生篇曰: 阳络伤则血外溢, 阴络伤则血内溢。 故凡阳搏必属阴虚, 络伤必致血溢, 知斯二者, 而崩淋之义及治疗之法, 思过半矣。 惟是阴虚之说, 则但伤营气, 无匪阴虚而五脏之阴皆能受病, 故神伤则血无所主, 病在心也; 气伤则血无所从, 病在肺也; 意伤则不能统血摄血, 病在脾也; 魂伤则不能畜血藏血, 病在肝也; 志伤则不能固闭真阴, 病在肾也。 所以五脏皆有阴虚, 五脏皆有阳搏。 故病阴虚者, 单以脏你受伤, 血因之而失守也; 病阳搏者, 兼以火居阴分, 血得热而妄行也。 凡治此之法, 宜审脏气, 宜察阴阳。 无火者, 求其脏而培之补之; 有火者, 察其经而清之养之, 此不易之良法也。 然有火者不得不清, 但元气既虚, 极多假热, 设或不明真假, 而误用寒凉, 必伤脾胃, 生气日见殆矣。 先贤有云: 凡下血证, 须用四君子辈以收功。 又云: 若大吐血后, 毋以脉诊, 当急用独参汤救之。 厥旨深矣。 故凡见血脱等证, 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 以益发生之气。 盖甘能生血, 甘能养营, 但使脾胃气强, 则阳生阴长, 而血自归经矣, 故曰脾统血。
治崩淋经漏之法: 若阴虚血热妄行者, 宜保阴煎, 加减一阴煎。 若火盛迫血妄行而无虚证者, 宜徒薪饮, 黄芩散, 加续断, 丹参。 若血热兼滑者, 宜保阴煎, 槐榆散, 生地黄汤。 若肝经怒火动血者, 加味四物汤。 若肝经怒火动血, 逆气未散者, 化肝煎, 或保阴煎加减主之。 若血有滞逆而妄行者, 四物汤, 丹参散。 若营气不足, 血不能调而妄行者, 五福饮, 四物汤, 四君子汤, 八珍汤, 择宜用之。 若脾气虚陷, 不能收摄而脱血者, 寿脾煎, 归脾汤, 四君子加芎, 归, 再甚者, 举元煎。 若脾肾虚寒, 兼呕兼溏泄而畏寒者, 理阴煎, 五君子煎, 理中汤。
若阳气大虚脱陷者, 四维散。 若脾肾阴气不固者, 固阴煎, 五阴煎, 秘元煎。 若肝胆气虚不能藏血者, 必多惊恐畏怯, 宜五福饮, 七福饮, 八珍汤, 兼阳虚者, 仍加姜, 桂。 若去血过多, 血脱气竭者, 当速用独参汤提握其气, 以防脱绝, 或用当归补血汤。 若崩淋既久, 血滑不禁, 宜涩宜固者, 龙骨散, 如圣散, 七灰散之类, 同人参兼用之。 凡血淋治法, 大约如前。 但其秽臭脉滑者多火, 宜从清凉; 若腥臭清寒脉细者多寒, 必须温补。 其或久病则精去无穷, 尾闾易竭, 非大加培补不可, 惟固阴煎, 及十全大补汤之类为宜。
崩淋之病, 有暴崩者, 有久崩者。 暴崩者, 其来骤, 其治亦易; 久崩者, 其患深, 其治亦难。 且凡血因崩去, 势必渐少, 少而不止, 病则为淋。 此等证候, 未有不由忧思郁怒, 先损脾胃, 次及冲任而然者。 崩淋既久, 真阴日亏, 多致寒热欬嗽, 脉见弦数或豁大等证。 此乃元气亏损, 阴虚假热之脉, 尤当用参, 地, 归, 朮甘温之属, 以峻培本源, 庶可望生。 但得胃气未败, 受补可救, 若不能受补, 而日事清凉, 以苟延目前, 则终非吉兆也。
崩淋病, 治有五脏之分, 然有可分者, 有不可分者。 可分者, 如心肺居于膈上, 二阳脏也, 肝脾肾居于膈下, 三阴脏也; 治阳者宜治其气, 治阴者宜治其精, 此可分之谓也。 然五脏相移, 精气相错, 此又其不可分者也。 即如病本于心, 君火受伤, 必移困于脾土, 故治脾即所以治心也。 病本于肺, 治节失职, 必残及于肾水, 故治肾即所以治肺也。 脾为中州之官, 水谷所司, 饷道不资, 必五路俱病, 不究其母, 则必非治脾良策。 肝为将军之官, 郁怒是病, 胜则伐脾, 败则自困, 不知强弱, 则攻补不无倒施。 不独此也, 且五脏五气, 无不相涉, 故五脏中皆有神气, 皆有肺气, 皆有胃气, 皆有肝气, 皆有肾气, 而其中之或此或彼, 为利为害, 各有互相倚伏之妙。 故必悟藏气之大本, 其强弱何在? 死生之大权, 其缓急何在? 精气之大要, 其消长何在? 攻补之大法, 其先后何在? 斯足称慧然之明哲。 若谓心以枣仁, 远志, 肺以桔梗, 麦冬, 脾以白朮, 甘草, 肝以青皮, 芍药, 肾以独活, 玄参之类, 是不过肤毛之见, 又安知性命之道也。 诸证皆然, 不止崩淋者若此。
妇人于四旬外, 经期将断之年, 多有渐见阻隔, 经期不至者, 当此之际, 最宜防察。 若果气血和平, 素无他疾, 此固渐止而然, 无足虑也。 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 而见此过期阻隔, 便有崩决之兆。 若隔之浅者, 其崩尚轻, 隔之久者, 其崩必甚, 此因隔而崩者也。 当预服四物, 八珍之类以调之, 否则恐其郁久而决, 则为患滋大也。 若其既崩之后, 则当辨其有火无火。 有火者, 因火逼血, 宜保阴煎主之。 无火者, 因隔而决, 或其有滞, 当去其故而养其新, 宜调经饮先以理之, 然后各因其宜, 可养则养, 用小营煎; 可固则固, 用固阴煎之类主之。
王叔和曰: 五崩何等? 曰: 白带者, 形如涕; 赤崩者, 形如绛津; 黄崩者, 形如烂瓜; 青崩者, 形如蓝色; 黑崩者, 形如衃血也。
立斋曰: 前证治法因脾胃亏损不能摄血归源者, 用六君加芎, 归, 柴胡。 若因肝经之火而血下行, 用奇效四物汤, 或四物加柴, 栀, 苓, 朮。 若肝经风热而血妄行, 用加味逍遥散, 或小柴胡加栀, 芍, 丹皮。 若怒动肝火而血沸腾, 亦用前药。 若脾经郁结而血不归经, 用归脾加柴, 栀, 丹皮。 若悲伤胞络而血下崩, 用四君加柴, 栀, 升麻。
附按: 大尹王天成之内久患崩, 自服四物凉血之剂, 或作或彻。 因怒发热, 其血不止 , 服前药不应, 乃主降火, 更加卅腹大痛, 手足俱冷。 余曰: 此脾胃虚寒所致。 先用附子理中汤, 热退痛止, 又用[济生]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崩血顿愈。 若泥痛无补法, 则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