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夭刚柔篇曰: 风寒伤形, 忧恐忿怒伤气。 气伤脏, 乃病藏; 寒伤形, 乃应形; 风寒伤筋, 筋脉乃应, 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脉要精微论曰: 阳气有余, 为身热无汗; 阴气有余, 为多汗身寒; 阴阳有余, 则无汗而寒。 言而微, 终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
刺志论曰: 气实形实, 气虚形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 谷虚气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脉实血实, 脉虚血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气虚身热, 此谓反也。 谷入多而气少, 此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 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 此谓反也。 脉少血多, 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 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 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 得之有所脱血, 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 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 饮中热也。 脉大血少者, 脉有风气, 水浆不入, 此之谓也。 夫实者, 气入也。 虚者, 气出也。 气实者, 热也。 气虚者, 寒也。
宣明五气篇曰: 五气所病: 心为噫, 肺为欬, 肝为语, 脾为吞, 肾为欠为嚏,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大肠小肠为泄,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 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积所并: 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悲, 并于肝则忧, 并于脾则畏, 并于肾则恐, 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为五劳所伤。
举痛论帝曰: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九气不同, 何病之生? 岐伯曰: 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 营卫通利, 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 而上焦不通, 营卫不散, 热气在中, 故气消矣。 恐则气却, 却则上焦闭, 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 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 气不行, 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 营卫通, 汗大泄, 故气泄矣。 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 外内皆越, 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
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 脉寒则缩蜷, 缩蜷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立止, 因重中于寒, 则痛久矣。 诸寒气等义详心腹痛门。
本神篇曰: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五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 谨而调之也。 忧愁者, 气闭塞而不行。
口问篇曰: 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详虚损门。
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气, 为肿, 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 俞气化薄, 传为善畏, 及为惊骇。
厥论曰: 阳气衰于下, 则为寒厥; 阴气衰于下, 则为热厥。 详厥逆门。
逆调论帝曰: 人身非常温也, 非常热也, 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详寒热门。
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详风痹门。
痿论帝曰: 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曰: 肺热叶焦, 则皮毛虚弱急薄者, 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 则下脉厥而上, 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 枢折挈, 胫纵不任地也。 详痿证门。
百病始生篇帝曰: 积之始生, 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 积之始生, 得寒乃生, 厥乃成积也。 详积聚门。
评热病论曰: 诸有水气者, 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 心气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来也。
至真要大论曰: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病能论曰: 有病怒狂者, 生于阳也。 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详癫狂门。
阴阳别论曰: 一阳发病, 少气善欬善泄, 其传为心掣, 其传为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