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诸气 - 经义

天地气一

本神篇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详二十九卷遗精门。

天元纪大论曰: 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生气通天论帝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岛九窍, 五脏, 十二节皆通于天气。 其生五, 其气三, 数犯此者, 则邪气伤人, 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 清净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 勿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 服天气, 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 外壅肌肉, 卫气解散, 此谓自伤, 气之削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 清阳为天, 浊阳为地;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 下象地以养足, 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 地气通于嗌, 风气通于肝, 雷气通于心, 谷气通于脾, 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 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 阳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阳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 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 则灾害至矣。

四气调神论曰: 天气, 清净光明者也, 藏德不止, 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 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 地气者冒明, 云雾不精, 则上应白露不降。 交通不表, 万物命故不施, 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 风雨不节, 白露不下, 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 暴雨数起, 天地四时不相保, 与道相失, 则未央绝灭。 惟圣人从之, 故身无奇病, 万物不失, 生气不竭。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 天地之气, 盈虚如何? 岐伯曰: 天气不足, 地气随之, 地气不足, 天气从之, 运居其中而常先也。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 下胜则地气迁而上胜, 多少而差其分, 微者小差, 甚者大差, 甚则位易气交易, 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五常政大论帝曰: 天不足西北, 左寒而右凉, 地不满东南, 右热而左温, 其故何也? 岐伯曰: 阴阳之气, 高下之理, 大小之异也。 东南方, 阳也, 阳者其精降于下, 故右热而左温。 西北方, 阴也, 阴者其精奉于上, 故左寒而右凉。 是以地有高下, 气有温凉, 高者气寒, 下者气热, 故适寒凉者胀, 之温热者疮, 下之则胀已, 汗之则疮已, 此腠理开闭之常, 大小之异耳。

五运行大论帝曰: 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 地为人之下, 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 凭乎? 曰: 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 暑以蒸之, 风以动之, 湿以润之, 寒以坚之, 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 燥热在上, 湿气在中, 火游行其间, 寒暑六入, 故令虚而化生也。

方盛衰论曰: 至阴虚, 天气绝; 至阳盛, 地气不足。 阴阳并交, 至人之所行。 阴阳并交者, 阳气先至, 阴气后至,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 先后阴阳而持之。

太阴阳明论曰: 喉主天气, 咽主地气。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4 23:1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气二

至真要大论帝曰: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 气有多少, 异用也。 帝曰: 阳明何谓也? 曰: 两阳合明也。 帝曰: 厥阴何也? 曰: 两阴交尽也。 气之相守司也, 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 夫阴阳之气, 清静则生化治, 动则苛疾起, 此之谓也。
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 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 寒气从之, 乃生大偻。 阴者, 藏精而起亟也; 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 则脉流薄疾, 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 则五脏气争, 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 筋脉和同, 骨髓坚固, 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 邪不能害, 耳目聪明, 气立如故。 故阳强不能密, 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化气, 阴成形。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 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则生卅胀。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 寒伤形, 热伤气。 气伤痛, 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 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 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 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 九窍不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 故曰: 知之则强, 不知则老。
太阴阳明论曰: 阳者, 天气也, 主外; 阴者, 地气也, 主内。 故阳道实, 阴道虚。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阳气从手上行至头, 而下行至足。 故曰: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详脾胃门。
终始篇曰: 阴者主脏, 阳者主腑。 阳受气于四末, 阴受气于五脏。
痹论岐伯曰: 阴气者, 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阴阳别论曰: 刚与刚, 阳气破散, 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 经气乃绝。
寒热病篇曰: 足太阳入脑乃别。 阴蹻, 阳蹻, 阴阳相交, 阳入阴, 阴出阳, 交于目锐眦, 阳气盛则瞋目, 阴气盛则瞑目。
口问篇曰: 阳气尽, 阴气盛, 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 则寤矣。
大惑论曰: 夫卫气者, 昼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 故阳气尽则卧, 阴气尽则寤。
方盛衰论: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 何者为逆? 何者为从? 帝曰: 阳从左, 阴从右, 老从上, 少从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气三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 四时之气, 至有早晏高下左右, 其候何如? 岐伯曰: 行有逆顺, 至有迟速, 故太过者化先天, 不及者化后天。 帝曰: 愿闻其行何谓也? 曰: 春气西行, 夏气北行, 秋气东行, 冬气南行。 故春气始于下, 秋气始于上, 夏气始于中, 冬气始于标。 春气始于左, 秋气始于右, 冬气始于后, 夏气始于前。 此四时正化之常。 故至高之地, 冬气常在, 至下之地, 春气常在, 必谨察之。 帝曰: 愿闻同化何如? 岐伯曰: 风温春化同, 热熏昏火夏化同, 胜与复同, 燥清烟露秋化同, 云雨昏暝埃长夏化同, 寒气霜雪冰冬化同, 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 更用之盛衰也。
四气调神论曰: 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夏三月, 此谓蕃莠,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 奉收者少。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少。 冬三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 逆春气, 则少阳不生, 肝气内变。 逆夏气, 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 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 肺气焦满。 逆冬气, 则少阴不藏, 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
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 无扰筋骨, 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 形乃困薄。
至真要大论帝曰: 分至何如? 岐伯曰: 气至谓之至, 气分谓之分, 至则气同, 分则气异, 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脉要精微论曰: 冬至四十五日, 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 阴气微上, 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 与脉为期, 期而相失, 如脉所分, 分之有期, 故知死时。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帝曰: 夫百病者, 多以旦慧昼安, 夕加夜甚者, 何也? 岐伯曰: 四时之气使然。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 朝则为春, 日中为夏, 日入为秋, 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 病气始衰, 故旦慧; 日中人气长, 长则胜邪, 故安; 夕则人气始衰, 邪气始生, 故加; 夜半人气入脏, 邪气独居于身, 故甚也。 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 曰: 是不应四时之气, 脏独主其病者, 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 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四时刺逆从论曰: 春气在经脉, 夏气在孙络, 长夏气在肌肉, 秋气在皮肤, 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 敢问其故。 岐伯曰: 春者, 天气始开, 地气始泄, 冻解冰释, 水行经通, 故人气在脉。 夏者, 经满气溢, 入孙络受血, 皮肤充实。 长夏者, 经络皆盛, 内溢肌中。 秋者, 天气始收, 腠理闭塞, 皮肤引急。 冬者盖藏, 血气在中, 内着骨髓, 通于五脏。 是故邪气者, 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至其变化, 不可为度, 然必从其经气, 辟除其邪, 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金匮真言论曰: 春气者病在头, 夏气者病在脏, 秋气者病在肩背, 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卅, 仲夏善病胸卅,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 冬善病痹厥。
营卫生会篇曰: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 行于阳二十五度, 分为昼夜, 故气至阳而起, 至阴而止。 夜半为阴陇, 夜半后而为阴衰,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日中为阳陇, 日西而阳衰, 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 万民皆卧, 命曰合阴,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 如是无已, 与天地同纪。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运气四

天元纪大论曰: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 应天之气, 动而不息, 故五岁而右迁; 应地之气, 静而守位, 故六期而环会。 动静相召, 上下相临, 阴阳相错, 而变由生也。 天以六为节, 地以五为制,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 凡三十岁; 千四百四十气, 凡六十岁为一周, 不及太过, 斯皆见矣。
六节藏象论曰: 天度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气数者, 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五日谓之候, 三候谓之气, 六气谓之时, 四时谓之岁。 五气更立, 各有所胜, 盛虚之变, 此其常也。 故春胜长夏, 长夏胜冬, 冬胜夏, 夏胜秋, 秋胜春, 所谓得五行时之胜, 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 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 求其至也, 皆归始春, 未至而至, 此谓太过, 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 命曰气淫。 至而不至, 此谓不及, 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 所不胜薄之也, 命曰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 气至之时也。 谨候其时, 气可与期, 失时反候, 五治不分, 邪僻内生, 工不能禁也。
五运行大论曰: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 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昴毕, 玄天之气经于张异娄胃。 所谓戊己分者, 奎壁角轸, 则天地之门户也。 上下相遘, 寒暑相临, 气相得则和, 不相得则病。 东方生风, 在气为柔。 南方生火, 在气为息。 中央生湿, 在气为充。 西方生燥, 在气为成。 北方生寒, 在气为坚。 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反受邪, 侮而受邪, 寡于畏也。
五常政大论帝曰: 太虚廖廓, 五运回薄, 衰盛不同, 损益相从, 愿闻平气何如而名? 何如而纪也? 岐伯曰: 木曰敷和, 火曰升明, 土曰备化, 金曰审平, 水曰静顺。 帝曰: 其不及奈何? 曰: 木曰委和, 火曰伏明, 土曰卑监, 金曰从革, 水曰涸流。 帝曰: 太过何谓? 曰: 木曰发生, 火曰赫曦, 土曰敦阜, 金曰坚成, 水曰流衍。 帝曰: 其岁有不病, 而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岐伯曰: 天气制之, 气有所从也。 少阳司天, 火气下临, 肺气上从, 白起金用, 草木卅。 阳明司天, 燥气下临, 肝气上从, 苍起木用而立, 土乃卅。 太阳司天, 寒气下临, 心气上从, 而火且明, 丹起金乃卅。 厥阴司天, 风气下临, 脾气上从, 而土且隆, 黄起水乃卅。 少阴司天, 热气下临, 肺气上从, 白起金用, 草木卅。 太阴司天, 湿气下临, 肾气上从, 黑起水变。
至真要大论帝曰: 五气交合, 盈虚更作, 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 司天地者, 其至何如? 岐伯曰: 天地之大纪, 人神之通应也。 厥阴司天, 其化以风; 少阴司天, 其化以热; 太阴司天, 其化以湿; 少阳司天, 其化以火; 阳明司天, 其化以燥; 太阳司天, 其化以寒。 帝曰: 地化奈何? 曰: 司天同候, 间气皆然。 帝曰: 间气何谓? 曰: 司左右者, 是谓间气也。 主岁者纪岁, 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 岁主奈何? 曰: 厥阴司天为风化, 在泉为酸化, 司气为苍化, 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 在泉为苦化, 不司气化, 居气为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 在泉为甘化, 司气为卅化, 间气为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 在泉为苦化, 司气为丹化, 间气为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 在泉为辛化, 司气为素化, 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 在泉为咸化, 司气为玄化, 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 必明六化分治, 五味五色所生, 五脏所宜, 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本乎天者, 天之气也, 本乎地者, 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 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故曰: 谨候气宜, 无失病机, 此之谓也。 帝曰: 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 身半以上, 其气三矣, 天之分也, 天气主之。 身半以下, 其气三矣, 地之分也, 地气主之。 以名命气, 以气命处, 而言其病。 半, 所谓天枢也。 帝曰: 胜复之动, 时有常乎? 气有必乎? 岐伯曰: 时有常位, 而气无必也。 初气终三气, 天气主之, 胜之常也。 四气尽终气, 地气主之, 复之常也。 有胜则复, 无胜则否。 帝曰: 六气之胜, 何以候之? 岐伯曰: 清气大来, 燥之胜也, 风木受邪, 肝病生焉。 热气大来, 火之胜也, 金燥受邪, 肺病生焉。 寒气大来, 水之胜也, 火热受邪, 心病生焉。 湿气大来, 土之胜也, 寒水受邪, 肾病生焉。 风气大来, 木之胜也, 土湿受邪, 脾病生焉。 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乘年之虚, 则邪甚也。 失时之和, 亦邪甚也。 遇日之空, 亦邪甚也。 重感于邪, 则病危矣。
六微旨大论曰: 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 来气不及也; 未至而至, 来气有余也。 应则顺, 否则逆, 逆则变生, 变生则病。 帝曰: 请言其应。 岐伯曰: 物生其应也, 气脉其应也。 相火之下, 水气承之; 水位之下, 土气承之; 土位之下, 风气承之; 风位之下, 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 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 帝曰: 何也? 岐伯曰: 亢则害, 承乃制, 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 害则败乱, 生化大病。 帝曰: 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 位有始终, 气有初中, 上下不同, 求之亦异也。 天气始于甲, 地气始于子, 子甲相合, 命曰岁立, , 谨候其时, 气可与期。 岐伯曰: 言天者, 求之本, 言地者, 求之位, 言人者, 求之气交。 帝曰: 何谓气交? 曰: 上下之位, 气交之中, 人之居也。 故曰: 天枢之上, 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 地气主之; 气交之分, 人气从之, 万物由之。 帝曰: 何谓初中? 岐伯曰: 初凡三十度而有奇, 中气同法。 帝曰: 初中何也? 曰: 所以分天地也。 初者地气也, 中者天气也。 帝曰: 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 气之升降, 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 其用何如? 曰: 升已而降, 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 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变作矣。 岐伯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 气至而先后者何? 岐伯曰: 运太过, 则其至先; 运不及, 则其至后; 非太过非不及, 则至当时, 非是者卅也。 岐伯曰: 数之始, 起于上而终于下, 岁半之前, 天气主之, 岁半之后, 地气主之, 上下交互, 气交主之, 岁纪毕矣。 故曰: 位明气月可知乎, 所谓气也。 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泄, 甚则水闭胕肿, 随气所在, 以言其变耳。 帝曰: 水发而雹雪, 土发而飘骤, 木发而毁折, 金发而清明, 火发而曛昧, 何气使然? 岐伯曰: 气有多少, 发有微甚, 微者当其气, 甚者兼其下, 征其下气而可知也。 帝曰: 五气之发, 不当位者何也? 曰: 命其差。 帝曰: 差有数乎? 曰: 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气交变大论岐伯曰: 德化者气之祥, 政令者气之章, 变易者复之纪, 灾卅者伤之始, 气相胜者和, 不相胜者病, 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 善言天者, 必应于人, 善言古者, 必验于今, 善言气者, 必彰于物, 善言应者, 同天地之化, 善言化言变者, 通神明之理, 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气脏气五

天元纪大论曰: 天有五行御五位, 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思忧恐。
阴阳应象大论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 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 生乃不固。
本藏篇曰: 五脏者, 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腑者, 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者也。
六节藏象论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为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 为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脾, 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者,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此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 皆取决于胆也。
金匮真言论曰: 东方青色, 入通于肝, 其味酸, 其臭臊。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其味苦, 其臭焦。 中央黄色, 入通于脾, 其味甘, 其臭香。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其味辛, 其臭腥。 北方黑色, 入通于肾, 其味咸, 其臭腐。
天年篇曰: 人生十岁, 五脏始定, 血气已通, 其气在下, 故好走。 二十岁, 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 故好趋。 三十岁, 五脏大定, 肌肉坚固, 血脉盛满, 故好步。 四十岁,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 腠理始疏, 荣华颓落, 发颇班白, 平盛不摇, 故好坐。 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目始不明。 六十岁, 心气始衰, 苦忧悲, 血气懈惰, 故好卧。 七十岁, 脾气虚, 皮肤枯。 八十岁, 肺气衰, 魄离, 故言善误。 九十岁, 肾气焦, 四脏经脉虚空。 百岁, 五脏皆虚, 神气皆去, 形骸独居而终矣。
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丈夫八岁, 肾气实, 发长齿更。 二八, 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能有子。
脉度篇曰: 肺气通于鼻, 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心气通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肾气通于耳,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藏生成篇曰: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髓皆属于脑, 诸筋者皆属于节, 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 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海论曰: 人有髓海, 有血海, 有气海, 有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膻中为气之海, 脑为髓之海。 得顺者生, 得逆者败; 知调者和, 不知调者害。
五味篇曰: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则出, 吸则入。
大惑论曰: 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目者, 五脏六腑之精也, 营卫魂魄之所常营, 神气之所生也。 详眼目门。
卫气篇曰: 请言气街: 胸气有街, 腹气有街, 头气有街, 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 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 止之膺与背腧。 气在腹者, 止之背腧, 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气在胫者, 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踝上以下。
动输篇曰: 夫四末阴阳之会者, 此气之大络也。 四街者, 气之径路也。 故络绝则径通, 四末解则气从合, 相轮如环, 莫知其纪, 终而复始。
平人气象论曰: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脉宗气也。 详脾胃门。
邪客篇帝曰: 人有八虚, 各何以候? 岐伯曰: 以候五脏。 心肺有邪, 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 其气留于两腋; 脾有邪, 其气流于两髀; 肾有邪, 其气流于两腘。 凡此八虚者, 皆机关之室, 真气之所过, 血络之所游, 邪气恶血, 固不得住留, 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 不得屈伸, 故病挛也。
太阴阳明论曰: 四肢皆禀于胃, 而不得至经, 必因于脾, 乃得禀也。 详脾胃门。
五藏别论曰: 脑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此六者, 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泻, 名曰奇卅之府。 夫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 此五者, 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 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 名曰传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 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 藏精神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 水谷入口, 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 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 满而不能实也。
平人绝谷篇曰: 平人胃满则肠虚, 肠满则胃虚, 更实更虚, 故气得上下, 五脏安定, 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邪气藏府病形篇帝曰: 天寒地冰, 而其面不衣何也? 岐伯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详面病门。
灵兰秘典论曰: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忧恚无言篇帝曰: 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 何道之塞, 何气出行, 使音不彰? 愿闻其方。 少师曰: 咽喉者, 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 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详声瘖门。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气六

五藏别论帝曰: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 五脏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动输篇曰: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其清气上注于肺, 肺脉从太阴而行之, 其行也以息往来。 详脾胃门。
五十营篇曰: 人一呼, 脉再动, 气行三寸; 一吸, 脉亦再动, 气行三寸, 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 详脉神章。
根结篇曰: 一日一夜五十营, 以营五脏之精。 所谓五十营者, 五脏皆受气。 持其脉口, 数其至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五脏皆受气; 四十动一代者, 一脏无气; 三十动一代者, 二脏无气; 二十动一代者, 三脏无气; 十动一代者, 四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 五脏无气, 予之短期。 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以为常也, 以知五脏之期; 予之短期者, 乍数乍疏也。
玉机真藏论曰: 春脉如弦。 春脉者肝也, 东方木也, 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 端直以长, 故曰弦, 反此者病。 其气来实而强, 此谓太过, 病在外; 其气来不实而微, 此谓不及, 病在中。 夏脉如钩。 详脉神章。
脉要精微论曰: 夫脉者, 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详脉神章。
平人气象论曰: 人一呼脉一动, 一吸脉一动, 曰少气。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人无胃气曰逆, 逆者死。 脉无胃气亦死。 详脾胃门。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气七

阴阳清浊篇帝曰: 愿闻人气之清浊。 岐伯曰: 受谷者浊, 受气者清。 清者注阴, 浊者注阳。 浊而清者, 上出于咽; 清而浊者, 则下行。 清浊相干, 命曰乱气。 帝曰: 夫阴清而阳浊, 浊者有清, 清者有浊, 别之奈何? 岐伯曰: 气之大别, 清者上注于肺, 浊者下走于胃。 胃之清气, 上出于口; 肺之浊气, 下注于经, 内积于海。 清者其气滑, 浊者其气涩, 此气之常也。
决气篇帝曰: 余闻人有精, 气, 津, 液, 血, 脉, 余意为一气耳, 今乃辨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 两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谓精。 何谓气? 曰: 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 充身, 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 何谓津? 曰: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 是谓津。 何谓液? 曰: 谷入气满, 淖泽注于骨, 骨属屈伸, 泄泽, 补益脑髓, 皮肤润泽, 是谓液。 何谓血? 曰: 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何谓脉? 曰: 壅遏营气, 令无所避, 是谓脉。 精脱者, 耳聋; 气脱者, 目不明; 津脱者, 腠理开, 汗大泄; 液脱者, 骨属屈伸不利, 色夭, 脑髓消, 胫酸, 耳数鸣; 血脱者, 色白, 夭然不泽, 其脉空虚, 此其候也。
卫气失常篇曰: 人有肥, 有膏, 有肉。 膏者多气, 多气者热, 热者耐寒。 肉者多血则充形, 充形则平。 脂者其血清, 气滑少, 故不能大。 此别于众人者也。
寿夭刚柔篇曰: 形与气相任则寿, 不相任则夭。 详生死门。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气八

营卫生会篇帝曰: 夫血之与气, 异名同类, 何谓也? 详血证门。
五音五味篇曰: 今妇人之生, 有余于气, 不足于血, 以其数脱血也。 冲任之脉, 不荣口唇, 故须不生焉。 是故圣人视其颜色, 黄赤者多热气, 青白者少热气, 黑色者多血少气。 夫人之常数, 太阳常多血少气, 少阳常多气少血, 阳明常多血多气, 厥阴常多气少血, 少阴常多血少气, 太阴常多血少气, 此天数之常也。
八正神明论曰: 故养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 营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 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卫气九

本藏篇曰: 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 肥腠理, 司关阖者也。
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卫气行篇曰: 卫气之行, 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 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是以平旦阴尽, 阳气出于目, 目张则气上行于头。
痹论曰: 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也。 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疾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禁服篇曰: 审察卫气, 为百病母。
逆调论曰: 营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 营卫俱虚, 则不仁且不用。
生气通天论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23: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气十

营气篇曰: 营气之道, 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 乃传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专者行于经隧, 常营无已, 终而复始, 是谓天地之纪。
邪客篇曰: 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 津液, 宗气, 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 详脾胃门。
经脉篇曰: 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
玉版篇曰: 人之所受气者, 谷也。 谷之所注者, 胃也。 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也。 详脾胃门。
五味篇曰: 天地之精气, 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平人绝谷篇曰: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详死生门。
平人气象论曰: 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 详饮食门。
终始篇曰: 邪气来也紧而疾, 谷气来也徐而和。
病能论曰; 食入于阴, 长气于阳。
阴阳清浊篇帝曰: 愿闻人气之清浊。 岐伯曰: 受谷者浊, 受气者清, 清者注阴, 浊者注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5: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