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4 20: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共七条
1. 火在下焦, 而膀胱热闭不通者, 必有火证火脉, 及溺管疼痛等证, 宜大分清饮, 抽薪饮, 益元散, 玉泉散, 及绿豆饮之类以利之。 若肝肾实火不清, 或遗浊, 或见血者, 大都清去其火, 水必自通, 前法俱可通用。
2. 气闭证, 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 凡气实者, 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 多属肝强气逆之证, 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 宜以破气行气为主, 如香附, 枳壳, 乌药, 沉香, 茴香之属, 兼四苓散而用之。 若气陷于下, 药力不能骤及者, 当即以此药多服, 探吐以提其气, 使气升则水自降也。 有痰气逆滞不通者, 即以二陈汤, 六安煎之类探吐之。 有热闭气逆者, 即以大分清饮探吐之。 有气实血虚而闭者, 用四物汤探吐之。 凡气实等证, 无如吐之妙者, 譬之滴水之器, 闭其上窍, 则下窍不通, 开其上窍, 则下窍必利。 盖有升则有降, 无升则无降, 此理势之使然也。 凡气虚而小便闭者, 必以素多斲丧, 或年衰气竭者, 方有此证, 正以气有不化, 最为危候, 不易治也。 然凡病此者, 必其有渐, 但觉小便短少, 或便时费力, 便当留心速治, 若待其剧, 恐无及也。 但治此者, 亦当辨其脏气之寒热。 若素无内热之气者, 是必阳虚无疑也。 或病未至甚, 须常用左归, 右归, 六味, 八味等汤丸, 或壮水以分清, 或益火以化气, 随宜用之, 自可渐杜其原。 若病已至甚, 则必用八味丸料, 或加减<金匮>肾气汤大剂煎服, 庶可挽回。 或疑桂附辛热不敢轻用, 岂知下元阳气亏甚, 得寒则凝, 得热则行, 舍此二者, 更有何物可以直达膀胱而使水因气化也? 若气虚下陷, 升降不利者, 宜补中益气汤主之, 或即用此汤探吐之, 最妙。 若素禀阳脏内热, 不堪温补, 而小便闭绝者, 此必真阴败绝, 无阴则阳无以化, 水亏证也, 治宜补阴抑阳, 以化阴煎之类主之。 或偏于阳亢而水不制火者, 如东垣之用滋肾丸亦可, 但此即火证之属耳。
3. 大小便俱不通者, 必先通其大便, 则小便自通矣, 宜八正散之类主之。
4. 久服桂附之属, 以致水亏阳亢, 而小便不通者, 宜解毒壮水, 以化阴煎之类主之。 甚者, 以黄连解毒汤加分利滋阴等药亦可, 然尤惟绿豆饮为解毒之神剂。 其有因久服阳药, 作用过多, 火本不盛, 单由水亏者, 非六味地黄汤大剂滋之不可也。
5. 服分利既多, 而小水愈不通者, 此必下竭之证。 察其水亏者, 必须大补真阴; 火虚者, 必须峻补阳气, 气达水行, 其便自调。 不可见其假实, 恣意疏通, 此与榨干汁, 泲枯油者何异? 致今竭者愈竭, 鲜不危矣。
6. 膀胱无水等证, 有因泄泻, 水归大肠而小水不通者, 此当但治泄泻, 泄泻止而水自利也。 有因大汗多汗, 气从汗泄而小水不利者, 此当调治营卫, 表气收而小便自利也。 有虚劳亡血伤精, 水随液去, 五内枯燥而小水不利者, 此当调补真阴, 血气渐充而小水渐利也。 凡此数者, 皆膀胱无水枯涸之证, 水泉既涸, 故不可再加分利; 内惟泄泻证亦有可分利者, 然亦不过十之三耳。 诸如此者, 当于各门详察治之, 皆非有水不通而为癃闭之类也。
7. 怀妊之妇, 每有小便不通者, 此以胎气下陷, 溺孔被压而然, 多以气虚不能举胎所致, 宜八珍汤, 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 若临盆之际, 胎压膀胱而小便不通者, 宜以手指托起其胎, 则小水自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