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痴呆
经义
宣明五气篇曰: 邪入于阳则狂, 邪入于阴则痹。 搏阳则癫疾, 搏阴则为瘖。
生气通天论曰: 阴不胜其阳, 则脉流薄疾, 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 则五脏气争, 九窍不通。
调经论曰: 血并于阴, 气并于阳, 故为惊狂。
通天篇曰: 太阳之人, 多阳而少阴, 必谨调之, 无脱其阴, 而泻其阳。 阳重脱者易狂, 阴阳皆脱者, 暴死不知人也。
本神篇曰: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忘不精。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人。
脉解篇曰: 太阳所谓甚则狂癫疾者, 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 下虚上实, 故狂癫疾也。 阳明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 弃衣而走者, 阴阳复争, 而外并于阳, 故弃衣而走也。
阳明脉解篇帝曰: 足阳明之脉, 病甚则弃衣而走, 登高而歌, 或至不食数日, 踰垣上屋, 所上之处, 皆非其素所能也, 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 四肢者, 诸阳之本也。 阳盛则四肢实, 实则能登高也。 热盛于身, 故弃衣欲走也。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 不避亲疏而不欲食, 故妄走也。
病能论帝曰: 有病怒狂者, 此病安生? 岐伯曰: 生于阳也。 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病名曰阳厥。 帝曰: 何以知之? 岐伯曰: 阳明者常动, 巨阳少阳不动, 不动而动大疾, 此其候也。 帝曰: 治之奈何? 曰: 夺其食即已。 夫食入于阴, 长气于阳, 故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夫生铁洛者, 下气疾也。
通评虚实论帝曰: 癫疾何如? 岐伯曰: 脉搏大滑, 久自已; 脉小坚急, 死不治。 帝曰: 癫疾之脉, 虚实何如? 岐伯曰: 虚则可治; 实则死。
大奇论曰: 心脉满大, 痫瘛筋挛。 肝脉小急, 癫瘛筋挛。 二阴急为痫厥。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心脉缓甚为狂笑, 微涩为癫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奇病论曰: 帝曰: 人生而有病癫疾者, 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 岐伯曰: 病名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 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 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寒热病篇曰: 暴挛痫眩, 足不任身, 取天柱。
癫狂篇曰: 癫疾始生, 先不乐, 头重痛, 视举目赤, 甚作极已而烦心, 候之于颜。 取手太阳, 阳明, 太阴, 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 先反僵, 因而脊痛, 候之足太阳, 阳明, 太阴, 手太阳, 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 而引口啼呼喘悸者, 候之手阳明, 太阳, 左强者攻其右, 右强者攻其左, 血变而止。 治癫疾者, 常与之居, 察其所当取之处。 病至, 视之有过者泻之。 置其血于瓠壶之中, 至其发时, 血独动矣。 不动, 灸穷骨二十壮。 穷骨者, 卅骨也。 骨癫疾者, 顑齿诸腧分肉皆满, 而骨居, 汗出烦悗, 呕多沃沫, 气下泄, 不治。 筋癫疾者, 身倦挛急大, 刺项大经之大杼脉。 呕多沃沫, 气下泄者, 不治。 脉癫疾者, 暴仆, 四肢之脉皆胀而纵。 脉满, 尽刺之出血; 不满, 灸之挟项太阳, 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 诸分肉本输。 呕多沃沫, 气下泄者, 不治。 癫疾者, 疾发如狂者, 死不治。 以上俱言癫疾。 狂始生, 先自悲也, 喜忘苦怒善恐者, 得之忧饥, 治之取手太阴, 阳明, 血变而止, 及取足太阴, 阳明。 狂如生, 少卧不饥, 自高贤也, 自辩智也, 自尊贵也, 善骂詈, 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阳明, 太阳, 太阴, 舌下少阴, 视之盛者, 皆取之, 不盛, 释之也。 狂言, 惊, 善笑, 好歌乐, 妄行不休者, 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阳明, 太阳, 太阴。 狂, 目妄见, 耳妄闻, 善呼者, 少气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阳, 太阴, 阳明, 足太阴, 头两顑。 狂者多食, 善见鬼神, 善笑而不发于外者, 得之有所大害, 治之取足太阴, 太阳, 阳明, 后取手太阴, 太阳, 阳明。 狂而新发, 未应如此者, 先取曲泉左右动脉, 及盛者见血, 有顷已; 不已, 以法取之, 灸骨卅二十壮。 以上俱言狂证。
长刺节论曰: 病在诸阳脉, 且寒且热, 诸分且寒且热, 名曰狂, 刺之虚脉, 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 不治, 月一发, 不治,
月四五发, 名曰癫病, 刺诸分诸脉, 其无寒者以针调之, 病已止。
二十难曰: 重阳者狂, 重阴者癫。 脱阳者见鬼, 脱阴者目盲。
五十九难曰: 狂癫之病, 何以别之? 然: 狂疾之始发, 少卧而不饥, 自高贤也, 自辩智也, 自倨贵也, 妄笑, 好歌乐, 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 意不乐, 僵仆直视, 其脉三部俱盛是也。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4 20:4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