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安常云: 有阴水不足, 阴火上升, 肺受火邪, 不得清肃下行, 由是津液凝浊, 生痰不生血者, 此当以润剂, 如麦门冬, 地黄, 枸杞之属滋其阴, 使上逆之火, 得返其宅, 则痰自清矣, 投以二陈, 立见其殆。 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 原出而不纳则积, 积不散则痰生焉, 八味丸主之。
吴茭山<诸证辨疑>云: 八味丸, 治痰之本也。
许学士用苍朮治痰成窠囊一边行, 极妙。 痰挟瘀血, 遂成窠囊。
朱丹溪曰: 脾虚者, 宜清中气以运痰降下, 二陈汤加白朮之类, 兼用升麻提起。 二陈汤, 一身之痰都治管。 如要下行, 加引下药, 在上加引上药。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问其平日好食何物, 吐下后方用药。
王节斋曰: 痰生于脾胃, 宜实脾燥湿。 又随气而升, 宜顺气为先, 分导次之。 又气升属火, 顺气在于降火。 热痰则清之, 湿痰则燥之, 风痰则散之, 郁痰则开之, 顽痰则软之, 食痰则消之, 在上者吐之, 在中者下之。 又中气虚者, 宜固中气以运痰, 若攻之太重, 则胃气虚而痰愈甚矣。
薛立斋曰: 凡痰证饮食少思, 或胸膈不利者, 此中气虚弱也, 宜用补中益气为主, 中气既健, 其痰自运化。 若肾气亏损, 津液难降, 败浊为痰者, 乃真脏之病, 宜用六味地黄丸为主。 肾气既壮, 津液清化, 而何痰之有哉。 亦有因脾胃亏损, 中焦气虚, 不能运化而为痰者; 亦有因峻厉过度, 脾气愈虚, 不能运化津液, 凝滞而为痰者, 凡此皆当健脾胃为主。
又曰: 痰者, 脾胃之津液, 或为饮食所伤, 或为七情六淫所扰, 故气壅痰聚。 盖脾为统血行气之经, 气血俱盛, 何痰之有? 皆由过思与饮食所伤, 损其经络, 脾血既虚, 胃气独盛, 是以湿因气化, 故多痰也。 游行周身, 无所不至, 痰气既盛, 客必胜主, 或夺于脾之大络之气, 则倏然仆地者, 此痰厥也; 升于肺, 则喘急欬嗽; 迷于心, 则怔忡恍惚; 走于肝, 则眩晕不仁, 卅肋胀痛; 关于肾, 不哈而多痰唾; 留于胃脘, 则呕泻而作寒热; 注于胸, 则咽痛不利, 眉棱骨痛; 入于肠, 则漉漉有声, 散则有声, 聚则不利。 若脾气虚弱, 不能消湿, 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 半夏。 若因脾气虚弱, 湿热所致, 宜用东垣清燥汤。 若胃气虚弱, 寒痰凝滞者, 宜用人参理中汤。 若脾胃虚寒而痰凝滞者, 宜用理中化痰丸。 若脾虚不能运化, 而痰滞气逆, 宜用六君子加木香。 若脾胃虚弱而肝木乘侮, 宜用六君子加柴胡。 若肺气虚弱, 不能清化而有痰者, 宜六君子加桔梗。 头痛, 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汤。 若脾肾虚弱, 寒邪所乘, 以致头痛, 宜用附子细辛汤。
又曰: 凡治风痰, 若肺经风热而生痰者, 宜用金沸草散。 若风火相搏, 肝经风热炽盛而生痰者, 宜用牛黄抱龙丸, 或牛黄清心丸。 若肝经血燥而生痰者, 宜六味地黄丸。 若热盛制金, 不能平木而生痰者, 宜柴胡栀子散。 若中气虚弱, 不能运化而生痰者, 宜六君柴胡, 钩藤。 若肾虚阴火炎上, 宜六味丸。
又曰: 凡治结痰, 有因脾经郁结而伤阴血者, 有因肾水亏损而阴火上炎者, 有因脾肺火郁而生痰者。 治法: 若因七情郁结, 痰涎滞于喉间者, 先用<局方>四七汤调和滞气, 后用归脾汤调补脾血。 脾火伤血, 用加味归脾汤。 肾水亏损, 用六味地黄丸。 肺经郁火, 用知母茯苓汤。 若妇人患此而兼带下, 皆由郁结伤损肝脾, 当佐以四七汤, 送青州白丸子。 此等证候, 属脾胃气虚为本, 而气滞痰结为末也。 古方用十枣汤, 控涎丹, 神佑丸, 滚痰丸, 木香, 枳实利膈涤痰, 透罗破饮, 降气化痰等汤, 苏合丸之类, 皆形气充实之药也, 西北人用之, 或有效验, 其属虚弱者, 必致肚腹胀满而殁。
又曰: 痰之为病, 若热病则多烦热, 风痰多成瘫痪奇证, 冷痰多成骨痹, 湿痰多怠惰软弱, 惊痰多成心痛癫疾, 饮痰多卅痛臂痛, 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 其为病种种难名。 窃谓前证若因肾水虚弱, 阴亏难降, 使邪水上溢, 故多痰唾, 宜滋其化源, 廿其痰自消。 若因肝木侮脾土, 而风痰壅滞者, 先用南星, 半夏清其痰, 后用六君子之类调胃气, 痰自不至。 若概用风药, 耗其阳气, 而绝阴血之源, 适足以成其风, 益其病也。
又曰: 若因脾气亏损, 痰客中焦, 闭塞清道, 以致四肢百骸发为诸病者, 理宜壮脾气为主, 兼佐以治痰, 则中气健而痰涎自化。 若倒仓之后而痰反甚, 此脾气愈虚, 则津液反为痰者, 理宜补中益气, 非参朮二陈之类不能治, 最忌行气化痰及倒仓之法。
徐东皋曰: 严氏云: 人之气顺则津液通流, 决无痰患。 古方治痰, 多用汗下温利之法, 不若以顺气为先, 分导次之。 气顺则津液流通, 痰饮运下, 自小便中出矣。 此则严氏亦有所见而云然也。 <玉机微义>云: 顺气特一法耳, 要观痰之深浅, 有痰积胶固, 气道因之而不得顺, 宜先逐去积痰, 然后气可得顺, 岂可专主理气一法? 愚谓有理气而痰自顺者, 治其微也; 有逐痰而气方畅者, 治其甚也; 二者皆治痰之要也, 不可偏废者也。 但看痰与气孰轻而孰重, 施治有可急而可缓, 故曰逐痰理气, 有所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