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2: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共六条

1.        河间曰: 小便浑浊, 皆属于热, 如夏月天气热则水液浑浊, 冬月天气寒则水清洁, 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 如清水火煎自浊。
2.        东垣曰: 淋证当分在气在血而治之, 以渴与不渴为辨。 如渴而小便不利, 热在上焦气分, 肺金主之, 宜用淡渗之药, 以茯苓, 泽泻, 琥珀, 灯心, 通草, 车前, 瞿麦, 扁蓄之类, 而清肺金之气, 泻其火, 以滋水之上源也。 不渴而小便不利者, 热在下焦血分, 肾与膀胱主之。 宜用气味俱阴之药, 如知母, 黄檗, 滋肾丸是也。 除其热, 泄其闭塞, 以滋膀胱肾水之下元也。
3.        丹溪曰: 淋虽有五, 皆属于热, 治宜解热利水, 以山栀子之类。 不可发汗, 汗之必便血。 又曰: 浊主湿热。 有痰, 有虚, 赤属血, 白属气。 大率皆是湿痰流注, 宜燥中宫之湿, 用二陈加苍朮, 白朮, 燥去其湿。 去热宜黄檗, 青黛, 滑石, 山栀。 痰盛者, 以二陈加南星, 蛤粉, 神卅糊丸, 青黛为衣。 虚劳者, 不宜峻用寒凉, 当用补阴滋肾气。 胃弱者, 兼用人参, 以柴胡, 升麻升其胃中之气。 附录云: 人之五脏六腑俱各有精, 然肾为藏精之府, 而听命乎心, 贵乎水火升降, 精气内持。 若调摄失宜, 思虑不节, 嗜欲过度, 水火不交, 精元失守, 由是而为赤白浊之患。 赤浊是心虚有热, 因思虑得之。 白浊肾虚有寒, 过于淫欲而得之。 其状漩白如油, 光彩不定, 漩脚澄下, 凝如膏糊。 治法: 赤者当清心调气, 白者温补下元, 又须清上, 使水火既济, 阴阳协和, 精气自固矣。
4.        薛立斋曰: 按前证脾肺虚热者, 用补中益气汤送六味丸。 肺肾虚热者, 用黄芩清肺饮送六味丸。 肝肾虚热者, 用加味逍遥散送六味丸。 劳伤心肾者, 清心莲子饮。 郁结伤脾者, 归脾汤。 若郁怒伤肝脾者, 加味逍遥散。 若心肾虚弱者, 小温金散。 若思虑伤心肾者, 茯菟丸。 梦遗, 精滑, 赤白二浊, 治法当互参用之。
5.        徐东皋曰: 淋证初作者, 主于实热, 当利之, 八正散之属是也。 既利之而不愈, 久久而气下陷者, 虚也, 宜升其气, 气升而水自下。 升而不愈, 必用吐法, 吐之而气自升也。 痰多者, 用二陈汤, 先服后吐。 痰闭塞者, 用二陈汤加木通, 香附探吐。
6.        赵氏曰: 肝主小便, 若肝经血虚, 用四物, 山栀。 若小便涩滞, 或茎中作痛, 属肝经湿热, 用龙胆泻肝汤。 若小便频数, 或劳而益甚, 属脾气虚弱, 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 五味。 若小便无度, 或淋沥不禁, 乃阴挺痿痹也, 用六味地黄丸。 若小便涩滞, 或补而益甚, 乃膀胱结热也, 用五淋散。 若脾肺燥热, 不能化生者, 黄芩清肺汤。 膀胱阴虚, 阳无所生者, 滋肾丸。 膀胱阳虚, 阴无所化者, 六味丸。 若阴痿思色, 精不出, 茎道涩痛如淋, 用加减八味丸料加车前, 牛膝。 若老人精竭复耗, 大小便牵痛如淋, 亦用前法温之; 如不应, 急加附子, 多有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2: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淋浊论列方

大分清饮新寒五。 小温金散固四三。 徙薪饮新寒四。 七正散寒百十六。 清心莲子饮寒三二。 火府丹寒百二十。 绿豆饮新寒十四。 水陆二仙丹固二三。 清肺饮子和一五三。 二陈汤和一。 心虚白浊歌补百一。 小分清饮新和十。 抽薪饮新寒三。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八正散寒百十五。 导赤散寒一二二。 苓朮二陈煎新和四。 五淋散寒百十七。 四物汤补八。 萆薢分清饮热一六四。 滋肾丸寒一六三。 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右归丸新补五。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益智汤热一六五。 人参丸补百五。 加味逍遥散补九三。 茯菟丸固三八。 秘元煎新固一。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半夏丸和三五二。 归脾汤补三二。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菟丝煎新固三。 定志丸补百十六。 石刻安肾丸热一六八。 固元丹固三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2: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还少丹补一三五。 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地髓汤和三四。 五淋痛五淋散寒百十七热淋。 <直指>黄芩汤寒百七心肺热。 五子丸固四六浊。 锁精丸固四六带浊。 家韭子丸固三四阳虚久浊。 金樱膏补百虚带浊。 琥珀散和三四七气虚淋浊。 海金砂散寒一七二膏淋。 牛膝汤寒一二五砂淋。 秘真丹固二五。 莲子六一散固四四赤浊。 威喜丸固四五。 固精丸固二九虚滑带浊。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2: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遗溺

经义


宣明五气篇曰: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
五癃津液别篇曰: 天寒则腠理闭, 气湿不行, 水下留于膀胱, 则为溺与气。 阴阳不和, 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 髓液皆减而下, 下过度则虚, 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骨空论曰: 督脉为病, 癃, 痔, 遗溺。
经脉篇曰: 肝所生病者, 遗溺, 闭癃。
痹论曰: 淫气遗溺, 痹聚在肾。
气厥论曰: 心移寒于肺, 肺消。 肺消者, 饮一溲二, 死不治。
脉要精微论曰: 仓廪不藏者, 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 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本输篇曰: 三焦者, 足少阴太阳之所将, 实则闭癃, 虚则溃溺。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2: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共二条

1.        遗溺一证, 有自遗者, 以睡中而遗失也; 有不禁者, 以气门不固, 而频数不能禁也。 又有气脱于上, 则下焦不约, 而遗失不觉者, 此虚极之候也。 总之, 三者皆属虚证, 但有轻重之辨耳。 若梦中自遗者, 惟幼稚多有之, 俟其气壮而固, 或少加调理可愈, 无足疑也。 惟是水泉不止, 膀胱不藏者, 必以气虚而然。 盖气为水母, 水不能蓄, 以气不能固也, 此失守之兆, 大非所宜, 甚至气脱而遗, 无所知觉, 则尤其甚者也。 此惟非风证及年衰气弱之人, 或大病之后多有之。 仲景曰: 下焦竭则遗溺失禁, 此之谓也。
2.        古方书论小便不禁者, 有属热属虚之辨, 不知不禁之谓, 乃以小水太利者为言, 皆属虚寒, 何有热证。 若因热而小水频数, 其证则淋沥点滴, 不能禁止, 而小水必不利, 且或多痛涩, 方是热证。 若然, 则自有淋浊门正治之法, 盖此非遗失之谓也。 倘以虚寒误认为热, 而妄投泻火之药, 无不殆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2: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共六条

1.        凡治小便不禁者, 古方多用固涩, 此固宜然; 然固涩之剂, 不过固其门户, 此亦治标之意, 而非塞源之道也。 盖小水虽利于肾, 而肾上连肺, 若肺气无权, 则肾水终不能摄, 故治水者必须治气, 治肾者必须治肺, 宜以参, 耆, 归, 尤, 桂, 附, 干姜之属为之主, 然后相机加以固涩之剂为之佐, 庶得治本之道, 而源流如度, 否则, 徒障狂澜, 终无益也。 余制有巩堤丸方, 治无论心脾肺肾之属, 皆宜以此为主治。
2.        脾肺气虚, 不能约束水道, 而病为不禁者, 此其咎在中上二焦, 宜补中益气汤, 理中汤, 温胃饮, 归脾汤, 或四味回阳饮之类, 加固涩等剂主之, 如不见效, 当责之肾。
3.        肝肾阳气亏败, 则膀胱不藏, 而水泉不止, 此其咎在命门, 宜右归饮, 大补元煎, 六味回阳饮, 甚者以四维散之类主之, 或加固涩为佐亦可; 或用<集要>四神丸, 或八味地黄丸去泽泻亦可用。
4.        凡睡中遗溺者, 此必下元虚寒, 所以不固, 宜大菟丝子丸, 家韭子丸, 五子丸, 缩泉丸之类主之。 其有小儿从幼不加检束, 而纵肆常遗者, 此惯而无惮, 志意之病也, 当责其神, 非药所及。 或因纵以致不固者, 亦当治之如前, 宜用猪羊溲脬炙脆煎汤, 送下前药更妙。
5.        凡因恐惧辄遗者, 此心气不足, 下连肝肾而然, 宜大补元煎, 归脾汤, 五君子煎之类主之。
6.        古方壮阳固涩等剂, 如茴香益智丸, 二气丹, 固脬丸, 秘元丹, 牡蛎丸, 济生菟丝子丸, 固真散, 皆可随宜择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2: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

薛立斋曰: 经云: 膀胱不约为遗溺。 小便不禁, 常常出而不觉也。 人之漩溺, 赖心肾二气之所传送。 盖心与小肠为表卅, 肾与膀胱为表卅, 若心肾气亏, 传送失度, 故有此证, 治宜温暖下元, 清心寡欲。 又有产育不顺, 致伤膀胱, 若内虚寒者, 秘元丹, 韭子丸之类; 若内虚湿热者, 六味地黄丸, 或加五味, 杜仲, 补骨脂; 年老者八味丸。 产育收生不谨, 损破尿胞者, 参朮补胞汤加猪羊胞煎之。 窃谓肝主小便, 若肝经血虚, 用四物山栀。 若小便涩滞, 或茎中作痛, 属肝经湿热, 用龙胆泻肝汤。 若小便频数, 或劳而益甚, 属脾气虚弱, 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 五味子。 若小便无度, 或淋沥不禁, 乃阴挺痿痹也, 用六味地黄丸。 若小便涩滞, 或补而益甚, 乃膀胱热结也, 用五淋散。 其脾肺燥, 不能化生者, 黄芩清肺饮。 膀胱阴虚, 阳无所生者, 滋肾丸。 膀胱阳虚, 阴无所化者, 六味丸。 若阴痿思色, 精不出, 茎道涩痛如淋, 用加减八味丸料加车前, 牛膝。 若它人精竭复耗, 大小便牵痛如淋, 亦用前药, 不应, 急加附子, 多有生者。 遗溺论列方
理中汤热一。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八味丸补一二一。 四维散新热十二。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固脬丸固六三。 温胃饮新热五。 右归饮新补三。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滋肾丸寒一六三。 归脾汤补三二。 大菟丝子丸固三六。 二气丹热一八六。 济生菟丝丸固三七。 五淋散寒百十七。 秘元丹固三二。 茴香益智丸固六五。 大补元煎新补一。 家韭子丸固三四。 黄芩清肺饮寒八三。 <集要>四神丸补一五八。 五子丸固四六。 缩泉丸固六一。 参朮补胞汤未收。 牡蛎丸固六四。 固真散固二八。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五君子煎新热六。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巩堤丸新固九。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2: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朮附汤补四二虚寒。 小安肾丸热一六七多溺。 威喜丸固四五。

肾着汤热一二九腰冷多溺。 石刻安肾丸热一六八频数。 肉苁蓉丸固六二不禁。

鸡内金散固二九二气虚遗尿。 鹿茸丸补一三三肾虚多溺。 椒附丸热百十二小便频。

<局方>安肾丸热一六六频数。 猪苓丸固四八频数。 猪肚丸固三九小便频数。 锁精丸固二六。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九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4 12: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7: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血证

经义

决气篇帝曰: 何谓血? 岐伯曰: 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血脱者, 色白, 夭然不泽。
痿论曰: 心主身之血脉。

五脏生成篇曰: 诸血者皆属于心。 人卧血归于肝, 肝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 卧出而风吹之, 血凝于肤者为痹, 凝于脉者为泣, 凝于足者为厥。 此三者,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为痹厥也。

谓经论曰: 肝藏血。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 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气血以并, 阴阳相倾, 气乱于卫, 血逆于经, 气血离居, 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 气并于阳, 故为惊狂。 血并于阳, 气并于阴, 乃为炅中。 血并于上, 气并于下, 心烦惋善怒。 血并于下, 气并于上, 乱而喜忘。 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 气之所并为血虚, 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 血并为虚, 气并为虚, 是无实乎? 岐伯曰: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 故气并则无血, 血并则无气, 今血与气相失, 故为虚焉。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 血与气并, 则为实焉。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反则生, 不反则死。
平人绝谷篇曰: 血脉和则, 精神乃居。

营卫生会篇帝曰: 夫血之与气, 异名同类, 何谓也? 岐伯曰: 营卫者精气也, 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 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百病始生篇曰: 卒然多食饮, 则肠满, 起居不节, 用力过度, 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卅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六元正纪大论曰: 不远热则热至, 血溢血泄之病生矣。
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举痛论曰: 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故气上矣。
气厥论曰: 脾移热于肝, 则为惊卅。 胞移热于膀胱, 则癃溺血。

刺志论曰: 脉实血实, 脉虚血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脉盛血少, 此谓反也; 脉少血多, 此谓反也。 谷入多而气少者, 得之有所脱血, 湿居下也。 脉小血多者, 饮中热也。 脉大血少者, 脉有风气, 水浆不入, 此之谓也。

脉要精微论曰: 肺脉搏坚而长, 当病唾血。 肝脉若搏, 因血在卅下, 令人喘逆。 肾脉耎而散者, 当病少血。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心脉微涩为血溢。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 怠惰, 欬唾血。 肺脉微滑为上下出血, 涩甚为呕血。 肝脉大甚为内痈, 善呕卅。 脾脉微涩为内卅, 多下脓血。 肾脉微涩为不月。
示从容论曰: 血泄者, 脉急血无所行也。

玉机真藏论曰: 秋脉不及则令人喘, 呼吸少气而欬, 上气见血, 下闻病音。
平人气象论曰: 臂多青脉曰脱血。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阴阳别论曰: 阴虚阳搏谓之崩。

痿论曰: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 胞络绝则阳气内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
经脉篇曰: 肾足少阴也,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欬唾则有血, 喝喝而喘。

脉解篇曰: 少阴所谓欬则有血者, 阳脉伤也, 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 满则欬, 故血见于鼻也。
厥论曰: 阳明厥逆, 喘欬身热, 善惊, 卅呕血。
至真要大论曰: 阳明司天, 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阴阳别论曰: 结阴者, 便血一升, 再结二升, 三结三升。

五音五味篇曰: 妇人之生, 有余于气, 不足于血, 以其数脱血也。 夫人之常数, 太阳常多血少气, 少阳常多气少血, 阳明常多气多血, 厥阴常多气少血, 少阴常多血少气, 太阴常多血少气, 此天之常数也。

评热病论曰: 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 心气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来也。
宣明五气篇曰: 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 曰: 阳病发于血。 曰: 久视伤血。 九针论曰: 苦走血, 病在血, 无食苦。 五味论曰: 咸走血, 多食之, 令人渴。

至真要大论曰: 凡太阳, 太阴, 少阳, 少阴司天在泉之年, 皆有见血等证。 又气交变等论: 凡岁火太过, 及岁金太过不及之年, 亦有见血等证。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4 17: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7: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共四条

1.        万物生成之道, 惟阴与阳, 非阳无以生, 生者神其化也; 非阴无以成, 成者立其形也。 人有阴阳, 即为血气, 阳主气, 故气全则神王; 阴主血, 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然人之初生, 必从精始, 精之与血, 若乎非类, 而丹家曰: 涕, 唾, 精, 津, 汗, 血, 液, 七般灵物总属阴。 由此观之, 则凡属水类, 无非一六所化。 而血即精之属也, 但精藏于肾, 所蕴不多, 而血富于冲, 所至皆是。 盖其源源而来, 生化于脾, 总统于心, 藏受于肝, 宣布于肺, 施泄于肾, 灌溉一身, 无所不及。 故凡为七窍之灵, 为四肢之用, 为筋骨之和柔, 为肌肉之丰盛, 以至滋脏腑, 安神魂, 润颜色, 充营卫, 津液得以通行, 二阴得以调畅, 凡形质所在, 无非血之用也。 是以人有此形, 惟赖此血。 故血衰则形萎, 血败则形坏, 而百骸表卅之属, 凡血亏之处, 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癈之病。 倘至血脱, 则形何以立, 气何所归, 亡阴亡阳, 甚危一也。 然血化于气而成于阴, 阳虚固不能生血, 所以血宜温而不宜寒; 阳亢则最能伤阴, 所以血宜静而不宜动, 此盈虚性用之机, 苟能察其精义而得养营之道, 又何血病之足虑哉。
2.        血本阴精, 不宜动也, 而动则为病; 血主营气, 不宜损也, 而损则为病。 盖动者多由于火, 火盛则逼血妄行; 损者多由于气, 气伤则血无以存。 故有以七情而动火者, 有以七情而伤气者, 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 有以劳倦色欲而伤阴者, 或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 或纵饮不节而火动于胃, 或中气虚寒, 则不得收摄而注陷于下, 或阴盛格阳, 则火不归原而泛溢于上, 是皆动血之因也。 故妄行于上, 则见于七窍, 流注于下, 则出乎二阴, 或壅瘀于经络, 则发为痈疽脓血, 或郁结于肠脏, 则留为血块血症, 或乘风热, 则为斑为疹, 或滞阴寒, 则为痛为痹, 此皆血病之证也。 若七情劳倦不知节, 潜消暗烁不知养, 生意本亏而耗伤弗觉, 则为营气之羸, 为形体之敝, 此以真阴不足, 亦无非血病也。 故凡治血者, 当察虚实, 是固然矣, 然实中有虚, 则于疼痛处有不宜攻击者, 此似实非实也; 热中有寒, 则于火证中有速宜温补者, 此似热非热也。 夫正者正治, 谁不得而知之, 反者反治, 则吾未见有知之者, 矧反证甚多, 不可置之忽略也。
3.        失血于口者, 有咽喉之异, 盖上焦出纳之门户, 惟咽喉二窍而已。 咽为胃之上窍, 故由于咽者, 必出于胃。 喉为肺之上窍, 故由于喉者, 必出于肺。 然喉连于肺, 而实总五脏之清道, 咽连于胃, 而实总六腑之浊道, 此其出于肺者, 人知病在五脏, 而不知出于胃者, 亦多由乎脏者也。 何也? 观<内经>曰: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然则五脏之气皆禀于胃, 而五脏之病独不及于胃乎? 今见吐血之证, 古人云: 呕血者出于胃, 而岂知其亦由乎脏也。 盖凡胃火盛而大吐者, 此本家之病无待言也; 至若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者, 亦必出于胃脘, 此气逆在肝, 木邪乘胃而然也; 又如欲火上炎, 甚则呕血者, 亦出于胃脘, 此火发源泉, 阴邪乘胃而然也。 由此观之, 则凡五志之火, 皆能及胃, 而血出于咽者, 岂止胃家之病? 但迄而出者, 必出于喉, 出于喉者, 当察五脏; 呕咯而出者, 必出于咽, 出于咽者, 则五脏六腑皆能及之。 且胃以水谷之海, 故为多气多血之腑, 而实为冲任血海之源, 故凡血枯经闭者, 当求生血之源, 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 当求动血之源, 源在脏也, 于此不明, 济者鲜矣。
4.        凡失血等证, 身热脉大者难治, 身凉脉静者易治。 若喘欬急而上气逆, 脉见弦紧细数, 有热不得卧者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7: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