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证喉痹, 悉宜以抽薪饮主之。 火不甚者, 宜徒薪饮主之。 凡肝胆之火盛者, 宜以芍药, 栀子, 龙胆草为主。 阳明胃火甚者, 宜以生石膏为主。 若大便秘结不通, 则宜加大黄, 芒硝之属, 通其便而火自降。 凡火浮于上, 而热结于头面咽喉者, 最宜清降, 切不可用散风升阳等剂。 盖此火由中, 得升愈炽。 经曰: 高者抑之, 正此之谓, 非火郁宜发, 及升阳散火之义。 学者于此, 最当体察, 勿得误认其面目。 凡外治火证肿痛之法, 宜以木别子磨醋, 用鹅翎蘸搅喉中, 引去其痰, 或另少和清水, 免其太酸, 时时呷嗽喉中, 不可咽下, 引土其痰为更善, 漱后以代匙散吹之, 仍内服煎药, 自无不愈。 凡火壅于上, 而食物之治, 最宜雪梨浆, 绿豆饮之属为妙。 若南方少梨之处, 或以好萝卜杵汁, 和以清泉, 少加玄明粉, 搅匀徐徐饮之, 既可消痰, 亦可清火。 凡单双乳蛾, 若毒未甚, 脓未成者, 治之自可消散, 若势甚而危者, 必须砭出其血, 庶可速退, 此因其急, 亦不得已而用之也。 又古法用三棱针刺少商穴出血, 云治喉痹立愈。
2. 阴虚喉痹, 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 或唇红颊赤, 痰涎壅盛, 然必尺脉无神, 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 但察其过于酒色, 或素禀阴气不足, 多倦少力者, 是皆肾阴亏损, 水不制火而然。 火甚者, 宜滋阴八味煎, 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 火微而不喜冷物, 及大便不坚, 小便不热者, 宜六味地黄汤, 一阴煎之类主之。
若因思虑焦劳, 兼动心火者, 宜二阴煎主之。
3. 格阳喉痹, 由火不归元, 则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 其证则上热下寒, 全非火证。 凡察此者, 但诊其六脉微弱, 全无滑大之意, 且下体绝无火证, 腹不喜冷, 即其候也。 盖此证必得于色欲伤精, 或泄泻伤肾, 或本无实火, 而过服寒凉, 以伤阳气者, 皆有此证, 速宜用镇阴煎为上, 八味地黄汤次之, 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妙; 若再用寒凉, 必致不救。
4. 阳虚喉痹, 非喉痹因于阳虚, 乃阳虚因于喉痹也。 盖有因喉痹而过于攻击, 致伤胃气者, 有艰于食饮, 仓廪空虚, 亦伤胃气者, 又有气体素弱, 不耐劳倦而伤胃气者。 凡中气内虚, 疼痛外逼, 多致元阳飞越, 脉浮而散, 或弱而涩, 以致声如鼾睡, 痰如拽锯者, 此肺胃垂绝之候, 速宜挽回元气, 以人参一味浓煎, 放心徐徐饮之。 如痰多者, 或加竹沥姜汁亦可。 如迟, 多致不救。 如作实火治之, 则祸如反掌。
5. 喉癣证, 凡阴虚劳损之人, 多有此病。 其证则满喉生疮, 红痛久不能愈, 此实水亏虚火证也, 宜用前阴虚喉痹之法治之。 若多欬嗽肺热, 宜以四阴煎之类主之。 若满喉生疮, 破烂而痛者, 宜用牛黄益金散吹敷之, 仍内服滋补真阴之剂, 自可全愈。
6. 瘟毒喉痹, 乃天行瘟疫之气, 其证则咽痛项肿, 甚有颈面头项俱肿者, 北方尤多此病, 俗人呼为虾蟆瘟, 又名颅鹚瘟, 亦名大头瘟, 此湿热壅盛, 最凶之候, 宜清诸经之火, 或泻阳明之热, 当察缓急而治之。 东垣有普济消毒饮, 专治瘟毒喉痹, 百发百中。
7. 锁喉风证, 时人以咽喉肿痛, 饮食难入, 或痰气壅塞不通者, 皆称为锁喉风, 而不知有真正锁喉风者, 甚奇甚急, 而实人所未知也。 余在燕都, 尝见一女子, 年已及笄, 忽一日于仲秋时, 无病而喉窍紧涩, 息难出入, 不半日而紧涩愈甚。 及延余视, 诊其脉, 无火也, 问其喉, 则无肿无痛也, 观其貌, 则面青瞠目不能语也, 听其声, 则喉窍之细如针, 抽息之窘如线, 伸颈挣命求救, 不堪之状甚可怜也。 余见而疑之, 不得其解, 然意谓风邪闭塞喉窍, 非用辛温不能解散, 遂以二陈汤加生姜煎而与之, 毫忽无效。 意复用独参汤以救其肺, 然见其势危若此, 恐滋怨谤, 终亦未敢下手。 他医见之, 亦但束手而已。 如此者, 一日夜而殁。 后又一人亦如此而殁。 若此二人者, 余至今莫识其所以病, 此终身之疑窦, 殊自愧也。 然意必肺气竭绝而然, 倘再有值此者, 恐非独参汤决不能救, 故笔诸此, 以俟后之君子虚心详酌焉。
8. 杨梅结毒, 有喉间溃烂作痛, 久而不愈者, 此非喉痹之属, 乃杨梅疮毒也, 宜仙遗粮汤; 甚者, 宜以土茯苓煎汤吞五宝丹。
9. 诸物哽于喉中, 或刺或骨, 必有锋芒之逆, 所以刺而不下。 凡下而逆者, 反而上之则顺矣, 故治此者, 当借饮食之势, 涌而吐之, 使之上出, 则如拔刺之捷也。 若芒刺既深, 必欲推下, 非惟理势不能, 必且延迟, 或食饮既消, 无可推送, 以致渐肿, 则为害非细矣。 凡诸骨鲠, 或以饧糖一大块, 满口吞而咽之; 或用韭菜煮略熟, 勿切, 吞下一束, 即裹而下, 亦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