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

头痛

经义

五藏生成篇曰: 头痛巅疾, 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 巨阳, 甚则入肾。 心烦头痛, 病在膈中, 过在手巨阳, 少阴。
经脉篇曰: 膀胱足太阳也, 是动则病冲头痛, 目似脱, 项如拔。
脉解篇曰: 阳明并于上, 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 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通评虚实论曰: 头痛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

着至教论曰: 三阳独至者, 是三阳并至, 并至如风雨, 上为巅疾, 下为漏病。
脉要精微论曰: 来疾去徐, 上实下虚, 为厥巅疾。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 头项痛也。
平人气象论曰: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 曰头痛。

脉要精微论曰: 厥成为巅疾。 顑痛, 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 见血立已。 不已, 按人迎于经, 立已。 项痛不可俛仰, 刺足太阳; 不可以顾, 刺手太阳也。

寒热病篇曰: 阳迎头痛, 胸满不得息, 取之人迎。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 正属目本, 名曰眼系, 头目苦痛取之, 在项中两筋间。
杂病篇曰: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 头沉沉然, 目卅卅然, 腰脊强, 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奇病论帝曰: 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 此安得之, 名为何病? 岐伯曰: 当有所犯大寒, 内至骨髓, 髓者以脑为主, 脑逆故令头痛, 齿亦痛, 病名曰厥逆。 帝曰: 善。

厥病篇曰: 真头痛, 头痛甚, 脑尽痛, 手足寒至节, 死不治。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3 20: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共二条

1.        凡诊头痛者, 当先审久暂, 次辨表卅。 盖暂痛者, 必因邪气; 久病者, 必兼元气。 以暂病言之, 则有表邪者, 此风寒外袭于经也, 治宜疏散, 最忌清降; 有卅邪者, 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 治宜清降, 最忌升散, 此治邪之法也。 其有久病者, 则或发或愈, 或以表虚者, 微感则发, 或以阳胜者, 微热则发, 或以水亏于下, 而虚火乘之则发, 或以阳虚于上, 而阴寒胜之则发。 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 久病者当重元气, 此固其大纲也。 然亦有暂病而虚者, 久病而实者, 又当因脉, 因证而详辨之, 不可执也。
2.        头痛有各经之辨。 凡外感头痛, 当察三阳, 厥阴。 盖三阳之脉俱上头, 厥阴之脉亦会于巅, 故仲景[伤寒论]则惟三阳有头痛, 厥阴亦有头痛, 而太阴, 少阴则无之。 其于辨之之法, 则头脑, 额颅虽三阳俱有所会, 无不可痛, 然太阳在后, 阳明在前, 少阳在侧, 此又各有所主, 亦外感之所当辨也。 至若内伤头痛, 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 如本经所言, 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 巨阳; 若厥病篇所论, 则足六经及手少阴, 少阳皆有之矣。 奇病论曰: 脑者阴也, 髓者骨之充也。 凡痛在脑者, 岂非少阴之病乎? 此内证外证之异, 所不可不察也。 厥阴篇义详类经。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共五条

1.        外感头痛, 自有表证可察, 盖其身必寒热, 脉必紧数, 或多清涕, 或兼欬嗽, 或兼脊背酸痛, 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 是皆寒邪在经而然, 散去寒邪, 其痛自止, 如川芎, 细辛, 蔓荆子, 柴胡之类, 皆最宜也。 若寒之甚者, 宜麻黄, 桂枝, 生姜, 卅白, 紫苏, 白芷之类, 随其虚实而加减用之。
2.        火邪头痛者, 虽各经皆有火证, 而独惟阳明为最。 正以阳明胃火, 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 故其痛必甚, 其脉必洪, 其证必多内热, 其或头脑振振, 痛而兼胀, 而绝无表邪者, 必火邪也。 欲治阳明之火, 无如白虎汤加泽泻, 木通, 生地, 麦冬之类, 以抑其至高之势, 其效最速。 至若他经之火, 则芍药, 天花, 芩, 连, 知, 檗, 龙胆, 栀子之类, 无不可择而用之。 但治火之法, 不宜佐以升散, 盖外邪之火, 可散而去, 内郁之火, 得升而愈炽矣, 此为忌也。
3.        阴虚头痛, 即血虚之属也, 凡久病者多有之。 其证多因水亏, 所以虚火易动, 火动则痛, 必兼烦热, 内热等证, 治宜壮水为主, 当用滋阴八味煎, 加减一阴煎, 玉女煎之类主之。 火微者, 宜六味地黄丸, 四物汤, 三阴煎, 左归饮之类主之。
4.        阳虚头痛, 即气虚之属也, 亦久病者有之。 其证必戚戚悠悠, 或羞明, 或畏寒, 或倦怠, 或食饮不甘, 脉必微细, 头必沉沉, 遇阴则痛, 逢寒亦痛, 是皆阳虚阴胜而然。 治宜扶阳为主, 如理阴煎, 理中汤,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之类, 皆可择用, 或以五福饮, 五君子煎加川芎, 细辛, 蔓荆子之类, 以升达阳气, 则最善之治也。
5.        痰厥头痛, 诸古方书皆有此名目, 然以余论之, 则必别有所因, 但以头痛而兼痰者有之, 未必因痰头痛也。 故兼痰者必见呕恶, 胸满, 卅胀, 或欬嗽气粗多痰, 此则不得不兼痰治之, 宜二陈汤, 六安煎, 和胃饮, 平胃散加川芎, 细辛, 蔓荆子之类主之。 如多痰兼火者, 宜用清膈煎, 或二陈汤, 六安煎加黄芩, 天花粉之类主之, 火甚者加石膏亦可。 如多痰兼虚而头痛者, 宜金水六君煎, 或六君子汤加芎, 辛之类, 酌而用之。 东垣治痰厥头痛, 恶心烦闷, 头旋眼黑, 气短促, 上喘无力, 懒言, 心神颠倒, 目不能开, 如在风云中, 头苦痛如裂, 身重如山, 四肢厥冷, 不得安卧, 如范天騋之妻, 因两次下之而致头痛者, 用半夏白朮天麻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共三条

[活人书]云: 头痛者, 阳证也。 太阳证头痛, 发热恶寒, 无汗麻黄汤, 有汗桂枝汤。 若已发汗, 或未发汗, 头痛如破者, 连须卅白汤, 不止者, 葛根卅白汤。 阳明证头痛, 不恶寒反恶热, 胃实也, 调胃承气汤。 少阳头痛, 小柴胡汤。 太阴少阴并无头痛之证。 仲景只有厥阴一证, 吴茱萸汤。
东垣曰: 金匮真言论云: 东风生于春, 病在肝, 俞在颈项, 故春气者, 病在头。 又诸阳会于头面, 如足太阳膀胱之脉, 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上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病冲头痛。 又足少阳胆之脉, 起于目锐眦, 上抵头角, 病则头角额痛。 夫风从上受之, 风寒伤上, 邪从外入, 客于经络, 令人振寒头痛, 身重恶寒, 治在风池, 风府, 调其阴阳, 有余则泻, 不足则补, 汗之则愈, 此伤寒头痛也。 头痛耳鸣, 九窍不利者, 阳胃之所生, 乃气虚头痛也。 心烦头痛者, 病在耳中, 过在手巨阳, 少阴, 乃湿热头痛也。 如气上不下, 头痛巅疾者, 下虚上实也, 过在足少阴, 巨阳, 甚则入肾, 寒湿头痛也。 如头半寒痛者, 先取手少阳, 阳明, 后取足少阳, 阳明, 此偏头痛也。 有真头痛者, 甚则脑尽痛, 手足寒至节, 死不治。 有厥逆头痛者, 所犯大寒, 内至骨髓, 髓者, 以脑为主, 脑逆故令头痛, 齿亦痛。 凡头痛每以风药治之者, 总其大体而言之也。 高巅之上, 惟风可到, 故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 乃自地升天者也。 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 故太阳头痛, 恶风, 脉浮紧, 川芎, 羌活, 独活, 麻黄之类为主。 阳明头痛, 自汗, 发热恶寒, 脉浮缓长实者, 升麻, 葛根, 白芷为主。 少阳经头痛, 脉弦细, 往来寒热, 柴胡为主。 太阴头痛, 必有痰疾, 体重或腹痛, 为痰癖, 其脉沉缓, 苍朮, 半夏, 南星为主。 少阴头痛, 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 为寒厥, 其脉沉细, 麻黄, 附子, 细辛为主。 厥阴头项痛, 或吐痰沫, 厥冷, 其脉浮缓, 吴茱萸汤主之。 血虚头痛, 当归, 川芎为主。 气虚头痛, 人参, 黄耆为主。 气血俱虚头痛, 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 蔓荆子, 细辛, 其效如神。 半夏白朮天麻汤, 治痰厥头痛药也。 清空膏, 乃风湿热头痛药也。 羌活附子汤, 治厥阴头痛药也。 如湿气在头者, 以苦吐之, 不可执方而治。 先师尝病头痛, 发时两颊青黄, 眩晕, 目不欲闭, 懒言, 身体沉重, 兀兀欲吐。 洁古曰: 此厥阴, 太阴合病, 名曰风痰, 以[局方]玉壶丸治之, 更灸侠溪穴即愈。 是知方者体也, 法者用也, 徒执体而不知用者弊, 体用不失, 可谓上工矣。
立斋曰: 久头痛多主于痰, 痛甚者乃风毒上攻, 有血虚者, 有诸经气滞者, 有气虚者, 有四气外伤者, 有劳役所伤者, 有可吐者, 有可下者, 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 若夫偏正头风, 久而不愈。 乃内挟痰涎风火, 郁遏经络, 气血壅滞, 甚则目昏紧小, 二便秘涩, 宜砭出其血以开郁解表。 余尝治尚宝刘毅斋, 但怒则两太阳作痛, 先用小柴胡加茯苓, 山栀子, 后用六味丸以生肾水而再不发。 谭侍御每头痛必吐清水, 不拘冬夏, 吃姜便止。 余作中气虚寒, 用六君子, 当归, 黄耆, 炮姜而瘥。 商仪部, 劳则头痛, 余作阳虚不能上升, 以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而痊。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易方

硝石散治风寒入脑, 头痛不可当。 因九七
一方用生萝葡汁, 仰卧, 注两鼻孔, 数年之患, 一注即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灸法

神庭, 上星, 后顶, 百会, 风池。 以上诸穴, 随灸一处可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头痛论列方

麻黄汤散一。 葛根卅白汤散三二。 四物汤补八。 平胃散和十七。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六安煎新和二。 五福饮新补六。 小柴胡汤散十九。 清膈煎新寒九。 五君子煎新热六。 理阴煎新热三。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吴茱萸汤热一三七。 左归饮新补二。 [局方]玉壶丸和百五。 调胃承气汤攻三。 桂枝汤散九。 白虎汤寒二。 莲须卅白汤散三三。 和胃饮新和五。 二陈汤和一。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玉女煎新寒十二。 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 理中汤热一。 滋阴八味煎新寒十七。 六君子汤补五。 三阴煎新补十一。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羌活附子汤热三五。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 半夏白朮天麻汤和十五。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川芎散散六二头风。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 神朮汤散三七伤寒。 清空膏散七四年久风热。 羌活附子汤散五九冬月犯寒。 上清散散六九吹鼻。 愈风饼子散七五头风。 旋复花汤散八三风痰昏闷。 透顶散散七十搐鼻。 点头散散七三气逆痛。 芎辛导痰汤散六八痰厥痛。 神芎丸攻七二肿痛秘结。 石膏散寒六九阳明风热。 荆芩散寒七十头风。 三生散热九六痰厥痛。 硝石散因九七风热吹鼻。 黑锡丹热一八九下元虚寒。 川芎散散六三风热。 十神汤散四十感冒。 川芎茶调散散四六风邪上攻。 都梁丸散七七伤风。 玉壶丸和百五风痰。 羌活胜风汤散六一风热。 菊花散散七一风热。 如圣散散七二搐鼻。 八般头风散七六搐鼻。 芎芷散散六七风热。 天香散散六六年久头痛。 茶调散寒七二风热上攻。 双玉散寒七一胃火。 芎朮汤热五十寒湿痛。 吹鼻六神散因四二风热。 当归酒补百四血虚痛。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面病

经义


邪气藏府病形篇帝曰: 首面与身形也, 属骨连筋, 同血合于气耳。 天寒则裂地凌冰, 其卒寒或手足懈怠, 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岐伯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胃, 走唇口而为味。 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而皮又厚, 其肉坚, 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帝曰: 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曰: 邪之中人高也, 身半已上者, 邪中之也, 身半已下者, 湿中之也。 诸阳之会, 皆在于面。 中人也, 方乘虚时及新用力, 若饮食汗出腠理开, 而中于邪。 中于面则下阳明, 中于项则下太阳, 中于颊则下少阳, 其中于膺背两卅, 亦中其经。 面热者, 足阳明病。
五阅五使篇岐伯曰: 五官者, 五脏之阅也。 脉出于气口, 色见于明堂。 五官以辨, 阙庭必张, 乃立明堂。 明堂广大, 蕃蔽见外, 方壁高基, 引垂居外, 五色乃治, 平博广大, 寿中百岁。 帝曰: 愿闻五官。 岐伯曰: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肾之官也。 帝曰: 以官何候? 岐伯曰: 以候五脏。 故肺病者喘息鼻张, 肝病者眦青, 脾病者唇黄, 心病者舌卷短, 颧赤, 肾病者颧与颜黑。 帝曰: 其常色殆者何如? 岐伯曰: 五官不辨, 阙庭不张, 小其明堂, 蕃蔽不见, 又埤甚卅, 卅下无基, 垂角去外, 如是者, 虽平常殆, 况加病哉。
五色篇雷公问于黄帝曰: 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帝曰: 明堂者鼻也, 阙者眉间也, 庭者颜也, 蕃者颊侧也, 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 去之十步, 皆见于外, 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 官五色奈何? 帝曰: 青黑为痛, 黄赤为热, 白为寒, 是谓五官。 雷公曰: 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 帝曰: 其色粗以明, 沉夭者为甚, 其色上行者病益甚, 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 病方已。 雷公曰: 病小愈而卒死者, 何以知之? 帝曰: 赤色出颧大如母指者, 病虽小愈, 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 大如母指, 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曰: 死有期乎? 帝曰: 察色以言其时, 庭者首面也。 阙者, 咽喉也。 阙中者, 肺也。 下极者, 心也。 直下者, 肝也。 肝左者, 胆也。 下者, 脾也。 方上者, 胃也。 中央者, 大肠也。 挟大肠者, 肾也。 当肾者, 脐也。 面王以上者, 小肠也。 面王以下者, 膀胱, 子处也。 颧者, 肩也。 颧后者, 臂也。 臂下者, 手也。 目内眦上者, 膺乳也。 挟绳而上者, 背也。 循牙车以下者, 股也。 中央者, 膝也。 膝以下胫也。 当胫以下者, 足也。 巨分者, 股卅也。 巨屈者, 膝膑也。 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 能别左右, 是谓大道, 男女异位, 故曰阴阳, 审察泽夭, 谓之良工。 沉浊为内, 浮泽为外, 黄赤为风, 青黑为痛, 白为寒, 黄而膏润为脓, 赤甚者为血, 痛甚为挛, 寒其为皮不仁。 男子色在于面王, 为小腹痛, 下为卵痛, 其圜直为茎痛, 高为本, 下为首, 狐疝卅阴之属也; 女子在于面王, 为膀胱, 子处之病, 散为痛, 搏为聚, 方员左右, 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胝为淫, 有润如膏状, 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 右为右, 其色有邪, 聚散而不端, 面色所指者也。 其色上锐, 首空上向, 下锐下向, 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脏, 青为肝, 赤为心, 白为肺, 黄为脾, 黑为肾。 肝合筋, 心合脉, 肺合皮, 脾合肉, 肾合骨也。 五藏生成篇曰: 凡五色之奇脉, 面黄目青, 面黄目赤, 面黄目白, 面黄目黑者, 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 面赤目白, 面青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青, 皆死也。
脉要精微论曰: 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详后眼目门。
刺热篇曰: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颜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 太阳之脉, 色荣颧骨, 热病也, 荣未交, 曰今且得汗, 待时而已。 与厥阴脉争见者, 死期不过其热病内连肾, 少阳之脉色也。 少阳之脉, 色荣颊前, 热病也, 荣未交, 曰今且得汗, 待时而已, 与少阴脉争见者, 死期不过三日。 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 颧后为卅痛, 颊上者鬲上也。
经脉篇曰: 心主所生病者, 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 烦心心痛, 掌中热。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2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共三条

1.        形者气之质, 色者神之华, 有诸中必形诸外, 故但知面中形色之常变, 则凡虚实寒热凶吉死生之兆, 已可得其七八, 而再证以脉, 再察以因, 则病无遁情矣。 凡医之所贵者, 在必能无差, 欲能无差, 在确有真见, 使不有独见之明, 则何以隔垣能观, 而通神明之理? 经曰: 神乎神, 耳不闻, 目明心开而志先, 慧然独见, 口弗能言, 俱视独见, 昭然独明, 若风吹云, 故曰神。 又曰: 粗守形, 上守神。 故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 是可见形中之色无难辨也。 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 学者于此, 必能以神会神, 斯云神矣, 又安能以笔楮尽哉。
2.        面色之辨, 经言已详, 诸所未尽, 犹当兼察也。 凡病人面赤, 本皆属火, 若满面微红而气盛者, 此火证无疑也。 若病人两颧鲜赤, 如指如缕, 而余地不赤者, 此阴虚也。 仲景曰: 面戴阳者, 下虚故也。 妇人尤多见之。 病人面红不退者, 邪盛病进为难愈。 病人面白色者, 气虚也, 或白兼淡黄而气不足者, 必失血也。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 血气俱败也, 若证有痰火, 则尤为难治。 病人面青, 或兼白者, 必阳虚阴胜之病。 久病人面转黄苍, 此欲愈也。 病人面黄润而微赤者, 必主湿热。 病人面黄而兼青者, 此木邪犯土, 多不可治。 病人面色青苍者, 多主疼痛。 病难愈而面色如煤不开者, 终不吉。 平人面色如灰尘, 眼下青黑者, 必有病至, 其病必重。 女人面色青者, 必肝强脾弱, 多怒少食, 或经脉不调。 女人颧颊鲜红, 名曰带桃花, 此阴中有虚火, 多淫而无子。
3.        面肿有虚实, 肿者为实, 浮者为虚。 实肿者, 或热或痛, 乃因风火上炎, 此以邪之有余也, 脉必紧数,证必寒热。 风则散之, 火则清之, 壅滞秘结则通之, 利之, 邪去而肿自消也。 虚浮者, 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 此或以脾肺阳虚, 输化失常, 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溢。然浮而就上, 其形虚软者, 多由乎气; 肿而就下, 按而成窝者, 多由乎水。 治气者, 须从脾肺, 虚则补之, 实则顺之; 治水者, 须从脾肾, 虚则化之, 实则泻之。 然水气虽分上下, 而气即水之母, 水即气之质, 故有相因之化, 而亦有相因之治也。 凡虚浮在气者, 虽曰气虚, 然亦有虚之异,不可执也。 盖虚而浮, 多因于脾, 此或以劳倦, 或以色欲, 或以泻痢, 或以中寒, 而脉必微弱, 气必虚馁者是也。 实而胀者, 多因于胃,或木火炽盛而湿热上浮, 或纵酒纵食而阳明壅滞, 此其脉必滑数, 证必多热者是也。 然此证虽浮而不痛不肿, 自与前证有异, 虚实既辨, 则或补或泻,或利或清, 所当详酌而为之治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5 09: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