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共八条

仲景曰: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 手足寒, 上气, 脚缩; 五脏气绝于内, 利不禁, 下甚者, 手足不仁。 下利腹胀满, 身体疼痛者, 先温其卅, 乃攻其表。 温卅宜四逆汤, 攻表宜桂枝汤。
<褚氏遗书>曰: 阴已耗而复竭之, 则大小便牵疼, 愈疼则愈欲大小便, 愈便则愈疼。
东垣曰: 饮食有伤, 起居不时, 损其胃气, 则上升清华之气反从下降, 是为飧泄, 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澼。 卅急后重, 脓血相杂, 数至圊而不能即便者, 专用补中益气汤为主, 使升降之道行, 其痢不治自消矣。 卅急者, 腹中不宽快也, 亦有虚坐而大便不行者, 皆血虚也, 血虚则卅急后重。
薛立斋曰: 若白痢久, 胃弱气虚, 数至圊而不能便, 或少有白脓者, 乃土不生金, 肺与大肠气伤而下坠也。 当用补中益气汤举其阳气, 则阴自降而二便自愈。 若饮食不入, 发热作渴, 势甚危急, 用十全大补汤。 如不应, 送二神丸。 若红痢久, 胃弱血虚, 脾经血热下注而不愈者, 用四物加白朮, 茯苓。 若脾经气虚, 不能统血而不愈者, 用四君加川芎, 当归。 若中气下陷, 不能摄血而不愈者, 用补中益气汤。
凡呕吐, 食不得下, 其或脾胃素有实热, 或过食辛辣厚味而暴患者, 宜开胃行滞。 若胃气虚, 隔呕吐者, 宜六君加生姜。 凡痢, 腹痛后重, 怕手按腹, 或脉洪实者, 为积滞闭结, 宜疏通之。 若腹痛后重, 喜手按腹, 或脉微细, 为阳气虚寒, 宜六君, 干姜温补脾气。
凡气血虚而作痢, 若脾虚血弱者, 宜四君子汤。 胃虚血弱者, 补中益气汤。 久病气血俱虚者, 八珍汤。 若脾气虚寒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粟壳, 姜, 桂, 如不应, 急用附子。 若气血虚弱, 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 粟壳。 若命门火衰, 宜八味丸以补母气。 若腹痛作渴, 饮汤, 手按之而痛稍止者, 俱宜温补脾胃。
徐东皋曰: 凡痢疾之治, 须审病者气体厚薄, 曾无通泻及用攻积苦寒之药, 脉之有力无力, 及正气邪气有余不足, 对证施治, 未有弗效。 今医治痢, 多峻用下剂及苦寒太过, 鲜有不致误者, 况年高与体弱之人, 逐致元气虚陷, 反不能支。 胃气既虚, 其痢益甚, 有阳虚陷入阴中, 则脱血阵阵而下者, 医尚谓血痢不已, 仍用苦寒, 渐至脉绝, 四肢厥冷而死者, 曷可胜纪。 且今人之患痢者, 多有脾胃先虚而后积滞, 通滞之剂宜酌用也, 稍或过之, 遂致虚脱, 盖有由焉。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按共三条

王海藏治杨师三朝三大醉, 至醒, 发大渴, 饮冷水冰茶各三杯, 遂病, 便血约一盆。 先用吴茱萸丸, 又用平胃五苓各半散, 三大服血止。 后复为白痢, 又与神应丸, 四服白痢乃止。 或曰: 何不用黄连之类以解毒, 而反用温热之剂? 予曰: 若用寒凉, 其疾必大变, 盖寒毒内伤, 复用寒凉, 非其治也。 况血为寒所凝, 浸入大肠而下, 得温乃行, 所以用温热其血自止。 经曰: 治病必求其本, 此之谓也。 胃既得温, 其血不凝而自行, 各守其乡也。 观此治法, 可见治血痢者, 岂可偏执为热乎? 又海藏曰: 暑月久血痢, 不可用黄连, 阴在内也。
<夷坚甲志>云: 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 途中冒暑, 得泄痢连月, 萝壁间有韵语云: 暑毒在脾, 温气连脚, 不泄则痢, 不痢则疟。 独炼雄黄, 蒸饼和药, 甘草作汤, 服之安乐。 别作治疗, 医家大错。 如方制药, 其疾随愈。 按: 此说颇奇, 虽未及用, 姑亦录之, 以存其法。
<唐太宗实录>云: 贞观中, 上病气痢, 久未痊, 服众医药不应, 因下诏访问, 时金吾长张宝脏曾困此疾, 即具疏以乳煎荜茇方。 上服之, 立效, 宣下宰臣与五品官, 魏征难之, 逾六月不拟。 上疾复发, 复进之又平。 因问左右曰: 进方人有功, 未见除授, 何也? 征惧曰: 未知文武二吏。 上怒曰: 治得宰相, 不妨授三品, 我岂不及汝耶? 即命与三品文官, 授鸿胪寺卿。 其方用牛乳半斤, 荜茇三钱, 同煎减半, 空腹顿服。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痢疾论列方

抑扶煎新热十一。 胃关煎新热九。 胃苓汤和百九十。 平胃散和十七。 百顺丸新攻六。 五德丸新热十八。 五君子煎新热六。 佐关煎新热十。 五苓散和一八二。 温胃饮新热五。 四逆汤热十四。 四君子汤补一。 四神丸热一五一。 二神丸热百五十。 复阳丹新热二十。 四维散新热十二。 吴茱萸丸热百四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理阴煎新热三。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八珍汤补十九。 三阴煎新补十一。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神应丸未收。 清流饮新寒六。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益元散寒百十二。 大承气汤攻一。 黄芩芍药汤寒百九。 圣朮煎新热二五。 六君子汤补五。 九卅丹新热二三。 六味丸补百二十。 大分清饮新寒五。 右归饮新补三。 四物汤补八。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保阴煎新寒一。 桂枝汤散九。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茵陈饮新寒八。 香连丸寒百十三。 河间芍药汤攻三二。 神佑丸攻四八。 赤金豆新攻二。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8: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归脾汤补三二。 大防风汤补九八痢后风。 十宝汤补九六虚寒。 戊己丸和二百二温热。 斗门方和一九九毒痢脓血。 真人养脏汤和一九四调和。 大黄汤攻十一湿热。 黄芩汤寒百五干呕痢。 黄耆散寒百八热赤痢。 荜茇丸热一五六寒痢。 白通汤热一四五少阴痢。 附子茴香散热一四八暖胃和中。 桃花丸固五六冷滑久痢。 固肠丸固五三温补固涩。 生地黄汤固五七热血痢。 当归黄耆汤补九七妊娠下痢。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寒气。

黄芩半夏生姜汤和十六干呕。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 简易八方和二百。 木香化滞汤寒百十湿热滞。 六神丸寒百十四食积热痢。 理中汤热一中寒。 白朮圣散子热一三六固肠温胃。 桂香丸热一六二冷滑不禁。 固肠散固五十温固。 诃梨勒丸热一五九寒滑痢。 大断下丸固五四温涩。 涩肠散因二八六傅掺。 升阳除湿防风汤和百八十湿滞。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四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3 18: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9: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

心腹痛

经义

举痛论帝曰: 愿闻人之五脏卒痛, 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 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帝曰: 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或痛甚不休者, 或痛甚不可按者, 或按之而痛止者, 或按之无益者, 或喘动应手者, 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 或卅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 或腹痛引阴股者, 或痛宿昔而成积者,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 少间复生者, 或痛而呕者, 或腹痛而后泄者, 或痛而闭不通者, 凡此诸痛, 各不同形, 别之奈何? 岐伯曰: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 脉寒则缩蜷, 缩蜷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立止, 因重中于寒, 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 与炅气相薄则脉满, 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 炅气从上, 则脉充大而血气乱, 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 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 则深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 冲脉起于关元, 随腹直上, 寒气客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气因之, 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 则脉泣, 脉泣则血虚, 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 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 厥阴之脉者, 络阴器系于肝, 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 故卅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寒气客于阴股, 寒气上及少腹, 血泣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 厥逆上泄, 阴气竭, 阳气未入,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 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 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 所谓言而可知者也, 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 五脏六腑固尽有部, 视其五色, 黄赤为热, 白为寒, 青黑为痛, 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 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 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反陷下者, 皆可扪而得也。
宾按: 本篇论痛, 总计一十三条, 所言寒气与炅气相薄, 及热气留于小肠闭而不通者, 止二条为热证, 而其它皆属于寒, 则此证之概可知, 学者当思所辨矣。

终始篇曰: 病痛者阴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 深刺之。

痹论帝曰: 内舍五脏六腑, 何气使然? 岐伯曰: 五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 胞痹者,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清涕。 痛者, 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
骨空论曰: 卅络季卅引少腹而痛胀, 刺卅嘻。
调经论曰: 实者外坚充满, 不可按之, 按之则痛。 虚者聂辟气不足, 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平人气象论曰: 寸口脉沉而弱, 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横, 曰卅下有积, 腹中有横积痛。 脉急者, 曰疝瘕少腹痛。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 食不下。

卫气篇曰: 新积痛可移者, 易已也; 积不痛, 难已也。
厥病篇曰: 厥心痛, 与背相控, 善瘈, 如从后触其心, 伛偻者, 肾心痛也。 厥心痛, 腹胀胸满, 心尤痛甚, 胃心痛也。 厥心痛, 痛如以锥针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 厥心痛, 色苍苍如死状, 终日不得太息, 肝心痛也。 厥心痛, 卧若徒居, 心痛间, 动则痛益甚, 色不变, 肺心痛也。 真心痛, 手足清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肠中有虫瘕及蛟卅, 心肠痛, 卅作痛肿聚, 往来上下行, 痛有休止, 腹热喜渴涎出者, 是蛟卅也。 以上皆有刺法, 详在本经。
杂病篇曰: 心痛引腰脊, 欲呕, 取足少阴。 心痛, 腹胀啬啬然, 大便不利, 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 刺足少阴, 不已, 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 上下无常处, 便溲难, 刺足厥阴。 心痛, 但短气不足以息, 刺手太阴。 心痛, 当九节刺之, 按已刺按之, 立已。 不已, 上下求之, 得之立已。

六元正纪大论曰: 不远热则热至, 不远寒则寒至, 寒至则坚否腹满, 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土郁之发, 甚则心痛卅卅, 呕吐霍乱, 饮发注下。 金郁之发, 心卅满引小腹, 善暴痛, 不可反侧。 水郁之发, 民病寒客心痛。 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卅, 膈咽不通, 食饮不下。 火郁之发, 民病骨痛, 腹中暴痛。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大肠病者, 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即泄, 当脐而痛, 不能久立, 与胃同候, 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 腹卅胀, 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卅, 膈咽不通, 食饮不下, 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睪而痛, 时窘之后, 取之巨虚下廉。 膀胱病者, 小腹偏肿而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取委中央。

五邪篇曰: 邪在肝, 则两卅中痛, 寒中, 恶血在内, 行善掣节时脚肿。 邪在脾胃, 则病肌肉痛。 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 则寒中肠鸣腹痛。 邪在心, 则病心痛喜悲, 时眩仆。 以上俱有刺法在本经。

经脉篇曰: 脾足太阴之脉, 入腹属脾络胃, 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善噫, 心下急痛, 得后与气, 则快然如衰。 心手少阴之脉, 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 渴而欲饮。 肾足少阴之脉, 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 是动则心如悬若饥状, 舌干, 咽肿, 烦心, 心痛。 心主手厥阴之脉, 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络。 是动则胸卅支满, 烦心心痛。 胆足少阳之脉, 其直者, 从缺盆下腋, 循胸循卅卅。 是动则病口苦, 善太息, 心卅痛不能转侧。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3 19: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9: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共四条

凡病心腹痛者, 有上中下三焦之别。 上焦者, 痛在膈上, 此即胃脘痛也, [内经]曰胃脘当心而痛者即此。 时人以此为心痛, 不知心不可痛也, 若病真心痛者, 必手足冷至节, 爪甲青,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不可治也。 中焦痛者, 在中脘, 脾胃间病也。 下焦痛者, 在脐下, 肝肾大小肠膀胱病也。 凡此三者, 皆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宜详察而治之。
        痛有虚实, 凡三焦痛证, 惟食滞, 寒滞, 气滞者最多, 其有因虫, 因火, 因痰, 因血者, 皆能作痛。 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证, 渐痛者多由后四证。 但虫痛, 痰痛多在中焦, 火痛则三焦俱有之, 血痛则多在下焦, 然惟妇人则常有血证, 而男子则少也。 诸如此类, 但察其多滞多逆者方是实证, 如无滞逆, 则不得以实论也。 辨之之法, 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 拒按者为实。 久痛者多虚, 暴痛者多实。 得食稍可者为虚, 胀满畏食者为实。 痛徐而缓, 莫得其处者多虚, 痛剧而坚, 一定不移者为实。 痛在肠脏中, 有物有滞者多实, 痛在腔卅经络, 不干中脏, 而牵连腰背, 无胀无滞者多虚。 脉与证参, 虚实自辨。 微实者, 宜调不宜攻; 大实者, 或上或下, 非攻不可; 纯虚者, 或气或血, 非大补不可。
        痛证有寒热, 误认之则为害不小。 盖三焦痛证, 因寒者常居八九, 因热者十惟一二, 观[内经‧举痛]等论, 义可知矣。 盖寒则凝滞, 凝滞则气逆, 气逆则痛胀由生, 而热则流通, 多不然也。 虽热证亦常有痛, 然热者必有明辨, 如[内经]所言肠中痛而瘅热焦渴, 则坚干不得出, 闭而不通者, 此因燥结热闭, 故能作痛, 然必有烦热等证, 乃因于火, 最易见也。 今之医家, 但见心腹痛证, 无问有无寒热, 便云诸痛皆属于火, 多用寒凉, 不知此说出自何典? 而彼此讹传, 无墨无根, 妄亦甚矣。 又见丹溪治法云: 凡心腹痛者, 必用温散, 此是郁结不行, 但气不运, 故痛也。 此说诚是也, 然又引原病式云: 若欲行温散, 宁无助火添病也。 由是古方多以山栀为主, 加热药为向导, 或用二陈汤加川芎, 苍朮, 倍加栀子煎服, 痛甚者, 加炒干姜反佐之, 若此议论治法, 余则大有不服。 夫致病之由, 热者自热, 寒者自寒, 病因火邪, 清利自愈, 固不必反佐也; 病因寒滞, 温散自愈, 又何为反助火耶? 盖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此自正治之正理, 岂可不论经权, 不分从逆, 既宜栀子, 又宜干姜, 概用反佐而治寒犯寒, 治热犯热乎? 因致后代医流, 凡有见不真者, 每每借此为成法, 而借口反佐, 误人于疑似之中者不少矣。 故余特为反佐论在前二卷中, 以尽其义, 宜均察也。
        痛证当辨有形无形。 无形者痛在气分, 凡气病而为胀为痛者, 必或胀或止而痛无常处, 气聚则痛而见形, 气散则平而无迹, 此无形之痛也, 但宜顺气, 气顺则痛自愈矣。 有形者痛在血分, 或为食积。 凡血症食积而为胀痛者, 必痛有常所, 而胀无休息, 不往不来, 不离其处者, 是有形之痛也。 然或食或血, 察得所因, 乃可攻而去之, 此二者之当辨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9: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痛脉

凡诸病之虚实, 辨之于脉者皆易, 惟心腹痛证, 则有大有小, 其脉多有难辨, 虽滑实有力者, 固多实邪, 虚弱无神者, 固多虚邪, 此其常也。 然暴痛之极者, 每多沉伏, 细涩, 最似极虚之候。 不知气为邪逆, 气逆则脉道不行而沉伏异常, 此正邪实之脉, 然于沉伏之中细察之, 必有梗梗然弦紧之意, 此必寒邪阻遏阳气者, 多有是脉, 若火邪作痛, 则不然也。 凡见此者, 不得因其细极, 微极便认为虚脱, 妄用补剂, 必大误矣。 辨此之法, 但当察其形气, 以见平素之强弱, 问其病因, 以知新病久病, 及何所因而起。 大都暴病痛急, 而脉忽细伏者多实邪, 久病痛缓, 而脉本微弱者为虚邪, 再以前论虚实之法酌之, 以理参而诊之, 则万无一失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9: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共十五条

1.        凡心腹痛证, 必须先辨寒热, 如无热证热脉, 则定非火邪, 不得妄用凉药。
2.        凡治心腹痛证, 古云: 痛随利减, 又曰: 通则不痛, 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 若腹无坚满, 痛无结聚, 则此说不可用也。 其有因虚而作痛者, 则此说更如冰炭。
3.        凡痛在上焦者, 如因停滞, 既痛兼胀, 不易行散, 而痛极难忍者, 欲其滞去速效, 无如吐之之妙, 宜于新方吐法中择而用之。 若无停积胀急, 而或寒或气, 微有凝滞而作痛者, 但顺其气, 无有不愈。
4.        胃脘痛证, 多有因食, 因寒, 因气不顺者, 然因食因寒, 亦无不皆关于气, 盖食停则气滞, 寒留则气凝, 所以治痛之要, 但察其果属实邪, 皆当以理气为主, 宜排气饮加减主之; 食滞者兼乎消导, 寒滞者兼乎温中, 若止因气逆, 则但理其气, 病自愈矣。 其有诸药不效, 气结难解者, 惟神香散为妙。 若气有滞逆, 随触随发者, 宜用后简易二方最妙。
5.        下焦小腹痛者, 或寒, 或热, 或食, 或虫, 或血, 或气逆, 皆有之。 凡闭结者, 利之下之, 当各求其类而治之。
6.        寒滞之痛, 有因内寒者, 如食寒饮冷之类是也, 必兼寒兼食, 随其宜而治之, 如上法可也。 有因外寒者, 或触冒不时之寒邪, 或犯客令之寒气, 或受暴雨沙气之阴毒, 以致心腹搅痛, 或吐或泻, 或上不能吐, 下不能泻, 而为干霍乱危剧等证, 总由寒气犯脏, 或在上焦, 或在中下二焦。 凡痛急在上者, 用吐最妙; 在中在下者, 俱宜解寒行滞, 以排气饮为主加减治之, 或不换金正气散, 或和胃饮, 平胃散, 十香丸之类, 皆可择用。 其有寒逆之甚者, 宜四逆汤, 理中汤之类主之。 又神香散可解三焦之滞, 当随证作引以送之。
7.        血积之有腹痛者, 是即畜血证也, 而血证之属有四。 一, 伤寒有畜血证。 成无己曰: 邪气聚于下焦, 则津液不得通, 血气不得行, 或溺或血, 留滞于下, 是生胀满而硬痛也。 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小便利者, 则是畜血之证, 此当分而治之。 其它证治详义, 并见伤寒门。 一, 妇人有血痛证, 详见妇人门。 一, 跌打损伤有瘀血腹痛证, 但去其瘀而痛自愈。 凡气血和平者, 宜通瘀煎加减治之。 其有血滞便结, 邪实不通者, 宜桃仁承气汤, 百顺丸主之; 或血虚燥结, 便闭不通者, 宜玉烛散主之。 一, 食郁既久, 而胃脘有瘀血作痛者, 生韭饮。
8.        气血虚寒, 不能营养心脾者, 最多心腹痛证, 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 乃有此病; 或心, 脾, 肝, 肾气血本虚而偶犯劳伤, 或偶犯寒气及饮食不调者, 亦有此证。 凡虚痛之候, 每多连绵不止, 而亦无急暴之势, 或按之, 揉之, 温之, 熨之痛必稍缓, 其在心脾胸卅之间者, 则或为戚戚, 或为慌慌, 或似卅非卅, 或饥劳更甚, 或得食稍可, 或懊卅无迹, 莫可名状, 或形色青黄, 或脉微气弱, 是皆虚寒之证, 此非甘温养血, 补胃和中不可也, 宜大小营煎, 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 若气虚者, 必大加人参, 阳衰者, 必佐以桂, 附, 干姜。 丹溪曰: 诸痛不可补气。 此惟邪实气滞者当避之, 而曰诸痛皆然则谬矣, 不可执以为辞也。 一, 下虚腹痛, 必因虚挟寒, 或阳虚中寒者乃有之, 察无形迹而喜按喜暖者是也, 治宜补阴逐寒, 必宜理阴煎主之。 然男子则间或有之, 惟女人则因虚而痛者更多。 盖女人有月经带浊之病, 所以为异, 亦宜理阴煎大剂主之, 余用此以活人多矣。 若虚中挟滞而血有不行者, 惟决津煎为最妙。 诸末尽者, 详妇人门。 凡治心腹痛证, 已经攻击涤荡, 愈而复作, 或再三用之而愈作愈甚, 或脉反浮弦虚大者, 皆为中虚之候, 此当酌其虚实而或兼治邪气, 或专补正气。 若用补无碍, 则当渐进, 切不可杂乱妄投, 以自掣其肘, 但当纯用补药, 使脾胃气强, 得以运行, 则邪气自不能犯, 又何疼痛之有?
9.        火邪热郁者, 皆有心腹痛证。 如火在上焦, 痛而兼胀者, 宜于行气导滞药中倍加山栀, 黄芩之属以治之; 若有痛无胀者, 或宜加芍药, 生地, 麦冬以佐之。 若火在下焦者, 宜大分清饮, 或茵陈饮之类主之。 然火在上者, 必有烦热, 焦渴, 喜冷等证, 火在下者, 必有胀热, 秘结, 淋涩等证, 务兼脉证, 察其真有火邪, 方可治以寒凉, 如无火证火脉, 则不得妄称为火以误治也。
10.        虫痛证治, 详见诸虫门。
11.        痰饮停滞胸膈, 亦能作痛。 凡胸卅膨闷, 漉漉有声, 或作醋酸心呕恶, 或痛连卅背者, 皆其证也。 宜清膈煎, 二陈汤, 橘皮半夏汤, [局方]四七汤, 及括痰丸, 润下丸之类并皆治之。 又若东垣草豆蔻丸, 丹溪白螺丸, 亦皆治痰之剂。 若郁痰凝结, 消之不去者, 非用吐法不能除也。
12.        阴寒腹痛者, 凡男妇有因房室之后中寒而痛极者, 此阴寒也。 宜先用卅, 姜捣烂炒热, 或热砖之属熨其脐腹, 以解其寒极凝滞之气, 然后用理阴煎, 或理中汤, 四逆汤之类加减治之。 其有痛极至危者, 须速灸神阙, 气海等穴。
13.        凡胸腹之痛, 有无关于内, 而在筋骨, 皮肉之间者, 此邪之在经, 不可混作卅证。 必须详问的确, 但当分其或火, 或寒, 或气, 或劳伤, 或血滞, 或血虚, 或有淫疮邪毒留蓄在经, 辨其所因, 庶不致谬, 而治之亦易也。
14.        大人小儿, 或素因口腹不节, 致伤脾胃, 以后或寒或食, 凡有所触即为腹痛, 屡发不已, 或为胀满, 食减等证者, 惟芍药枳朮丸为最妙, 宜加减用之。
15.        凡胸膈大痛, 连及卅背, 药不能纳, 到口即吐者, 此则无论诸药, 皆可发吐, 因就其势探而吐之, 则最易最捷, 吐出邪滞积痰, 痛可立止。 若邪犹未尽, 痛犹未止, 则再以前药与之, 务尽其邪, 无不愈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9: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共二条

陈无择云: 十二经络, 外感六淫, 则其气闭塞, 郁于中焦, 气与邪争, 发为疼痛。 足厥阴心痛, 两卅急, 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 手心主心痛, 彻背, 心烦, 掌中热, 咽干, 目黄赤, 卅满。 足太阴心痛, 腹胀满, 涩涩然大便不利, 膈闷咽塞。 手太阴心痛, 短气不足以息, 季卅空痛, 遗矢无度, 胸满烦心。 足少阴心痛, 烦极, 面黑, 心悬若饥, 胸满, 腰脊痛。 背输诸经心痛, 心与背相引,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诸腑心痛, 难以俛仰, 小腹上冲, 卒不知人, 呕吐泄泻。 此皆诸经, 诸俞, 诸腑涉邪所致, 病属外所因。 若五脏内动, 汨以七情, 则其气痞结, 聚于中脘, 气与血搏, 发为疼痛。 肝心痛者, 色苍苍如死状, 终日不得太息。 真心痛者, 如前经义。 脾心痛者, 如锥针刺其心腹, 蕴蕴然气满。 肺心痛者, 若从心间起, 动作痛益甚, 色不变。 肾心痛者, 与背相控, 善瘈, 如物从后触其心, 身伛偻。 胃心痛者, 腹痛胸满, 不下食, 食则不消。 皆脏气不平, 喜怒忧郁所致, 此属内因。 饮食劳逸, 触忤非类, 使脏气不平, 痞膈于中, 食饮遁注, 变乱肠胃, 发为疼痛。 或饮啖生冷果实, 中冷不能消散, 结而为积, 还食还发, 名积心痛。 及有脏寒生蚘致心痛者。 所谓九种心痛, 曰饮, 曰食, 曰风, 曰冷, 曰热, 曰悸, 曰虫, 曰注, 曰去来痛者, 除风热寒属外所因, 余皆不内外因。 更有妇人恶血入心脾经, 发作疼痛, 尤甚于诸痛。 更有卒中, 客忤, 鬼击, 尸疰, 使人心痛, 亦属不内外因。
丹溪曰: 心痛即胃脘痛, 虽日数多, 不吃食不死, 若痛方止便吃物, 还痛。 必须三五服药后, 方可渐渐吃物。 痛甚者, 脉必伏, 用温药附子之类, 不可用参朮。 脉弦者是食, 宜温散。 盖食得寒则凝, 得热则化, 更用行气, 或利药助之, 无不愈。 脉滑者是痰, 痰因气滞而聚, 阻碍道路, 气不得通而痛, 宜导痰解郁。 凡痛必用温散, 以其郁结不行, 阻气不运故也。 腹痛以手可重按者属虚, 宜参, 朮, 姜, 桂之类; 手不可按者是实, 宜用硝黄下之。 肥白人腹痛, 多是气虚兼湿痰, 宜半夏, 人参, 二朮之类。 饮食过伤而腹痛, 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 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 参, 朮, 山楂, 枳实, 麦芽, 木香, 神卅之类。 如腹中常有热而痛, 此为积热, 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小腹实痛, 用青皮以行其气; 小腹因寒而痛, 宜桂枝, 吴茱萸。 脐下忽大痛, 人中黑者, 多死。 心痛, 用山栀并劫药止之, 若又复发, 前药必不效, 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 脉坚实, 不大便者, 下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9: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食停小腹新按

凡腹痛因食者, 或因滞物, 或因冷物, 皆能停积中脘, 须用前治食法加减治之, 此正法也, 然又有食停小腹者。 余尝治一上舍, 年及三旬, 因午刻食水煮卅角, 将至初更, 食及小腹, 下至右角间, 遂停积不行, 而坚突如拳, 大如鹅卵, 其痛之剧, 莫可名状。 余为治之, 察其明系卅积, 显而无疑, 然计其已入大肠, 此正通则不痛之证也, 乃与木香槟榔丸, 连下二三次, 其痛如故。 因疑药力之缓, 犹未及病, 乃更投神佑丸以泻之, 又不效。 余谓此必药性皆寒, 故滞有不行也, 因再投备急丸, 虽连得大泻, 而坚痛毫不为减。 斯时也, 余计穷矣。 因潜测其由, 不过因卅, 岂无所以制之? 今既逐之不及, 使非借气以行之不可也。 且计卅毒非大蒜不杀, 气滞非木香不行, 又其滞深道远, 非精锐之响导不能达, 乃用火酒磨木香, 令其嚼生蒜一瓣, 而以香酒送之。 一服后, 觉痛稍减, 三四服后, 痛渐止而食渐进, 方得全愈。 然虽痛止食进, 而小腹之块仍在, 后至半年许始得消尽。 由是知欲消食滞, 即大黄, 巴豆犹有所不能及, 而推宜行气为先也。 且知饮食下行之道, 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间, 而后出于广肠, 此自古无人言及者, 故并笔之, 用以广人之闻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